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地方高校完善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

2023-02-24 07:46赵星宇关佳骥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专业

赵星宇,关佳骥,牟 维

(长春理工大学,长春130013)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中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在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为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学分制改革势在必行。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何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以提高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跨学科”人才的需要,是行业特色型地方高校亟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完善学分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培养成效不够突出

学分制改革要着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以此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但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确保完全满足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与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要求,培养方案存在设置趋同化现象。课程教学资源不足,使完善学分制改革出现形式化的情况。学生在校内完成学业,去企业深入实习或深入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机会较少,学校推进产教融合力度不足,限制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管理制度配套不到位

学生存在盲目选课、跟风选课的现象,经常是口口相传,哪门课容易获得高分选哪门,基本没有跨校选课学习的机会。主辅修以及微专业教育办学规模较小,仅少数学生受益。教师开课数量及质量、导师作用发挥如何以及学生学习成效,学生课堂实际表现等都缺乏相应的奖惩激励机制。学生缺少规划学习的能力,教学管理教师忙于事务性工作,无法合理系统地引导学生选课,导致有些学生很难选到合适的课程。

(三)教育资源仍相对欠缺

随着高校本科生人数扩招,现有的教学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完全制学分下教学的需求。虽然高校尽全力开设可选课程及课堂,但选修课程的设置及数量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很难能选到合适的课程。在教学硬件设施中,图书馆和自习室等配套资源相对较少。在教学软件设施中,学校各部门之间的管理系统没有进行一体化管理,经常出现数据共享不及时的困扰,例如学籍数据和财务系统的学生数据不同步,选课数据和成绩录入系统数据有出入等问题,以上都难以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二、完善学分制改革的制约因素

(一)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1.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学校课程体系存在课程设置单一,学科前沿成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内容少有纳入;“五育”教育尚未融入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校园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问题。“新工科”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偏重知识训练,导致学校工科专业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存在跨学科设计项目能力差、工程思维和人文素养欠缺、设计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2.选修课程开课比例低。完善学分制需要足够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受课程资源、师资、教学资源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选修课开课仅能满足或略高于毕业最低选修课学分要求,导致学生在自主选择课程中缺乏自由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首选内容简单的课程,忽略了兴趣、爱好和能力发展,不利于自身今后的长远发展。

3.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简单。学校未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陈旧与新兴产业脱节严重,导致培养的学生对于先进技术的认知能力明显滞后。受课时限制、经费约束、企业配合度不高等多种因素影响,育人模式基本停留在校企合作层面,人才培养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偏差。

(二)教学管理体制落后

1.选课机制不完善。完全学分制的精华在于选课,选课应该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但受上课时间、课程类别、任课教师、教学设施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学校无法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或必修课课堂供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现行的选课机制限制了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高校之间学分银行也尚未完全建立,跨校选课、跨学科选课难上加难。辅修专业教育办学力度不够,国家鼓励学校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但现行的主辅修教育制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业需求,学校目前开设的辅修专业以及招生数量有限,微专业教育尚未实施,多方面限制了学生跨学科拓展知识结构的机会。

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不完善。教师的教学成效很难在短时间内或仅凭课堂成绩体现出来,但学校目前的质量评教体系,无法多维度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教学管理教师密切接触学生,但经常是肩负重任,教学、管理等工作都要做,因此教学管理质量的教师业务素养及管理服务质量等问题也必须予以重视。

3.学校学业帮扶机制不完善。有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疏于自我管理,不能有效利用多方资源提升自主学习性,加之导师指导意识不强,顶层帮扶机制缺失,使学生出现学习或完成学业困难问题。

(三)教育支持体系不健全

1.课程资源不足。课程资源不足,学分制无法顺利实施,现在在线教学平台优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较多,但学校并未依托平台做好深度应用。学校自建优质课程资源较少,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专业与专业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课程共享通道还未打通,课程资源明显不足。

2.导师及教学管理队伍水平不足。学校虽然为每个班配备了导师,但导师队伍人员不稳定,综合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对学校学分制的政策了解也因师而异,导师在引导学生选课、学业生涯规划、学习方法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明显。学校教学管理教师有限,而学分制管理工作又很繁杂,导致学校顶层设计不够,出台的配套制度规定不及时;学院教学管理教师认识不到位,对学生缺乏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导致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学习质量无法保证。最直接面对学生的教学秘书,维持基本教学运行工作已是身心疲惫,缺乏精力和服务意识去真正理解学分制方案的意义。

3.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保障不够。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持续升级和深度开发的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中心尚未实现财务系统、人事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后勤保障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等系统与教务系统的互通,数据共享难以实现,造成学校各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教学资源不足,会导致学分制流于形式。现有的教室和教学设备不能够满足课程多样化的需求。图书馆和自习室等配套资源缺少,无法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实验等课程缺少合适的场地,各类设施配套尚不齐全,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

三、完善学分制改革的对策

(一)优化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应由专业培养计划(第一课堂)和自主发展计划(第二课堂)两部分构成。课程体系按照“分层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个性化多元教育”的总体思路优化,各专业全面梳理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构建适应完全学分制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将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重塑新工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模式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在满足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最低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验实践类课程比重。在“能实不虚”的原则下加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应用,设置实践实训环节,体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完整、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多环节融为一体。

2.增加选修课程开课比例。加强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梳理整合,增加选课课程数量,首先立项一批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在保证学生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尽量增大选修课比例。

3.推进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的合作,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通过开发引入企业和实务课程、联合指导学生、联合建设实践实习基地等形式,推动教学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技术进步,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1.完善选课机制。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特长与爱好,按照每学期修读学分标准,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逐步扩大学生对课程及上课时间与任课教师的自主选择。同时,在培养方案及教务系统选课模块中建立课程拓扑关系,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课程先后修读的关系进行选课和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实施主辅修制,依据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遴选更多专业开展辅修学士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微专业,通过设置学科交叉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及辅修、微专业学习等途径,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提升学生跨专业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能力,构建跨领域、交叉复合的知识结构,促进理工渗透、文理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

2.完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实习、毕业论文等重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教学管理职责。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构建本科教育质量保障“闭环”机制,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积极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

3.完善学业预警与帮扶工作机制。推动学业精准指导和帮扶,适时出台《本科生学业预警及帮扶机制管理办法(试行)》,依托教务管理系统,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质量监控和统计分析,学生所在学院和相关单位协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准学业面临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全面开展学业帮扶工作。

(三)完善教学支持体系

1.加强课程内涵和课程资源建设。制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遴选优质课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校整体课程质量的提升。依托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和“学堂在线”等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满足学生修读需要。

2.完善导师制,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首先,健全完善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明确和落实导师的职责和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机制,建立导师预警和退出机制。鼓励高水平教师特别是教授、副教授参与其中,引导导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及特长,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学业生涯、选择修读课程、制定学习计划等全程指导。其次,选树一批优秀教学管理教师,形成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加强教学管理教师能力培训,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补充配强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发挥激励作用调动教学管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设一支既懂教学管理基本理论又善于开拓创新的教学管理队伍。

3.优化教学资源,加强教学设施条件保障。加速发展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整合校内各信息化系统,形成各部门数据共享,满足学分制改革的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完善从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学籍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毕业设计管理、学业预警为主要内容的完全学分制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加快各校区教学楼智慧教室改造和信息化教学设施提升,加快实验室建设和资源整合,促进教室功能回归,加快校园网扩容,完善体育运动场馆设施及功能,满足开设更多课程的需求。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推进,完善学分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育人成效,体现了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智慧。但是学分制改革是一个持续性系统性工程,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和解决问题,动态解决改革涉及的各级各类问题,这样学分制改革才会越来越完善。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