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的人才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章基于语文教育现状,首先对高中语文教学原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困境展开研究,意图使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落实。通过调研以及教学实践,文章总结出三条落实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措施:变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改革教学评价,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构建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语文 困境 教学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了教学必须要考虑的条件。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一个刻板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不会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课堂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及时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让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的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语文教学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地、有个性地发展。高中语文学科首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青年,其次才是传播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不仅是为了教会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用来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语文教材也很好的反应了这一原则,我国目前的语文教材都呈现出“文以载道”的特点,既保证了充分满足认知主体的道德诉求,也保证了主流政治道德的有效融入。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道德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观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语文课程肩负着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努力,要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程逐渐摆脱了工具性的束缚,不再作为一门技术性训练语言的工具,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载体,使学生能够走进课堂就亲临传统文化的情境。以“孝”为核心的传统道德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一点上,李密的《陈情表》就是最好的证明。在这篇文章中,他既表达了对皇帝的忠诚,也表达了对祖母的孝顺。而这种对于长辈的尊敬与孝敬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孝”文化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教师在进行《陈情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带领学生们了解中华文化发展历史,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进而将之发扬光大。
(三)适应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能力、学习效率、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向学生传授相同的知识是不科學的。杜威认为,如果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不能组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那么这样的知识多半是纯粹的言语刺激,没有什么实质意义。[1]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老师们把教学的目的确定为以问题解决为目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环境中进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从实践中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环境中的合作探究能力。[2]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非常重视人格教育的,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期,他们对于外界因素会有着更加敏感的感知,在这个时期内他们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健全人格打下坚实基础。
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机械,影响了核心素养的灵活性
当前,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对学科本位的直线式教学十分重视,认为学习内容的数目越多,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对学习内容进行编排的先后次序越合理,学习效果就会越好。这虽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充实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但同样的也忽视了对语文学科知识结构化的把握。[3]对于高中生来说,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家和作品是学习不完的。纵使教师帮助学生对其进行序列化的安排也是难以完全学习透彻的。从客观上讲,近些年来校本课程不断发展,很多学校的语文学习内容也不断膨胀,但是这些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却没有很大的差别,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产生很大的差别。这些课程其主要价值似乎就是向学生传递碎片化的语文学科知识,已经逐渐丧失了育人内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会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自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传授。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又乐此不疲的将知识分解打碎,这就导致学生获得是碎片的,不成体系的,很难与其他学科建立起内在联系的知识。在这种机械的教学内容的影响下,学生只能掌握基础的语文学科知识,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二)教学方式单一,忽视了核心素养的总合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变革创新,现代的教育事业有了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但还有很多的教师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国较多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4]除此之外,高中语文课堂模板化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不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与之前的如出一辙,很多高中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教学是要围绕着某个知识点进行展开。然而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综合性。因此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课程发展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地去探索每一个知识内容,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固化,束缚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性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等都有差异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评价,所以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侧重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评价标准单一僵化。除了缺乏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外,单一的评价主体也是阻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评价的主体,教师的单向评价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容易陷入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会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全面客观,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解决路径
(一)变革教学内容,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
高中语文课本的内容,是从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精选而出的,每一篇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扩充,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想要更好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青年,学生必须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注意语文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知识整体框架的构成既需要做到学科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也要做到跨学科的内容资源整合。跨学科学习要能够基于学习的本质,以语文学科为主导,將其他的学科知识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跨学科学习不仅可以鼓励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而且可以拓展学生运用语文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进行跨学科学习的时候,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跨学科学习的适切性。[5]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全新多维感官体验,但也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与高中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创造更好的教学条件,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更好地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6]首先,互联网+教育打破了课堂空间的边界。在过去,语文教学完全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可以向前迈进一步,将线上和线下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可以立足于一些网上平台,随时随地对学生展开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其次互联网+教育也在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教学过程中抽象晦涩的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或者优美悦耳的音乐向学生展示出来。
例如:《雷雨》是一篇戏剧,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是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所产生的戏剧冲突以及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人物形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可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所获得的却是机械死板的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作用,在网上找到一些《雷雨》话剧的经典片段,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视频的播放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对课本上文字进行放大处理,用来讲解重点内容。还可以利用投影将课本中一些抽象难懂的词语或句子投影出来,这样就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不懂的部分。如果使用投影仪进行教学,就能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给他们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许多老师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从原来简单地知识讲解转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为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提供了更直观生动的方法。因此,信息技术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语文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语文评价改革必须坚持的核心理念,也是评价工作的基本功能定位。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教学也不应该以应对评价为目的,不宜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日常教学评价和每个学段的阶段性测验,都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看到学习成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进一步明确改进方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在语文课程评价过程中,应注重整体评价,倡导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要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7]首先,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学习,评价方法应该从纸笔测试的最终评价转变为表达评价、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学习评价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评价中所获得的启示,而并不是只强调知识的客观性。最后,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一般来说,有三类人可以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第一组,由考试机构和考试专家组成。这一组负责为各类考试准备各种类型的考试问题,如词汇测试、阅读理解、应用文写作等。他们通过准备各种考试问题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但通过考试收集的信息只能反映学生的认知结果,而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第二组,高中语文教师。这一组人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他们总是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表现调整他们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第三组是学生本身。这一组人是指学习者对自己所学内容感兴趣、有探究欲、有好奇心等方面来进行学习。[8]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学习目标、把握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通过一定的行动路径,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与运用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自我评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关注所学内容,更关注达到预期结果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诊断、反馈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指导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改进,从而推动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人才培养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具有跨学科、跨媒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的战略眼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积极地进行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们需要以高中语文教学原则为基础,适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实,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评价进行完善,并围绕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对教学思路进行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以实现,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旭,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1-202.
[2]郑新丽.核心素养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有机融入——基于学科知识视角的考察[J].语文建设,2022,(07):48-52.
[3]郑新丽,靳彤.基于大概念的单元设计: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突围——兼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1):120-127.
[4]郭元祥.破解核心素养培育的难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9):50-52.
[5]熊晴,朱德全.知识结构论域:核心素养融入教材的逻辑与样态[J].当代教育2019,(02):18-22.
[6]于莉.聚焦新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培养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例[J].家长,2022(21):51-53.
[7]王想平.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学课程导,2022(29):114-116.
[8]王宁,巢宗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