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英玉 黄莉景
(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吉林 延吉133000)(延吉市新苗幼儿园,吉林 延吉 133000)
2022 年2 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保育结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保育全过程。幼儿期是人的个性初具雏形的时期,这一时期逐渐发展出的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幼儿教育中,德育被视为首要任务,它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儿园阶段,儿童正处于认知和生命意识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较高,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适时进行教育。然而,目前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德育不足,导致幼儿园的道德建设相对薄弱,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了制约影响。因此,幼儿园德育工作需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推动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在我国儿童早期教育中,道德建设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但实际上一些幼儿园并没有将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位。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幼儿园对道德的理解存在误区,将道德规范仅仅视为对儿童的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的灌输,导致道德规范的局限性。其次,一些幼儿园教师忽视对幼儿道德的关注,导致幼儿的道德意识日益淡化。此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幼儿园在日常教育中过于注重智力发展,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受功利性教育观的制约,幼儿园很难提升幼儿的道德品质。德育目标功利化现象给幼儿教育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过于功利化的德育目标可能导致对道德发展的片面追求,忽视了培养幼儿内在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其次,缺乏对幼儿道德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教育,可能导致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孤立的、零散的教学活动,难以形成有效的德育体系。此外,过度注重智力发展而忽视道德教育,可能导致幼儿在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存在缺陷。
幼儿正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其心理活动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一些幼儿园教师对这一问题重视不够。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将教师视为榜样,并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然而,一些教师未能重视自身行为,未能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作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幼儿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念。此外,一些幼儿园教师在道德修养教学中缺乏具体、鲜活的事例,仅采用机械式讲授来教导幼儿爱国、诚实和诚信等概念。这种教学方法很难让幼儿形成认同意识,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道德的内涵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一些教师在思想教育中采取了不科学的奖励与惩罚方式,这可能导致幼儿的心理健康受损,难以形成优良的品德。过度依赖奖励和惩罚,而缺乏引导和启发的教育方式,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内在的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幼儿园德育应避免空洞和零散的内容,而应根据幼儿园社会领域核心经验和经验发展顺序来构建主题课程,充分挖掘课程内在的德育价值。在构建课程时,应坚持以下三个原则: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设定小而可操作的教育活动目标,以便幼儿能够实践和操作;将课程设计得具体详细,以月为周期实施,并以课程作为实施的载体。
根据3-4 岁、4-5 岁和5-6 岁幼儿社会领域经验发展顺序,应坚持德育目标的贯通性、分层递进性和螺旋上升性的原则。可以建立一个纵横坐标的德育网络图,纵坐标表示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横坐标表示五个核心经验。通过交错的方式,将德育内容融入幼儿一点一滴的日常言行中,有机地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工作的全过程。这样可以构建出生活化和游戏化的主题德育课程,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领域核心经验归属感中,国家、民族、中国梦等词语,是非常宏观的概念,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那怎样才能触及幼儿的心灵,引起幼儿的共鸣,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使幼儿从心底里萌发爱祖国的情感以及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呢?中国梦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幼儿也有他们自己的梦想,如何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中植根梦想,基于此,需要将这样一个大的概念依托一个有效的载体,将德育落到实处,主题德育课程可以成为幼儿园德育实施的落脚点。
以源于幼儿兴趣及生活的大班下学期生成主题课程“梦想树”为例,通过三级主题网络中一系列活动的创设,如区域中的角色小舞台“猜猜我是谁?”晨谈活动中的“爸爸妈妈的职业”,集体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了不起的中国人”以及“守护我们的人”等活动,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出发,以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引发与扩展。再如,在主题课程“梦想树”实施月当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红星闪闪》等歌曲成为幼儿间操及户外活动时的背景音乐,而幼儿园中的门卫叔叔、大厨哥哥、清洁阿姨等成为幼儿争相点赞的“明星”人物,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生活教育真正推动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及归属感。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2]。幼儿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时,对其中所隐含的道理会形成独特的感受和领悟,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且深刻的。在领域核心经验中的社会认知方面,实际体验是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幼儿能够形成对班级、家庭和社会规则的意识。
例如,在晨间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在出勤栏处,通过操作将带有自己独特标识的卡片拿到手,准备前往益智区。在他们发现该区域栏已经贴满了其他幼儿的标识的时候,会意识到人数已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激发幼儿的表达能力,会提出“不能一下子进来那么多人!坐不下。”“我们是先来的,我们可以先玩,然后再去其他区域,这样其他小朋友就可以进来玩了!”“区域栏上贴着谁的照片谁就能进来,没有贴照片的不能进来!”等想法。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只有让幼儿亲自参与体验,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唤醒最初的自我意识,使良好的道德品质自然而然地形成。
通过幼儿的亲身体验,他们能够直接感受和领悟道德规范,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幼儿的认识和态度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的实践中,注重体验式学习,为幼儿提供实际参与的机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品质。
再如,以德育主题课程“梦想树”为例,通过构建二级主题活动,如聊梦、说梦、画梦、种梦,以及三级主题活动的设计,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以实际体验为基础。在“梦想树”系列活动中的“聊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拥有自己的梦想,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和体验来了解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可邀请爸爸妈妈来幼儿园,分享他们在不同职业中的工作经历,如售货员、消防员、交通警察、医生、舞蹈家等。幼儿通过模仿不同职业的特征和真实场景的互动,对职业话题产生了兴趣。在幼儿具备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对“我心中最了不起的人”的讨论,其中包括航天英雄费俊龙、奥运飞人苏炳添以及冬奥单板滑雪选手苏翊鸣,这些人成为幼儿心中的偶像。通过互动交流,幼儿获得了独特的体验。在月主题的第四周“种梦”活动中,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绘制出来。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长大后的梦想,使用个人独特的图案、标识等多元表征。在幼儿即将毕业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来到“梦想园”,将自己的梦想种植在那里。与幼儿园相约在若干年后回到“梦想园”,开启他们幼儿时期种植的梦想。在这个具有仪式感的“梦想树”主题课程中,通过组织体验式的活动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幼儿,成为德育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德育主题课程“梦想树”中的实际体验活动,幼儿能够通过聊梦、画梦和种梦的过程,亲身体验并表达自己的梦想。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幼儿在德育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德育素养。
幼儿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是通过反复强化和实践活动来培养的。在人际交往这一关键领域中,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实际活动和模仿来让幼儿习得适应人际交往的礼仪行为。例如,在进行礼貌教育时,早晨入园是强化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园长每天早晨在大门口以正确的姿势和问候语迎接每位幼儿,教师通过正确的行为示范,影响着幼儿的模仿行为,并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教师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其次,当幼儿基本掌握礼仪姿势和语言规范后,每天班级门口的“礼仪班长”由幼儿担任,他们站在班级门口欢迎家长和其他幼儿进入园区,并以标准的姿势进行问候。通过每天入园和离园的过程,幼儿逐渐学会了正确的礼仪行为,养成了懂礼貌的良好习惯。最后,当幼儿进入大班后,楼层上的“小小讲解员”成为了幼儿园的小主人,他们自信而大方地担任这个角色。在这种循序渐进的强化教育氛围中,幼儿通过自我强化获得满足感和自尊感,同时还得到外部的表扬和肯定,进一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幼儿园的各个环节,例如环境创设、区域活动、入离园和户外活动,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以班级环境创设中的出勤栏目为例,教师通过幼儿在园的三年学习和发展历程,围绕领域核心经验,创建一个名为“地图”的实践案例。这个案例以小班上学期的“我的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的“我的家乡——延吉”、中班上学期的“美丽的延边”、中班下学期的“最爱吉林省”、大班上学期的“伟大的中国”、大班下学期的“大大的世界”为主题,共构建了六个二级主题。每个主题的背景都是地图,分别代表了幼儿园、延吉、延边、吉林、中国和世界。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教师与幼儿一起创设出勤栏的具体内容。例如,在中班上学期的“美丽的延边”出勤栏的创设过程中,教师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倾听、发现和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城市变得更美了。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例如:“你知道延大网红墙吗?”“我去过恐龙王国!”“帽儿山是天然的氧吧!”“这是我穿着朝鲜族服装在民俗园拍的照片”“延边是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真厉害!”此时,教师及时捕捉到教育机会,跟随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创建“魅力打卡之城——延边”的出勤栏。地图上不仅有人民公园等标志性地点,还有幼儿亲手绘制的帽儿山和网红墙等。在这种情境下,幼儿处于前方,教师处于后方,经验先于行为,引发了幼儿的情感共鸣。在每天的出勤栏操作过程中,幼儿通过产生对家乡的自豪和骄傲的情感,以及对家园的共同关爱,将这些情感外化为实际行动,通过不断的自我强化过程,深化对家乡的情感体验。
家长是幼儿德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园应该积极挖掘家庭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优势,将家长的工作纳入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形成德育合力,实现5+2 大于7 的效果,而不是等于0。首先,从制度层面出发,真正实现家长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营造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环境。其次,班级家长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发展。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形式的家园共育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并让家长认识到家长的言行、榜样示范和情境教育等方式对幼儿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重要性,提升家长的育人素质。例如,在核心经验领域的人际交往中,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让幼儿深入体验家庭劳动,从中感知父母的爱,将德育延伸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在外出游玩时,如果与同伴发生争执,家长可以结合当时的情境,及时引导幼儿换位思考,体验对方小朋友的感受,学习理解别人等。再次,加强家园联系,关注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应更加注重多样化和有效性的家园联系方式,例如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交流、幼儿在园视频拍摄上传等多种渠道,满足家长了解幼儿的愿望。同时,引导家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认识到努力创造和保持和谐愉快、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对幼儿获得核心经验至关重要。尤其要确保家园目标的一致,以巩固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
幼儿良好品格习性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参与。[3]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来进行幼儿德育。这包括利用社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资源开展相关德育主题活动,例如组织幼儿参观社区、书店、超市和市场等,以积累相关的社会经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节日为社区老人开展与“尊老敬老”相关的活动,以及组织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等,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幼儿园开展德育需要进一步改进德育方法,需要更好地贯通领域核心经验、注重体验教育、强化教育突显以及家园共育的实施。首先,要贯通领域核心经验于德育,将德育目标融入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使幼儿在学习和探索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体验教育应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实践和感受,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次,要强化教育突显于德育之中,通过榜样示范、情境教育和道德故事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最后,家园共育是形成德育合力的重要环节,幼儿园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德育成长,形成家园共同育人的良好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