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身建设的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2019-09-10 07:22梁素芳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办高职可持续发展对策

梁素芳

关键词:民办高职;可持续发展;对策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自开设40余年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职在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承担了本身应负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具备较高素质的合格公民,为推动全民素质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使更多的民众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为公办高职院校提供了竞争对手,从而促使公办、民办高职开展积极竞争,形成了高职竞争的良性生态,促进了高职的健康发展,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亟需开发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亟需各种各样的人才共同努力,以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时代呼唤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重新修订及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1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也给民办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利好。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潮流,积极寻求适合自身改革发展的道路,坚持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认真思考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这一历史课题,不断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严格遵照各项法律法规,改进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一、重视质量工程。加强内涵建设力度

教育教学质量是民办高职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高职的竞争最终是教学质量的竞争,谁家的教学质量好,谁家的信誉就好,谁家就掌握了竞争与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重视教学质量,就是重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明确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学校实际,科学探索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一种以注重质量、突出特色为价值追求的质量发展、精细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首先要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思想。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必须结合市场办学,重点突出实践教学,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做好师德教育与师德养成工作,将培养學生就业能力、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最高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还要培养其做人、做事的原则,使其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其次,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要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当今高职院校大都注重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人文素养教育。社会不仅仅需要“偏科”的专家,更需要拥有正确价值观、高尚道德情操、深厚人文底蕴、坚定法制意识、扎实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为此,学校应从领导与教师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人手,优化人文素养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第二,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现就业时与岗位和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如何让学生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职场素质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为此,高职院校要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教育基础;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监控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体现内涵式发展的教学要求;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教育,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建立以企业实践技能考核为主的职业能力考评体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的有机结合,并依托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构建内涵式发展的育人模式。

二、打造特色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民办高职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其专业建设难免会随着市场出现趋同性和功利性。这既不利于民办高职的健康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高职院校肩负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只有立足地方,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专业设置,将学校的办学目标与社会需求、本地区或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为区域发展不断提供新鲜优质血液,全面服务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学生、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区域经济结构存在差异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发展规划,重点扶持若干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对接紧密,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资源优势,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专业,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实现与同类院校的差异化发展,既为区域经济提供人才支撑,又能错位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特色是民办高职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当今时代,民办高职要勇于创新,有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办出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主打专业、创新专业、与市场零距离的专业,并将之做大做强,形成品牌效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发展原则,实现差异化发展,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建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素质高、综合素养优良的教师队伍对各级各类学校来讲都至关重要,是各个学校开展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的基础保障。民办高职应从师德师风建设、地位和待遇提升、加强业务培训等多方面人手,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师资建设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一线人才。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这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但近些年来,一些高校连续出现了教师行为不端、学术不端,甚至违法乱纪的情况,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影响了校风学风的整体改善,极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再加上民办高职教师流动性大,待遇偏低,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更要加强师德建设工作。这就要求民办高职院校既要不断唤起和激发教师内心的道德自律,又要着力构建有利于师德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时代对师德的要求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长久的自觉行为;既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与任务、内容和要求,又要有一套完善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和评估检测体系,切实落实师德建设的责任制、追究制和自上而下完整的管理体制。作为民办高职的管理者,应充分考虑师德建设的长效性、连贯性和严肃性,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师德建设规范,把师德建设工作做扎实。

其次,要提升教师地位和待遇,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民办高职之所以教师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才,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的待遇与公办学校相比较低,而且地位不高,教师们普遍存在“打工”的心态,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成就感。学校要想留住人才,稳定教师队伍,就要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做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意见》出台后,各民办院校应严格按照规定,依法为教职工足额交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有条件的学校应按规定为教职工补充办理养老保险。学校还要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让教师们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业务进修、表彰奖励、科研立项、国际交流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受平等待遇,非营利性质的学校教师享受与当地公办学校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应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提升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这方面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科学适用的评价体系,加大投入,并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向高水平、高职称、高工作量的教师倾斜,让高素质的人才在精神和物质上都能够有满足感,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極性。

第三,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改善师资结构。民办高职普遍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业务培训少,整体质量不高的状况。要想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就必须让教师不断学习。很多学校受经费的限制,很少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长此以往,老师就成了“上课机器”,教学水平停滞不前,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意见》指出,各地要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与公办学校教师同步培训。民办学校每年要从学费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确保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参加在职的学历学习,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可以利用合作的企业平台,组织教师深入一线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与学习,学习业务知识和先进经验,寻找差距,改进不足。学校还要把教师的业务培训纳入考核体系当中,把业务培训作为教师的必修课,并制定可行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四、稳定招生规模。扎实就业工作质量

对所有的民办学校来说,其发展资金基本上全部来自学生的学费,学费就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经济支柱,所以说,在校生的规模是民办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一定的规模,就没有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学校也就无以为继。这也是为什么民办高职会不惜代价、不计条件、采取一切手段扩大招生数量的原因。但过量的扩张势必会带来质量的下降,动摇民办高职生存和发展的另一条主线。没有质量的规模注定不会长久,是无效的规模,短期的规模,对于学校发展来讲,有害无益。规模和质量是民办高职发展的两条主线,缺一不可。民办高职应在规模达到和学校资源合理匹配以后,不再盲目扩张,而将视线更多地转移到培养质量上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工作质量。依据市场需求——出口引导入口理论,民办高职的学生就业工作应该优于招生工作,就业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就像制造商品一样,企业首先得对市场需求有详细了解,做出适应市场的产品,才能利于销售。民办高职也应就自己的产品——学生,先了解市场——就业市场。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到课程教学安排都应来自于对就业市场的充分了解,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找准与企业的对接口。因此,民办高职应有一套从市场调查、全程指导服务到输出就业队伍的完善的就业体系,致力于推进学生就业的制度化建设。民办高职要树立全民促就业思想,不仅包括各级领导、就业指导课的专任教师,还包括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全校形成就业一盘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围绕就业开展工作。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渗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明晰就业目标。要把职业指导课真正落到实处,让其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像有的学校那样,搞几场讲座或随便交由辅导员代上就完事了。要选用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能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担任职业指导课教师,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多方引导,全面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正确了解自己的实力,规划适合个人发展的中长短期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对学生求职方法和技巧的指导,通过不断训练提高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抗压能力,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及时全面地向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积极帮助学生解决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深化校企合作力度,让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培养过程,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生精准就业。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定期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思想、就业状况、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跟踪调查,对学生所在企业进行调查,将有用的信息回馈学校,促进学校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对就业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帮扶,促进学生更好就业。

十九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业已铺就,民办高职教育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不仅在法律层面赋予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平等的地位,还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民办高职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为民办高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民办高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民办高职应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我国的民办高职一定会在新时期进发出新的活力,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民办高职可持续发展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校内考务管理工作实践与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乒乓球选项课教学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