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2023-04-18 22:32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美育协同育人

高 扬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06)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作出总体部署,要求“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35 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3]。可以说,步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各学段的美育教育工作,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与促进美育的文件,在教育领域开展美育已是大势所趋。在高等教育中全面开展美育工作,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同时,美育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综合动员各层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实施,进而提升美育工作的实效,实现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1 高校美育协同育人的必然性

协同育人机制的诞生是协同学在教育领域的创新运用,原本不同的组织有各自的运行机制,通过协同将其整合成一个全新的系统,使各部分能够发挥出超越要素单独作用时的效应,简单讲即实现“1+1>2”的效果。[4]57美育在新时代中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涵盖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等诸多内容,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因此,大力加强美育协同育人具有时代必然性,是推动受教育者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1 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的蕴含使然

我国有着5 000 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优质的美育文化,美育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层次多样,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向善爱美、自强厚德的良好传统和精神风貌,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成果,抒发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爱美感受。中华优秀美育文化是美学精神在劳动人民具体实践中的体现,是审美与艺术传统融合的结果,体现了中华民族爱美、尚美、敬美的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美的滋养下不断寻求心灵愉悦、精神跃升的体现。而且,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始终贯穿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在个人修为上,强调学生的发展要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既要注重个人的形象和行为举止,又要温文尔雅、谦和礼貌,要保持最基本的礼仪规范和个人修养;在人格塑造上,强调尽善尽美、美善统一,要求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品德,又要有一定的家国情怀,要能够“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认知自然上,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生生不息、天人贯通,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蕴含要求高校美育工作要全面吸收我国自古以来审美教化人心的优良传统,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继承意识和美育观念角度,强化推动大学生更准确地认知传统文化的美育内涵和深厚韵味,进而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美育精神滋养、审美自觉和文化自信。

1.2 美育要素合力迸发的内涵使然

高校美育要素诸多,需要开展的美育内容涵盖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等诸多种类,包括音乐、美术、影视、舞蹈、文学、戏剧、科学、劳动等各种要素。要增强各要素的融合,实现美育内容的全面推进和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完善的顶层设计、顺畅的体制机制、齐全的师资队伍、契合的课程体系等,这就需要综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激发所有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让所有参与要素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形成一定的合力共同推动。高校美育教育既有与宏观美育相一致的流程,又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即要完成从教学设计到教育教学再到内化践行的全流程,整个过程涉及校内外各种元素和主体,需要高校加强协同发展,做好沟通协调与整合,让各要素都能迸发活力,进而不断提升美育的质量和效率。

1.3 美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使然

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通相融的,两者均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认知水准、个人审美情趣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内容层面来看,美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理论逻辑上的“求真”和行为逻辑上的“从善”,而美育教育则填补了其精神情感上的“审美”缺失,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互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从形式层面来分析,美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加速器,它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还是拓展想象力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与场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纵向、横向维度有新的拓展,获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2 高校美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

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由来已久,也有不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以高校美育协同育人为主题的研究近几年才走入众人的视野,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在认知、组织、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境。

2.1 美育教育认知的“协同性”不足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而各方对美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未能取得一致,成为我们当前美育教育发展的一大困境。首先,社会大众对美育教育存在认知偏差。诸多家长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成长,未能认识到美育育人的“可持续收益”,从而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美育较少。其次,高校对美育教育重视不足。美育一直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促进智育与德育发展的功能,形成相互融合的有机体。当前,高校整体的育人工作以就业导向为主,十分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业不是指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指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审美趣味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不能简化为“学徒训练”。最后,学生的美育意识缺失。美育不是单纯地培养一种艺术特长,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套审美标准、养成一种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方式、培育一种创造美的能力,而学生对于这些方面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差距。除专业学习之外,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美育活动往往都是无意识地参加,缺乏对于美育的主动认知和积极参与。

2.2 美育教育组织管理工作的“协同性”不够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先后出台了诸多推进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并提出了明确的实施要求。但当前高校因场地、师资、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在美育的整体规划、组织机构、体制机制、运行管理等方面还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组织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校美育的硬件、软件配套不够完备,不少高校缺乏开展美育的专门教室、专业场馆、实践基地,且因缺乏健全的美育设施保障机制,造成已有的相关硬件设施年久失修而不能正常使用。此外,高校对于美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具体活动等缺乏统筹设计与整体推进机制,对于美育教育的实施评价评估和督导流程不够规范,使得美育教育课程与活动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3 美育教育育人队伍的“协同性”不强

美育教育的队伍素质素养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美育质量,但从全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美育队伍整体上还存在诸多问题,队伍的规模与结构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从宏观上看,激活高校美育育人队伍“协同性”的制度基础薄弱。当前高校美育育人队伍的人才管理上缺乏数据思维,校内外、校与校之间仍存在诸多壁垒,未能建设一个统一开放、合作共赢的人力资源库,导致美育教育队伍的建设、使用和流动情况不理想,无法高效地调动育人队伍间交流合作的积极性。从微观层面看,当前高校美育教育有两大阵地:一为专业教师主导的美育,二为人文艺术类型的社团(第二课堂)。课堂始终是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但当前高校美育课程的开发、建设以及督导等方面还不尽完善,部分高校对于美育重视不足,师资配备不足,很多美育教师的工作量严重超标,同时亦有高校在美育课程开设上严重缺失,学生可选择的美育课程不足。而由一些社团主导的美育活动则存在缺乏专业指导、活动开展随意性大等问题,实际育人效果不佳,这直接削弱了大学生对美育教育的认可度和持续黏度。

3 高校美育协同育人的实现路径

高校美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相关各方协同作用,从问题意识出发,在着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建构美育的实施组织体系、协同运行体系和特色品牌体系,形成美育发展的大合力。

3.1 强化美育协同管理,形成美育教育新合力

高校要充分认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顶层设计层面发力,增强组织机构的构建和实施路线的思考,不断实现高校美育的科学共管、分层推进和效果呈现。在组织管理和实施上,各高校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美育中心,全面推进美育规划,统筹推进公共美育课教学、课外美育活动竞赛指导、美育科学研究等,构建普及艺术教育、完善课程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指导艺术实践“四位一体”的美育体系。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大美育的师资引进与培训、美育资源的统筹与融合、美育基地的建设等,不断加强高校美育要素的挖掘、管理和使用,以高校内部资源为依托,不断扩大社会美育资源向高校的输入;在资金筹措上则应加强政行校企的合作,将校内资金和社会资金统筹进行使用,确保足额投入和集约使用。高校党委要切实担负起主抓职能,将“五育并举”和突出美育进行综合认识,强化学校与国内外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开展育人合作,不断构建协同育人新平台,加快推进美育高质量发展。

3.2 建立美育协同机制,营造美育教育新生态

高校要全面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着重建立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美育发展能级,为高校美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此,高校要不断优化资源供给机制,丰富美育课程体系,逐步构建美育核心课程与特色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形成必修、限选、选修相结合的课程选择体系,并将线上线下、在线开放课程等相融合,让学生有更多的资源选择机会。同时,高校要将美育融合到课程思政之中,增强专业课教师的美育意识,在专业课中也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要强化美育师资培养机制,聚焦育人主线,不断增强美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科研项目、人才项目、教学成果、实践教学等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为美育教师发展提供更多元的途径和平台,不断提升美育的教学质量。高校还要创新美育协同发展机制,增强美育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在“硬实力”上,将渗透着真善美的各类场馆、文化中心、非遗中心等纳入美育范畴,将蕴含哲学思维、审美观念、价值情怀的各种建筑、遗迹等渗透到美育课堂;在“软实力”上,加强美育师资团队建设和“学演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鼓励美育教师打破专业壁垒,开展跨学科、多领域学习,鼓励美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创作和表演,不断开发美育新作品,创新性开展美育教学工作。

3.3 打造美育特色品牌,构建美育发展新平台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美术学院时从美育的使用价值角度、从国家社会发展的高度,对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强调“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5]。高校在推进美育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美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把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美育品牌和特色,不断构建美育发展的品牌矩阵。根据教育部有关美育课程的相关要求,各高校要着力打造美育重点课程和重点品牌,依托本校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文化,集中优势资源、优势师资,重点打造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特色美育课程。美育的实践教学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重点开发与挖掘高雅艺术类、公益文化类、文化艺术节等各类别的实践活动,加强规划设计与精准扶持,将美育实践育人打造成深受学生喜爱、具有社会影响的重要美育实践品牌;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学生技能竞赛、校企美育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丰富多彩的实践平台,强化平台对各类资源的吸引力,并依托平台开展活动,最终让这些平台成为美育的重要阵地,打造成美育平台品牌。

4 结束语

美育教育是让学生感知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教育,而高校的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人格、职业素养以及创造力的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美育的协同育人需要各有关主体共同发力、协调作业,美育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也需要各方协同推进,唯有各主体在秉持协同理念的基础上,齐心协力、有效配合,才能最终培养出具有审美情趣、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高素养人才。

猜你喜欢
美育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美育教师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