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提高新时代教师四方面素养

2019-11-06 06:41钟祖荣
人民教育 2019年21期
关键词:教师素养新时代

[摘要]新时代教师素养的内容及研究要有所突破。基于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以及弥补教育和教师短板的需要,可聚力提高教师四方面素养,即社会素养、人学素养、自身素养、教育素养;从素养的功能说,即是背景素养、对象素养、本体素养、过程素养。本文对四方面素养的具体内涵进行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阐释。提出可从加强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积累、终身自主学习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教师素养;背景素养;对象素养;本体素养

[作者简介]钟祖荣,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特约国家督学,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 100120)

新时代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实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精神与智力支撑,需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头绪很多,总体上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外部努力,涉及制度规范、体制机制、物质条件等方面;二是自身努力,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核心是教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我认为,对于教师素养的理解和研究要有发展、有突破。根据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针对教育和教师较为普遍存在的实际与不足,新时代我们要聚力提升教师四方面素养,具体指背景素养(社会素养)、对象素养(人学素养)、本体素养(自身素养)、过程素养(教育素养)。前面一种说法是从功能的角度定义教师素养,后面一种说法是从内容的角度定义教师素养。

一、了解国情世情,提高教师背景素养

所谓背景素养或社会素养,是教师对社会特别是现时代社会的了解与责任响应,是对教师工作的背景、环境的了解与适应,具体包括对社会特点、社会需要、社会问题、社会趋势等内容的了解以及在了解基础上产生的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背景素养(社会素养)?第一是实现教育社会功能的需要。教育只有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才能实现自身功能与价值。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脱离社会的需要,关门办学。我们常说,学校看重的素质与社会(用人单位)看重的素质不一样、有差异。我们需要缩小这种差异。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以下简称《反思教育》)的报告中提出,“青年失业说明教育、培训和就业之间匹配失衡”。要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一个关键措施就是按照社会的需要(人才规格与素养要求)去培养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十分了解社会的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二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一个学生有了社会责任感,就有了比较高的站位和学习的动力。如北京育英学校提出“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校训,把“祖国、真理、责任”刻在校门口的石头上,就是十分好的经验。但要让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教师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陶行知先生就提倡乡村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第三是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提升师德水平和工作动力的需要。新时代对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强调了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等,这些都是对教师社会素养的要求。教师只有了解社会,才能强化其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才能深刻理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才能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第四是帮助教师理解教育改革、参与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教育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社會的变化。《反思教育》认为教育是一种适应,对变化的适应。“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现状而调整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教育因此成为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与发展趋势,就会自觉主动适应和引导教育的改革、课程的改革,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尤其当今时代新技术革命以及相应的产业革命、社会变革,人们的生产生活在不断变化,这都需要教师及时了解、主动适应、引导学生。

提高教师的社会素养,途径多元多样。第一,开展社会观察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教师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以增强教师对社会的切实感受与深刻认识。新加坡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就强调让教师深入本国企业,了解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这种经验值得借鉴。第二,通过各种媒体和书本,组织政治与时事的学习,引导教师关心社稷、关注民生。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领导,其中内涵之一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国情民情。第三,要加强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与培训。学科知识的价值之一在于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为此教师首先要熟悉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情形。这也要求教师经常深入社会生产生活现场中,切实感受知识的实际运用,才能引导好学生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第四,加强教师与社区(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社区(乡村)生活丰富多样,社区(乡村)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教师生活的小环境,加强教师与社区(乡村)的相互互动、相互参与,也有助于教师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二、研究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提高教师对象素养

对象素养或人学素养是指教师对教育对象即学生的了解、热爱、关心、支持的素养。聚力提高教师的对象素养,主要是因为:第一,对学生的关注和研究是许多教师的短板。这个短板影响了教育的针对性,制约了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必须下气力克服。第二,对象素养专业性很强,形成难度较大。古人云:知人则智,自知则明。认识人是最难的。脑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都属于高深的领域,即便是较成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专业性也很强,对其理解与掌握并不容易。第三,在教师培养和培训领域,相关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培训欠缺。第四,教师的对象素养对于发展优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人才又极其重要。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不了解学生,教育必定是盲目和主观的,也必定是低效率的。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做是学的根据,学是教的根据。朱旭东教授认为,教师的专业性就是关于学习的专业,很有道理。在约80%的数据可得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约2/3的国家将儿童与青少[1]年发展研究列入必修课程。第五,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对现代人的素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了解,对培养相应的素质十分重要。比如责任感、合作能力、意志力、创造性、阅读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通用技术能力等各种素质的内涵和形成规律,都需要教师具体掌握,才有助于教师科学地培养学生相应的素质。

提高教师的对象素养,尽管难度大,但也并非不可能。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学术领域要加强研究与研发。一是加强相关知识的理论整合。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形成科学的系统的人学知识,便于教师学习掌握;二是加强适合学校实际便于教师掌握的关于观察、诊断、评价等技术方法和工具的研发。诸如,课堂中如何观察学生?活动中如何观察学生?学情如何诊断分析?核心素养如何评价?学科素养如何评价?创造性如何评价?品德如何评价?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研发的课题。第二,加大培养培训的力度。目前的教师培训课程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部分占比大,与学生相关的部分占比少。应该在教师培训中增加与其相关的课程门类,不仅关注技术性内容,更要关注情感性内容,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等高尚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和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有跟孩子们在一起的内在需要……有深入到儿童精神世界中去并立即觉察每个学生的个[2]性和个人特点的能力”。第三,通过工作设计结构化,促进教师观念改变和行为养成。比如在教案中增加学情分析模块、学生评价模块,班级活动设计中增加学生情况分析模块,效果考查方法模块,学校的工作报告中增加学生情况分析模块、学生实际获得效果分析模块。由于有了关于学生情况和效果的分析要求,就使得教师在观念上重视,行为上跟进。第四,发挥教育评价的引导作用。在教育评价和教师评价中要设计相关指标,关注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与适应性支持的情况,关注学生发展效果评价的情况,这样可以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第五,发展教育大数据等技术,以新的技术突破帮助发展教师的对象素养。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出研究学生的大纲、编写全班鉴定的要点以及“教育会诊”[3]的方法,这实际是对各科教师关于学生的经验的“大数据分析”。今天,信息网络与智能技术可以采集学生大量的数据(语音信息、文字信息、表情信息、活动轨迹信息、时间分布信息、图书阅读信息、身体数据、学业成绩数据等),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有助于支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师的对象素养。

三、拓宽教师学科素养的边界,提高教师本体素养

通常我们比较关注教师的学科素养或者专业素养(所教专业),其实这是缩小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专业标准中讲到专业知识时,不仅包括本学科知识,还包括文化知识、一般知识等。仅仅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不够,也不符合教育的实际。所谓不够,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都与其他学科、其他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缺乏其他学科知识和一般知识,很难说对学科知识能掌握到位。所谓不符合教育的实际,是因为教师影响学生的不仅仅是所传授的学科知識,实际上是在以整个的人影响学生。教育既是分学科的,又不是分学科的,是全人的教育,是全人对全人的影响,教师是以自己的全人去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德行、性格乃至习惯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教育的规律。因此,除了学科素养要扎实之外,我们还要强调教师的自身素养,或本体素养,即指教师自己有什么知识,有什么能力,有什么德行,有什么人格,有什么生活经验,有什么人生体验,等等。教师自身素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具体划分,一是从素养的成分或种类上,分为知识、能力、个性、德行等;二是从素养的呈现形式上,分显性的素养和隐性的素养,生活经验属于隐性的素养;三是从素养形成的途径上,分外部的知识和内部的知识,外部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借鉴而形成的间接经验,内部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积累而成的直接经验;四是从素养的领域上,分学科素养和学科外素养。陆游说:汝果欲作诗,功夫在诗外。学科外素养有时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十分有价值。可见,教师的自身素养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概念。

为什么要强调教师的自身素养?为什么要拓宽教师学科素养的边界?第一,目前存在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的问题,体现在:教非所学的现象不少,学历层次还不够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把握还不到位。第二,教师自身素养有短板,每个教师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差别,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短板,比如在写作能力、生活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有不足,这些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当然,教师也不可能是完人,我们也不可能要求教师都成为完人,但教师努力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使自身不断完善,却是合理的,因为这是职业特点所要求的。第三,教育劳动的特点就是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即用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思想去教育影响学生。所以,历来教育家都强调教师素质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比如,《学记》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陶行知提出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第斯多惠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4]我们不是要求教师成为完人,而是注重以整体的人去影响学生。实际上,教师专业之外的其他方面素养在教育过程中也在起作用,产生着影响,比如教师的性格、习惯、兴趣等。第四,新时代提出的教师素质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素质不仅体现在学历层次要高,还体现在素质要全;专业化不仅体现在学科专业、教学专业上,更体现在教育专业上,教育专业是一种全人教育;创新型不仅体现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教学,更体现在教师有包容的品格、民主的作风、宽松的氛围、多元的视角、灵活的态度等。所有这些都与教师自身素养的全面提高密不可分。

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第一,从学校教师配置上,要注重结构优化,配置知识、能力、性格多样化能互补的教师,使之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全面。第二,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大力培养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体现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总体而言,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越高,素质水平总体越高。目前,我国高学历层次教师比例与OECD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OECD开展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结果显示:2007-2008年间,在参加TALIS调查的28个国家(经济体)中,平均有30.9%的初中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5]水平。我国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尚比较低,据2018年12月的统计,北京市中小学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总体占比为13.5%,其中小学6.96%,初中17.24%,高中27.33%。上海市2015年参加TALIS调查的初中教师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为9.1%。拔,除笔试外尽可能增加面试环节,选拔素质比较全面、比较善于人际交流的学生进入师范院校学习。第四,加强教师非学科专业素质的培训,拓展学习的视野视界。比如艺术素养、科学素养、生活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训。第五,加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给教师减去过重负担,留出一定的自主发展时间,教师自己要善于挤出时间,扬长补短,加强自身各方面素养的学习与提升,使职业生涯永葆学习的状态与成长感。

四、教育教学能力与时俱进,提高教师过程素养

教师的过程素养或教育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和体现出来的素养,是把自身素养转化为学生素养的素养。具体体现为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等。

教育素养十分广泛。需要探讨的是,在新时代要着重提升教师的哪些教育素养?我认为,激活力、灵活性、多样化三种素养十分关键。一是激活力,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以培养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缺乏积极性的状态,既与课程内容多而难、考试内容比较机械有一定关系,也与教师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不足有关系。二是灵活性,即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目的是使方法适应内容,激发兴趣,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现实中按照设计走教案、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缺乏生成性的教学仍然比较普遍,需要克服。灵活性也意味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差异化。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风格、多元智能和个体差异。三是多样化,即构建多样化丰富化的课程内容的能力,体现在超越教材书本内容,补充新的材料和内容,与其他学科相关内容建立联系,促进跨领域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提高教师这几方面教育素养,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第一,提供样例示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育创造、教育经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第二,校长提供创造空间。学校既要规范办学,又要提供创造空间,营造创新的文化。鼓励教师创造自己的方法,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三,加强关键教育素养的培训。教师培训要突出学习动机激发、差异教学、多元教学策略、元认知能力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内容的培训、示范与实践指导、能力考核。

责任编辑 李帆

注释:

[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教育概览2014:OECD指标[M].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65.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5.

[3][苏]巴班斯基著.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68-74.

[4][德]第斯多惠著.德國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

[5]Creating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Environments:FirrstResultsfromTALIS.http://www.oecd.org/education/school/creatingeffectiveteachingandlearningenvironmentsfirstresultsfromtalis.htm,2009:41.

[6]教师教学国际调查中国上海项目组.专业与卓越:2015年上海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结果概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0.

猜你喜欢
教师素养新时代
浅谈师生问答细节的教育思考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中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美术教学中的随堂欣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