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林,何亚莉,陈 嶙,王 艳,陈 菊
(1.2.3.4.5.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生物科学与农学院,贵州 都匀 558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高等教育承载着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在2016年被明确提出来后,迅速成为德育教育的热点词汇。但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思政课程”主要指《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显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而“课程思政”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尤其专业课程和综合活动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使学生在知识传递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显示育人价值[1]。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们就必须在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育人思想,做到每门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含的思政元素,并把这些思政元素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动物生物学》作为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2]。同时,从分类学的角度来说,人本身就是动物中的一员,属于脊索动物门、灵长目、人科、人属,具有非常明显的动物学属性,所以在《动物生物学》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功能也是非常自然的过程。
中国地大物博,动物资源丰富,具有许多引以为傲的珍稀动物和特色动物,如哺乳类有仰鼻金发的金丝猴、像兔子又像老鼠的萌萌的伊犁鼠兔、举世闻名的大熊猫、号称“四不像”的麋鹿、比麋鹿更像“四不像”的中华鬣羚、被称为可可西里骄傲且浑身是宝的藏羚羊、古老的物种白唇鹿等;鸟类有被誉为“东方明珠”的朱鹮、圣洁的绿孔雀、典雅的丹顶鹤、高贵的“神鸟”黑颈鹤、名贵的褐马鸡、金碧辉煌的红腹锦鸡、英勇神武的金雕,能说会道的八哥和鹩哥等;爬行类有极具观赏价值的黄喉水龟(绿毛龟)、背甲艳丽的玳瑁、最大龟类棱皮龟、名贵食材鳖(甲鱼)、睡姿独特的鳄蜥、名声显赫的避役(变色龙)、“活化石”扬子鳄等;两栖类有身缠卵带的古老物种大鲵(娃娃鱼)、机灵敏感的捕虫能手虎纹蛙、不惧天敌猎杀在求偶场大声召唤异性的泽陆蛙(梆梆狗)、可开发为经济效益显著的养殖对象——棘胸蛙(石蚌)等;鱼类有“水中大熊猫”白鲟、“长江鱼王”中华鲟、“脑黄金”细鳞鱼、驰名中外的黄河鲤鱼、美味可口的乌鳢(乌棒、蛇鱼)等;无脊椎动物有漂亮的红珊瑚、威武霸道的臂金龟、婀娜多姿的虎凤蝶、雍容华贵的金斑喙凤蝶等[3]。学习相关章节时,给学生介绍这些动物,并适当讲述它们的地位、习性、价值等,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尤其是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公元前3000多年就知道养蚕和饲养家畜,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动物生态学的观察记录,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动物分类学方面的记载,公元300年左右稽含指出“可以用天敌防治害虫”,公元700年左右陈臧器用侧线鳞进行鱼类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公元1500多年李时珍将400多种动物分为五部十八类,因此,在明朝以前中国动物学研究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之后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无能,我国动物学研究落后了。但解放后我国动物学研究迅速崛起,解放不久就基本控制住了疯狂肆虐、危害极大的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成绩令世人瞩目[3]。学习绪论时把这些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学生,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
动物的“皮肤”包被在身体的表面,外面的细胞不断死亡和脱落,但保护了整个有机体;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具有分隔外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信息交流等功能[4]。学习该内容时引导学生联想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是因为无数戍边战士忍受着寒冷、寂寞、缺氧以及艰苦的生活环境,默默地坚守在边防,无私地奉献着青春岁月、英勇地守护着祖国的壮丽河山;正所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学习疟原虫时,可引入江静波教授的团队在河南对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长潜伏期的研究中,三位专家献身做试验,用人工感染疟原虫的蚊虫叮咬自己,才证明了间日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精确潜伏期,他们的奉献精神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实,很多动物就有“利他行为”,即动物做出不利于自己生存而有利于种群中其他成员生存的行为,譬如为了后代,雄性螳螂交配后主动作为雌性的食物。鸟类群体在天敌来临时,负责报警的鸟会不断地拍打翅膀产生振动、发出尖锐的叫声;集群生活的狼群也会发出巨大的叫声,发出报警信号;此时,报警的生物个体遭受捕捉的概率大大增加,但却使群体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体现了动物个体为了种群生存和繁衍而表现出的崇高奉献精神。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当代大学生把“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四有教师的“第一有”就是“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关怀备至,谆谆教诲。在坚定理想方面,他告诫“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要引导青少年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讲授“绪论”之“动物生物学研究发展动态”时,可讲述李时珍、孟德尔、达尔文等人为了理想而持之以恒地奋斗,终成大器,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的故事。在学习孢子纲的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时,可引入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及其团队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理想,在30多年的时间里,致力于疟疾治疗药物的研究。他们走访了无数中医,翻查了无数书籍和资料,无数次以身试药,经过了190次的实验失败,但最终攻坚克难,发现了青蒿素,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她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5]。此外,在各章节中,还可引入许多动物学家的励志故事,如陈桢、江静波、童第周、周尧、秉志、伍律、赵尔宓、费梁、郑作新、Konrad Lorenz、Nikolaas Tinbergen等。引入动物学家的故事时要注重以他们的榜样力量激励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并最终达到目标。此外,很多动物本身也可作为学生的励志思政元素,如单细胞原生动物如绿眼虫、草履虫、大变形虫等动物虽然结构简单但功能复杂,仅靠单个细胞就能够完成呼吸、消化、排泄、生殖等多种功能,代代繁衍下去且种群数量庞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胸怀雄心壮志,永远不要低估个人的潜能。在广阔的宇宙间,虽然我们像砂砾般渺小,但我们依旧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我可以、我能行,坚持是实现梦想的源泉。又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几乎人尽皆知,可以用乌龟的坚忍不拔精神来激励学生追求理想、脚踏实地、永不放弃,勇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青年学生就能正确看待客观事物及其变化发展,正确认识自我,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事物和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正如用放大镜看人生,人生是悲剧;而用望远镜看人生,人生则会是喜剧,这就要求学生要客观理性地认识事物的两面性[6]。《动物生物学》具有很多辩证素材,许多原生动物如疟原虫、利什曼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危害人类的健康;焦虫、小瓜虫、车轮虫危害家畜和鱼类;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如绿眼虫、钟罩虫等污染水源;裸甲腰鞭毛虫、腰鞭毛虫等大量繁殖形成赤潮,严重危害海洋生物,但这些原生动物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好材料,因为是单细胞生物,所以更加能够揭示生命的一些基本规律。又如环节动物水蛭吸食人畜血液,危害性大,但其唾液中含“蛭素”,具有巨大的药用价值,能够用来治疗血栓病人;软体动物福寿螺为外来入侵物种,啃食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对农业危害巨大,但其适应性强、营养物质丰富,可以用来生产优质动物饲料;爬行动物“毒蛇”严重危害人畜生命,但其“毒液”却是肿瘤、血栓、大出血、疼痛等疾病的克星;食谷鸟类麻雀过去被称为农业“四害”之一,但在繁殖期“吃害虫”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所吃掉谷物的损失;等等。再如“物种”概念,它是变的也是不变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是绝对的;物种的形成过程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相互统一的辩证过程,这也能够说明“二本学生”的成才之路。首先,我校是二本院校,二本学生就好比是一个“物种”,和一本学生相比,处于劣势,但这种劣势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物种是不断变化的,能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进化为更为高级的物种,如“古猿”进化为“人”一样。其次,二本学生只要积极进取,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和奋斗,不断地沉淀和积累,最终就能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不但可以达到一本学生的学业水平,甚至能够超过他们,所以起点并不决定着最后的终点。第三,教师可以用本校培养出来的杰出学生进行举例,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前进,过程是曲折的,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现在,二本学生在就业和考研中往往受到某种“限制”,但如果自己能刻苦努力,志存高远,将自身所处的逆境转化为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成为追求更高人生目标过程中的力量之源,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同样成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生力军。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多,如父母、老师的期望与自我的矛盾,社会要求与个人能力的矛盾,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学业和个人社交、感情的矛盾等。近年来,高校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逐步增加,而大部分原因与不能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有关,最典型的就是学业压力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如果畏惧矛盾而不能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则容易滋生无助感,长此以往,便可能朝着抑郁的方向发展,这对于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该勇于正视矛盾并积极寻求解决矛盾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动物的进化历程就是不断克服各种矛盾而获得发展的过程。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为从水生过渡到陆生提供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陆地生活如呼吸、防止水分蒸发、躲避敌害、获取食物等需求的矛盾[7]。为了解决这些矛盾,节肢动物昆虫出现高效呼吸结构—气管,直接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身体表面出现防止水分蒸发和起保护作用的坚硬的外骨骼;身体异律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出现咀嚼式、嚼吸式、虹吸式、刺吸式、舐吸式等多种获取不同食物的口器;出现飞行器官—翅等,从而使昆虫在水、陆、空环境广泛分布,并发展成动物界中最大的类群。再如无脊椎动物中的绝大多数类群如扁形动物吸虫和绦虫、线形动物蛔虫、节肢动物昆虫等,由于对后代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物种繁衍和后代存活之间形成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典型的繁殖特征就是“以量取胜”,即通过繁殖大量的后代获得种族的繁衍。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也面临着陆地上呼吸,独立支撑,获取氧气、防止水分蒸发以及繁殖等矛盾。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两栖动物逐步进化出了五趾型附肢、不完善的肺和角质化程度低的皮肤,用以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五趾型附肢进一步发展、皮肤角质化程度高、肺发达、骨骼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更加完善,并出现了羊膜卵结构,这样爬行动物的陆地生活取得了完全的成功,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鸟类为了适应复杂的空中飞行,出现了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消化能力强、完全双循环、双重呼吸、为了减少水分的丢失而排泄尿酸,等等,这些特征的出现都是动物克服矛盾的结果。动物为了适应环境尚且如此,作为脊椎动物的最高等种群—人,则更应该积极适应各种挑战,不断壮大和提升自我,提高顺利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7]。因此,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学生就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敢于承认、揭露和分析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办法。
系统思维就是要求人们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结构和功能等角度进行系统思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找到规律,实现结构和功能的最优化、找到最佳解决办法。例如,细胞是动物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内含元素系统、物质系统和结构系统等。元素系统由C、H、O、N、P、S、K等多种元素组成,不同的元素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缺乏任何一种元素,都会出现相应的缺乏症,细胞不能健康生活,从而影响到动物有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幼年缺乏碘元素,影响到甲状腺素的分泌,出现“呆小症”,表现为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又矮又傻;成年缺碘,则出现“大脖子病”,表现为脖子肿大,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如压迫气管则出现呼吸困难等。物质系统则由水、无机盐、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多种物质构成。水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良好溶剂,维持着细胞的正常形态,是陈代谢的产物或底物等;无机盐则起着调节细胞渗透压等功能;糖类具有识别、供能等多种功能;脂质构成细胞膜的结构基础,还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具有催化、调节、免疫、运输、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核酸控制着细胞分裂等。结构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內含多种细胞器)、细胞核等,每种结构都有自己的功能,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运转。元素、物质、结构系统的共同参与和相互协调,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细胞。绝大多数动物个体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各结构层次共同维持和调节着机体内环境的稳态,使得动物个体得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才能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现象出发,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系统观。近年来,职业歧视、出身歧视等屡见不鲜,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现象,不要被这些现象迷惑,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份职业都有它的存在价值,都应该受到尊重。引导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要学会多角度、系统地分析问题,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问题的发展方向,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致力于建设清洁美丽社会。海洋原生动物大量繁殖会形成“赤潮”,破坏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和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动物的正常生活,使海洋环境和渔业遭受重大损失[3]。含有大量氮、鳞、钾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得水体富营养化就会发生赤潮。因此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环保意思,合理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当前,我国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亟待保护,濒危物种、极危物种、易危物种的数量仍在增加,而造成的原因除了物种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性降低之外,绝大的原因还是由人为因素间接造成的,如生境片段化、荒漠化、生物入侵、人类过度开发和利用、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海平面上升等[8]。介于此,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是农林牧副渔业的重要支撑。学习蜘蛛和两栖动物,引导学生讨论蜘蛛和两栖类的重要生态作用;但正因为人类的的大量捕捞、施用农药污染农田生态环境,蜘蛛变少了,“稻田蛙声一片”的场景也实属难见了。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积极践行生态环境的保护活动,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型人才。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继续进步,国家才会继续发展和壮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科技创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一个关键的变量。《动物生物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材料,通过挖掘这些创新思政元素,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例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养蚕和饲养家畜,从而获得丝绸和稳定的肉食来源,就是创新的结果。在建立生物分类系统的过程中,伴随光学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研究人员观察到了单细胞生物(含原生动物)的多种特性,使生物的二界分类系统进步到三界系统;再随着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与完善,生物学家揭示了蓝藻、细菌的亚显微结构,发现了它们与其他生物显著不同的结构特征——原核(拟核),三界系统进步到四界系统;后来,研究人员再将创新精神扩展至生物的营养方式研究,将营养特征引入生物分类,终于形成了至今普遍认同的五界系统,这正是人们不断实践和大胆创新的成果。环节动物蚯蚓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地下工程师”,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把它用在食品工业中,创新性地将蚯蚓作为面包类食品的添加剂,可以生产出药膳食品,不仅对患有高血压、长期咳嗽、关节痹痛、惊痫抽搐的食客身体有帮助,而且创造了新商机。再如,讲解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如河蚌、虾、蟹、蜜蜂等动物时,可以介绍它们的经济价值,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动物生物学也富含大量的仿生学例子,如根据蝴蝶身体上的鳞片图案与颜色制成的塑料薄膜,覆盖在大棚上面,就能增加光照,提高转换效率;人类将从萤火虫的发光器分离出来的荧光素,用在具有爆炸性的瓦斯矿井中当闪光灯,大大减少了爆炸发生的概率,提高了矿井工作的安全性。另外,这种光没有电源,不产生磁场,还被用于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根据水母的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了水母耳风暴预测仪,有效地感受风暴。根据蛙的视觉原理,研制了电子蛙镜,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加,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根据蝙蝠超声波定位器的原理,人类发明了声纳和盲人使用的“探路仪”;根据苍蝇的平衡棒人类制成了“振动陀螺仪”,应用到了火箭和高速飞机上;根据鸟的翅膀设计出了机翼等,这些都是人类创新的成果。动物之间具有复杂的食物链网关系,人类根据害虫天敌与害虫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原理,引入天敌治理害虫,无疑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许多动物身上的“成分”被加工后广泛用于医药、食用、装饰等,都是可挖掘的创新素材。因此,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
《动物生物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规律和动物多样性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涵盖基因、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研究方向包括形态、生理、分类、发育、生态、地理、行为、进化、遗传等动物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和资源保护等。《动物生物学》与人类社会生活和生态息息相关,深度理解和研究动物生物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敬畏自然,而挖掘《动物生物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将动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与个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相联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自我发展观。“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辅助,《动物生物学》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思想水平,充分研读教材、分析学情、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教育性原则,使学生既主动学习,也能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奉献精神,学会团队合作等能力,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