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南地区5个藜麦品种的引种试验

2018-12-07 07:12魏志敏宋世佳周汉章李顺国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分枝平原农艺

魏志敏,宋世佳,赵 宇,刘 斐,周汉章,李顺国*,吕 玮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河北省杂粮研究实验室,国家谷子改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35;2.国家半干旱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藜麦(Cheuopodium quinoa) 别称南美藜、藜谷、奎奴亚藜等[1],原产于安第斯山脉,种植历史超过了5 000 a,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被印加人称为“粮食之母”。藜麦营养价值高且全面,具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2]。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认为藜麦是唯一可以满足人体全部基本营养物质需求的完美食品。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藜麦列为宇航员长期从事太空任务的理想食物之一,藜麦被誉为“营养黄金”“超级谷物”“太空粮食”和“未来食品”,是颇具发展潜力的农作物之一。联合国大会将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藜麦种植的经济效益高于其他作物,目前在我国新疆、西藏、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和山西等高海拔冷凉地区均有种植[3~9]。但截至目前,在华北平原地区尚未见到藜麦种植的报道。如果在华北平原引种藜麦成功,将会改变该区的种植结构,对提高农民种植收益[10]意义重大。本研究首次将藜麦引种到冀中南平原地区,利用来自5个不同生境的藜麦种子,通过不同的播期试验,以了解藜麦在冀中南平原地区的物候期和农艺性状特征,探究其是否适合在冀中南平原地区生长,以期为该区域藜麦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2 a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郄马镇(东经114.6°、北纬37.9°) 进行。郄马镇地处太行山东麓山前倾斜平原南部,由滹沱河洪积冲积扇南缘、槐沙河冲积扇的北部及其扇间洼地组成,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海拔51~65 m,年平均气温13.3~15.0℃,2016年最高气温37.8~39.8℃,年有效积温4 400℃,年平均降水量474.0 mm,年平均无霜期205 d,年日照总时数2 521.9 h,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25.438 kcal/cm2。

供试藜麦品种5个,分别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QA55、来自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的MYSQ-1、来自山西稼琪藜麦有限公司的稼琪1号、来自吉林博大东方藜麦发展有限公司的HT1和来自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的青藜1号。参试藜麦品种播期均设4月15日、4月30日、5月25日和5月30日4个,共20个处理。小区面积20 m2(2 m×10 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

播前将地块清理干净,耕松土壤,打细整平保墒;然后,均匀施农家肥10 000 kg/hm2和复合肥(N、P2O5、K2O含量分别为 15%、18%和 12%)200 kg/hm2做基肥。采用人工条播方式种植藜麦,行距50 cm,播深2~3 cm,播种量8 kg/hm2。当藜麦苗高约5 cm时进行间苗,株距25 cm左右;5~7片真叶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防止植株后期倒伏。雨季前,视土壤墒情及时灌溉;雨季后开沟排水,防止土壤水分含量过大造成藜麦倒伏。其他管理同大田常规。

记录各处理藜麦的播种期、出苗期、分枝期、初蕊期、灌浆期和成熟期。观察藜麦的株型,测定其株高、主枝穗长、分枝数、主穗直径、小穗数、病虫害发生率和倒伏率等农艺性状。结果均取2 a平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品种和播期处理的藜麦生长发育动态

调查结果(表1)显示,参试藜麦品种在4个播期下均能正常出苗、分枝、开花授粉直至籽粒初期灌浆,且相同播期下不同品种的藜麦生长发育基本同步;但进入8月后,所有品种均出现穗部霉烂,不能正常成熟,籽粒绝收。观察发现,进入8月后,随着空气湿度加大(雨水大)和气温的升高,参试藜麦品种原本已经灌浆的籽粒均先后开始干瘪,穗部发生霉烂,不能正常成熟,以致颗粒无收。可以看出,若以收获籽粒为目的,5个参试藜麦品种均不适合在冀中南平原地区种植。

表1 藜麦的生长发育动态 (月-日)Table 1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 of quinoa

2.2 不同品种和播期处理的藜麦农艺性状

参试藜麦品种的株型,除青藜1号为松散型外,其他4个品种均为紧凑型(表2)。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藜麦品种的株高、分枝数、主枝穗长、主穗直径、倒伏率和钻心虫发生率均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小穗数变化较小,与该指标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有关,因此受播期影响不大。播种较早的藜麦,植株较高,生物量普遍较大,同时受钻心虫的为害较重,致使大雨过后倒伏率普遍较高。

表2 藜麦的农艺性状Table 2 Agronomic traits of quinoa

3 结论与讨论

藜麦的生长发育情况由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环境条件共同决定。2 a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藜麦在冀中南平原地区可以正常出苗、开花、授粉和初期灌浆,但进入8月后随着空气湿度的加大,原本已经灌浆的籽粒全部开始干瘪,穗部发生霉烂,最终颗粒无收。由此推断,单纯的高温未对藜麦灌浆造成严重为害,而高温高湿的共同作用是造成藜麦绝产的主要原因。在冀中南平原地区,以收获籽粒为目的时,参试的5个藜麦品种QA55、MYSQ-1、稼琪1号、HT1和青藜1号均不适合种植,但是否适合其他藜麦品种种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藜麦在冀中南平原地区种植时可以正常出苗和分枝,且播种45 d左右时的藜麦苗营养丰富,可凉调和烹炒,口感清爽,能当作菜用;并且生物产量可观,一季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一年可以种植3季。因此,可以将菜用藜麦的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作为今后研究的主攻方向。

猜你喜欢
分枝平原农艺
分枝大苗建园苹果树当年如何修剪
那一片平原
江淮平原第一关——古云梯关探秘
一株吊兰
油菜新品种评比试验总结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平原的草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份果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