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新闻业如何拥抱互联网?

2024-01-19 14:52刘欣雨
法治新闻传播 2023年6期
关键词:王斌传统媒体

刘欣雨

推荐书目:《互联网新闻学:基本范畴与中国情境》,王斌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

当互联网的作用超出技术范畴,成为影响社会运作底层架构的重要因素,新闻行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常规的时空重塑、新型数字平台的崛起、新闻职业的角色转变与价值位移……时代的脉搏不断跳动,带来新闻学的“美丽新世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斌历经十年的酝酿与思考,于2023年9月推出新书《互联网新闻学》,书中系统考察了数字化技术引发的新闻运行体系创新,从新闻表征变化出发探究了学科核心议题迭代,为我们把握当下传媒现实和变革趋势提供了有益启发。

波动的时代与行业

互联网的技术革新推动社会不断向加速化、数字化和扁平化方向迈进,王斌认为这一技术构成了一种新的语境、场域,引发新闻行业在生产、分发、消费等各项流程出现新的变革。例如在新闻生产方面,形成了游移的截稿时间与新闻发布的“瀑布流”,组织空间和社会空间突破原有的边界范围,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产品被创造出来。在内容分发方面,平台型媒体通过再造接口,借助数据挖掘技术优化传播路径,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分发权,倒逼其根据平台制定的标准对新闻生产作出改变。在新闻消费方面,用户的新闻获取经历了被动获取、主动获取与无意识获取的转变,“新闻偶遇”成为更加主流的新闻获取方式,记者身份也随之从把关人的角色向引导者靠拢。

我们很难一言以蔽之地去评价这些变化的好坏,但能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在高速演化的情境中提炼问题关键点。笔者认为,第一个关键点是生产时空的波动,由于用户媒介使用时间的无规律性及信息推送的高密度性,新闻业对时间效率和速度的追求比以往更为严苛,工作人员常常处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状态,组织时间和个人时间不再协调一致。此外,当选题网、作者网、编辑网、用户网、活动网被整合在一起,媒体从单一的内容提供者拓展为关系的架构者、协调者,我们如何适应这一角色的变化和要求,也成为新的问题。

第二个关键点在于数据新闻的二重性。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数据分析与算法分发可以帮助传统媒体查找报道空白、了解既有方面、洞察群众基础,弥补其在用户描摹、舆情监测、测量反馈等方面的不足。但问题在于,传统媒体缺乏技术优势,如果其按照平台各类数据建立评判标准去生产内容,很容易成为平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陷入平台媒体设置的流量变现的资本链条之中,甚至带来新闻服务公共性丧失及受众认知窄化等问题。

第三个关键点是情感消费的不稳定。随着受众的信息需求不断细化,具有明确价值判断、社会情绪及高场景配适度的新闻更能吸引用户注意。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在事实文本之外,向公众提供富有价值性、互动性的附加内容,尝试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结。这一做法的确增加了受众参与感及信任度,但也对新闻中立性带来挑战。受众看到的是真实事实还是情感滤镜,我们如何处理情绪共鸣与新闻生产“深后台”现象的冲突,“深后台”的价值引导是否会赋予传播者更为隐蔽的控制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仔细思考。

博弈、调适与逸出

在新闻业转型实践中,博弈、调适与逸出成为新闻机构应对数字技术冲击的主要行动策略。王斌从行业实践的角度出发,在书中对比了中外新闻机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调适方式,展现出一幅处于动态建构中的行业图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虽然是引发变革的火种,但并未燃烧出一种“真空状态”,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利益、文化思想等依旧源源不断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走向。

传统媒体和平台媒体看似是“对头”,但又在不断适应对方、建构对方,达至一种微妙的平衡。传统媒体努力缩小与平台媒体的技术差距,建立自己的客户端与内容池,打造一套“主流算法”,并通过保护新闻版权、借助政治力量规范信息市场等方式,强化自身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平台则对算法新闻引入人工干预,仿照传统媒体设置“置顶新闻”和内容分区,减少娱乐化内容推荐,通过购买传统媒体版权、削弱自身新闻属性、承担公共责任、资本置换等方式获得传统媒体和政治力量的认可,以保存自身的商业空间。

就新闻价值而言,情感与客观的冲突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被化解。媒体通过公开新闻操作中的资料和方法、给予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机会、提供记者个人背景信息等手段,增加报道工作的可信度,以求在“事实性真实”的基础上获得“信任性真实”。在职业角色方面,记者不断发展新型专业能力、拓展角色内涵以承担多样功能,比如从采写转向编辑,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使之呈现出相互关联的深刻意义并转化为知识;从生产转向运营,更多思考产品、社区、数据和经营内容。

可以说,面对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变化,新闻业作出了新闻常规迭代、媒体双向融合、职业理念扩容等一系列的调适行动,在渐进式创新的过程中突破既有边界,并在“逸出”之后将有益创新逐步稳定下来。存量变革与增量变革叠加到一起,组成当前新闻行业“新鲜血液”的主要成分。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

网络空间的脱域化和流动性为表征社会带来更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却是新闻媒体保持新闻可信性进而获得公信力的重要方式。不确定性的复杂性决定了媒体面对不确定性新闻时在事实、公众、专家、决策者,以及媒体的价值立场等关系框架和因素中,如何客观专业地处置、解释传播不确定性及生产知识,促进公众在理解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更好地认知世界。作为新闻从业者,虽然我们身处不确定性的时代漩涡之中,但当我们从日常稿件与策划中跳脱出来,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技术带来的工作变化,把握变化规律和特点,也能够在这个充满张力的世界中找到自身定位和归属。

当前的新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活动,它是职业工作者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协商机制与社会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王斌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主流媒体在发挥报道新闻事实、客观记录历史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更需要注重深化个体与社会的连接,进而深层次影响公众价值观念与公共表达,推动其深度参与社会治理。这一价值旨归,是新闻业在变化中寻求发展的确定方向。

在笔者看来,这一方面需要主流媒体主动与技术发展相融入,充分释放数据和算法的价值,提升自身在新环境下的传播力;主动与用户需求相适应,关注具体的人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回应核心关切并发挥情感抚慰功能,提供深层社会关怀;主动与平台特征相匹配,增强社交互动、用户参与和兴趣共鸣,推动核心内容与传播介质特性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坚守专业价值,不过分倚重用户偏好和流量数据,以主流价值观引领公众认知;强化把关功能,以新型新闻常规抵消“加速”负效应,确保事实性信息不缺位、不失真;提升自身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共话语秩序,有效实现传播破圈及社会整合,构建社会价值共同体。

猜你喜欢
王斌传统媒体
Hydrodynamic metamaterials for flow manipulation:Functions and prospects
习作转化创作
王斌陶艺设计作品选
王斌陶艺设计作品选
Microbial ecological association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Bohai Strait*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版权保护面临八大难关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