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数字化治理创新研究
——政策·难点·路径

2023-05-10 16:56
关键词:土地数字化数字

胡 珂 王 程

[内容提要] 时代的变迁对土地治理的数字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推动过程中,土地数字化治理作为核心内容,包含着生产经营、组织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核心要义。从政策背景看,从经营到管理再到保护的政策路向,伴随着党对土地数字化治理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而逐步显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策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诸多张力,最主要问题是资本难以进场、技术难以铺开、环境保护难以有效实施等方面。因此,运用数字化技术治理农村土地应着重考量资本的良性驱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式和精准有效的保护模式等问题。科学有效的土地数字化治理模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土地问题向来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面。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土地责任制以及“三权分置”的实施,如何高效有序地治理土地成为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对土地治理模式的探索成为落实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而检验治理模式的效果亦是评价改革成败重要标准。

从学术史的角度分析来看,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第一次给予土地以高度关注,“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2]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发现了土地的使用方式和人类生产方式密切关联,“土地本身又是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因为它给劳动者提供立足之地,给他的劳动过程提供活动场所。”[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劳动过程是对象化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而现代技术这一具有“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明显具有推动人类现代化的作用。实际上,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技术的物质形态和社会形态,即技术既是人的创造物,又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中介,因此他将技术与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统一起来进行考察。

从20世纪到21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变革莫过于数字化转型。尤其是2010年以来,数字化生存世界已经成为人类现实生活的境遇,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数字时代具有信息爆炸、超越时空、改造实践、创造文明的特征。其一,网络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信息载体,其承担了海量信息交流、传播的职能,数字化生存世界中信息爆炸乃至过载已然成为不争事实。其二,数字场域、数字空间超越了传统的时空形态,彻底打破时空限制,个体得以实现“缺场”与“在场”的时空转换。其三,数字化技术与传统行业相融合,人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构和劳动效率得以改进,数字化实践的图景将不断呈现。其四,在数字化的冲击下,人的生存环境、自身的存在方式和思维认知无疑发生了极大变革,数字化生存结构全面颠覆了人的传统生存状态,人类社会新的文明形态也将被创造出来。

毫无疑问,数字化关联着当代一系列生产活动和生活样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数据推动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变革,也带来了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命题。进入新时代以来,乡村全面振兴作为党提出的一项治国理政的重大策略,从其政策路径的走向看,土地治理与数字农村建设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要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党中央要求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随后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农业和科技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4]这些部署愈发强调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结合的重要性,数字化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土地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纳入国家的总体规划,而大数据必须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农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尽快补齐乡村治理的数字化短板是当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

由于党中央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村土地治理领域的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土地数字化”即借助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对农村土地进行全方位的治理、以期达到土地高效利用的目的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总体来看,目前的土地数字化研究主要涵盖了土地数字化经营、管理和保护三个方面。

(一)有关土地数字化经营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数字化经营可以克服传统经营方式的地域性和时效性等因素的约束,从而为农民迅速开拓市场带来便利。在数字化的推动下,经营可以达到全时空的营销效果。封思贤[5]等人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了资金支持。尹国伟[6]发现BMEL(德国粮食和农业部)通过土地数字化计划和智能农村分区利用计划来支持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助力农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更精确地衔接。张岳[7]等提出“互联网+农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打造品牌优势,提高农民收入。王月等强调部分农民由于内生动力不足和自身能力较弱等原因,很难享受到土地数字化生产经营红利,需要政府加强资金支持以帮助他们跨越“使用数字鸿沟”。

(二)关于土地数字化管理方向的成果

学界对于土地数字化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制约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创新土地信息搜集、质量监控和产权流转的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黄尔双[8]指出通过遥感技术绘成准确的数字地籍图和宗地图,为乡镇地区科学有效地处理农村宅基地权属问题提供数字化手段。于奇[9]等认为建立集数据信息监测、分析、发布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同时将农药化肥施用、农业绿色发展等模块嵌入其中可以全面监控土地质量问题。姜梦露[10]指出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存在合同违约、流转价格失真、监管失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土地有序流转和现代化生产经营。武丽红[11]发现建立与政府部门的相关数据库进行对接的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实现实时大数据监测,方便平台进行线上审核,推动了农村土地数字产权流转。

(三)关于土地数字化保护研究

学界普遍认为,在现代要实现土地有效保护和生态补偿,要在数字技术领域进行新的突破,以达到土地生态有效治理效果。孔祥斌[12]指明要保护耕地并进行有效的生态补偿,必须探索耕地的空间适宜性评价、监测和生态补偿方法,创新耕地精细化利用与管制技术等。李文欢[13]等提出互联网智能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农户参与土地保护的意识,尤其是年轻农民,更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土地保护信息。姚翼源[14]等认为农村生态治理只有借助智能化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治理效率,用数据参与治理监管与决策,推动构建农村土地生态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上述成果为土地数字化治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引申出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造的新内容,但在乡村振兴主题之下真正从农村土地角度出发探究土地治理的数字化方案较为匮乏,尤其是没有针对性地指出土地治理中的经营、管理和保护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策略。实际上,土地数字化治理是个十分有意义而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数据要素是一个新型的生产要素,土地数字价值的开发意味着传统土地经营、管理和保护方式面临的大变革,而土地经营、管理和保护的数字化又会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动能。

二、当前土地数字化治理的实践困境

在农村土地数字化治理过程中,政策的演进与实践的发展之间仍存在张力。许多现实的困难游离在政策的真空地带,各项条件的缺乏使政策难以落地。农村人群观念的滞后、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效力等各项因素都制约着政策的有效实施。

(一)匮乏的资本难以满足农村生产巨大的引力场

农村土地数字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矛盾在于生产引力的加大与资本欠缺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存在源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有效流动紧缺、农村生产回报率周期长是资本对于农村土地数字化治理呈现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其次,政策没有做出对资本的明确保护措施导致资本进入土地时极度缺乏安全感。最后,地方政府在资本投入农村的权力运行过程中往往不按规则进行,以致资本投入意愿较低。因此,在土地数字化治理之中,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现象如下:其一,土地资本化不充分。当前社会资本偏爱城市的倾向仍未改变,农村仍然处于投资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土地资本化缺乏必要现金流。落地政策的匮乏,使资本很难仅靠自发行为真正发挥出其在土地数字化经营中的应有驱动作用。其二,资本在土地市场中失范。为了逃避利润率低和回报周期长的投资风险,资本往往通过炒作土地的行为在短期内获取高额利润,极易诱发农村金融风险,造成资源分配不均,严重的还会导致农户丧失土地,可能面临无产化或半无产化,生活稳定难以保障。其三,由于政策执行力不足、法治程度不高致使资本正当权利无法受到应有保护。资本在投入之后不能立刻转入生产环节,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贫富差距拉大。

(二)技术的缺场与对技术渴求之间存在矛盾

在农村土地数字化治理问题域内,经营管理模式需要重点研究。由于大量的技术设备、技术人才需要通过资本的方式进行引进,资本的匮乏必然导致技术支撑力度不足。而技术支撑的不足又进一步导致土地数字化治理难以落到实处。在现实操作中,乡村智力振兴与数字赋能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技术困境。其一,技术的欠缺导致管理与精准测量、精细监控难以有效衔接。因得不到技术的有效支撑,仍存在由于恶劣地形、地貌、天气等因素造成的测量问题和监控模糊等难题仍难以得到有效克服,精确、无阻、无人化地进行土地测量仍未有效铺开,动态监控土地质量、有效地分配土地资源仍缺乏技术保障。其二,虽然产权交易平台已经建立,但其中的信息不完整、不完善,信息难以有效对接,知识产权流转滞缓,土地无法对接合适有效的资本加以运转。其三,由于数字化程度不高,政府决策仍受个人主观影响较大,难以避免因个人利益和判断失误造成的决策失准,尤其容易滋生腐败问题。

(三)数字化利用资源与科学有效地保护资源之间存在张力

在长期偏重发展经济的目标导向下,当前民众和基层政府对资源的认知仍停留于数字化利用土地资源层面,而忽略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问题,以致耕地过度开发和土地严重污染现象屡见不鲜。其一,数字化利用土地的同时存在变相改变耕地用途、过度攫取土地负载能力、转移和消耗因土地产生的附加值之困境,致使土地的产出效益未能再次投入到土地的利用和保护之中。例如,部分耕地被商业化利用甚至建设商业用房和住宅用房。其二,土壤的产出与治污问题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数字技术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却没有同时提升受污染土地的生态修复和补偿率,土地污染防控方式亟待数字化创新,以保证土地生态补偿和修复实现精准溯源、市场调节、动态维稳。

三、农村土地数字化治理的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困境,利用数字化技术治理土地,需要综合考虑资本要素的推动作用、组织管理的效率、社会传统因素、生态保护等诸多问题,还应重点防范在数字化治理过程中带来的泯灭个性、仅依赖抽象数据进行一刀切等简单做法,将土地数字化治理与个性化治理相结合,才能探索出适合社会主义制度下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

(一)公平与效率:资本带动数字化经营的综合考量

相较于资本主义制度,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均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标志。因此,在利用资本带动数字化经营土地的方面,既要注重给资本营造一个良性滚动的政策空间,以便资本有针对性地投入到数字化建设中,又要在共同富裕理念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土地治理公平的问题。

1.数字技术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政府应积极引导数字资本向土地有序转移,土地在资本的驱动下进行数字化利用,以庞大的土地信息数据库为依托,建立包括位置、面积、产权、覆被等在内的地籍信息管理资源库,形成一个迅速、高效、共享的土地资源数字神经网络系统,实现对农村土地资源调查、监测、规划与利用全过程的智能化参与决策。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则是数据的大量、广泛、充分收集,其次才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利用。仅大量占有数据这一首要环节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和物的支配力度根本上也取决于资本的投入力度。资本介入越充分,人力和物力的调配越到位,收集的数据则越理想,后期数据的处理与利用越有保障。

资本对于管理的效率也有重要作用,基于充足资本支持下的土地数字化治理,提供合理的管理与利用方法,有助于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非必要性消耗,提升政府应用数字化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化,除了能够提升电子政务上的土地治理效率外,对资本也会产生正面效应。在当代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趋势下,数字、资本和技术已成为支配世界的关键性力量,资本与数字技术融合创造出无数的数字平台,而数字平台附带的智能决策功能又为资本的流动提供了科学借鉴,帮助各方资本在市场中有序参与农村的土地治理,有效减少资源浪费。

(2)促进农民增收。首先,数字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市场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包括个体农户等提供农机调度、数字保险、数字防疫、农技咨询、农资交易等一体化服务,“数字+土地”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生产经营的彻底转变。土地数字化以“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精准投入、智慧决策、个性服务”为主要特征,建立起智慧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营销模式,实现对农业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控,极大地解放了土地生产力和人力,更好地满足主体需求,发挥集聚辐射联动作用,提高土地生产效益,创新数字农业惠农富农强农模式,实现“数商兴农”,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其次,在普惠金融的加持下,各路资本不断涌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减少各类经营主体在融资、信贷方面的资金困难,为农户增收提供源动力。有最新研究表明,“单独倚靠金融服务不能使农民等低收入群体掌握持久的财富增长能力,财富增长的关键是要提高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15]。农地资本化将农户的土地转换为手握的资本,闲置土地收入可以通过资本股份收益进行补偿,加速了土地经营权流通转移的同时增加了农户收入的渠道来源。农地资本化使得原本嵌入土地的农民一部分得以从农村解脱出来,有更多机会从事其它产业,极大提高了农户的人力资本水平和财富增长能力。

2.数字技术推动公平发展

(1)引导资本的逐利性,避免资本扩张带来的负面伤害。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是人类现代理性发展的产物。数字技术与资本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和劳动效率,而且能够为资本运动提供方向指引。对于手握资本的市场主体而言,数字技术作为工具理性参与决策布局,可以有效减少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其固有的盲目性特征。资本往往对市场信息具有敏锐的嗅觉,能天然地迅速捕捉到市场供需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急剧下降,数字劳动普遍存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有个人和单位的消费和生产数据都能在数据统计中得以智能化分析,得到系统的数据画像。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借助数据画像可以有效、精准地感知到市场需求不平衡和资源分布情况,进行精准决策,避免资本自发的无序扩张,划定“三权”权能边界,警惕经营非农化,提高资本利用率,促使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借助数字理性最大限度发挥资本自身运行规律[16],以绿色资本推动绿色发展。

(2)实现共同富裕。加快建设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数字化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在两种生产要素“数字+土地”的结合下,能够准确地识别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并根据土地的自然禀赋、农户的具体需求找到合适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弥合贫富差距,同时数据化管理也便于先富带动后富,一般来说,先富的群体在生产经验、产品销路、生产资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急需开拓新的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以扩大生产空间,而数字化则可以迅速精准的使富裕人群和贫困人群无缝对接,资源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贫困人群进入高效生产过程之中,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性动力,加快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种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智慧农业等方面,各类资本涌入土地经营过程之中能够较好地满足主体对于投入数字化生产技术和搭建信息化产业链结构的资金需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土地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提供资金保障,有研究证明:“从净福利的增加值看,农村土地资本化可以显著增加租入户的福利水平,提升微观农户收入”[17]。以农地资本化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将使资本成为农村土地经营走向现代化的驱动力。农业生产经营、涉农资金投入、人力资本提升皆因此产生了正向作用,缩小了因地理和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区域发展差距,有效提升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缩小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使分配更趋向财富分配正义的目标,提升共同富裕能力。

(二)构建以“测、用、控——转”为核心的土地数字化管理方式

有效的经营离不开精准的管理,而现代农村土地的精细化管理以“测、用、控——转”为核心,而数字化技术则能够有效地助力上述功能,建构起一套新型的土地现代化管理模式。

1.数字赋能土地科学化管理

以互联网、云计算为依托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依靠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村土地的地理位置、数目、质量和实际用途的各项地理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储存、管理、剖析,能够有效提高在土地管理等级使用划分、使用登记和土地变更使用过程管理中的地籍信息准确性。

(1)推动土地测量智能化。土地测量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对需要测量的土地地籍、形貌、地质、土壤等信息进行采集,并转化为较为清晰直观的图像形式。遥感、通信和GPS技术的发展使地图测绘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测量绘图方式,而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测绘方式,与传统的人工测绘相比,数字测绘具有诸多优势。

第一,数字测绘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仪器、设备进行便捷操作,与手动测量相比大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测量难度,如无人机航测等技术可以很好地克服因恶劣天气和环境造成的测量困难,缩短了测量时间,提高了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和测量工作效率。第二,数字绘图可以通过数字软件处理数据后自动形成各种测绘原图和模型,可以随时根据数据变化修正坐标图,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因绘图人员的工作失误而造成的绘图错误,地图数据的准确率明显上升,绘图效率得以大大提高。第三,数字测绘有着人工测绘所无法达到的矢量扫描法,不仅对地表形态做出分析,而且能够深入地下,分析地下结构和土壤土质,形成数字化图谱。第四,数字测绘可以对比、分析所有的测量结果,根据不同制约情况进行智能化模拟,最终得出最优方案,这是人工测绘所难以具备的。第五,数字测绘可以将大量数据及时、完好地分类保存下来,供以后多次参考和使用。而人工测绘则很难实现海量数据完整的整理和储存,容易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2)合理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现代土地资源的有效分配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的支撑。地理信息系统是融合测绘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数字系统,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和分析,从而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数字支持,以便相关部门对土地资源分配做出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其中GIS系统具备土地资源数据分析功能,能够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质、土地质量、数量进行土地定价,评估土地后续的开发潜力,如人口承载力、农作物产量预测等,还具备分析计算出适宜的种植作物类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功能,为土地利用规划类型提供参考。遥感技术可以做到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动态监测,通过自动绘制土地利用变更图,对比新旧土地利用数字波动,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3)加强土地质量监控。随着“5S”技术(GPS、RS、GIS、ES、DSS)的成熟和物联网的应用,农业生产已经逐渐迈入数字时代,土地质量监控工作也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人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监测模式,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出结果,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型土地质量监测能够在微观上实时监测土壤环境的各项指标参数,(包括土质松软程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无机盐、矿物质、微量元素、害虫分布密度、光照强度等)形成较为形象直观的各类图表,确保土壤环境和成分保持良好;利用环境监测系统、气象和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等,对农作物生产随时进行精细化监测;利用后台终端智能化设备进行数据分析,选择不同的“营养套餐”对土地进行科学维护;利用传感器远程指挥智能机械进行作业,对土地进行管理和操控,节约了人力成本,优化了农作物种植水平,有助于农户增产增收。

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带动了土地监测系统的数字化发展,除了能有效监控土地质量,预防土地污染,维护生态安全之外,也给农业生产带来科学化、精细化、机械化管理和更高效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不仅能够各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农业人口总数剖析适宜的产业方向而且可以对地区作物的平均产量进行合理预测,使“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农业生产战略更加科学化、数据化、可视化。

2.数字技术优化土地产权流转程序

(1)助推产权流转智能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新媒介,建设包括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市场交易、学习资讯、政府监管为一体的统一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可以有效减少土地流转管理与土地流转交易信息割裂等状况。用户通过数据量化土地情况再实名制上传到统一的数字化交易平台,及时更新流转地的各项信息,不同的市场主体可以登录平台系统按照自身需求查询各类土地信息,极大地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现象。统一的流转市场根据供需波动进行实时地对土地进行智能化市场定价,为供求双方推荐可能适合的地块信息,为用户流转提供AI分析建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需的承包与被承包凭证和合同可用更高效率、更易储存的电子合同替代,方便在平台备案,电子合同作为一种形式电子合同的签署使双方合作更加便捷,合作全过程受平台监管和保护,以防止因土地经营权归属主体不清而产生各种财产纠纷。平台随时更新相关的国内外土地资讯和政策法规,为用户提供学习和开拓视野的机会。

(2)赋能政务监管数字化。电子合同的审核、更新和废止极大地提升了政务效率,政府部门通过平台可以有效监管市场交易,及时指导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依靠互联网技术应用建立统一竞争、公开透明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平台可以帮助双方建立平等、双向选择的关系,不仅使土地流转过程更加规范化、数字化、高效化,畅通了土地流转渠道,而且有效的保护了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也为政府的第三方监管提供了有力手段。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旨趣进行土地数字化保护

无论是经营还是管理都以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土地数字化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1.运用数字化技术全程保障耕地不受侵害

(1)耕地生态监控。耕地保护在实践逻辑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工具予以辅助,马克思将劳动工具看做是人四肢的延伸,科技化、数字化的劳动工具大大提升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都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土地数字信息系统的研究,以期利用数字化工具帮助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而随着我国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将大数据技术嵌入耕地生态治理,建立数字化的耕地保护系统,运用“数字田警”在数字化场景中代替人工进行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实时监测,建立生态治理智能化决策模式,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更快实现,提升土地生态治理成效,以实现大数据时代农村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耕地土质调查,将耕地承包经营权归属、土质情况,其土壤中包含的氮磷钾、锗硒碘等元素的含量和分布录入大数据信息系统,对耕地周围环境质量、土壤肥力、灌溉水质等因素进行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建立起耕地质量调查成果数据库,连接耕地“整治修复”的数字子场景,让每块耕地都拥有“健康档案”和负责人,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即可随时查询、了解各块耕地“健康档案”和动态变化,可随时追踪和问询耕地保护负责人由此可为种植优良作物、生产优质农产品和科学环保施肥提供参考,也为田长制的落实提供了技术保障。

(2)耕地生态补偿。已有相关研究表明:“公众对于保护耕地从而获得相应的关键性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较普遍的支付意愿”[18],也就是说公众较接受为保护耕地的数字化生态系统应用支付一定的费用,即支持耕地保护的数字化改造。在此基础上,智能管控也就顺理成章地可以与生态补偿机制相结合,数字化的生态监测系统与生态补偿系统的结合,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web服务,模拟现实场景,对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情况和补偿效果进行调查、预测和估价,个体可以使用转移支付手段对生态进行精准化补偿。耕地生态保护中引入数字化手段,通过模型构建、数据分析和平台支撑,贯以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能够提高资源开发与耕地生态保护工作的认识精度和准确性,更好地了解相关主体的本质特征,实现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科学管理、有效保护。

2.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生态环境

(1)发展生态农业。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均与生态农业存在交叉联动,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将在打造绿色生态建设过程中,智慧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出场成为实践的强大手段,平台可完成生产的全程全域的数据采集工作,通过采集—传输—决策—反馈等一系列流程化的工作,为人的生态理性实践提供价值依据。在多维度的生态农业智能控制系统中,利用AI技术自动识别病虫害,小型机器人代替人工完成影像和数据采集、除虫、除草、巡田任务,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智能温室大棚利用传感器自动调节适宜作物生长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通风等条件,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生产,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引入数字技术发展智慧生态农业,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将种植、养殖、观光融为一体,生态农业往往伴随着较长的产业链,可以实现农林牧副渔有效互动,秸秆和禽畜粪可以转化为沼气、生物天然气和农用有机肥,农业废弃物得以高效再利用,减少碳排放量打造绿色有机农业,能够全面有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发展生态旅游业。文旅产业与生态农业相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土地的生态价值不仅在于为生产保驾护航,其自身的生态旅游价值同样值得关注。提高生态旅游园区的数字化技术水平,注重运用5D技术、AR技术、VR技术,建设人工气候箱、仿真虚拟农田、智慧果园、工厂化农业、农业机器人训练、农业时光隧道等参观、体验类项目。利O2O模式,建立营销数据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购物一体化,顾客随时可以在线选购、订购园区特色生态农产品,享受包邮服务,精准营销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另外,要注意做好相关的配套设施,提供入园人脸识别、智能导游、智能停车等服务,使游客的吃、住、行、游都能在数字设备的支持下更加舒适、便捷。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挖掘生态农业中的文旅价值、发扬农耕文化,让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实现优质的体验交互,让游客沉浸式地参与其中,获得良好体验。

猜你喜欢
土地数字化数字
我爱这土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