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在长久的发展中,既实现对古代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又融入新时代的理念,推动我国语言文学进步,并为人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重要的语言载体。然而近几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流行语快速传播,对汉语言文学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基于此,辩证性的分析,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传播和发展的影响。针对当前汉语言文学发展现状,积极探索优化的路径,并阐释借助网络语言发展汉语言文学的策略,以期促进汉语言文学创新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 汉语言文学 网络语言
网络时代下,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深刻的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表达方式,特别是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全新的语言形态,成为生活语言交际的一部分。这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词汇类型,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有着特殊的影响作用。面对网络环境中,汉语言应用方式和传播路径的变化,需要辩证性的看待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处理好新兴事物与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使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快速传播,实现汉语言文学创新发展。
一.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学传播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
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使网络丰富的资源丰富汉语言文学阅读内容,为汉语言传播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在全新的网络环境中,汉语言文学传播呈现出便捷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特征。首先传播便捷性的特点,主要是指在网络平台中,汉语言文学学习成本降低,在传统的汉语语言课堂之外,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网络资源的下载,以及网络视频的观看完成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全新智能设备的出现,可使人们随时随地的浏览汉语言文学作品,方便大众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互动性的特点,主要是指网络平台拉近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针对汉语言文学知识,人们可以展开讨论、互动、交流,并针对个体需求,完成汉语言文学的推送,使汉语言文学阅读更加具有针对性,阅读者之间的互动也更加便捷。最后趣味性的特点,网络平台中出现了网络语言,利用缩略词、谐音、流行语等展开交流,丰富汉语言原本的含义,并实现新旧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而网络语言形式生动多样,突破汉语言语法的限制,为人们应用汉语言进行交流带来更多的乐趣。而部分传统汉语言内容,利用全新的媒体平台,进行展示形态的转变,使传统文本语言,转化为更加生动立体的媒体语言形态,不但帮助人们理解汉语言文学深层次的含义,也为丰富我国民族文化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传播精度不高,扰乱汉语言文学正规化标准
网络快速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加,为信息传播提供新的渠道,同时,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习惯的产生,网络缺乏深度的信息量逐步增多,都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我国汉语言文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汉语言文学作品有着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词汇,每一篇文章,都需要人们反复的品读推敲,并联系上下文,深刻领悟文学的内涵,理解作品真正的含义。而在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传播较为零散和杂乱,信息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使人缺少细细推敲的机会,很容易造成人们在碎片化阅读中,产生对汉语言文学错误的理解。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他们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足,汉语言文学经验有限,容易受到网络评论和网络语言的影响,出现与汉语言理解的偏差,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例如,鲁迅经典作品《春末闲谈》中写道:“野兽是单独的,牛羊是结队的”。在对这句话进行网络传播时,很多网友将这句话单独提炼出来,并进行解读,认为成群结队的牛羊,不如单独的猛兽,认为作者对结队的牛羊有贬低之意。但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深层次的品读,发现作者赞同牛羊成群。这种理解上的奇异,使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精度逐步降低,很多表达不够准确,会使人产生理解偏差,并会错其意,扰乱原本规范化的汉语言使用标准。
(三)网络语言入侵,扰乱汉语言文学正规化解读
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开放性、娱乐性、虚拟性的特征,使网民表达自我的意识不断增强。在信息快速的传递中,人们通过主观臆造一些网络语言,虽然使表达更具有趣味性,但是语言应用不规范,很多词语和句型没有根据汉语言语法标准进行使用,容易造成辨别能力不足的用户,产生对汉语言文学错误的理解。并随意的进行使用,使人们生活中充斥着不和谐的语言信息,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播造成不利的影响。由于诞生于网络环境中的语言在表达上含有嘲讽、讽刺、发泄情绪的含义,虽然能够快速表达人们的情绪,但是很多词汇具有负面的含义,简单粗俗的文字构成方式,很难在表达中,使人们感到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底蕴,不利于人们真正的理解汉语言文学。例如网络流行语“套路、恰饭、酱紫”等,转变原本的词汇含义,并利用谐音、缩略词”进行表达,给人们带来语言应用的新鲜感,同时也容易造成人们理解上的错误,久而久之,很多人忘记汉语言规范的使用方法。特别是对于正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部分词汇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错误的认为网络語言就是正规化的表达方式,而在写作和语言交流中习惯利用网络词汇进行表述,使其形成不好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表达的精准度,也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传播和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路径
(一)注重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增强网络语言规范性与合理性
在网络环境下,推动汉语言文学长久可持续性发展,应注重做到取之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利用网络环境中有利的一面,把握网络环境发展新机遇,运用网络环境中具有一定价值性和文学性的网络语言,扩充汉语言文学内容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与网络用语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增强网络语言规范性与合理性,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在具体实践中,应养成筛选、辨别汉语言文学内容真伪的习惯,更理性、客观、正确看待网络环境下的语言发展形式,对于部分消极、博人眼球、有损汉语言文学的网络语言,应及时摒弃、警告和正向宣传。并明确提出网络语言的应用须做到分场合、分时间、分对象,比如,在与长辈交流或公司会议上,应避免使用网络语言,使用规范的汉语言文学进行语言对话。注重吸取网络语言中的精华部分,把握网络语言精华之处,更好地推动汉语言文学优化发展。
(二)注重搭建网络语言监督管理体系,有效抵制网络中的不良用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化信息相继涌现,其中潜藏的良莠不齐信息对受众思想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有效抵制网络中的不良用语,应对良莠不齐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必须要高度重视搭建网络语言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力度,重点打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不断拓宽网络环境中的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进而才能营造和谐空间的同时,促进汉语言文学长久可持续发展。首先,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面向网络环境搭建实时、动态监管体系,对于消极、不良的网络语言进行整顿;针对屡教不改的个体或单位,给予惩戒并进行公示,起到警醒和示范作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制定监管制度,明确界定网络语言监管范围和标准,实现对网络环境的有效监管。其次,加强对相关运营商、网络建设者、自媒体创建者的监管力度,引导其积极参予抵制不良用语、传播汉语言文学等活动当中,加大汉语言文学在网络中的传播、推广力度。利用规范的传统语言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用语,在无形中增强网络用户自觉规范网络用语,使用正确汉语言文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注重搭建数字化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扩大汉语言文学影响力
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与发展形式,已无法满足其现实需求,难以应对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和挑战。所以,必须要重视把握网络环境发展机遇,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搭建数字化汉语言文学传播渠道,善于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传播优势,拓宽汉语言文学传播路径,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一是构建数字化传播渠道,将高质量的纸质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转化成数字化资源,深入各大网络平台加以传播推广,使大众能够在网络环境下,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独特魅力。以微信二维码为例,可借助微信二维码技术,将汉语言文学录入到网络数据库平台中,生成微信可识别的二维码。当用户使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便可直接获取经典汉语言文学,方便其学习和浏览。二是积极搭建数字化软件平台,基于汉语言文学特点、内容,打造特色化的虚拟空间。借助AR技术将文字形式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转化成3D动画。当人们进入网络虚拟空间后,便可直观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独特魅力与震撼,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触摸汉语言文学内涵,能够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感受汉语言文学与网络语言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三是开发专门的汉语言文学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帐号,定期推送一些经典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组织各种汉语言文学赏析、鉴读、网络语言对比、有奖竞猜等活动。帮助更多受众领略汉语言文学独特内涵,了解汉语言文学与网络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以此来增强受众对汉语言文学的关注度和认识程度,加速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速度。
(四)注重优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促进汉语言文学多元化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促进汉语言文学长久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和优势,提高各大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程度,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发展造成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影响力和覆盖率,从而真正发挥汉语言文学对青少年语言形成的正确引导,使之形成自觉规范用语的意识和能力,促进汉语言文学多元化发展。首先,应积极转变教育工作者对网络语言的正确认识,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形式,了解当代学生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将以往严格、强硬看待网络语言,自顾自表达自己对网络语言不规范行事的批判想法,忽略学生心理感受的教育模式,转化为主动了解学生,探索网络语言对于促进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深入挖掘网络语言中,有利于汉语言文学内容体系丰富、优化和完善的精华部分,将其合理运用到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的重构当中。能够有效降低学生抵触心理,解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避免正统文化与网络语言之间产生鸿沟。其次,正确认识汉语言文学是需要不断进步、优化和完善的,在发展中应吸取新词汇,努力扩充汉语言文学体系,才能更好地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多元化,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和完善,是汉语言文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变化。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站在不同角度看待汉语言文学教学,保持理性的眼光去对待、了解网络语言,理清汉语言文学与网络文学之间的联系。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的包容度,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语言的基础上,尊重并弘扬汉语言文学,成为传承汉语言文学的实施者。使学生在弘扬汉语言文学过程中,逐渐产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和敬畏心理,能够正确辨别网络环境下的不良语言,应對不良语言对自身的不利影响。此外,善于运用电子教材,突破传统纸质汉语言文学教材存在的局限性问题,加强电子教材的合理运用,借助音乐、图像、视频等形式传播汉语言文学,能够有效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吸引力,扩大其传播范围,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更加便捷。
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网络资源丰富性、互动便捷性、表达形式多样性,提升汉源文学传播速度,并使汉语言文学更具趣味性,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发展。但同时,碎片化阅读习惯的产生,以及各类网络语言的流行,为汉语言发展带来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也容易使人们产生不规范的使用习惯,增加错误用语出现的概率,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带来不利的影响。对此,需要辩证性的看待网络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的影响,并抓住发展新机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汉语言文学的大范围传播。同时建立相应的使用标准,落实高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使网络语言的应用更加规范,网络交流更加深入,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毛军.新时代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02):235.
[2]武建秀.互联网时代学生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及体验提升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5):35-37.
[3]贺诗泽.转型视域下“4-3-7-3”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阿坝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2,39(03):74-80.
[4]王玲玲,费日晓.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之关系研究——评《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优化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4):252.
[5]王丹,刘刚,邓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思路和途径——广东海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课程群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6):31-35.
[6]吴静.新时代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创新与思考[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篇).2022教育教学现代化精准管理高峰论坛论文集(高等教育篇),2022:120-124.DOI:10.26914/c.cnkihy.2022.01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