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节能目标考核问题初探

2014-12-22 07:04李福通广州市能源检测研究院
节能与环保 2014年4期
关键词:在校生能耗能源

文 _ 李福通 广州市能源检测研究院

学校节能目标考核问题初探

文 _ 李福通 广州市能源检测研究院

“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印发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中首次将学校、商贸、交通行业企业新增纳入到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范畴,随后又进一步将其纳入“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企业名单及节能量目标。这标志着国家对非工业领域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节能目标考核责任制的启动。

1 实施学校节能考核的意义及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国纳入考核范围的学校达552家(全部为高等院校),节能任务共达到60.8万吨标煤,占万家企业“十二五”总节能任务25000万吨标准煤的0.24%(表1)。节能任务占比虽小,但是,国家采用按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模式对其进行节能监督管理,标志着开启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新篇章。

目前学校节能考核已渐渐在全国各地展开。在考核归口管理上学校与工业企业有所不同,工业节能考核从全国到地方均是由工业(经贸)部门组织实施,归口比较统一;而学校节能考核有些地方是教育部门主导,有些则是发展改革或经信(贸)部门,全国范围内仍未统一。学校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组织领导制度、节能目标责任制、节能管理情况、技术进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等6方面,其中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一般设置为年度考核的否决性指标(表2)。

2 现阶段存在的难题

2.1 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计算不统一

以2012年为例,国家万家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方案里明确了各项打分的分值设置,但缺乏对学校领域的节能量核算统一方法依据的指导。部分省或地区节能主管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对节能量核算方式有明确的指导,如广东省在2012年考核方案中明确学校节能量原则上按在校生人均能耗进行计算,山西省考核明确要求采用学生人均综合能耗计算。以这两个省为例,虽原则上均是以学生人数作为学校的“产品”进行统计,但也未明确说明所统计的学生类型、范畴和统计方法。当然国家层面有可能是为兼顾不同类型学校特色的原因,未做明确要求,但应该就关键的指标如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在年度考核方案的要求中进行明确,从原则上指导各地计算口径的统一。

2.2 重要数据填报存乱象

在能源消耗统计、学生人数统计方面,往往是学校本身有一套数据,上报教育部门或者别的主管部门是另外的数据,两者之间存在差别。考核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上报学生人数和用能上较为随意,没有使用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并通过认可的数据。

2.3 数据引用原则有待规范

形象地讲,学校产品可以理解成是学生,产量就是总学生人数。高校学生的种类主要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注册在校生,同时还有函授生等非在校生。因国家未明确数据引用的原则,目前学校在总学生人数的统计上有分歧,主要有两种:一是是否将注册在校生和非在校生进行合计,这是统计的范围问题;二是是否直接将不同类型学生的人数简单求和得出,这是计算的方法学问题。为何会产生人数范围和统计方法的分歧?主要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所使用能源的水平有差异,也就是说培养不同类型(如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学生所要耗费能源值可能不一样。高校对学生的用能管理根据学生类型有所不同,不同类学生的宿舍人数设置和学生科研投入情况等因素对学生用能水平有较大影响,这些因素决定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平均人均用能指标不可能在同一基准上。比如在考核中我们发现,某师范大学的计算学生总人数是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等注册在校生的人数求和,不包括非在校学生;而某理工大学的总学生人数是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即函授生等)的人数之和。这两种算法折射出两个地区指导考核时使用的人数计算基准不一致,得出的考核结果自然也会缺乏可比性。

表1

表2

表3

2.4 能源统计范围界定不一

目前学校能源计量工作基本能做到了单栋楼宇的能源计量,也就是说做到了二级计量的配备和统计,但由于教学、办公、学生公寓、教师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楼宇数量较多,在数据采集和使用方面存在较大的混乱。以教师公寓用电为例,如在某医科大学教师公寓的用电均为教师独立缴费,学校未安装有该教师公寓的总表,这部分能源很容易被统计人员理解为不属于学校用能,准备考核材料时未统计进来,造成实际用能统计偏少;而另一所医科大学的情况是,对教师公寓用电有单独的表头作为统计,并在能源统计时纳入其中。这样显然造成能源统计基准出现偏差,想要规范考核统计,能源统计范畴则需要在下一步工作进行界定。

3 对策

3.1 统一标准

有关考核部门应该在每年的考核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学生人数和能耗统计的范畴和算法,建立统一的能耗考核指标,指导各地按统一的规则进行考核,当考核计算方法和能耗统计方法一经确定,应在五年内保持原则不变。

3.2 与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考核工作相结合

从本质来看,推动学校节能考核工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推行的建设低碳校园约束行动都是为实现学校节能降耗。两项工作都需要计算节能量,但在对学生人数计算方法的问题上,笔者认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关于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指标体系及考核评价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所提出的学生人数折算方法比较合理。《办法》规定了以正式注册在校学生(折算规模)的总人数为统计对象,参用本科生为基准,不同类型学生的用能基准进行人数折算(表3),例如1名硕士研究生折算为2名本科生。按不同的类型学生进行相应折算出用能的学生规模人数,此方法值得参考。

3.3 健全学校能源消耗统计制度

能源消耗统计是加强能源管理,推进能源节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学校按《关于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的通知》(国管节能〔2011〕393号)文件精神,上报国管节能表、台账等相关报表,作为考核数据引用的支撑,保证数据可查可追溯。按照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的要求,进一步敦促学校健全能源消耗统计报送制度。学校节能领导小组应做好组织分工,公共楼宇由总务处(科)进行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各学院做好本学院实验室等楼宇消耗统计,将统计范围扩大到各学院。及时统计本学院的主要楼宇能源消耗量,建立学校楼宇的能源数据统计、分析制度,形成收集及时、统计准确、分析深入、传送快速的数据信息统计报送机制。

3.4 加快推动学校能源计量体系建设

结合质监等行政部门从管理方面入手,加大能源计量的行政引导、技术服务和宣传推动力度,引导企业全面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在人员培训、仪器检定、制度建立、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笔者有幸参与广州市学校2013年度计量管理检查工作,对比实施考核前学校的能源计量状况,考核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

3.5 多指标辅助考核工作的思考

因学校类型的多样性,学校用能存在两方面趋势:一是分别以文科、理科和综合类为主的院校在科研和研究方向上各有特点,其培养人才所耗费的能源水平存在较大差别;二是对某一学校可能每年学生人数的变化不大,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其科研、课题可能增多,则用在科研、实验上用能势必也会增多。在学校挖掘节能有限的情况下,假如单纯以“学生人均能耗”指标来计算节能量,可能无法客观描述该校在节能工作上的成效,甚至出现不降反升的反效果,这时候以单指标进行考核可能未必全面。建议在使用“学生人均能耗”指标核算的基础上,增加“建筑面积能耗”、“万元经费能耗”等指标辅助考核,对特殊学校可以采用多指标进行考核,在“求公平顾特色”的同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

猜你喜欢
在校生能耗能源
120t转炉降低工序能耗生产实践
能耗双控下,涨价潮再度来袭!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探讨如何设计零能耗住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日本先进的“零能耗住宅”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