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

  • 对“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思考*
    ”者,但未能对《灵枢·经脉》中的“热” “寒”“陷下”及《灵枢·禁服》中的“紧”“代”“陷下” 与人迎寸口脉间的关系做出解释。《针灸学》亦言:“‘不盛不虚’……是脏腑、经络的虚实表现不甚明显……不涉及其他脏腑、经脉,属本经自病……多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4]。” 既然“本经自病”的说法是由他经脉、他脏腑“不盛不虚”推导而来,那么何以本经之脏腑、经络亦无明显之“虚实表现”而需行“平补平泻”之手法呢?随后又有学者另辟蹊径提出新说。如朱长刚等[5]引《诗经》《

    中医学报 2023年6期2023-07-29

  • 基于河图学说探讨《灵枢》四象体质理论在中风辨治中的应用
    ]。故本文基于《灵枢》四象体质理论探讨其在中风辨治中的应用。1 《灵枢》四象体质理论《灵枢·寿夭刚柔》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3]16,体质是先天禀赋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反映了机体内阴阳演变形式的特殊性,强调个体形态结构、性格气质、生理功能及病理倾向的综合特性,也是影响疾病预后、转归的重要因素。同时,《景岳全书》云:“盖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成败所由。故当以人为先,因证次之”[4]510,其中明确指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3-06

  • 基于《黄帝内经》原文探析三焦实质与功能❋
    说法,相反,在《灵枢·本脏》中提出可以通过人体腠理毫毛的不同状态,判断三焦的厚薄、缓急、直结进而推测其易患疾病,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6]。《灵枢·论勇》认为,勇士与怯士三焦之理有纵横之别[7]。由上可见,《内经》认为三焦是有名且有形的,《难经》“有名无形”的说法违背《内经》本意。2 三焦之合与分笔者将《内经》中有关三焦的原文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在《内经》中对于三焦有两种论述方式,一种只合称为三焦,另一种将三焦分为上、中、下三焦且分别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12-28

  • 《黄帝内经》中积、聚、结含义探析❋
    ”在《素问》和《灵枢》中分别以动词、名词的形式出现。其以动词出现为汇聚、聚集之义,以名词出现为疾病名。1.1 聚作为动词,汇聚、聚集之意“聚”作为动词本义在《黄帝内经》中出现,表示自然界雾露的聚集,表示生理性的筋、脉、神的汇聚,亦表示病理性的气、血、脓血、水、热、虫、沫的聚集。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有“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4]124,表示雾露的聚集;《灵枢·经脉》有“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5]210,表示筋的聚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3期2022-12-28

  •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篇首至此,文出《灵枢经》,《素问》解之,互相发明也”[1]104。即言《素问·针解》为对《灵枢》某篇的解说。马继兴在《中医文献学》中谈到现存《素问》《灵枢》中既有原文,又均存在对彼此的注文[2]55。任应秋在《〈内经〉研习拓导》中多次提及《素问》对《灵枢》的引用,并举证说明[3]22。黄龙祥对《素问》《灵枢》的篇目设置、篇名关系、引文体例等方面作出分析、考证,认为《素问》多解说《灵枢》,《灵枢》中多篇文互引[4]。循着上述思路,笔者主要从篇名及篇文内容的角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7期2022-11-21

  • 灵枢经》“和”针治神思想管窥*
    治神”[3]。《灵枢·本神》载“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4],《灵枢·官能》也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4],“刺之真”“刺之法”“针之要”均在强调顾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更是以“粗守形,上守神”[4]作为评判针刺技术水平的标准,足见《黄帝内经》对于“针刺治神”思想的重视。“和”即“中和”,意指中以致和,和生万物,是中医哲学思维体系的重要组分[5],“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道德经》),“致中和”是中医治病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致中和,天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9期2022-11-21

  • 《黄帝内经》版本不断在演变
    《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现存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成于战国至秦汉间《黄帝内经》内容成于战国至秦汉间,为时人总结旧说而成,具体编撰者难以稽考。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的一个论文集。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借以取重于世。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

    华声文萃 2022年9期2022-07-06

  •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精气无从散失。《灵枢·官能》给出了更加详细的补法进针操作:“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懈。欲微以留……”可见补法进针需引皮而刺,将针缓慢推纳。《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帝日: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日: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此段指出当针刺之前需先扪循而取之,在进针之前增加了很多动作,如扪、循、切、推、按、弹、抓、通、引等。

    中医外治杂志 2021年5期2021-12-17

  • 灵枢·周痹》中“迫切而为沫”的含义探析
    比较不同版本的《灵枢》注解中对“沫”字的释义,从而推测其病理属性。分析比较各派医家对“分肉之间”的解释,推理出“迫切而为沫”的病位。“周痹”与西医学的肌筋膜炎或风湿病类似,其病变部位为肌筋膜包裹的大型結缔组织网络之内,发病机制为肌筋膜牵拉挤压损伤或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炎症物质刺激周围软组织而产生疼痛。在治疗时,可围绕病灶周围使用针刺、艾灸、热疗、牵引等物理疗法,或结合西医学对风湿病的治疗规范,选择适宜的方法治疗。【关键词】 周痹;迫切而为沫;黄帝内经;灵枢;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9期2021-10-01

  • 从《黄帝内经》溯源针刺量效关系
    表证多浅刺,如《灵枢·终始》:“病痛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浅刺之。”《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浮而取之。”痱病居于皮肤浅表,故不可深刺,肌痹病位较深,故应“多发针而深之……”针刺深浅有泾渭分明般的界限,针刺之时必要“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正所谓“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灵枢·九针十二原》)。对此,《素问·刺齐论》明确规定了针刺界限,“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否则,疾浅针深,则内伤良肉,病深针浅

    上海针灸杂志 2021年7期2021-07-27

  • 《黄帝内经》痈疽文献探析*
    研究都只局限于《灵枢·痈疽》篇,围绕着痈疽篇里18种具体痈疽病证名与痈、疽的区别展开,但实际上《内经》里还有大量散在的条文,对痈疽的阐释能起到补充的作用。故本文笔者将《内经》中所有相关的条文找出并进行归纳和探讨。1 痈疽相关名词辨析1.1 “痈”“肿”“脓”“胕肿”辨《说文解字》里“痈”“肿”互训[1],“痈”有“肿”之义无疑,“痈”“肿”也常连用,但《说文解字》并未对具体差异进行阐释。《释名·释疾病》中“痈”字有一个更具特异性的含义,“痈,壅也,气壅否结

    中医学报 2021年5期2021-04-17

  • 基于《灵枢·经筋》论经筋
    有本质区别。以《灵枢·经筋》为依据,阐释经、筋及经筋概念,对比经筋与经脉关系,挖掘经筋病、经筋及经筋辨证论治思想内涵,结合临床病例阐述经筋辨证论治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倡导树立临证经筋辨证思想,以求治病求本,提高疗效。【关键词】 《灵枢·经筋》;经筋;经脉;经;筋;经筋辨证几千年前,古代医家将慢性劳损的关节附近肌肉、韧带及周围组织的硬结、条索、结块等病灶称为结点,将这些有一定走行规律的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称为经筋,编纂成《灵枢·经筋》。《荀子·正名》曰:“名也者,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年3期2021-04-13

  • 基于《灵枢·骨度》浅谈《黄帝内经》时期体质人类学的实测研究*
    )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尽管其成书时间存在诸多争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其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2]。《灵枢·骨度》是对“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灵枢·经水》)的诠释,此篇载有《内经》时期对人体各处长度、大小的总结[3]。由于古今度量衡的差异,尽管《灵枢·骨度》载有的数据被质疑,但是当今学者经过对比研究认为《灵枢·骨度》中所记载骨度值是真实、准确、合理的[3-4]。目前,中国汉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中包括了汉族人身高、头面部测量等多个方面[1]

    浙江中医杂志 2021年4期2021-03-27

  • 《黄帝内经》“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刍议※
    八正神明论》和《灵枢·官能》。此两篇内容主要论述的都是针刺的临床应用,但却出现了“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给后世学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自古及今,有关《黄帝内经》“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的争论不胜枚举,皆有理有据,更使广大中医学子无所适从。而针刺补泻又是针刺临床应用的精华所在,故对《黄帝内经》“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尚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1 “泻必用方”与“补必用方”争论简述1.1 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为准绳明代医家马

    中医药通报 2021年3期2021-03-26

  • 《黄帝内经》毫针刺法基本体系探讨
    1.1 先诊脉《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本文所引《灵枢》原文均出自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灵枢经》)诊脉是针刺操作前必不可少的步骤,有助于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而开展针对性施治。《内经》时期的脉诊并不只是独取寸口,《灵枢·终始》《灵枢·禁服》等篇将人迎与寸口脉的比例作为诊断与治疗的依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根据脉之急缓、大小、滑涩确定不同的针刺操作原则。《内经》众多篇章中都蕴含有诊脉的论述,诊脉可决定针灸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2020-12-13

  •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黄帝内经·灵枢》),relationship between breathing and meridian circulation is well documented.For example,1 “Xi” is comprised of one inspiration and one expiration.During one inspiration,meridian circulates by 3“Cun”.Similarly,during on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3期2020-11-03

  •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13],且因为它们长埋地下,未经后人改动与增删,所以真实地保存了早期医药文献的原貌。疼痛病症在这些文献中的频繁出现,说明在经脉理论形成的早期,人们对经脉的认识与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和处理有一定关系。那么,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呢?在《灵枢·经脉》中是否保留了这种相关性呢?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了简要的分析。因为各经脉在《足臂》中的“其病”与《阴阳》和《脉书》中的“所产病”及《灵枢·经脉》中的“所生病”大体一致[14-

    吉林中医药 2020年6期2020-06-20

  •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Belt Vessel Lumbago by Daoyin method with Acupuncture
    ng Bie(《灵枢•经别篇》), "from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 lesser Yin (阴) to the popliteal fossa of knee, then going towards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greater Yang and meeting with it, then up to the kidney, and exiting at the fourteenth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10期2020-04-20

  • 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erebral Small Vascular Disease and Constitution Ty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swers(《灵枢•口问》) records "If there is not enough Qi in the upper region, it will lead to insufficiency of brains,ringing in the ears, hanging the head and dizziness."indicating that insufficient Qi in the upper region(Yang Qi) is t

    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20年11期2020-04-19

  • 从《灵枢·口问》“心系急则气道约”谈“心系”与“约”的涵义❋
    今差别很大。如《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其原文中的“心系”和“约”是为最典型例子之一。1 “心系急则气道约”中“心系”的释义“心系”一词不仅出现在“心系急则气道约”(《灵枢·口问》)中,还出现在《灵枢·五癃津液别》:“故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黄帝内经》不仅有“心系”还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9期2020-01-13

  • 《黄帝内经》“端以正”对医德和师德的启示*
    ,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其中除了治病救人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外,还载有作为合格医生所具有的素养和作为授业解惑的中医学教师所具有的品德等。医德和师德的兼备是中医学长盛不衰的基础。《素问·针解》《灵枢·邪客》《灵枢·官能》都提到了“端以正”。“正”本义指充足,正直,如《新书·道术》曰:“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尔雅·释诂》曰:“正,直也。”《内经》所论之“正”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正常;或指正气;或指采用正常的治疗方法;或指旺盛;或指正常生长、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7期2020-01-10

  • 灵枢》中眩晕病机及针灸治疗探析
    龙涛[摘要] 《灵枢》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有详尽的论述,其对病因的认识包括心肾受邪、髓海不足、营卫逆乱、上气不足,治则包括从脏腑论治、调经络虚实、导营卫之气。《灵枢》重视足太阳经对眩晕治疗的重要作用,针灸治疗多选取足太阳经穴位。《灵枢》对眩晕的论述对今天中医对眩晕的诊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关键词] 灵枢;眩晕;针灸[中图分类号] R255.3;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中国医药导报 2019年28期2019-10-19

  • 基于《灵枢》解结理论探讨针灸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
    。解结理论出自《灵枢》,病邪集聚于经络、肌肤等处,阻滞气血运行,痰瘀互结,日久化为结。针灸可散结通络、行气活血,临床上治疗膝骨关节炎效果显著。从解结理论的角度对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针灸诊疗思路进行探讨,为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及新的思路。【关键词】 骨关节炎,膝;针灸;解结理论;探讨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屈伸不利等为主[1]。KOA病因复杂,目前尚无统一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年6期2019-07-29

  • 灵枢》镵针形制考辨
    450003)《灵枢》九针是中医经典中惟一一套论述系统且形制相对完备的外治工具。镵针作为九针之首,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由于至今尚无明确的传世镵针出现或实体针具出土,文献研究已成为目前考证其形制的主要途径。历代医籍在论及鑱针时均引用《灵枢》原文,但其各本绘图之间出入之大,如无文题所志,实难想象竟是所指一物。围绕镵针的形制,《灵枢》原文的疑点和后世注文的迥异,已足令后学者莫衷一是。关于镵针的这些疑团如不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对其形制的研究工作造成极大困扰,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2期2019-04-01

  • 浅谈针刺之“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论
    510405)《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提到“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的针刺补泻原则,历来医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作者从临床应用的角度,提出了从针下虚实、脉象变化以及气调而止3个方面来判断针刺补泻是否太过或不及,从而使补泻无过其度,以提高针灸临床的疗效。针刺疗法;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文献研究《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对此句历来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提

    上海针灸杂志 2019年6期2019-02-12

  • 由释名探析冲脉之循行
    ,亦各表一枝。《灵枢》称其为“冲脉”“伏冲”。如《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伏,司也,伺也,引申为隐伏”[5]。此处的“伏冲”是虚邪由表及里发展成积的环节之一。邪在皮肤、络脉,病位表浅,邪在经脉、输脉、伏冲脉、膂筋,已逐渐深入,最终经由肠胃,肠胃之外达募原之间。第二层次中,经脉亦兼有表部,而“输”本义为委输、传运[9]。“输脉”即是传送、转运之脉,汇聚于输脉,即完成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故输脉之里称“伏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6期2019-01-09

  • 《黄帝内经》中“阴”的整理与分类
    2篇915次,《灵枢》43篇442次。结论:“阴”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阴”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阴”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关键词:阴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帝内经》的重

    中文信息 2018年8期2018-08-29

  • 《黄帝内经》中“阳”的整理与分类
    7篇935次,《灵枢》42篇755次。结论:“阳”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阳”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阳”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关键词:阳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8-0-0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帝内经》

    中文信息 2018年8期2018-08-29

  •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6篇157次,《灵枢》42篇117次。结论:“阴阳”在《黄帝内经》中出现次数多,跨越篇幅广,“阴阳”的含义分类多,这次整理对《内经》中的“阴阳”有了清晰的认识,反过来更好地研读经典。关键词:阴阳 黄帝内经 素问 灵枢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其中,阴阳理论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架之一,更是《黄

    中文信息 2018年6期2018-08-29

  • 《黄帝内经》“胀”“满”释义辨析❋
    同“胀满”。如《灵枢·杂病》:“腹满……腹向向然”,与同篇中“腹胀,啬啬然”意同;《素问·腹中论》:“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中“满”“胀”二字互文,均形容胸腹满闷壅实。“胀满”意为“壅实满闷的不适感”,常用指胃脘腹部,在《内经》中共出现8处。如《素问·厥论》“下虚则腹胀满”、《灵枢·经脉》“胃中寒则胀满”、《素问·标本病传论》“胃病胀满”、《灵枢·癫狂》“厥逆腹胀满”。还可用于形容肺部,如《灵枢·经脉》“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胀”“满”均可形容脉络实大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4期2018-01-23

  • 《黄帝内经》论心之开窍❋
    730000)《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1],明确指出脏窍之间的联系。就心而言,《内经》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以及心开窍于目说,本文对此将从生理病理及临床依次进行梳理。1 心开窍于舌说因《内经》对心与舌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最多,故后世医家多宗“心开窍于舌”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2]”《灵枢·五阅五使》云:“舌者,心之官也。[1]”以上经文均明确指出“心开窍于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2018-01-23

  • 众痹源流考
    于《内经》,在《灵枢·周痹》篇中详论周痹和众痹的鉴别,其论众痹曰:“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蓄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此众痹也,非周痹也。”众痹是以临床表现而命名的,因其病痛左右相移,随发随止,休作更替,部位众多,故称众痹。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岐伯之意,言于此痹行于众处,可为众痹。”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邪客于皮肤,流溢于大络者,名曰众痹,谓邪在天下之广众也。”章虚谷《灵素节注类编》曰:“此言忽痛忽止,上下移徙者,以其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7年9期2017-10-17

  • 从马王堆文献看中医灸法理论的演变❋ ——以足太阳脉为例
    脉循行的描述与《灵枢·经筋》中关于足太阳之筋的描述更为接近,二者描述的足太阳脉病证则与《灵枢·经脉》非常接近。可见,中医经络与灸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时就灸法理论自身而言,除《黄帝内经》与《针灸甲乙经》构建起的十二经脉或相关腧穴施灸的传统灸法理论外,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和实践。马王堆;文献;灸法;足太阳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简称《足臂》)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简称《阴阳》)是现存最古老的灸疗文献,其所载灸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年6期2017-01-16

  • 推测《针灸甲乙经》的编撰思路和方法
    谧撰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而成,这次编撰工作不单是对三部典籍的整理、引用和保存,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科的一次再认识和创作。本文从《甲乙经》对《素问》《灵枢》内容的选择,以及对所选内容的编排方法两方面入手,探究皇甫谧编撰《甲乙经》的思路和方法,力求对理解和运用《甲乙经》文有所助益。内容选择;针道;事类相从;删其浮词《甲乙经》是中国已知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作者是西晋时期的皇甫谧,书中论述了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包括基本概念、起效原理、疾病

    环球中医药 2016年9期2016-09-19

  • 采采卷耳
    七宸一灵枢第一次见到那个药奴是在自己府上。那是大约在半个月前,自幼喜好医术的太子灵枢偶然间发明了一种新的针法,据说对伤寒杂病颇有奇效,但还未在活人身上实验过,圣上便借给他一名药奴供他针灸实验。彼时灵枢倚靠在金银花藤架下,身边随意摊放着针灸包,见有人进来了,他不紧不慢地自酌一杯,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卷耳。”“你可知自己名字的出处?”她平平板板地答道:“出自《诗经·周南》: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灵枢大笑起来:“不不不,你的名字来自我

    飞魔幻A 2016年4期2016-04-14

  •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之精《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 “故生之来谓之精。”《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也说: “两神相搏(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种精,就是先天之精,它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源泉,故《灵枢·经脉》又说:“人始生,先成精”。古人通过对“男女媾精,胎孕乃成”的观察和体验,认识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能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个体。 《灵枢·天年》认为人之始生, “以母为基,以父为循”。可见,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是与生俱来的精,谓之先天

    饮食保健 2016年23期2016-04-13

  • 从《灵枢·行针》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
    00700)从《灵枢·行针》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姜 姗,赵京生△(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与“气”相关的表达贯穿《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之中。以《灵枢·行针》27个“气”的概念内涵和具体所指为研究对象,划分为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并逐一分析“气”在不同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其中观念之气为古人阐述医理内在逻辑所依托的抽象概念,对针灸理论体系的建构有一定启发;现象之气是古人对直观可见、可感的具体现象的概括,对临床中理论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2016-04-06

  • 关于《灵枢·骨度》研究现状的分析
    文献研究·关于《灵枢·骨度》研究现状的分析张瓅文1,2,曹燕1,2,朱雯1,杜斯琪1,刘存志1(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14)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对与《灵枢·骨度》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灵枢·骨度》篇的研究现状。从《灵枢·骨度》的尺制研究、人体实测、古今对照、数术原理、准确取穴等方面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关于篇中所采用度量衡的年代各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若将其

    上海针灸杂志 2016年1期2016-04-05

  • “气至而有效”之“气至”《灵枢》本义*
    效”之“气至”《灵枢》本义*高玉杰1△左甲2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银川 750004);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摘要:“气至”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通过对比《灵枢·小针解》和《素问·针解》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部分条文的解释,发现要探明“气至”在《灵枢》中的本义,必须从《灵枢·九针十二原》原文中寻找答案。“气至”在《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本义是指“清气”至。“气至”不是目前普遍理解的“得气”,而是指通过九针的操作使经脉血

    光明中医 2016年9期2016-03-10

  • 浅析《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
    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冯伟(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陕西 咸阳712046)[摘要]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关键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6期2015-12-16

  • 灵枢》针法结合刃针松解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笔者将《灵枢·官针》中“输刺”、“齐刺”等针法与刃针松解相结合运用于临床,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筛选60 例患者按门诊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表1 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表1 两组颈源性头痛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治疗组对照组1.2 诊断标准按1998 年国际头痛委员会(International

    针灸临床杂志 2015年4期2015-07-11

  • 马莳医籍训诂的成就与特色
    九卷、《黄帝内经灵枢经注证发微》九卷、《难经正义》九卷、《脉诀正义》(后两书俱见于《医藏目录》,今俱不存)。马莳将《黄帝内经》分为《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否定了王冰重新编次的《素问》二十四卷。同时他认为《灵枢经》前无注释,文字玄奥,阅读困难,所以他在太医院任职期间,对《素问》和《灵枢经》重新分卷并加以注释。马莳所注释《灵枢》分为九卷八十一篇,逐篇逐节加以注释,对各经腧穴部分的内容阐释非常详细,附有经络腧穴图解,成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开《灵枢

    环球中医药 2015年11期2015-03-20

  • 灵枢》“五乱”浅析
    灵枢》“五乱”浅析刘书田(广东省深圳市南湾人民医院,518114)【关键词】《灵枢》五乱;理论探讨何为五乱《灵枢·五乱》篇论述了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的病症表现以及针灸治疗方法,故以“五乱”命名。那为何以气乱于心、肺、肠胃、臂胫、头为“五乱”?《灵枢·卫气》曰:“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五乱”所涉及的病变部位:心、肺在胸,肠胃在腹,臂胫即四肢和头,与气街部位几乎完全相同。气街是经气运行汇聚的要冲。经气逆乱反映在各气街部位即为“五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1期2015-01-24

  •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要:《本输》是《灵枢》第二篇,提出了五输穴等要穴分布的特定部位及其作用,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交汇之要穴,并指出四季取穴的常法及针刺动脉禁忌等,对各经的重要腧穴及临床运用作了推求本源的论述。本文将归纳整理《灵枢·本输》中所蕴含的针灸学术思想并对其内涵做一浅析。关键词:《灵枢》;《本输》;针灸学;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1-0007-02《灵枢》[1]是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奠基之作《黄帝内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年11期2014-12-31

  • 《黄帝内经》注本源流略述
    经以《素问》和《灵枢》(亦名《九卷》、《针经》)两部书的形式在流传了。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关于《素问》的最早注本,这便是齐梁之际全元起的《素问训解》,遗憾的是这部书大约在北宋以后便失传了,通过今本《素问》中还可以大致窥测当时的大概框架。最早将《素问》和《灵枢》分类重编,然后加以注释的是隋代杨上善的《太素》。该书分类精当,注解典雅,是《黄帝内经》诸多注本中比较经典的一种,宋代掌禹锡、林亿等人在注解《素问》时,曾有过大量的征引,但北宋之后也渐次隐没,直到清朝

    陕西中医 2013年5期2013-04-07

  • 中医脉诊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有其重要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可以看出,早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诵读《内经》《针灸甲乙经》,收获良多。1 脉诊察气,针灸调气脉诊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准,对疾病证型的辨别具有重要作用,针灸作为治疗手段亦需辨证论治。因此,有重新评价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的必要。[3]《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强调五脏六腑水谷精微的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4期2013-03-31

  • 《内经》多层次的体质辨别系统*
    质禀受于先天 《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人禀受父母精血而生,父母精气状况影响到子女的体质,出生即有体质差异。1.1.2 体质受地域环境影响 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体质特点。《素问·异法方宜论》列举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区域地理特点不同、气候不同、饮食习惯不同、起居方式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是产生气候、饮食、起居差别的根源。《素问·五常政大论》中以西北地势高、东南地势低,故一者阳不妄泄,人多长寿;一者阳气耗散,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年7期2013-01-25

  • 《内经》刺血法的探讨
    列疾病的发生。《灵枢·小针解》[1]曰:“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素问·离合真邪论》[2]指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内经》认为,刺血络治病的机理就是通过祛除恶血,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邪以复正。《内经》应用刺血法治疗病证非常广泛,主要病种包括了:腰痛、疟疾、癫狂、热病、风痉、癃、厥、厥头痛、衄、喘、心疝暴痛、男子如蛊等邪客于经络或者脏腑的疾病。经络联系五脏六腑,输送气血,沟通上下,经络病与脏腑病也密切相关,所以当邪客于经络或者脏

    针灸临床杂志 2013年6期2013-01-23

  • “徐疾补泻”质疑与考辨
    均认为此法源于《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事实上此句在《内经》中已经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由此,也引发了中医界近两千年的争论,几乎成了一个“千古疑案”。已有学者指出“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并非针法,而为脉象。胥荣东认为《灵枢·九针十二原》明确强调“虚实之要,九针最妙”,九针中的

    上海针灸杂志 2012年8期2012-04-13

  • 浅谈《黄帝内经》的针灸学术思想
    学内容,尤其是《灵枢》主要是以针灸为主,故又称《针经》。正如《针灸问对》曰:“《内经》治病,汤液醴醪甚少,所载服饵之法才一二,而灸者四五,其它则明针法,无虑小八九。”虽然当时已有药物按摩等多种治疗手段,但《灵枢》开宗明义第一篇还是强调“先立针经”,《素问·正神明论》也指出:“法往古者,先知针经”。足见在早期临床医学中,针灸占有很重要地位。《内经》中有关针灸学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经络学说《内经》的经络理论是完备的。《灵枢·经脉》曰:“经脉者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4期2012-01-25

  • 灵枢》经脉针刺深度探析
    研究参考。1 《灵枢》经脉针刺深度经脉针刺深度最早记载见于《灵枢·经水》篇:“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1]说明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7期2012-01-24

  • 针刺补泻的临床应用
    严重后果,正如《灵枢·禁服》所说:“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桴乎应鼓。”《金针赋》说:“观乎针道,捷法最奇,须要明乎补泻,方可起于顷危。”《灵枢·根结》道:“补泻反则病益笃。”又“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脾内膜,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滠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礁,予之死期。”凡此说明补泻在针灸临床中的重要地位及补泻不当的后果。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1年10期2011-12-27

  • 《黄帝内经》“血脉”理论发微*
    运行的通道。如《灵枢·血络论》以“血络”命名,着重论述了针刺瘀血的脉络时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是形容脉络中邪气充盛时血络的表现。通过观察血络反映于外的颜色变化,还可判断病证。如《灵枢·邪客》:“视其血脉,察其色,以知其寒热痛痹”;《灵枢·论疾诊尺》说:“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见者,寒热。”这里的血脉都是指血络而言。此外,《内经》中还有大量刺血络出血的疗法——刺血络法。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6期2011-02-12

  • 浅谈《黄帝内经》对耳鸣耳聋的针灸治疗原则——辨病辨经辨证相结合
    部腧穴为主。如《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鸣者,取耳中动脉,即耳门穴,系手少阳三焦经。”所以在治疗耳鸣时,可在耳窍局部取耳门穴。又如《灵枢·厥病》:“耳聋无闻,取耳中。”《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有耳聋无闻者,当取耳中听宫穴以刺之,系手太阳小肠经”,所以在治疗耳聋时可在耳窍局部取听宫穴。又如《灵枢·刺节其邪》:“耳无所闻……刺其听宫”,则明确指出耳聋可取病位附近的听宫穴来治疗。2 辨经此“经”包括经脉、经别、经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12期2011-02-11

  • 运用《灵枢》关刺法治疗慢性跟腱炎24例
    2]。笔者运用《灵枢》关刺法治疗慢性跟腱炎2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4例患者来自于2006年6月至2010年2月德国科隆市墨海姆医院中医门诊部。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25岁,最大年龄55岁,平均36岁;病程6周~4个月,平均2个半月。单足患者18人,双足患者6人,共有30只患足。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运动医学》[3]的有关诊断标准。①跑跳时跟腱疼痛,重者走路时也会疼痛;②跟腱周围变粗,呈梭形变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9期2011-02-10

  • 迎随补泻的时机——从《灵枢·九针十二原》看针刺补泻
    的时机。对此,《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段论述明

    中医药通报 2011年5期2011-02-10

  • 亚洲的两种传统医学基本原理比较:中医学和阿育吠陀
    l Pivot,灵枢), which collectively form the Huangdi Neijing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黄帝内经), written around 100 B.C[2]. Both of these books are reference books and many authors have written their works based on t

    环球中医药 2010年1期201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