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研究进展分析

2020-12-09 05:22雷成廖爱军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机制

雷成 廖爱军

【摘要】临床诸多报道指出,机体若为应激状态且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极易导致胃肠黏膜防御功能明显减弱,强化损伤作用的同时导致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出现异常,从而对应激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此研究对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了应激性胃肠道疾病,总结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应激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机制;胃腸道疾病

【Abstract:】Many clinical reports have pointed out that if the body is in a stressed state and infec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t is very easy to cause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defense function to be significantly weakened, strengthen the damage effect and cause abnormalities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system, which will affect the stressed stomach.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have a serious impact. This study introduced the pathogenic mechanism of Helicobacter pylori, further analyzed stres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summari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and confirmed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can increase stress ulcers The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such as functional dyspepsia.

【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pathogenesis;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11-0099-02

1983年,幽门螺杆菌被澳大利亚学者从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此后临床大量工作者对幽门螺杆菌开展了研究。而经数十年的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诸多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1],例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此研究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进展做主要研究并进行如下综述。

1 分析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1.1幽门螺杆菌与细胞凋亡学说

临床研究指出,细胞凋亡主要有死亡受体以及线粒体2条途径,而幽门螺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即为空泡细胞毒素,临床多项研究显示,空泡细胞毒素蛋白与幽门螺杆菌体内长期定植密切相关,在空泡细胞毒素蛋白的影响下,会对胃上皮细胞造成损伤,最终诱发消化性溃疡、肿瘤。研究证实,在空泡细胞毒素端片段的影响下,胃上皮细胞会凋亡且出现空泡样变,而空泡细胞毒素蛋白会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和3,从而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诱导作用,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2]。

1.2幽门螺杆菌与炎症免疫反应

现阶段临床认为,炎症免疫反应是幽门螺杆菌黏膜损伤的重要以及根本病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局部天然免疫、适应性免疫出现异常,以“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黏膜”为主要表现,而上皮细胞发生骨架重组后会对核因子 NF-κB进行激活,导致上皮细胞大量释放趋化因子,促使炎症细胞由血管内从而转移至胃上皮处,致使炎症免疫反应诱发[3]。炎症细胞在炎症过程中,会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而对黏膜造成破坏,中性粒细胞分泌炎症介质,进而对胃上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而释放的组胺等物质(活性),会增扩血管通透性,导致胃黏膜出现水肿;此外,炎症细胞还会致使反应性氧、氮类物质不同程度释放,从而氧化应激反应,加重胃黏膜损害。

2 应激性胃肠道疾病

2.1神经内分泌失调

受应激状态的影响,中枢促甲状腺激素大量被释放,对胃酸、胃蛋白酶原分泌进行促进,致使胃平滑肌收缩增强,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发生。常温环境下束缚应激,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频率增加,冷环境下束缚应激,会导致以上症状明显增加,且以上症状与胃黏膜病变之间是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在应激状态下,迷走神经兴奋参与了神经内分泌失调的发生过程[4]。

2.2应激性溃疡

调查发现,在应激状态下,尤其是遭受创伤、大手术以及危重病并发休克患者,又或是出血伴有感染患者,胃十二指肠出现急性或者是多发性的黏膜浅表糜烂,绝大多数伴有应激性溃疡。分析应激性溃疡发生机制,发现该病多与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1)胃黏膜损伤:胃酸在胃黏膜损伤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机体在应激状态下,氢离子(反流至黏膜)总量大量增加,导致黏膜内 pH值大幅降低,致使胃黏膜病变较为严重。且受应激状态的影响,胃十二指肠动力功能会出现明显的障碍,导致平滑肌收缩时间明显延长,收缩幅度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收缩频率明显加快,致使胃黏膜局部炎症介质升高,加重黏膜损伤。(2)胃黏膜防御功能降低:受胃黏膜血流量减少以及胃黏膜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应激性溃疡,损伤胃黏膜保护机制[5];在胃酸等攻击因子增强,进一步增加黏膜细胞凋亡,加重氧化应激反应的同时诱发消化道糜烂、溃疡、大出血。

2.3应激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在多种环境应激因子的作用下,大脑应激反应系统会通过脑-肠轴对胃肠道靶器官发挥双向调节作用,导致胃肠道运动、感觉以及分泌和免疫功能出现明显变化,以上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诱发功能性胃肠病。而经研究证实,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上腹痛”症状的发生,与胃高敏感性、焦虑等因素密切相关。借助饮水负荷试验后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存在感觉异常,但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并没有遭受影响,而胃感觉功能异常患者,精神应激和正常者并没有显著差异。

2.4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

腹胀、腹痛、大便异常是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主要表现,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但没有可解释的形态学、影像学以及、内镜变化;而受应激状态的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会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诱发患者出现神经内分泌过度反应等症状[6]。国外学者研究证实,受体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受体可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受体,通过CRF-R1对蓝斑进行激活并上调,加快结肠运动的同时增高直肠敏感性,从而导致肠道动力出现异常;因此临床将CRF-R1 拮抗剂用于应激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

3 幽门螺杆菌与应激性胃肠道疾病

3.1幽门螺杆菌与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诸多研究表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性明显增加,并且会对胃肠道黏膜炎症类型造成影响,从而导致其损伤严重程度明显加重。机体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会导致胃肠黏膜屏障通透性大幅升高,同时细菌代谢产物会进入血液循环和全身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应激状态下的一系列反应。不仅如此,在应激状态下,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肠道排空障碍,加重肠易激综合征。经临床实验发现,幽门螺杆菌、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同孵育,导致细胞上清液中MDA水平增高,证实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会进一步损伤胃内局部自由基活性。亦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加速氧自由基合成,造成细胞凋亡。而幽门螺杆菌诱导的氧化应激可有效激活细胞凋亡途径。分析幽门螺杆菌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发现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脑梗死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明显叫不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高。

3.2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胃肠道常见、高发性疾病;调查发现,约有5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症状。目前临床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黏膜炎症,会导致患者胃感觉、运动出现异常,而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结果呈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黏膜中P物质、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明显升高,而与正常者相较,胃容量扩张感觉阈值明显叫低。最新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平滑肌mi RNAs表达下调,导致胃平滑肌增生的同时功能出现紊乱,致使胃排空能力遭受严重障碍,从而诱发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7]。

3.3幽门螺杆菌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对患者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分析主要病因,多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以上疾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率明显较高,同时幽门螺杆菌也是加剧以上疾病的重要因素。临床有学者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开展幽门螺杆菌检测,借助回顾性方法展开研究,发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6.5%,接近于全国人群58.07%的平均感染水平;而出血程度不同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并没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

4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4.1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

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是典型的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国内外研究证实,含左氧氟沙星的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高达90%。但将该方案与多项随机对照进行研究,并没有显著优势,分析原因:喹诺酮类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避免选择耐药药物。

4.2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含克拉霉素)

目前临床含克拉霉素的三联根除方案有以下两种: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含克拉霉素)是目前临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中成效最为显著的,因此在国内外诊治指南中,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含克拉霉素)已成为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首选方案。但近年来,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含克拉霉素)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足80%,其中我国根除率低于70%,欧美为75%,日本幽门螺杆菌根除率79%。而根除率的降低,发现与克拉霉素、甲硝唑耐药性密切相关。临床将耐药率不足10%认为敏感,超过50%认为耐药。2007年我国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仅仅只有27.6%,对甲硝唑的耐药率高达75.6%,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处于耐药和敏感间,而对甲硝唑更为耐药。因此在《第三次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中明确要求,若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率低于40%,可以选择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的根除方案;若幽门螺杆菌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不足15%,首选克拉霉素+质子泵抑制剂+甲硝唑方案。通俗而言,若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率低,可以选择甲硝唑治疗方案,若对克拉霉素耐药率低,则可选择克拉霉素治疗方案[8]。

4.3序贯疗法

序贯疗法最早由意大利学者提出,治疗前 5 d实施PPI+A方案,治疗后5d采纳PPI+C+M 方案,总疗程10d。国外诸多研究发现,序贯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效果,明显较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含克拉霉素)好;同时序贯疗法前5d治疗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克拉霉素、甲硝唑药物,所以可有效避免克拉霉素、甲硝唑导致的耐药性。

参考文献

[1] 王晶晶.非甾体抗炎药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的影响[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7, 015(007):72-72.

[2] 张慧,张娟.系统性健康教育对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疾病知识知晓及根除率提高的临床意义[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 2017, 023(004):P.177-179.

[3] 阳红娟,赵宇琳.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不良反应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1):19-20.

[4] 仲蕊,张苗,王梦兰, 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代谢综合征参数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學杂志,2020,29(5):556-560.

[5] 赵明明,罗微,谷海瀛.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非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2020,33(3):116-120.

[6] 刘春锋,刘君.消化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1):122.

[7] 王松.60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耐药性及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9,14(7):837-839.

[8] 郑玮.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患者自身及抗Hp抗体水平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735-737.

猜你喜欢
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机制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疗效
埃索美拉唑对十二指肠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复方黄连素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复治中的疗效分析
肝性心肌病研究进展
痛风免疫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浅析中医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四联疗法在消化性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与Hp相关性食管炎病情程度相关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