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妙用“我” 共情促表达

2020-12-14 04:17张婧
新智慧·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共情情景教学小学语文

张婧

【摘 要】笔者从听觉、视觉、感受、思维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进入文本,在课堂教学语言中不出现“作者”“老师”“同学们”的字眼,全部用“我”替代,让学生很好地入情入境,不仅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还能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更自由自主地表达。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语文;共情

【教学背景】

统编五上《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献给母亲的一首赞歌。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同校一位教师的课上,学生根据问题,轻松地找到了文中“母亲”的语言、动作,又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感受,列举“母亲”的种种深情,在表达时却没有让人感受到动情的情怀。课堂上的其他学生也犹如隔岸观火,置身事外……

这篇蕴含慈母情的文章本十分容易引起感触,为什么学生总是游离在文本之外呢?笔者思考良久,又与学生交谈找寻原因,发现年代久远是横亘在学生与此文之间的一座山。

于是,笔者思考该如何让学生了解中国上世纪60年代,如何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多次学习和请教后,笔者从听觉、视觉、感受、思维等多角度激发学生进入文本,不仅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还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更自由自主地表达。

【教学描述】

一、穿越时间,耳听“我”声,入情置换角色

师:今天我们一起穿越回60年前,闭上眼睛,一起听听“我”的故事。(播放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梁晓声朗读《慈母情深》的视频片段,不出现视频,只放声音)

师:“我”的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既要抚养我们姐弟五个孩子,还要出去挣钱,在“我”心底,贫穷、愁苦、无奈是对家的形容。听了“我”刚刚的诉说,说说看“我”家用一元多钱能买到什么?

生1:(一边思考一边说)“我”听到看一次电影才需要5分钱,而“我”却从来不舍得花5分钱看电影,可以知道5分钱对“我”家来说有多宝贵。那一元多钱相当于20多个5分钱,可想而知一元多钱对“我”家来说是一笔多大的财富!

生2:(有点深沉地说)5分钱可以买两碟小菜,吃两顿,所以一元多钱如果用来买吃的,够买20多碟小菜,够“我”家六口人吃10多天,那“我”们就会很长时间不会挨饿了!

生3:(迫不及待地说)一元多钱可以看一次电影,可以吃10多天,可能还可以买几斤米,几斤油,很多小点心,甚至是一双小布鞋,一件小衣服,这一元多钱的作用太大了!

【点评】直接让五年级的学生投入角色比较难,他们有点羞涩,有点自我,很难一下子适应。在倾听视频铺垫后,教师在教学对话中完全用“我”来代替作者梁晓声,这样的心理暗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自然而然地用“我”来代替作者梁晓声,从而顺其自然地投入文本,进入角色。就这样,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地回答和倾听后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文本情境。

二、跨越空间,身临“我”境,动情触发感受

师:生活如此艰苦,母亲的吃穿住用,哪一样不是算了又算,省了又省。得知我想买书后,她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给“我”。“我”一定想到了曾经生活中的这些场景。此时,“我”想对母亲说什么?(师配乐深情朗读资料)

生4:(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地说)“我”特别想说,母亲,您把平时生活中的每一分钱都省下来供我们家用,而“我”现在却跟您要钱买闲书看,有点太不懂事了,“我”现在不想买这本书了!

生5:(高声且十分自责地说)母亲,对不起,“我”实在是太想看书了,才对您提出了这个不像话的要求!现在“我”想到您平时是多么的节约,多么辛苦地挣钱,此时“我”心如刀割,“我”怎么能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花费您的血汗钱呢!

生6:(不急不慢动情地说)“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太累了,从来都不舍得给自己买点好吃的,从来都不给自己买新衣服,每当拿到工资都给“我”们姐弟先用,“我”怎么还能跟您要钱呢?“我”应该像您一样勤俭节约才对啊!怎么能向您要钱呢!“我”真是没脸见您了!

【点评】教师配乐深情讲述了“我”看到的生活,营造了浓烈的真实生活情境。发言的学生也学着教师,继续用“我”表达感受。这样的语言表达让发言的学生更加融入情境,让其他的学生此时似乎听到文中的“我”在真实地表达,感受更加丰富,表达的欲望更加强烈。于是,课堂就在这一句又一句的发自真心的动情表达中将“向母亲要钱”的文本情境演绎得越来越真实、浓烈。

三、走进心间,脑思“我”疑,移情感同身受

师:母亲这样辛苦地挣钱,却把得来不易的钱给“我”用来买闲书,在一旁工作的工友也看到了,她极力地阻止母亲。可是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出示资料,师深情朗读)

师:为什么母亲见“我”爱看书还挺高兴的?

生7:母亲希望“我”能从书中汲取丰富营养,收获知识,得到快乐。

生8:母亲希望“我”将来能成为靠文化自立于社会的人。

生9:母亲希望“我”不要像她一样,每天辛苦忙碌,要从书中得到营养。

生10:此时此刻,“我”忽然一下子明白,母亲对我的爱,还寄托着她对我的美好心愿。她希望我未来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能很好,就像普天之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想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都给自己的孩子。

生11:“我”觉得母亲看着我热爱读书,仿佛就看到了“我”因为热爱读书而学到了很多知识,长大之后博古通今,心胸开阔,事业有成。“我”觉得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供“我”吃,供“我”穿,还有对“我”那殷切的期盼。

【点评】“母亲见我爱看书还挺高兴。”课堂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和文中的“我”一样感同身受,而“为什么母亲见我爱看书还挺高兴?”可能有的学生像文中的“我”一样,心中从没有思考过,更没有表达过。身处情境的学生自然移情到生活中,不觉动脑联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希望,便对文本中“我”母亲的做法理解了。学生依旧用第一人称“我”体会文中的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其实又何尝不是孩子们对生活中的父母移情后最真实的表达呢?

四、照应人间,笔述“我”感,真情抒发表达

师:(朗读)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师:那一天“我”的发现和体会一定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说一说吧!

生12: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脊背弯曲了!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母亲真是太辛苦了。

生13: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的钱来之不易,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真不应该跟她要钱。

生14: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挣钱的环境是这么糟糕!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我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书,也应该为母亲着想。

生15: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花钱给孩子买闲书看的!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母亲这么伟大!我一定不能辜负她的希望。

【点评】整节课,学生跟随梁晓声一起看到了母亲辛苦挣钱的样子,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慷慨大方,又了解到了母亲对自己的殷切希望。经过这一趟旅程,此刻,學生分享着自己的发现,真切地表达着自己心中的感受,一个个“我”所诉说的语句,是他们所理解的梁晓声的心声,还是他们自己抑或是人世间千千万万个为子女付出的母亲的心声,已经不清楚,也已经不重要了。

【教学反思】

李吉林老师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教师引导学生以故事主角“我”进入文本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之间无隔阂,形成自然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激起他们口头表达的兴趣。在本案例中,笔者首先开门见山,明确本节课将带领学生进入上世纪60年代体验“我”的生活,让学生仿佛经历一场时空穿越。在“听我声”“临我境”“思我疑”“说我感”多次渲染中,大部分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文中的作者“我”,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真正“进入角色”,由“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用心体验“我”这个角色的生活,更加投入课堂。

课堂上人称的小小改变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样态,就能激发出学生不一样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表达力等语文素养得到看得见的生长。所以,老师们,让我们尽自己所能,去思考揣摩,去摸索创新,也许你换一种教学语言,孩子们的未来就会改变!

猜你喜欢
共情情景教学小学语文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