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平,唐明军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职业教育是面向经济、面向产业的教育,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许多高职院校就业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尴尬局面[1,2],高职学生“慢就业”群体日益壮大,其中既有供求总量失衡的原因,也有供求结构失衡的原因。本文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基于麦可思公司对江苏省Y 高职院校2019 届至202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以及课题组对省内其他几所高职院校的走访调研,了解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现状,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分析当前就业工作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希望能够为该专业就业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1)数量呈上升趋势。随着互联网整合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未来大量的创新都离不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计算机类专业也成为众多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从2019 年至2021 年,Y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报考人数每年保持200 人的增幅,毕业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2)专业呈多样性。在江苏省13 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中,提出要打造物联网产业集群和核心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断壮大,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新晋的热门专业。顺应形势变化,Y 高校也于2019 年新增物联网专业,2020 年、2021年和2022 年分别新增软件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呈现多样性。
(1)就业较为充分。从就业率看,Y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2019 届毕业生截至当年8 月31 日的初次就业率98.54%,截至11 月21 日的年终就业率达到99.51%;2020 届毕业生,因受到疫情影响,初次就业率为90.11%,年终就业率为98.20%;2021 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5%,年终就业率98.55%,从就业率上看基本实现充分就业。
(2)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从就业行业看,Y 高校计算机类专业2019 届至2022 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排名第一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大约在40% 左右,相对稳定。其次是制造业,占比逐年增大,从15% 左右增长到20% 左右。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领域,学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能进国企或者世界500 强企业的较少。从工作岗位与专业的相关度来看,三届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在42%左右,相对较低。在“制造业”中大部分学生都脱离了本专业,主要从事一线操作工。由此可见,学生的就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就业满意度有待提高。从近3 年学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来看,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在85%左右,就业期待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在45% 左右,可见与家长、考生当初选择该专业时对未来的期待相比,现实低于预期,所以工作半年后学生的离职率相对较高,在50% 左右。在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认为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其次是追求更高的薪资福利,再次是想改变职业或者行业。
为了确定以上结果是否是共性问题,课题组走访了江苏省省内其他几所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与上述结果类似的情况,总体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时比较受到考生欢迎,但是毕业时的就业满意度和对口率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深入剖析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运用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对江苏省内几所设有计算机类专业的高职院校的部分师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教育供给问题,结果如下。
根据调研结果,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供给主体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主要负责宏观层面的就业工作指导、就业市场开拓、就业数据统计等;二是学院的兼职就业指导教师,一般由就业联络员、毕业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组成,主要承担毕业班就业的具体工作。从人员构成上来看,相较于学生规模,各高职院校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的数量偏少,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1:500”的比例。从年龄结构上看,31~40 岁的教师占比约73%,25~30 岁的教师占比约25%;从性别比例上看,男女比例大约为1.1:1;队伍整体较年轻,性别比例均衡,有利于保持队伍的活力。但同时也会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社会阅历不够等问题影响就业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从稳定性上看,队伍以毕业班的班主任、辅导员为主,每年都会发生变动,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和传承,队伍发展得后劲不足。此外,在面向专业课教师(非毕业班班主任) 的调研中发现,96% 的专业课老师认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学院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但近70% 的老师表示没有主动为毕业生推荐过工作。说明专业课老师虽然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但缺乏主动参与就业工作的意识,就业育人的主体仍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全员推动就业的共识和格局。在面向学生的调研中发现,82% 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指导。由此可见,学生在就业问题上期望能够获得更专业、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调研的结果,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形势教育、就业观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以及创业教育。其中就业形势教育和就业观教育主要集中在“一头一尾”。“头”即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各种形式的专业认知活动、企业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类专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尾”即三年级快毕业时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择业考虑的关键性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从重到轻依次为“薪资报酬”“工作环境”“行业发展”“个人兴趣”“工作地点”“专业对口”和“社会贡献”,说明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就业观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则主要穿插在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中,这是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70% 的学生认为就业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自身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需求,说明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高职院校还需要不断地调整思路和做法,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领域相对较新的教育理念,目前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开设创业基础和SYB 的选修课,通过课堂教育让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途径。虽然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教育内容的把握较为全面,但是各部分的内容相对割裂,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
在“你认为就业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除了认为“自身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占比最高,还有两个选项选择比例也较高,一个是 “就业信息获取不足”,另一个是 “缺乏求职技巧”。而在访谈中却发现这两项内容恰恰是各校就业服务工作的重点,说明就业信息的传递或者说就业指导的供给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讲座、通用性的课程辅导已经很难满足当前学生的个性需求,就业指导的精准化、个性化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要增强供给主体力量、系统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提高就业教育质量[3,4],就必须围绕 “333”(即“3 个层面”“3 个阶段”“3 个平台”)做到以下几点。
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全员联动。在学院层面,成立由院总支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学工层面,学工办指定专人全面负责就业工作,做好各项任务的上传下达;班主任、辅导员一对一进行就业摸排,定期公布各班级就业情况并开展工作交流,将对每一位学生的就业帮扶落到实处。教研室层面,充分发挥专业课老师的社会资源,特别是跟企业之间有横向合作,在企业做访问工程师,在政府部门、工业园区挂职的老师,动员他们向合作企业推荐学生或者牵线企业到学校招聘,努力形成全院教职工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的新格局。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制定教育引导目标,全程系统化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5,6]。
大一是职业意识启蒙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特点,需要帮助学生加强专业认知,树立专业意识和职业意识。可以邀请优秀的学长给新生讲述他们的大学奋斗故事,邀请事业有成的优秀校友和新生分享职场的努力和艰辛,通过学生身边这些实实在在的故事的讲述,激发学生立足专业,刻苦钻研的热情;可以邀请专业带头人开设讲座、在专业课程中加强思政元素的融入,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我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战略等讲清世情、国情和行业前景,鼓励学生将个人的学习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社会发展需求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专业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7];还可以通过建立家校联系QQ 群,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赢得家长的专业认同,强化新生的专业认同。
大二是就业准备阶段,包括专业技能准备、社会技能准备、就业心理准备等,其中专业技能准备是核心,所以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加强学业引导。学院层面一方面要加强学工口和教学口的联动,定期通报、交流各班级各专业的学习情况,共同推进学院的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校企合作的成效进一步转化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上来,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班级层面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意向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并将分类情况共享给专业课教师,方便专业课教师掌握班级学情;同时组建学习互助小组,不让一个学生在学业上掉队。除了学业引导,面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可以邀请企业的HR 就就业市场形势分析、职业能力需求、就业技能准备等开设讲座,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调整好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大三是实现就业阶段,这一阶段学院主要是做好就业服务工作,结合这一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指导学生做好简历,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巧,也可以在此基础之上组织简历制作大赛、校内模拟面试等,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
搭建就业信息工作平台、就业供需工作平台和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多举措、全方位促进学生顺利就业。首先,建立就业信息工作平台。除了依托各类QQ 群、学院网站、学院官方微信及时推送招聘信息,还可以搭建就业直播平台,直播带岗位,确保就业信息高效传递。其次,搭建就业供需工作平台。除了组织校园招聘会,还可以开展小规模精准宣讲,简化学生就业岗位筛选的环节,提高招聘的精准性。最后,建设就业指导工作平台。建立就业帮扶档案,针对想要提升学历的学生,给出专业提升的路径,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定制就业帮扶方案。比如:对不想就业的学生主动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对就业多次碰壁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指导就业技巧;对无法按时毕业的学生及时告知其重修课程开设的情况,做好学业指导帮扶;对家庭和就业双重困难的学生主动帮助其联系企业尽快解决就业问题,从源头上扶困。
本文从供给侧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就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3 个层面全面统筹、3 个阶段全程培养、3 个平台全方位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就业教育供给主体力量、系统化供给内容、创新供给方式的新路径,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就业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