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2018-01-18 06:18卫聪聪徐世平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精准政策研究

卫聪聪,徐世平

(1.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保障系,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甘肃 兰州 730070)

1 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与确立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提出“扶贫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切忌喊口号,要精准扶贫”等[1]。这是精准扶贫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也因此逐渐成为各地区扶贫开发规划的指导方针。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的此次发言可以被认为是精准扶贫政策产生的萌芽。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地方政府负责人等都对此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2014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5月颁布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对精准扶贫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至此,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其顶层设计与制度实践工作的结合被系统性地初步建立起来。

2 精准扶贫的研究方向

精准扶贫是我国目前的国家政策重点,其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是政策落实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

2.1 精准扶贫制度研究

2.1.1 顶层设计的研究 学者们从精准扶贫的价值观念和理论内涵到内容进行了理论阐释,试图以高屋建瓴的俯瞰方式构造精准扶贫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实践中的政策执行与实施。莫光辉[2]从扶贫开发规划的顶层设计角度阐述了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模式的战略调整;指出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开发体系的构建要素,精准扶贫的治理突破路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全面全程精准化的机制、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参与格局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导向。汪三贵等[3]则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创新角度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的重难点,进而指出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包括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以及贫困户受益机制的探索等,更加强调实践过程中的精准。郑瑞强等[4]采取结构性思维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扶贫的角度阐释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与生成逻辑,从扶贫主体意识回归、业务流程再造、资源重复利用等角度剖析精准扶贫的运行模式。

2.1.2 具体实施的研究 各地区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攻坚战,学者们通过实地调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研究尺度对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的具体实施以及成效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陈升等[5]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4个方面对我国东中西部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绩效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扶贫对象精准和因村派人精准5个因素是精准核心因素。李向阳[6]通过对广东省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的统筹程度、协调实施能力、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进而提出完善建议,为广州的精准扶贫甚至全国的精准扶贫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意义。吴晓燕等[7]从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角度出发,分析了四川省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到帮扶标准、帮扶范围和帮扶方式各个阶段的协商与合作机制,通过具体协商,增强村民参与意识,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2.2 精准扶贫研究类型

2.2.1 不同理论视角的精准扶贫研究 精准扶贫政策与各学科的结合程度不同,总体上来说,精准扶贫是综合各学科的资源优势和思维形成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因此,各学科的中层理论在阐释精准扶贫内涵以及实现路径时采用了不同的背景知识。

学者们通过结合不同学科的中层理论来阐释精准扶贫。万江红等[8]从村民自治的视角剖析精准扶贫的基层实践困境,认为村民自治能力与权威的缺失是导致精准扶贫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主张从村民自治能力的提高以及公共属性的增强等方面来完善精准扶贫实施绩效。宫留记[9]基于精准扶贫的视角提出了构建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新思路,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来具体划分在精准扶贫这一政策实施时的具体责任,市场化扶贫机制中市场更多的扮演的是运动员的角色,而政府则更多的履行裁判员的职责;除此之外,对特困家庭展开帮扶也是政府职责的一部

分,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协作配合,使得市场化扶贫机制既可以克服政府行政扶贫的寻租腐败浪费资源等缺陷,又可以提高市场化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结果。经济学对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精准扶贫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常态的提出而赋予精准扶贫新的内涵与解释,通过经济思维的引用提出精准扶贫的具体实施方案。刘解龙[10]认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经济发展规模与质量的显著提升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为精准扶贫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第二是在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以及绩效考核环节,更多地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统计分析方法提供技术支持。李春明[11]提出运用发展经济学和贫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确立帮扶对象、确定帮扶标准等提供理论支撑。黄铁苗[12]以广东省连南县的桑蚕业为例,提倡农业产业化,产学研一体打造桑蚕业示范县。除此之外,另外一个角度则是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精准扶贫,通过优化供给来满足精准扶贫的需求。刘彦随等[13]从供需视角归纳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精准扶贫的实现途径和方式。田莹莹等[14]也是从供给侧角度入手,强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精准扶贫中贫困户发展的内在动力。

2.2.2 不同区域的精准扶贫研究 2011年发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共14个片区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为精准扶贫提供了空间指引。

2.2.2.1西南山区——云贵川。目前我国云贵川地区的精准扶贫具有2个特点,分别为生态扶贫和产业扶贫。利用云贵川地区良好的自然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绿色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在精准扶贫政策设计与实施时发挥第三产业优势,促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政策的落实,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既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又重视发展人文资源,既扩大村民的收入来源,又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2.2.2西北地区——甘肃。西北地区是我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点地区。甘肃省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员分散,又成为该地区的重中之重。甘肃省结合其自身特点,利用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和定位,并且对扶贫工作进行实时跟踪和监督,成效显著。(1) 致贫原因。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精准扶贫课题组(2016)通过对甘肃省整体情况的调研,系统科学分析了该省致贫的主要原因为落后的生产方式,最终导致的生产率低下、因病、因教、因灾、因婚返贫等问题的发生。张永丽[16]对甘肃省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了实证调查,运用问卷调查和定量研究的方法认为教育致贫存在悖论,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角度为教育推动精准扶贫提供了建议。(2)扶贫模式。甘肃省陇南地区响应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集中连片地区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相结合,其中,“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店+物流”的电商扶贫模式促进了陇南地区的精准脱贫,为甘肃省其他地区甚至全国提供借鉴[17,18]。赵金成等[19]从生态扶贫视角对该省的林业精准扶贫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郑芙蓉[20]以庆阳市、武威市古浪县和陇南市为例,对地方金融助力精准扶贫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赵丽芳[21]对陇南市在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扶贫方面的创新与尝试进行了研究;徐玉鹏[22]通过对武威市的精准扶贫金融政策的研究,提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表现有推动贷款发放、创新金融模式以及易地搬迁解决。

3 精准扶贫研究特点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其不仅代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意味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和政策手段的优化。因此,对精准扶贫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政策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3.1 研究数量多,涉及学科广泛

精准扶贫相关内容的研究自2014年以来呈现井喷式增长,仅2017年“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高达18 000篇以上。对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包括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等诸多方面,极大丰富了精准扶贫理论研究的同时,对地方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了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对精准扶贫这一政策的研究,不仅理论成果丰富,为政策顶层设计提供指导,而且针对地区实际贫困原因与实践路径的分析也具体而实用,广东的“双到”扶贫模式,贵州的“易地搬迁扶贫”模式,甘肃的“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等,都为全国范围内的精准扶贫实施提供了借鉴。

4 今后精准扶贫研究的关注重点

4.1 完善精准扶贫法律法规的顶层设计

精准扶贫作为由中央政府牵头设计实施、地方政府具体执行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关于精准扶贫的法律法规更多的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与颁发,缺乏对贫困实现路径的具体奖惩措施,由上而下的政策执行本身就会使得基层对政策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再加上相应的奖惩措施不到位,使得精准扶贫的实践路径与理论偏离,从而影响精准扶贫政策绩效。

4.2 优化调整精准扶贫研究结构

针对精准扶贫政策的地方性研究众多,但大多是根据地区贫困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尽管可以为其他具有相同致贫原因或者实现脱贫目标的地区提供借鉴,但同时也为中央整合资源,提供统一具有推广性的政策和理论指导增加了难度。并且地区间差异较大,精准扶贫不仅是宏观地区和微观村户的扶贫,也包括中观层面上的不同区域间的扶贫,但现行的研究要么是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政策解读,包括对精准扶贫的内涵与外延、特征和发展现状方面,要么是以某地某村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地区内部的脱贫路径,通过中观层面上地区对比进而连接宏观的全国范围与微观的县乡村区域,是现阶段研究忽视和薄弱的部分。

4.3 加强精准扶贫实现路径与考核环节的研究

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精准扶贫的含义与特点方面,对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研究分散,多以地区具体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分析,制定适合措施实现脱贫,对集中连片地区的贫困居民实施资源利用的产业化扶贫,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采取搬迁式扶贫。但还尚未形成理论系统的扶贫模型,而且,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扶贫前期的步骤和环节上,更多地倾向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和精准帮扶方面,缺乏对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绩效考核的研究。精准扶贫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对实施结果的绩效考核与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精准扶贫作为一项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社会政策,其政策效果的可持续性也备受关注,因此,对精准扶贫政策后期的审核监督与调整以使得国家扶贫开发资源能够不断满足脱贫对象的需求是今后研究的重难点所在。

猜你喜欢
精准政策研究
政策
政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助企政策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政策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