学人

  • 坚实的“风骨”
    这本《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之前,我在脑子里做了很多设想。舒晋瑜是一位在文化圈,尤其在文学圈颇有影响也很有成就的记者,她本人也是一位作家,那么,她刚出版的这本名为《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新作品,又是如何追忆,如何思索的呢?换句话说,她是用什么风格和方式来书写这个“风骨”的呢?让我没想到的是,翻开这本书,一下就读了进去。可以这样说,对读者而言,这本《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似乎有一种巨大而又无形的吸力。这种吸力还不仅是来自平实而又细腻的讲述

    名作欣赏 2022年25期2022-07-29

  • 尽可能地逼近
    叶先生不亚于年轻学人的思想力和批判力,更是一位八旬老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印象中,我也同样“高估了他自然生命的韧度”。但现实是他已离去,而让我们稍感安慰的是,叶先生因为他的卡夫卡翻译和研究,将继续以各种方式“活着”。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老师很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约稿,他在《叶廷芳与卡夫卡》一文中梳理了叶先生与卡夫卡的关系,他说:卡夫卡之于叶廷芳,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写作、另一种审美,乃至于另一个艺术世界,叶先生日后的文学之路或人生之路无不与此密切相关;叶廷芳之于卡

    名作欣赏 2021年11期2021-11-22

  • 读书的两种“想见”
    我能感受到对前辈学人的迫草,也能曲折地见到那一代学人的依稀面貌。尤其是在瞻仰每一篇前所附的学者回像后,模糊的印象会在阅读中一点点清晰起来,让学人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身前。我刚闪折说的,是《北望青山》给我的一个小方面的感受。我不止一次听王老师说起他在四川大学所见到的杨明策先生。也不止一次听到他感慨于杨先生年级编订的困难我记得王老师曾说过. 杨先生去世后不久,其实许多生平事迹编年就非常困难了。先生们的著作会走过比他们生命更长的岁月,但其生平事迹却有可能因为

    藏书报 2021年22期2021-05-30

  • 论清代“学人之诗”的多重内涵与诗学意义
    475001)“学人之诗”是清代诗学批评话语的一个常用概念,其内涵是研究者近年来关注较多的问题。宁夏江、魏中林《论学人之诗》指出:“‘学人之诗’有两重意义,本意是指学人所创作的诗歌,派生意是指不是学人所作但具有学人之诗风格和特征的诗歌。”[1]郭康松、郗韬《论乾嘉学人诗——以翁方纲诗为中心》认为:“学人诗是乾嘉时期少数学者所写的、偏离诗歌言情特质、包容大量考据学问 的诗。”[2]李金松《诗人之诗、才人之诗与学人之诗划分及其诗学意义》对三类诗歌进行了区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12-30

  • 翩翩风骨耀千秋
    键词:民国   学人   士人精神“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八十多年前,在那个纷扰离乱的年代,有这么一群学人,用单薄之躯挽救民族危亡,为后人铸起一座难以超越的精神丰碑。杜泳涛评说: “这些人,底子上都有一个 ‘士字守着”。 虽先人已作古,可他们身上的“士人精神”仍熠熠发光。今以此文试论民国学人身上的“士人精神”,愿与吾辈同道,继往圣之风骨,耀中华之精神。何谓“士人”?士人即对知识分子的称呼。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士

    祖国 2020年3期2020-04-02

  • 西南联大学人访书阅读活动考察
    郑天挺等西南联大学人购书之余,时常以书会友,互通有无,借以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梳理郑天挺访书、购书、赠书、读书活动,不但有助于审视其阅读取向和科研旨趣,也能考察西南联大学人群体间的交游互动,以及战时状态下中国书刊文献的出版、保存与流通情状。关键词:西南联大;学人;书刊;阅读;学术;出版1938年1月18日,前后兼任北京大学秘书长十余年的郑天挺(字毅生)教授,与陈雪屏、魏建功、羅常培(字莘田)等好友一起逛长沙玉泉街书肆,“余得聚珍巾箱本《水经注》一部,价一圆二

    现代出版 2019年1期2019-06-24

  •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
    当下的老一辈中外学人的访谈,使我们了解了那个即将过去的时代中发生过的历史,以及那一代历史中的学人的思考与抉择——他们的政治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什么?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他们如何选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他们又是如何思考历史与未来,如何承上启下的?一个个学者,体现了一代的学术、思想的风气。这些学者,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脊梁,是学术文化的灵魂。鉴往知来,当代人只有充分了解上一辈学人的学术及思想,才能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在这个意义上说,《陟彼景山:十一

    学生导报·中职周刊 2018年3期2018-05-14

  • 主持人语
    和识见,非真正的学人莫能为之。遗憾的是,时下种种伪学人如过江之鲫,既有贩卖古今学问的沽名钓誉者,亦有不学无术的招摇过市者,这就导致了当下中国文学研究或文学批评的空洞与浮躁。也许正是出于对这种文学学术体制的不满,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有不少文学研究者或批评家开始转向了文学创作,举凡小说、诗歌、散文各体,写起来莫不有声有色、像模像样,不仅让职业的文学家刮目相看,更是让学术同行钦羡不已。我们把这种主动从当前的文学研究体制中突围出来的学人文学创作,姑且称为“新学人

    新文学评论 2017年3期2017-11-14

  • 开栏的话:
    重点栏目:“跨界学人”。本栏目将立足传媒研究,以单篇论文形式介绍和研究近现代和当代中外跨界学人的传媒思想,文章兼顾思想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以实现传播价值和学术影响力。这里所谓“跨界学人”,即在传媒实践或传媒思想领域有重要贡献,同时又在其他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具体而言,论文所论述的人物必须在传媒领域和其他学术领域有双重或多重的“跨界”影响力,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一是主要身份应为学者;二是学术研究必须有跨界表现;三是必须有传媒领域(实践或学术)公认的成就。欢迎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2016-02-28

  • 《中庸》体现的治学态度
    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学人治学应持的态度。如最为大众耳熟能祥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庸》中体现的治学思想仍对当今学人探求真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关键词:《中庸》;治学态度;学人一、志存高远 立足当下 未雨绸缪1.学习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中庸第十五章曾云:“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求取君子之道,就好比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一定要从低处开始。治学之道亦然。成功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古人常有“学而优则仕”之说。学习的目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8期2015-11-30

  • 王世襄焖葱
    襄焖葱的故事:“学人中有不少是会自己做菜的。但都只能做一两个拿手小菜。学人中真正精于烹调的,据我所知,当推北京王世襄。世襄以此为一乐。据说有时朋友请他上家里做几个菜,主料,配料,酱油,黄酒……都是自己带去。听黄永玉说,有一次有几个朋友在一家会餐,规定每人备料表演一个菜。王世襄来了,提了一捆葱。他做了一个菜,焖葱。结果把其他所有的菜压下去了。此事不知是否可靠。如不可靠,当由黄永玉负责!”此节神似武侠小说。做菜之中似亦有白菜豆腐为最难一说,平淡之中,更见险奇。

    文苑 2015年6期2015-08-10

  • 品读大学学人的学术与学养
    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学人,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成就斐然。把百位学人集结在一本书里,阐述他们的学术及其学养,便是董中锋老师撰写《华大精神与人文底蕴——学人·学术学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的要旨所在。《华大精神与人文底蕴——学人·学术·学养》全书共描述了一百位曾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学人。品读此书即可发现,全书最大的特色在于集宏阔与细微于一体。从纵向看,每位学人代表着学校的一段历史,看完全书,学校百余年的文化积淀一览无遗;从个体来看,每一位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2015-02-02

  • 中国学人与昆曲关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三)
    71000)中国学人与昆曲关系的文化成因探析 ——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三)史爱兵 田 野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一代学人不但拥有精致的昆曲生活而且凭借自己的热情、眼界、胆识、责任,对昆曲执着地守护,不离不弃,挽昆曲于危亡之中,致力于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拟对此文化现象进行解读,探究其文化成因和文化内涵。学人;昆曲;文化成因河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部分成果,编号:SD124013。河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编号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2014-07-14

  • 天淡云轻 ——学人的昆曲生活——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一)
    )天淡云轻 ——学人的昆曲生活——中国学人与昆曲艺术关系研究(一)史爱兵 田 野 (河北大学 河北保定 071000)有着600年历史的昆曲在过去的百年风雨中历经种种磨难,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发现伴随着昆曲的坎坷始终有这样的一群学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他们又或多或少地与昆曲发生关联,或者是精于音律,或是精于鉴赏,或是长于表演,或是长于宣传,昆曲成就了学人的艺术生活,学人拥有了一个独特的昆曲世界。本文通过对学人的昆曲生活进行勾勒进而展现一代学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2014-07-12

  • 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当代“学人之诗”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谢克强(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中国诗歌》常务副主编)赵小琪(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李遇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新文学评论》执行主编)车延高(中共武汉市委纪委书记、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中文系主任)刘保昌(湖北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江汉论坛》编审)涂险峰(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导)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文学研究所所长)李俊国(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

    世界文学评论 2013年3期2013-11-14

  • 论乾嘉学人诗——以翁方纲诗为中心
    方纲、诸锦等人的学人诗,但也认为那些“一首之中,非无可传之句,而通体不称,难入作家之选”的诗篇[2](157),是由于诗人欠学力所致。学者重视经学及与之联系较为紧密的史学、金石等,加之当时统治者喜好以文字罪人等原因,部分学者开始把与现实政治关系不大的经史学问写进诗里。这样,既可显示学问,又得以避祸。于是,就产生了以经史为内容、质实涩闷、性情欠缺的学人诗。一学人诗在清代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词,绝非是说学者写的诗就是学人诗,像钱谦益、朱彝尊虽然既是学者,又是著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2期2013-01-22

  • 书香文化的“不了情”
    文丛》之一种的《学人书情随录》(岳麓书社2010年1月版),马嘶先生的这部书文化随笔集,既是对渐行渐远的“书香”的纪念,更体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对建设“书香社会”所倾注的一种人文关怀。《学人书情随录》,马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25.00元马嘶先生1934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唐山文学》主编、唐山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等职。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评论和研究工作,近年

    博览群书 2010年4期2010-08-06

  • 学人精神与人文精神
    的信)这是那一代学人“求新声于异邦”的初衷,也是他们大张旗鼓地译介西书的最强烈的动因。近代中国对西学的拥抱和对西书的引入,就是这样拉开了序幕;这注定了该事件从一开始就灌注了充沛的人文精神。直到最近一二十年,西学东渐再一次成为盛事,西书尤其是学术书籍的翻译又掀起大潮,究其动因,不是仍来自当代中国在“世界大家庭”里生存的危机感吗?当然,民族存亡对于学人或人文精神来说毕竟还是较为实际也较为表层的因素。学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是思想;其对民族及人类命运的关切,也能上

    博览群书 2000年6期2000-06-04

  • 学人》第三期目录(论中国学术部分)
    荀子论“士君子”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阎步克晚清志士的游侠心态陈平原吴稚晖与中国反传统主义的科学观汪晖论恻隐之心何怀宏《方言》研究的历史鸟瞰华学诚成圣之道——清初理学北方重镇孙奇逢学述靳大成陈寅恪先生之史法与史识卢向前李退溪心学的再研究陈耒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辨证(经部)孙猛汉文字与拓跋鲜卑汉化何德章唐代弹劾制度研究胡宝华典在唐前期财政行政中的作用李锦绣中国与西欧中世纪农耕结构的内在差异与客观影响孔泾源韩愈的人“臣”定位及其“道论”陈飞明清邸报与文学之关系

    读书 1993年3期199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