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药院校研究生英语超学科融合实践路径探析

2024-01-04 02:48高芳佟晓辉
药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医药药学研究生

高芳,佟晓辉

沈阳药科大学外语部 (沈阳 110016)

“新文科”概念自2018年正式提出以来,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多学科多门类课程,实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持续推动建设社会科学中国派,创造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外语语言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外语教学推进我国“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1]。医药类高校,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医药行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精通外语的国际化医药人才,因此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医药文化走出去是外语界的共识。对于如何构建学生的外语语言意识和本土文化身份,立足本校专业定位和优势资源,结合学生所需医药相关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和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能力、实践能力,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药文超学科融合教学课程,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发展能力,体现核心育人功能。将价值观塑造全面融入学生语言和药学专业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医药类高校特色鲜明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精准打造医药类英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这对推进高等医药院校新文科建设,进一步探索新的实践教学路径,进而助力教学守正创新,修身铸魂,赋能“新文科”建设与文科教育新发展,培养融合型、复合型的新时代医药国际化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超学科教学范式构建

超学科不是一般意义上简单的多学科叠加,而是各个学科与学科之间、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2]。超学科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融通,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学科范式的整合与超越,解决不断快速变化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动新科技与新学科的革命与创新。以外语教学为例,如何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融合,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并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培养学生具有本专业科研能力、跨专业知识融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这是教师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3]。单一的语言学习需要融入多学科范围内,教师需要将仅仅强调语言技能的熟练掌握,提升到更高的对外话语层面,凸显语言学习的双重属性,即知识性和价值性。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以医药类高校研究生外语课堂为例,超学科范式构建需要创新课程设置,守正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为引领,探讨医药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模块体系教学的构建,从医药知识、医药文化学概况、国际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展示医药类高校外语教学的新途径。

没有哪一个研究课题仅仅依靠一门学科知识和方法可以完成,因此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能找到其他学科的影子。从超学科交叉式融通维度,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在“新文科”大背景下,语言课程教师从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的角度,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探究研究生外语教学如何有效地与学生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所学药学类相关专业有机融合,进行学科之间的重组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模式。课程力求在素质培养、语言知识构建和专业能力提升等多角度全方位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固本、以爱国情怀强基,以专业融合能力修身,为祖国医药国际化发展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 语境场域下超学科基于真问题导向的驱动教学

单一标准纯粹化的学科单向灌输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早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教学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愿望[4],如何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置身于现实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之中,刺激当代青年学子的味蕾,使他们在课堂上头脑活跃,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参与课程学习,是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5]。诸多研究表明,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具有问题意识,倡导“基于真问题”的教学理念,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对研究的兴趣[6]。在语境场域下,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对生活事件问题情景化,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学生也只有从生动的、具体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真实问题探究解决中,才能产生互动和共鸣,完成知识的构建。

以本校研究生英语一堂课为例,课程内容是药品知识产权相关的英文语篇。如果外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知识产权相关词汇、带领学生完成课本语篇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效果可能大不一样。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引入多数学生看过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围绕热点问题印度仿制药“格列宁”药物的研发、上市、销售与相关药品法律法规这一案例进行讨论。结合课文语篇的内容,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自然引入药品知识产权相关词汇,构建真实情景和实践体验,让学生进行角色迁移。通过饰演“程勇”(“格列宁”药品独家代理商)和“曹斌”(尽职尽责、性格刚毅正直、外冷内热的警察)等影片中的角色,让学生体会人物冲突和其背后有关药品专利保护权和生命保障权的深远问题。在这种真实语境的场域下,学生体会到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等研究问题情景的应用性和复杂性。由于外语语言学习融入了学生所学药学专业知识,学生对语言和专业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更加深入。课堂教学基于“真问题”,学生实现了“真学习”,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科研专业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中,完成了真正的知识构建。在电影中,还有对药品说明书的研读等片段,教师可以通过中西药说明书、中医药药品专利的英汉互译,在语言课堂上结合所学英文课文,向医药专业知识方面延伸和拓展,进一步强调药学英语的语篇结构推进模式,语言特点和语言知识结构,使语言课堂与学生所学专业贴近,将超学科知识互相融会贯通。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教师选择的英语教学语篇涉及合理用药、循证医药学研究、3D虚拟技术应用3DP(Three Dimension Printing)药物设计、网络药理学、癌症及慢性疾病(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药物统计学、生物标志物识别等药学专业相关内容,并通过设计真实的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讨论,让他们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促进开拓思维创新,为研究生将来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真实语境下以问题为导向驱动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专业和将来的职业方向,体现超学科交叉整合融通的思想,顺应医药企业国际化进程对药学英语人才的需要,凸显以学科为依托的具有药学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助力学生获取药学相关学科的科学技术与前沿信息,从而提升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实力。

3 基于CARS模型的药学研究生超学科学术体裁素养培育实践

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教育的重要问题。针对医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特殊属性,其英语课堂的超学科融合构建,更多体现在如何将专业药学知识与高阶英语学习有机结合。教学重心由本科阶段的基本语言技能过渡到如何提高研究生药学专业学术科研素养的培养,助力学生在专业药学领域语境下学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成为具有高水平综合能力的医药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笔者以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写作相关的教学理论与药学英文论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从学术语言体裁分析的角度,以药学学科需求为主旨,指导学生逐步提升医药学专业英文学术写作素养。

笔者所教授的英语课程对象为药学专业一年级研究生(每班级30人),这些低年级研究生群体,已经开始在导师的指导下初步进行英文科研论文阅读,参与实验室科研工作,一些科研思维较活跃的研究生,逐渐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因此,学生需要对将来所研究的细分专业方向有扎实的英文文献积累,知晓所在专业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但有些研究生对于英文文献要么读不懂;要么囫囵吞枣,读后也不知所云。有的学生需要把英文科研论文通过翻译工具转换成中文,才能大体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不可否认,使用翻译软件能提高英文文献的阅读效率,但由于英汉语思维模式和行文的逻辑结构存在诸多差异,单纯借助翻译软件会导致学生缺乏语篇分析思考能力,对研究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并无益处。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建立基本学术英语思维。由于大部分学生在查阅文献时,会首先查看摘要和引言部分,再决定是否将文章继续深入精读或只是泛读浏览,笔者以英文文献引言和摘要部分为例,介绍如何将英语学术写作中的CARS Model引入药学专业论文阅读,以提高研究生英文论文写作能力。

CARS(Create A Research Space) Model是由语言学家Swales(1990)[7]提出的学术英语写作模型,作为学术体裁理念的先驱,该理论通过语步(move analysis)解构,分析如何在英文论文摘要及引言部分确立研究领域,构建研究方向,提出研究问题,分析方法及宣告研究结论。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研究论文引言CARS模型

在药学类论文引言和摘要写作讲解过程中,教师使用CARS模型引导学生对照Swales在CARS模型中提出的3个基本语步,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在学术写作中“建立研究空间”(Establishing a Territory),描述目前研究现状;如何“建立缝隙”(Establishing a Niche),指出先前研究存在的差距或提出疑问;如何“占领缝隙”(Occupying the Niche),具体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宣告实验结果并最终达成实验结论。教师通过对3个基本“语步”的逐一解读,引导学生遵循CARS模型,对于语篇结构进行深层次逻辑分析,令学生逐步了解撰写学术研究导论以及论文摘要的英文写作组织模式,将论文的各个部分像葡萄一样一颗颗串联起来。这样的解析为学生将来更大范围的文献阅读和研究论文写作奠定基础范式,让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有章可依、有迹可循,使论文结构布局具有客观论证的逻辑性、严谨性和规范性。通过药学类特色研究生语言课程的深入解析,教师可以基于药学与人文语言学科的特色交叉融合,不断深入构建“英语+药学”主题类教学模式创新,结合药学文献阅读与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助力学生分析药学专业论文如何表达,如何构建。教师通过学科专业与语言教学深度联动融合,促进专业优化和课程联动,让研究生外语人才培养走向学科化和专业化。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不断建立体裁意识、培养学术语篇能力,可以更好地进行药学专业知识交流对话,增强学术英语语体意识和专业学科素养,进一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科研思维、学术写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将其科研论文走向国际化。

4 超学科范式下寓“政”于教,促“思”于学

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展示外语教学的大格局。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新格局,引导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传承优秀的中华医药传统文化,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学生的医药语言文化知识学习的软实力。在语言课堂上,教师需要在超学科范式指导下寓“政”于教,促“思”于学,打造外国文化学习与关注中国特色文化并重、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思政课堂,使学生能够固本培元、中西兼通,更深层次地融入国际社会,巧妙娴熟地运用语言表达中国观点,阐述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在传统的医药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人文底蕴不足、文化传承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学团队秉承“以文化人”“药文融合”理念,依托学校作为药学类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守药学文化之根。在课堂上,教师着力引入“药味十足”具有药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对校史馆和药学博物馆文件的英文翻译,弘扬学校悠久的校史文化,激发学生的学校主人翁意识,推动中国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在对近三年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诸多医护人员先进事迹和志愿者的案例,展示他们在抗击疫情中的坚守奉献,展现他们服务“健康中国”的精神,引导学生讨论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药学名家中,以屠呦呦为例,着重介绍脚踏实地、严谨认真、率先垂范、淡泊名利的精神,让学生领会她胸怀祖国,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对疫苗造假案件的引入,促使学生对生命健康和诚信的深入思考;对前段时间一些退热药、感冒药短缺的现象,教师则引出对疾病与抗生素的使用,常用药的平时储备与合理用药,生命健康观的讨论;对于一些特效药物的短缺,列举实际案例强调药物自主研发创新的重大意义以及新药研发的风险识别等问题。此外,通过校企协同融合育人,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各类相关药企实践学习,在科研第一线了解真实的医药企业。例如通过参观药企的药物制剂车间,学生近距离观察了解药品生产流程,将理论联系实际,切身领会药学服务人类健康的使命和医药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真实感知市场需求,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熏陶,以此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精神、创新能力,构建学生的科研素养、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教师在语言教学中梳理外语人才培养的国家意识,实现从知识取向到价值取向的转变。助力研究生坚定药学文化自信,促进中国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

5 结语

语言文学赋予学生人文领域的知识,专业学习赋予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热爱和掌握,对生命的崇敬和对自然的尊重。在“新文科”大背景下,本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强的药学+外语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笔者以制定医药特色鲜明的“外语+专业”“人文+学术”“技能+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着力点,创新医药类高校研究生外语课堂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培养模式,在超学科理论范式指导下进行多学科协同融合。结合药学类高校的特点,加强我国药学文化特色的英语教育和英语对外传播,探究如何推动医药类高校研究生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逐步推进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将外国语言教学与药学类专业知识在真实语境场域下交叉融合,与相近专业集群融通,结合运用学术英语写作模型,提升研究生语言学习的知识性和价值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加强对现实世界诸多问题的辩证思考,令学生在国际药学专业话语舞台交流中,能够逐步掌握、发挥自如、融会贯通,具备医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医药药学研究生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
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药学进展》在国内66种药学类期刊中篇均下载量排名第1位
高职高专药学专业教学改革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