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钰,谢 云
(长江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2014年特色小镇在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逐渐在全国掀起了创建特色小镇之风,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截至目前先后公布了两批共计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山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2016年印发了《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计划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同时山东省分别于2017年1月和10月公布两批共计109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给予土地、人才、金融、财政方面扶持。特色小镇的创建不仅有利于集聚地方资源,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渠道,提高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同时有利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弘扬地方特色文化,带动村镇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山东省在特色小镇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急于求成、变形走样、缺乏管理以及机制不活等问题阻碍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1]。202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将93个特色小镇纳入省特色小镇清单统一管理,同年发布《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促进特色小镇实现规范、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姜疃镇是山东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单位,2021年获“山东省农业产业强镇”荣誉称号,是全省首批、烟台唯一的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姜疃特色小镇依托鲁花、濯村两张名片,将濯村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和以鲁花产业基地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小镇发展基础,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地方文化的保护,建设绿色产业带,打造极具区域特色的地方品牌。姜疃特色小镇是山东省众多特色小镇中的典型代表,本文以姜疃特色小镇为例,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访谈、互联网平台游客反馈方式探析姜疃特色小镇建设现状、现存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为山东省未来建设与发展特色小镇提供一定经验,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姜疃特色小镇2022年2月被纳入山东省省级特色小镇清单,实施统一管理,促进特色小镇健康规范发展,将特色小镇建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载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姜疃镇位于莱阳城区南20公里,自2016年开始着手打造生态宜居特色小镇,打造区县经济增长极,其他城镇发展“领头羊”,姜疃特色小镇依托鲁花、濯村两张名片,以“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小镇”为抓手,以生态产业链建设为助力,崛起一条“绿色产业带”。近些年姜疃镇积极打造濯村农业旅游区,保护凤头村传统古村落,打造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董格村,在濯村建设北方植物园及乡村振兴赋能中心,同时沿五龙河、玉岱河等水系发挥水资源丰富优势,建设环镇生态长廊,连接美丽乡村,拥有鲁花产业基地、新冷大食品项目、凤康食品项目,以莱阳梨、高端食用油、白羽肉鸡为主导产业,努力做好产业提档、乡村提质,治理提效、党建提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的任务还是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对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重要意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2]。特色小镇是连接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载体。姜疃镇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亿元,增长20.8%,工业总产值达60亿元,增长7.4%,固定资产投入6.34亿元,增长11.3%,2022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2022年特色主导产业税收3.8亿元,占镇税收总量81.64%。一是促进土地流转,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镇中将8000余亩土地实现流转,总投资10.76亿元,兴建苗木基地、蝴蝶兰花卉基地、有机梨园、有机葡萄园等优质园林基地。目前形成了以鲁花大花生、禾丰白羽肉鸡、青青大地莱阳秋月梨三大产业为主导、一村一品、樱花节等N个特色产业为增长极的“3+N”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延长产业链条。莱阳市拥有“中国花生油之乡”、“梨乡”美誉,姜疃特色小镇依托地方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滴滴鲁花,香飘万家,鲁花集团的发源地在姜疃镇,投资9亿进行鲁花总部经济基地建设,新建总部行政中心、科研中心、电商中心等八大中心,现集团已经形成食用油、调味油、米面三大产业板块,分别年生产能力已达150万吨、30万吨、50万吨,2022年营收468亿元,纳税突破十亿,主导产业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上千工作岗位。创建“多彩姜疃”公共区域品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市场经营主体37个,借助400年种植历史的莱阳梨品牌,通过打造梨产业链条,青青大地秋月梨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总面积达4500余亩,为全省最大最高品质秋月梨生产基地,采用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管理,不断提升莱阳梨“饮、脆、膏、药”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延长梨产品产业链条。三是因地制宜,借助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业。依托“全国美丽宜居村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名片,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做活做优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花卉苗木“种植—观赏—销售”全链条产业引领区项目,设有贡梨采摘园、中国北方植物园、蝴蝶兰花卉园等农业观光乡村游项目,打造科普、游览观光、度假休闲、健康养生一体特色旅游风景区。将现有产业进行整合,拥有3000亩苗木基地、60万株蝴蝶兰花卉基地,乡镇现有花卉设施农业48个,采用“基地+公司+展销平台”运营模式,实现三产推动一产发展,蝴蝶兰基地年产百万株,客户遍布北京、上海等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市场。打造樱花旅游为主特色产业链,濯村樱花园面积5.1平方公里,占地广阔,拥有多个品种的樱花共53560株,已连续举办九届樱花文化节,累积接待游客300余万人次,在樱花集市出售樱花雪糕、樱花啤酒等系列产品,为当地居民提供出售土特产品平台,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引领,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姜疃镇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独特的旅游资源,盘活闲置资源,姜疃特色小镇的打造充分发挥地域特色资源优势,关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乡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魂”。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赋能,保留继承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现代化农村新文化。姜疃特色小镇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姜疃镇是七星螳螂拳的发源地,现已成功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村庄文化底蕴丰富多元,例如凤头村800年的盖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现存316栋、1100多间清中期至民国年间的传统村居,百年老胡同和“十大堂号”共20条,大量古井、古桥、石器等保存完好。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姜疃镇泥塑、锣鼓、民乐、大秧歌、剪纸、传统大饽饽、冰糖葫芦、土法造酒、榨油等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保护。一是在莱阳姜疃赋能中心通过开展鲁秀、皮雕等公开课让市民及游客走进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2023年7月乡村振兴赋能中心揭牌以来,赋能中心书画创作基地、文联廉洁文化创作基地、文化和旅游培训基地、青春助农电商培训基地等入驻赋能中心,通过组织系列主题活动,丰富文化生活。二是姜疃特色小镇文化建设实现保护传统古迹、绿色生态发展与现代潮流文化相融。在凤头村建设发展中不搞大拆大建,加强对老房屋保护,传统复古之美与新农村建设融合,保留百年老胡同、清末老宅、盖氏始祖碑等传统古建筑基础上改善居民人居环境,将胶东文化与特色樱花相遇,建有民俗老街、樱花广场、村落文化中心,通过樱花文化节展示地区文化魅力,做好文化传承。紧随潮流,打造网红打卡景点,建设樱花大道、樱花隧道、芝樱花海、粉红沙滩、彩绘背景墙等浪漫打卡点让传统乡村融入网红潮流元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碰撞,通过文化节搭建对外宣传文化平台,展示乡镇形象、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三是乡村治理与文化振兴结合。良好的乡村文化有助于解决村民道德失范问题,提升科学、文艺素养,推进农村整体现代化进程[3]。姜疃特色小镇的建设关注清廉家风民风宣传,姜疃镇把建设清廉村居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重要载体,结合本地区文化与元素积极打造清廉村居文化宣传阵地,弘扬清廉家风、扮靓美丽庭院,将清廉建设纳入姜疃镇“文明家庭”、“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中,如出台《村规民约细则》,在美丽庭院外墙悬挂家风家训牌。搭建百姓大舞台,为村中有才能村民提供展示舞台,举办村晚,组建合唱队、锣鼓队,不断提升了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施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本,重在执行”,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领头人,是各项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重要引领带头作用[4]。一是整合资源,创建党建品牌。姜疃镇努力创建“红舟逐浪,He舟共济”党建品牌,坚持党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核心作用,构建党建大联盟,实现事务共商、资源共享、产业共建、发展共赢。举办农村组织委员党务培训班,创新培训形式,先考后学再实操,设置课前检测环节,对标先进找差距,姜疃镇党委党校打造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实训室16个,基础功能室20个,配套素质拓展、“三同”教育等四大功能区,实现“课堂+现场”结合,提高基层党组织工作实干能力。二是创新组织合作形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姜疃特色小镇创建充分调动企业力量,深化村企合作,坚持“产业联盟+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11个村庄和鲁花等重点企业抱团发展,实现需求互补,经验共享,要素聚集。在基层组织治理方面,打造山东首家5G乡村智慧云平台,构建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村中警卫室,村庄严格实施网格化管理,划分多个区片,设置绿化队、卫生队、治保队等多支队伍,党员干部划片包干,实现村庄管理服务无死角。村干部时常入户走访,通过制定监督考核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专题培训等方式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报酬经费挂钩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创业带头积极性。三是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带头模范作用。非遗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党建+非遗+产业”发展思路,举办党建引领非遗生活周、生活节等丰富百姓精神生活,带动非遗文化传承热度,将非遗文化带活。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现代农业基地、家庭农场等形式实现农民抱团,姜疃镇作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区,目前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家庭农场133家,建立线上线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展销馆,开启直播间带动产品销售,对示范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党建品牌影响力。
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带动资金技术下乡、改善人口素质结构和满足农民幸福生活,从而实现乡村富裕,增添乡村活力和促进乡村和谐。一是莱阳市深入实施“双招双引”战略,落实“梨乡英才”人才工程,通过以亲情、乡情、友情为纽带,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回引在外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牢固树立“人才驱动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理念,目前姜疃镇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共有本科以上422人,研究生以上134人,企业本科员工达到43%以上。二是姜疃镇积极开展系列青年人才引进活动。通过参与、组织开展鲁花高校行、在外人才“樱花节论坛”等招才引智活动,举办各具特色的青年人才联谊活动,为引进人才提供沟通交流平台与相识机会,借助乡村振兴赋能中心与返乡大学生联合,开展社会实践,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扎根莱阳,建设莱阳。三是培育本土人才,调动积极性。特色小镇建设在自己村落,应当由村民特别是村中有才之士一展才华,为家乡建设发展贡献聪明才智[5]。姜疃特色小镇打造过程中深入挖掘农村地区具有长远眼光与能力的“领头羊”,进行知识与技能培训支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引导其他农村居民创新创业。通过百姓大舞台、广场舞大赛、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建合唱团、锣鼓队培养本土文艺人才,丰富居民文化娱乐生活。特色小镇强化党建引领,赋能人才发展,创建“红舟逐浪,He舟共济”党建品牌,在姜疃镇濯村建设党员教育中心,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2022年承接培训160场,培训11200人次,践行以党育才、以党献策,做好本土人才培养工作。四是创新三同体验教育形式,提高人才互动参与度。在姜疃镇党员教育中心,深挖红色资源禀赋和生态经济优势,突出红色文化、绿色产业、古色记忆,打造“三同”教育基地,设置濯村有机蔬菜大棚、秋月梨合作联合社、泰瑞花卉蝴蝶兰、上夼生态旅游合作社等多个劳动体验点,进行科学整合、实现文教结合、情景交融、红绿交织、文旅互促四位一体教育模式。三同教育基地结合农村劳动与生活,参加人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了解农民生活、需求、生产经营状况。
生态振兴不但是农村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4]。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关系到乡村民众的民生福祉。一是政府牵头,创建绿色人居环境。具体创建过程中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成立镇物业公司,签约保洁员,探索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建成垃圾分类房11个、分类亭41个、配备电动4桶垃圾收集车160辆,总投资3800万元进行生活污水处理、建设五龙河人工湿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姜疃镇全面推行河长制,推动各级巡河常态化、有效化、长效化,保障小镇周围河道无垃圾堆放、无杂草,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保护水资源。投资上亿资金,在辖区村庄安装路灯等照明设施千余盏,定期检查维修,进行村庄沿街道路绿化美化工程,推动农村厕所革命改革,以及户户通工程。二是定期监督走访,共建美丽乡村。每年不定期进行村庄环境卫生抽查,举办人居环境卫生大排查、大评比活动,发动百余人清理卫生死角,杂草堆,党委书记带队现场观摩、评比打分,多举措落实监督村落环境建设,对优秀村庄实行现金奖励,充分调动村两委带动村民自觉维护村容整洁,美化居住环境积极性。三是积极政策宣传,落实乡村清洁取暖,低碳生活。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清洁取暖试点政策,莱阳市清洁取暖改造采暖模式以分散式气代煤、分散式电代煤、集中电代煤、集中式气代煤、集中生物质为主,当地政府及上级通过给予安装用户补贴及政策宣传等方式推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相关工作,2021年姜疃镇电代煤清洁取暖入户5738户,有利于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四是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旅游。姜疃特色小镇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创建,以濯村樱花为媒,突出特色、因地制宜、整合旅游资源、做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生态旅游特色小镇[6]。2014年濯村投资3亿元开发樱花旅游项目,现樱花旅游已经成为濯村特色,发展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美丽村庄。姜疃特色小镇创建借助优势自然资源,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坚持每年种花,种植万株花卉苗木,发展乡村旅游业,鲁花等集团打造绿色产业链,让特色小镇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打造生态宜居小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一是旅游类特色小镇所占比例大,旅游淡季时间长。特色小镇建设最重要的是特色,本土资源禀赋的依赖并不是盲目跟风,简单复制,忽略自身特色,简单复制粘贴成功小镇经验,生拉硬套成功模式,将导致资源浪费,特色小镇建设要去同质化[7]。目前山东省特色小镇拥有利津县陈庄荻花小镇、平阴县玫瑰小镇等在内多个发展旅游业为主小镇,竞争激烈,大多数乡镇都已有居民嗅到商机开设采摘园、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姜疃特色小镇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激烈竞争。姜疃镇目前借助盖氏宗祠、百年胡同、悠久的莱阳梨种植历史、濯村樱花旅游品牌已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然而旅游项目季节性明显,如樱花盛开时间较短,每年集中在4月中旬至五月初,遇到雷雨等恶劣天气,自然景观影响较大,特色小镇旅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
二是文化资源缺乏挖掘深度及文化融合。小镇宣传与建设离不开文化融入,特色小镇文化品牌建设可以使小镇走出去,多角度深入挖掘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避免同质化,打造小镇特有魅力。姜疃镇有丰富非遗文化资源,但缺乏与地域文化及产业深层次融合,旅游线路及文化融合缺乏高层次统一规划,没有足够特色项目留住游客,品牌效应不强,游客依旧以周边乡镇、城市游客为主,游客游玩并不局限于表面美景,还应该增加更多的机会感受文化魅力。
三是宣传效果欠缺,未形成较强品牌效应。目前多数特色小镇未建立官方网站、官方微博账号和微信公众号,如姜疃镇樱花旅游、北方植物园等项目目前虽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但缺乏长效宣传,宣传主体单一,大多数宣传活动均为临时性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官方宣传较少,游客来源范围有限。在访谈过程中访谈的莱阳市学生及周边城市海阳市居民有此种观点,“听闻过姜疃镇,但不知道姜疃特色小镇建设,对于濯村也仅是听闻,却未深入了解”,对于有游玩经历的部分游客反映印象不深,认为仅是一个村庄因为种树种花建成了旅游景点,对旅游品牌深度感受不足,缺乏一定关注度,各经营实体基本上是单打独斗各自营销,缺乏完善的营销网络,未形成整体品牌效应。
一是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前提,基础设施建设是特色小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为人才引进来及留下来提供保障。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要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公共服务优质,满足宜居、宜业、宜游功能,近些年姜疃镇不断改善居住环境,栽种花卉树木,实行垃圾分类、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打造生态宜居小镇,但在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旧无法满足游客所需。乡村与城市之间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存在问题,路线需自行规划,不同村落景点之间缺少便捷交通旅游工具,根据访谈对于外地游客普遍反映交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农业旅游类特色小镇大多距离城市有一定距离,乡镇地区打车乘车存在一定不便,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城市中无车一族前往小镇旅游欲望。通过对抖音及美团等线上平台游客点评反馈进行整理,游客反馈“游玩天气非常热,从正门进入逛完里面景点后,要离开时被告知需要绕一个很大的圈,此时孩子睡着了,老人行动不便,但出口距离入口停车区域绕行很远,有非常多免费停车区域被挡住”以及“想去另一个村落景点但路线搜索后发现需要步行路程较远,乡镇又无其他便捷交通工具,因此劝退”。对于选择自驾游游客,停车口与游玩出口相距较远,周围也并没有共享单车等代步工具,一定程度影响游客满意度。公共卫生间建设数量有限,公共厕所处于关闭状态或无公厕,旅游旺季时需要借用农户家庭厕所缴费使用,乘坐公交时现金投币、小镇游览指向标缺乏更新、公交站牌标识不显著、充电设施收费较贵、游客休憩场所不足、缺少专业的导游讲解服务都一定程度影响游客体验感。
二是配套设施建设有所欠缺。特色小镇建设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产加销贯通和农文旅融合,高质量特色小镇需要生活配套、旅游配套、产业配套、休闲娱乐配套等建设。但目前小镇与娱乐项目与文化特色未形成完美融合,同质化的娱乐游玩活动,周边游玩路线不明晰难以吸引游客多次光顾。特色小镇地区游客中心、纪念品店等常处于关门状态,未针对不同游客需求,推动较高星级酒店、快捷酒店、民俗酒店等建设。通过美团平台搜索周边宾馆较少,特色饮食餐厅数量不多,大型超市距离景区也有较远距离,尤其在旅游淡季选择前去旅游散心的游客,会感受到周围吃和玩的项目较少,特色小镇建设在满足游客及居民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的依旧存在不足。
一是特色小镇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存在不足。景区能否吸引游客留住游客,除景点自身拥有的特色美景外,特色小镇民风及景区管理与服务对游客而言也是影响游玩体验的重要因素,起着十分关键作用。以濯村樱花节期间活动为例,部分工作人员为临时服务人员,服务水平较低,未经过旅游服务业培训学习者占绝大多部分,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较差。同时特色小镇专业导游缺乏,以村为基础进行开发,很多村民也加入经营行业中,旅游旺季参与游客运输或在自家开起农家饭馆进行售卖,路边摆起农村集市,服务水平距离行业标准相距较远,服务质量无法保障,大多数人普通话并不标准,使用莱阳方言进行交流,对于本土游客理解尚可理解,但对外地游客而言交流存在一定障碍。
二是缺乏监督反馈窗。比如游客反馈游玩项目需要强制交纳保险费用,但却未提供身份证信息等,导致游客对规范性存在质疑。对于网络购票,根据互联网宣传专程出行游玩的游客,游玩目的是为了赏花,通过网购平台购票,但是到达目的地后花已凋零,只能失望而返。甚至因为规则告知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消费者认为存在隐性消费,游玩体验感差,代金券出现形同虚设情况,商家玩套路旅游旺季出现宰客现象,最终结果网络购票平台评分普遍较低,也导致了线上一部分潜在游客被劝退。发展旅游特色小镇服务管理水平对游客体验感有重要影响,目前特色小镇绝大多数地区入驻企业管理方面独立性强,当地居民参与共同管理经营思想有待提高,企业、政府及居民需共同提升协同服务管理水平。
三是人才吸引能力弱。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优质人才的支持,建设、发展、规划、经营、宣传等各个环节均需要专业性人才,而对于绝大多数小镇面临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题。小镇处于创建发展前期,基础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发展依旧存在一定风险与挑战,缺少专业化人才培养规划,而专业化、多元化人才是小镇发展的“软件”,但对于特色小镇相关创业及专属类型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制度较为滞后,平台对特色小镇人才引进待遇宣传较少,本土人才培养刚刚起步。
一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宣传特色小镇。宣传方式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借助抖音、微博、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做好特色小镇介绍与宣传,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完善自身硬件及软件建设,给予游客宾至如归游玩体验。带动游客旅途后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分享旅行体验,真实的旅游体验分享有助于吸引潜在旅行者,按不同年龄群体兴趣,丰富小镇活动。二是深挖文化内涵。特色小镇建设应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深入挖掘本地区文化精髓与特色,创建区域文化品牌[8],如城头村豆香小镇,金岭粉丝小镇,以品牌文化为导向进行宣传,各大经营主体共同维护品牌效应,防止小镇发展过度商业化、房地产化。促进特色小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例如创建非遗文化公开课堂,劳作体验馆等公益项目,科普小助手培训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文化宣传活动,发扬优秀民俗文化,寻找小镇独特文化主题,依托基础自然、文化资源,借助现代科技通过VR、体感科技等,模拟还原历史场景,同时通过真实体验教学活动来增强互动,让文化变活,搭建小镇与游客情感交流桥梁。三是树立差异化品牌形象。创建特色小镇官方推广账号,打造旅游吸引物,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品牌化发展紧紧依靠核心文旅路线产品研发,增强区域品牌的记忆点及认可度,打造城市IP[9],如提到乌篷船就能想到乌镇,杭州西湖以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传奇为主题特色,提到济南大明湖会让人联想到大明湖畔夏雨荷相关台词。小镇打造需形成自己的品牌印象,做好形象打造品牌运营,避免同质化,针对游客充分利用大数据,了解需求,如借助樱花特色打造浪漫约会主题,开设非遗文化体验,劳作体验,研学课堂等形式在节假日期间对亲子游家庭更有吸引力,对目标顾客针对性宣传,打造个人定制化服务旅游项目。
一是不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小镇发展短板。特色小镇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增加小镇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淄博城市名片的闪亮,是因为有需求就有行动,增设多条烧烤专线,安排志愿者对接服务,增设青年驿站,武警、消防、市场监管局、医务人员随时待命,给游客十足安全感,让游客感受到温暖。加强特色小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中心城之间的连接,才能为小镇发展带来人流,充分挖掘潜在客户,合理规划公交路线,搭建完善小镇交通路线,制定地区旅游专线,旅游旺季如樱花节时间段增设专线,公交站牌制作特色明显化,解决游客乘车难问题,在景点附近安置共享单车,旅游专线上增加附近周边景点路线图指引,缩短外来游客交通时间。合理规划景区停车区域,正视自驾游停车难、绕路远难题,加强停车区域监管,杜绝乱收费现象。完善生活旅行配套设施建设,景区内增设公共厕所及垃圾箱等指引,旅游旺季增设游客指引志愿者亭,确保公共设施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与保障,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给予游客归属感。健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合理划分特色小镇功能分区,设置公园和绿地系统,加大娱乐和开放生活区的建设力度,以提高特色小镇的便利程度,巩固小镇经济基础。二是建设智慧社区,发挥互联网智能服务优势。完善小镇地区网络建设,创建旅游特色小镇云服务,增设线上讲解服务,线上平台增设活动预约项目,将技术创新应用于小镇管理,将购票、餐饮、住宿、出行、个性化服务等建构在网络平台,及时向游客提示花季时间,依托大数据收集游客喜好,收集意见反馈,及时调整,给予游客满意的出行体验,通过游客口碑进行宣传[10]。特色小镇构建并非单纯依靠旅游发展,促进特色小镇产、城、人、文融合,特色小镇构建叠加现代化社区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整合特色小镇多种服务资源,建设线上产品销售、娱乐项目、文化宣传、医疗就医等数字化服务平台,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便利服务[5]。三是统筹规划小镇生态管理系统建设,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11]。随着小镇品牌建立,入驻企业及游客增多一定程度会提高农村地区的特色小镇产生的生态成本。垃圾分类以及污水处理等工作依旧面临较大难题,小镇发展必须从生活污水处理、供水管理、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入手,加大环境保护政策宣传,确保措施落实,打通生态循环,构建生态型经济体系,构建生态宜居美丽小镇。
一是提高经营服务者管理水平及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合格的经营管理者应该主动学习专业经营知识,了解游客所需,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项目,满足不同年龄群体、消费群体需求。活动策划者及管理者需要严格规范入驻特色小镇商家资格审查,提前协商制定公约安排监督管理人员,对卫生、设施安全性进行监督检查,保障游客及居民权益,对表现较好店铺给予宣传支持。旅游项目合理定价,杜绝隐性消费,制定合理基础性价格,定价标准与自身配套设施游玩项目相符合,政府部分配合制定合理定价标准防止个别经营者胡乱抬高价格,额外收费。由于大多工作人员以小镇居民为主,普遍存在专业服务知识不足情况,特色小镇组织活动前需要保障定期对工作人员及临时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了解小镇乡土文化,提高服务质量。建立正向科学引导机制,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科学制定特色小镇发展规划[12]。二是建立党建引领特色小镇治理机制,开通反馈窗口。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创建党建引领品牌,加强监督反馈平台建设,提高行动力,及时对游客、居民等反馈进行检查、整改、反馈,通过官方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让政府工作,小镇管理工作透明化。三是入驻企业共同进步,培养主人翁意识。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引进市场化服务力量,借助特色小镇建设平台,盘活利用客厅空间资源,举办产业推介、文化交流、技能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推动产业与小镇发展融入,培养小镇居民主人翁意识,主动宣传家乡,将小镇发展与自己利益融合,积极主动向大众展示家乡名片,共同维护小镇形象。打通绿色通道,吸引多方投资,小镇发展需要创新发展,应更加开放与宽容的姿态呈现,不仅吸引国内资本,而且以更加有利优惠的条件引导城市的资本、技术等加入特色小镇建设,吸引国际资本,展示小镇清晰未来规划,专款专用,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政策环境[13]。四是多举措引进人才及企业,培养发展本土人才。走发展养成系人才培养之路,充分调动当地才能之士参与小镇发展,挖掘本土人才,给予基层干部人员、新型农村运营主体和农业从业人员专业培训提高技术素养,丰富职业技能,提升管理经营水平。通过举办多彩文化培训活动,如非遗传承课堂、搭建文化大院、百姓舞台等方式提高居民文娱水平,培养地方特色文娱队伍,传承地方文化。通过建设人才公寓,提供住房补贴,搭建科研平台,促进晋升渠道明晰化,健全薪酬体系,促进城乡人才要素流动,提供创业支持,完善子女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保障工作。关注小镇发展所需多元化人才引进,包括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兼顾工作、生活、商务多元需求,打造宜居宜业生活工作环境。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对技能型、创新型、科研型等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基于政策性扶持,落户、薪酬、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惠或奖励[14]。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创建实训基地,开启暑假寒假志愿服务、生活体验服务,吸引有理想青年人参与特色小镇创建发展,通过高校就业季宣讲及旅游季邀请高校学子参观学习,展示小镇魅力。政府鼓励支持乡镇、街道、社区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科驿站等,培养壮大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土地专家”[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