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锡

  • 现代性视角下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中的交易行为
    的现代性危机,麦卡锡赞美无偿互助和无私之爱,呼唤人性的复归。[   关键词   ] “边境三部曲”;科马克·麦卡锡;现代性;交易行为[   中图分类号    ]  I106.4[    文献标志码   ] A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是当代重要美国小说家,被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称为“梅尔维尔与福克纳公认的继承者”“美国当代四大超一流小说家之一”。[1]1自《血色子午线》之后,他的创作重心由美国南方转向西南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8-11

  • 麦卡锡艰难当选
    长候选人凯文·麦卡锡获得超过216票的选票,达到当次投票半数以上,当选美国第118届国会众议长。这也令麦卡锡成为了美国过去164年以來第一位如此“难产”的议长。在去年11月的中期选举中赢得了众议院的多数席位后,共和党近些年在众议院里的领袖凯文·麦卡锡,就已经认定自己肯定是美国新一届众议院议长当仁不让的人选了,并为此在党内进行了不少的政治交易,好让其他共和党议员在1月3日新一届众议院开始之际,都投票选他当议长。可由于共和党在此前的中期选举中只是以222个席位

    党员生活·中 2023年1期2023-05-30

  • 麦卡锡,一个时代的恐怖记忆
    张继文从一个“麦卡锡”到另一个“麦卡锡”!近日,凯文•麦卡锡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引发多方的关注与忧虑。有外媒评论称,仅仅“麦卡锡”这个姓就引起不少人关于一个时代不愉快甚至是恐怖的记忆,这段记忆是关于另二个麦卡锡,虽然这两人并无亲属关系。上世纪50年代,约瑟夫•麦卡锡(下文且称之为“老麦卡锡”)出任美国国会参议员,他以“反共”之名在美掀起一场恐怖浪潮,一度令美国各界人士人人自危,“麦卡锡主义”给美国社会生态乃至世界和平带来恶劣而深远的影响。煽动发起反共运动据

    环球时报 2023-02-012023-02-01

  • 麦卡锡的“投降与胜选”
    通过被戏称为“麦卡锡投降书”的一揽子规则。此前,历经四天、15轮漫长投票后,57岁的麦卡锡在1月6日深夜艰难赢得美国“三号人物”、众议院议长的竞选。麦卡锡当选后,一系列众议院议事规则很快被修改。这是他为“拉票”向极右翼强硬派共和党人作出的让步,也是这场164年来持续最久的众议院议长选举对美国政治未来产生更深影响的开端。倾向民主党的声音多将麦卡锡的艰难四日视为“咎由自取”。2020年美国大选结束后,着眼于未来选情,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与党内建制派有意推动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3期2023-01-25

  • 国会山混战数日,麦卡锡尴尬上位
    3年1月7日,麦卡锡当选美国众议院议长。2023年伊始,美国政坛上演了一场“百年一遇”的尴尬闹剧——美政坛第三号人物、众议院议长“难产”。中期选举后,民主党输掉众议院,“疯狂的南希·佩洛西”即便再留恋权位,也只能灰溜溜下台。共和党拿下222个席位,成功控制众议院。作为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的凯文·麦卡锡,接任众议院议长本应没有悬念。然而原本“走过场”的投票却僵持了4天,直到第十五轮表决,麦卡锡才当上议长。此次“难产”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成为自南北战争后160多

    环球人物 2023年2期2023-01-17

  • 麦卡锡烧的这把火,犹如“麦卡锡”附体
    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成为众议长三天后对中国放出的一把火,他刚刚经历了“百年一遇”的众议长多轮选举的屈辱挫折,最后通过向更极端保守派做出全面妥协而勉强过关。因此,艰难上任后的麦卡锡有着更强烈更急迫的政治动机,要展示以及证明自己的对华强硬立场和能力,他点燃的这股邪火看似还会泛滥,但表演成分明显是很重的。去年美国中期选举之前,麦卡锡就声称如果共和党夺回众议院多数席位,要搞这么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的委员会。现在也算是第一时间“兑现”许诺,但不得不说,这个被麦卡锡用来吸

    环球时报 2023-01-122023-01-12

  • 美担忧众院闹剧引发更大危机
    和党领袖凯文•麦卡锡当选众议长。历经共计15轮投票,此次众议长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自南北战争以来最漫长的众议长选举。麦卡锡在争取党内反对派的支持时,作出多个关键让步,其中可能包括恢复一项罢黜议长动议机制,使得众议长的权力被削弱,难以掌控众议院。多家美媒认为,麦卡锡为赢得议长职位而作出的让步,给反对派提供了更多制造混乱的工.具,未来美国政治或将更加混乱,选举闹剧恐弓I发更大危机。一边热火朝天,一边暗流涌动新一届国会3日开幕后,由众议院共和党右翼“强硬派”领头的

    环球时报 2023-01-092023-01-09

  • 美政治僵局可能怎样收场
    党众议长候选人麦卡锡被美国舆论普遍认为遭遇了耻辱性溃败。英国广播公司称,华盛顿的政治观察人士已经开始给出各种关于这一切将如何结束的预测。他们有的认为,麦卡锡会最终获胜,但会“遍体鳞伤”;也有人称,麦卡锡会退出并支持众议院共和党二号人物——路易斯安那州众议员斯卡利斯任众议长。还有一个建议令人瞠目:5名共和党人决定投票给民主党在众议院的领袖杰弗里斯,让他控制众议院。英国《金融时报》5日称,当前的僵局让外界怀疑麦卡锡是否真的有可行的途径来夺取议长位置。彭博社5日

    环球时报 2023-01-062023-01-06

  • 麦卡锡为何不受坚定保守派待见?
    作“变色龙”的麦卡锡虽在政坛长袖善舞,但他也正是因为“立场问题”始终无法获得坚定保守派人士的青睐。美国多家媒体3日总结了麦卡锡为何在共和党内“不受待见”。《华盛顿邮报》称,麦卡锡在16年前刚进入国会时就热衷于“拉关系”,他致力于和同事套近乎,牢记他们配偶、孩子的姓名和生日,更时常在国会健身房等非工作场合创造“偶遇”,与同事攀谈交心。就连党内的竞争对手都不禁慨叹,麦卡锡算得上是一个“人际关系大师”。然而,麦卡锡凭借这些手段也打造出一个尴尬的“人设”一受欢迎却

    环球时报 2023-01-052023-01-05

  • 麦卡锡有望任美国众议长
    数党领袖凯文•麦卡锡以188票获德共和党党团会议议长提名,远远超过获胜所需的简单多数。不过,仍有31名议员没有投票给麦卡锡,这为其在明年1月的众议院议长选举带来巨大障碍。在第118届国会召开时,麦卡锡需要得到218票才能赢得众议长一职。麦卡锡流失的票数去到了众议院自由议员团的众议员安迪•比格斯那里,该团体是美国极端保守派。众议员马特・盖兹称,他不相信麦卡锡会成为会议长,并表示不会在明年1月投票给麦卡锡。众议员鲍勃•古德则说,188票距离218票还差得很远。

    环球时报 2022-11-172022-11-17

  • 论《血色子午线》中的景观描写与伦理选择
    线》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重要小说,麦卡锡试图通过景观描写的变化来论述少年伦理选择的变化,对比少年在与格兰顿黑帮的旅程中所途经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社会景观,以阐述三种景观下少年兽性与人性的对抗。自然景观激发了少年的兽性因子,使其放纵内心的暴力欲望;人文景观唤醒了他的人性因子,使其保持善意和道德;最后他在社会景观中实现了伦理意识的彻底成熟。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景观描写伦理选择《血色子午线》作为一部景观描写与伦理选择相交织的小说,成功塑造了在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存在焦虑和救赎
    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对无名父子在文明崩塌瓦解、充斥着死亡威胁的末世中的一场求生之旅。存在焦虑是人的存在和境况的伴生物,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视焦虑为对的人的存在本质的威胁。麦卡锡关注父子两人在末世之中的存在焦虑,死亡焦虑下父亲对生命的坚守和伦理焦虑下儿子对他人爱的救赎均以建设性的方式应对了焦虑,彰显了后启示录背景下生命的坚韧与人性的美与善,为人类照亮了救赎之路。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路》;存在焦虑;死亡;伦理《路》(The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1年9期2021-10-13

  • 约翰·麦卡锡:演绎人工智能技术传奇
    国工人网约翰·麦卡锡约翰·麦卡锡,1927年9月4日生于美国波士顿一个共产党家庭,父母的工作性质决定全家需不断搬迁,从波士顿迁到纽约,然后又到了洛杉矶。他因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贡献而在1971年获得图灵奖。实际上,正是他在1955年的达特矛斯会议上提出了“人工智能”这个概念,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2011年10月24日晚上,约翰·麦卡锡与世长辞,享年84岁。麦卡锡迈入人工智能的领域,要从1948年9月的一次会议说起。當时普林斯顿大学主办了“行为的大脑机制西克

    科学导报 2020年68期2020-11-09

  •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路》的人文主义读解
     要:科马克·麦卡锡的后启示录小说《路》是一则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寓言。该小说的创作体现出麦卡锡的人文情怀,而小说中的大爱与对生存的渴望则体现了麦卡锡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小说内容或形式方面,麦卡锡继承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却有所超越。小说的寓言特质显示了麦卡锡所具有的批判人文主义的思想。回望生命的来路并展望人类的未来之路,只有善良与大爱才是人类救赎的唯一出路。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路》;人文情怀;人文精神中圖分类号:I106.4                文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7-06

  • 探析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历史意识
    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流露出强烈的历史意识。作家基于史料再现了美墨战争后边境领土争议地带充满战争、暴力与死亡的历史画面,绘制了逼真且充满历史符号的地理路径与空间图景,他将国家意识形态中的西部与冷酷的历史事实并置,跨越真实和虚构的边界,表达出反思西部和修正历史的观点。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历史意识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文坛四大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讲述了美墨战争后14岁的主人公“少年”离家闯荡,偶然卷入种族战

    考试周刊 2019年17期2019-03-07

  •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
    要: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著名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后期的小说作品大多以美国西南部地区为故事地域背景,有着很多美国西部地区自然景观、人文风俗的描绘,属于典型的西部小说,这些西部小说虽然题材、情节内容各具特色,但却集中体现了其对于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生态问题的理念与观点,本文结合科马克·麦卡锡的《路》、《血色子午线》、《穿越》以及边境三部曲等作品,从生态屁品理论的角度对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生态意识、人文理念进行了分析。关键词:西部小说;生态批评;科马克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2期2018-06-23

  • 科马克·麦卡锡《路》中的原始主义倾向
    主义;科马克·麦卡锡;《路》基金项目:华北电力大学“双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XM1805222)资助。作者简介:刘辉,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徐欢,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Title: Primitivism in Cormac McCarthys The Road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post-apocalyptic novel, The Road p

    外国语文研究 2018年5期2018-05-14

  • 追寻正义曙光
    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年逾古稀之作。作者在小说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物欲横流、犯罪猖獗的社会。在德州这片与墨西哥接壤的广袤大地上,暴力肆虐,毒品泛滥,人性异化,道德沦丧。老警长贝尔对人性、金钱、犯罪等问题进行思考,表现出了对美好伦理道德的缅怀和渴求。一笔两百四十万美金的巨额毒资所引发的血腥暴力事件,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危机。这样疯狂无序的世界迫切需要正义的回归。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老无所依》 正义 伦理道德作为2007年普利策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2018-03-31

  • 《路》人类关系社会文化的演变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2007年创作小说《路》,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美国文学界广泛关注,作者在描绘出的后启示录时代苍凉毫无希望。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小说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关系的变化,探寻出作者为灾难之后人类关系构建提出的思考。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路》;社会关系《路》是科马克·麦卡锡最近的小说,出版于2006年,2007年获得普利策最佳小说奖,小说不再是麦卡锡所写的人类之恶而转向了更为广阔的方向:人类生命意义的思考,人类命运的关怀。雷蒙德·威廉姆斯(Ray

    北方文学 2018年3期2018-03-14

  • 论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寻找圣杯”书写
    要:科马克·麦卡锡在《路》中采用了“寻找圣杯”的主题,把“寻找圣杯”和寻找希望合二为一,“火种”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表达了在灾难中人们寻找新生活的希望。麦卡锡还采用了“寻找圣杯”的叙事模式,并对该模式做了一定的改写,从而使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同时,“寻找圣杯”作为一种“疗伤”过程,也强化了“寻找圣杯”的主题,是麦卡锡对“9·11”事件之后美国人如何走出创伤世界的新思考。关键词:科马克 麦卡锡 《路》 圣杯 创伤科马克·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家园无觅处——麦卡锡《骏马》对 “家园”的解构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骏马》是一部以美国西部牛仔生活为题材的田园巨作,展示了人类“回望家园”这一重要主题。揭示了处于茫然失其所在的战后牛仔对于诗意生存的理想之途的探求和向往。小说以独特的回望视角探寻了家园的本源性和独特性,从而呈现了美国西部家园的生态存在之美和牛仔的“生态崇高”意识的悲壮慷慨。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骏马》 家园 回望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2-0075-02《骏马》是

    现代交际 2018年22期2018-01-20

  • Metapho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No Country for Old Men
    ——论科马克·麦卡锡小说中的宗教情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7-21+128页。[3]江宁康:“当代小说的叙事美学与经典建构——论C •麦卡锡小说的审美特征及银幕再现”,《当代外国文学》, 2010年第2期,第115-24页。《老无所依》是科马克·麦卡锡继边疆三部曲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西部小说。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部分国内外对《老无所依》的小说以及电影的研究忽略了麦卡锡对美国形象的隐喻以及对911恐怖袭击之后人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6期2017-12-09

  • 科马克·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有意为之的女性沉默与缺失
    》作为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西部小说,再现了美墨边境的那段残酷历史,将美国西部的暴力属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国内外对暴力本身的探讨一直是一大热点。本文则从侧面进行剖析,认为《血色子午线》中的女性沉默与女性角色的缺失是科马克·麦卡锡用来体现暴力主宰西部的一种独特技巧。科马克·麦卡锡用女性角色在小说中的缺失,暗指文明与人性在西部的缺失;男性角色代表权力、暴力,他们的主宰便是暴力的主宰。弱化女性角色这样细腻的处理,进一步佐证了西部的混乱与血腥。因此,探究女性沉默

    戏剧之家 2017年20期2017-11-21

  • 《路》中父子关系的建构分析
    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近年力作,该作品语言简洁有力,但简单的语言形式之下却蕴含着有关生命和人类救赎之光的深刻哲理。本文试从作品中父子关系的成功塑造来分析该作品体现出的对人性与社会道德的关注。关键词:《路》;科马克·麦卡锡;父子关系;道德伦理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自发行以来,便受到文学界的广泛好评。这部小说以大灾难后的末日世界为背景,讲述了一对无名父子南行的求生之路,在这条虚拟的路上读者也跟随他们见证了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泯灭。南行之路充斥着绝望和死亡的威

    速读·下旬 2017年11期2017-11-15

  • 论《记忆残留》中的城市书写
    英国作家汤姆·麦卡锡在《记忆残留》中,以主题——并置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伦敦表面看似风平浪静而实则暗潮涌动的独特景观。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记忆缺失、试图通过完美的情景再现来寻找真实感觉的主人公。基于加斯东·巴什拉的“外与内的辩证法”,文章拟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维度探析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并认为该城市宛若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安全、权力方面掌控着神秘的空间,致使主人公对真实的焦虑持续发酵,进而反思现实生活中恐怖事件造成的悲剧,揭示当今个体存在精神危机的深刻主题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9期2017-10-19

  • Metaphor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No Country for Old Men
    依》是科马克·麦卡锡继边疆三部曲之后创作的又一部西部小说。据其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大部分国内外对《老无所依》的小说以及电影的研究忽略了麦卡锡对美国形象的隐喻以及对911恐怖袭击之后人类命运的担忧。本论文将《老无所依》放到后911时代美国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下,以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来反映作家对美国的隐喻。最终得出结论:《老无所依》反映了后911背景下麦卡锡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矛盾态度。【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老无所依;美国隐喻【Key words】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8期2017-09-19

  • 《路》的生态主题解读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在小说《路》中描绘了一场不明原因的灾难毁灭了整个文明世界,一对幸存父子在这个末日世界里带着对生的希望向南方走去。文中父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寸草不生,人与人之间相互防备甚至自相残杀,人物内心世界孤独绝望。本文尝试用生态批评理论来解读作品蕴含的生态主题和作者的生态危机意识。【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 《路》 生态主题【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014-01一、前言科马克·麦卡锡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6期2017-04-15

  • 同道同行:汉娜·阿伦特与玛丽·麦卡锡
    了纽约。玛丽·麦卡锡(1912-1989)是美国作家,活跃于纽约知识分子社交圈,最擅长在其小说和评论文章中冷嘲热讽,以毒舌著称。一九四四年,她们初遇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酒吧。那时,阿伦特刚到美国三年,在美国朋友眼中,她传递着一种权威,代表着更加古老深刻的欧洲文化。作为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两位哲学大师的门生,阿伦特这位对诗歌有着特殊爱好的思想者,“具有在现代黑暗时代的废墟中进行诗意思考的天赋”。我们不难想象麦卡锡很快被她身上的那些特质所吸引。相比之下,麦卡锡

    书城 2017年2期2017-02-20

  • 诗意栖居之思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乃极具人文情怀之作家,其“边境三部曲”蕴含深刻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其书写自然是对自然之怀念,其歌咏自然则是对工业文明破坏人类家园之反思;其对生命之关爱与敬畏并将之扩展到自然万物,既凸显人类之伦理责任,亦说明人类与自然乃道德之共同体;其诗意栖居之思意味着自由与守护、与万物共处。麦卡锡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将自然纬度纳入人文主义精神之中,更有益于解决当下人类所面临之环境危机与生态灾难等问题。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生态人文主义;诗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2016-05-30

  • 生态主义批评视野下的科马克?麦卡锡小说
    线》是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无论是从文学表达方式还是对未来生活价值的探讨都远远的超过了同题材的小说,本文主要从生态主义批评视野角度下评析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关键词:生态主义批评视野;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作者简介:唐珍珍,女,1988年2月出生,籍贯:湖南省邵阳市,工作单位:邵阳学院,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1科马克·麦卡锡是梅尔维尔和福克

    青年文学家 2015年8期2016-05-09

  • 末日悲歌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创伤叙事艺术
    ——科马克·麦卡锡《路》的创伤叙事艺术彭秀芬(上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摘要:麦卡锡在他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路》里采用了创伤叙事艺术。大量的闪回、梦境与延宕手法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逻辑叙事时间,使小说呈现出碎片化叙事的特点。这些创伤叙事技巧同时也拓展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路;创伤叙事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创作题材丰富的小说家,他的创作题材涵盖了南方小说、西部小说和后启示录小说。有评论称“麦卡锡是福克纳和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3-25

  • 躯体与镜像: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颠覆与重构
    躯体与镜像:麦卡锡小说《血色子午线》中的颠覆与重构张小平, 卢遥(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作为科麦克·麦卡锡暴力美学的拐点之作,《血色子午线》以其晦涩的标题,难懂的结尾,构建了从童年到少年再到成年的“孩子”的成长过程,以及美墨战争大背景下美墨政府与印第安部落冲突中的一个游离于法律和道德之间并在暴力考验下的血腥空间。这部复杂而又意蕴丰富的的后现代西部小说“为暴力而暴力”的美学诉求与巴赫金的躯体理论不谋而合。麦卡锡重要小说中的躯体和镜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8

  • 虚幻的美国西部神话 ——二元对立视角下的《血色子午线》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美国西部边境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讲述了主人公“那小孩”的西行之旅。本文拟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策略,从暴力与仁慈、服从与反抗,宗教与科学三个方面的对立来解析《血色子午线》,揭示了新旧西部观差异的根源。进而引发读者对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思考。关键词: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结构主义;二元对立;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科马克·麦卡锡(CormacMcCarthy,1933-)出生于罗得岛州的普罗维登斯,是位杰出的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09

  • 国内外科马克·麦卡锡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内外科马克·麦卡锡研究述评与展望杨芳(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今影响力最大的西部边境小说家之一,由于其一直致力于描写美国及墨西哥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从而受到广大北美读者的欢迎及评论界的赞誉。科马克·麦卡锡创作主题及手法复杂多样,国外对于麦卡锡的评论也呈现多元性,从存在主义、折射历史事件、解构西部神话等多个研究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国内对于麦卡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迄今国内外麦卡锡研究作细致的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3-06

  •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里,尼古拉斯·麦卡锡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姐姐安娜背着画夹去学习画画。这不仅意味着他又将孤单地呆在家里,更让他感到无比自卑。麦卡锡出生时就没有右手,右臂只有肘上短短的一截,这使他看起来就像个截肢者。安娜非常有绘画天赋。一次,她画的一幅《向日葵》在全省的比赛中获了奖,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没有人注意到麦卡锡的表情有多么失落。直到有一天,父亲下班归来,看到麦卡锡满头大汗坐在画板前。他的左手沾满了颜料,脚下是一堆揉皱的画纸,看得出来,他也想画向日葵,但尝试了很多次

    初中生学习·高 2015年12期2016-01-08

  • 镜与灯论科马克?麦卡锡的墨西哥文化书写
    要] 科马克·麦卡锡的《边界三部曲》在沿袭“地狱天堂”这一文学传统来书写墨西哥文化的同时,对其背后的基本设想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他将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相结合,辨证看待墨西哥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同质性与他异性。一方面,墨西哥文化成为一面镜子,反射出美国文化中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和理想主义。另一方面,墨西哥内部的民族主义和墨西哥性同样具有破坏性和排外性。然而,麦卡锡试图借助民族间的对话与交流,在更大程度上建构一种超越种族边界、文化邊界和民族边界的人类秩序和跨民族共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6-11

  • 小说《路》的生态伦理学解读
    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作品。《路》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极其夸张地呈现出了世界末日的惨状,横尸遍野、草枯叶落、世界的黑暗、人类的自私和每时每刻的绝望,这些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对作品《路》的解读,告诉人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呼吁人们要对自然抱有敬仰之情,而且必须学会把关爱带给身边的人,只有这个世界多一点爱,我们才有可能勇敢地与生态危机作斗争,走出黑暗,迎接曙光。关键词:《路》  科马克·麦卡锡  生态伦理  危机一  引言科马克·麦卡

    作家·下半月 2015年7期2015-05-30

  • 不是所有的花都是向日葵
    张军霞麦卡锡出生时就没有右手,右臂只有肘上短短的一截,这使他看起来就像个截肢者。他的姐姐安娜非常有绘画天赋,一次,她画的一幅向日葵在全省的比赛中获了奖,全家人都为她感到骄傲,没有人注意到麦卡锡的表情有多么失落。直到有一天,父亲下班归来,看到麦卡锡满头大汗坐在画板前,他的左手沾满了颜料,脚下是一堆揉皱的画纸,看得出来,他也想画向日葵,但尝试了很多次都失败了。麦卡锡沮丧的样子,让父亲内心非常自责,他拿出一本厚厚的花卉图,指指点点地告诉儿子:“你看,这是玫瑰,这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5年12期2015-03-27

  • 国外科马克·麦卡锡研究述评
    )国外科马克·麦卡锡研究述评徐舒仪(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科马克·麦卡锡是当代美国文坛翘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这位作家受到了评论界的持续关注,研究者主要围绕神话、生态、宗教、暴力与人性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对其作品展开研究。近30年来欧美学界对麦卡锡研究硕果累累,同时呈现出两大特征。梳理国外麦卡锡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我国学界相关研究的发展。科马克·麦卡锡;主题研究;互文性研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1-31

  • 随机与混沌
    国作家科麦克·麦卡锡的小说《老无所依》中,蝴蝶效应使得小说主要人物的生活和世界呈决定性的混沌,其中,随机和偶然起了重要作用,暗示了人类世界的偶然性、人生的无意义以及现实生活中牛顿范式的漏洞。此外,小说叙事模式在人物、情节及结构安排中重复出现的事件“3”的三重结构,与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硬币抛掷的意象,均呼应了混沌理论的重要内容,暗示了人类命运的混沌性以及人类生活与世界的或然性。关键词:科麦克·麦卡锡;混沌;蝴蝶效应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江淮论坛 2014年4期2014-12-04

  • 麦卡锡的雪茄
    头ABC副总裁麦卡锡突然蹲下身子,钻到了桌子底下。大家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大亨为什么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做出如此有损形象的事情。不一会儿,他从桌子底下钻了出来,扬扬手中的雪茄,平静地说:“对不起,我的雪茄掉到桌子底下了,母亲告诉过我,应该爱惜自己的每一分钱。”麦卡锡是亿万富翁,照理说,应该不会理睬这根掉在地上的雪茄,但他却给了我们意想不到的答案。【点拨】这是一种财富修养,这种修养正是麦卡锡们创造巨大财富的源泉所在。【适用话题】珍惜、俭朴、自信等。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4年33期2014-09-25

  • 美国环保署长访台
    环保署长吉娜·麦卡锡13日抵达台湾访问,预计14日拜会马英九。这是14年来首位访台的美国阁员。去年12月,时任台北驻美代表金溥聪秘密返台,一般认为与麦卡锡当时即将访台有关。但随后传出消息,美方因为消息曝光而决定暂时取消有关行程。麦卡锡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与台湾签署环保合作协议。台“总统府”称,美国对马当局的平衡政策十分支持,麦卡锡此行虽无关服贸或学运,但仍不无“雪中送炭”的意味。▲

    环球时报 2014-04-142014-04-14

  • 理智世界中最快的一杆女枪 ——玛丽·麦卡锡
    枪 ——玛丽·麦卡锡生于1912年的麦卡锡六岁就成了孤儿,她的几位亲戚将她抚养长大。当她长到22岁时,这个孤儿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稚嫩脸庞上却凸显一双犀利、尖刻的眼睛。那目光中透露着一个能够写出一手引人瞩目的评论文章的特殊气质,正是这两方面才使得麦卡锡的微笑像蒙娜丽莎一样在文学圈非常出名。麦卡锡就读的瓦萨女子学院,有一份官方的文学杂志《瓦萨评论》,因为过于保守,遭到麦卡锡和几个先锋学生的一致抵制。她们自费创办了另一本刊物,取名《通灵者》(也译作《反

    全国新书目 2012年11期2012-03-25

  • 带着灯泡旅行
    士就是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麦卡锡的名头可不小,被认为是“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传人,他的作品帮助美国式文艺告别了低级的大众消遣”。麦卡锡出生于罗德岛一个显赫的律师家庭。他曾在美国空军服役,退伍后,重新回到大学转了一圈,但没毕业,之后开始了专业作家之路。出道以来,麦卡锡几乎获得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但从196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果园守门人》声名鹊起开始,麦卡锡就躲避公众视线,离群索居,极少接受采访,排斥公众活动或谈论自己的作品。虽然获奖无数,但麦卡锡

    读者 2011年3期2011-05-14

  • 带着灯泡旅行
    士就是科马克·麦卡锡。在美国,麦卡锡的名头可不小,被认为是“海明威与福克纳唯一的传人,他的作品帮助美国式文艺告别了低级的大众消遣”。麦卡锡出生于罗德岛一个显赫的律师家庭。他曾在美国空军服役,退伍后,重新回到大学转了一圈,但没毕业,之后开始了专业作家之路。出道以来,麦卡锡几乎获得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但从196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果园守门人》声名鹊起开始,麦卡锡就躲避公众视线,离群索居,极少接受采访,排斥公众活动或谈论自己的作品。虽然获奖无数,但麦卡锡

    读者·校园版 2011年3期2011-05-14

  • 麦卡锡主义的闹剧与悲剧
    成名,一夜衰败麦卡锡主义一词始于1950年,词根来自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的姓。那一年的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首府惠灵一家妇女俱乐部的活动上当众展示了一份据称列有205名共产党人的名单,并声称,美国国务卿早就知道有这样一份名单,可名单上的人至今仍在国务院内左右美国的外交政策。此话犹如晴天霹雳,令美国上下一片哗然。麦卡锡则一鸣惊人,一夜之间,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参议员一跃成为声震全国的政治明星,并在随后的四年里主演了一部荒诞的美国政治闹剧。从

    世界知识 2001年18期200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