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感悟法治力量
——检察日报社十位编辑记者讲述与新闻当事人的故事

2024-01-19 14:52柴春元等
法治新闻传播 2023年6期
关键词:苏苏日报社检察院

柴春元等

编者按2023 年11 月6 日,在第24 个中国记者节到来前夕,检察日报社举办“讲述我与新闻当事人的故事”记者节主题活动,10 位编辑、记者回顾了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的感人瞬间。记者不仅是提问者,更是倾听者。他们的讲述表明,深入基层一线、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发掘最能反映社会法治进步的细节、展现社会法治前进的坚实步伐,是编辑、记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四力”的职责与担当。

柴春元(检察日报社采访评论部副主任):2021 年6 月,在筹备“检察公益诉讼助力长城保护”系列采访时,一个“古堡牧羊人”的故事引发了我的浓厚兴趣。甘肃省嘉峪关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红泉堡,曾被一个叫老安的人占用、居住、饲养牲畜。当地公益诉讼检察官与文旅局工作人员一道,与老安反复沟通,老安搬出古堡,后来还被聘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员。2021年9月14日,我见到了老安。老安向我讲了他之所以长期居住古堡的原委,并告诉我检察院和文旅局协助他在附近修建了住房。这让我感受到,检察官不仅把各方力量协调起来把案件办好,而且下潜力度十分到位。老安告诉我,他的一个亲戚在检察院工作,但多年失联了。根据他提供的线索,我在2022年春节前找到了这个人,老安开心得不得了。

这次采访之后,我常常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总书记为何如此突出地强调“感受”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里,有一个很关键、很核心的概念:人心。人心看不见摸不着,可它关乎百姓幸福,也关乎政权兴亡。无论我们的司法制度、司法工作如何发展,如何现代化,其作用于老百姓,根本上说还是在作用于人心。因此,总书记的这句话,准确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关键结合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赢得人心,就是司法工作的主战场,而记录和真实反映老百姓——尤其是当事人对司法办案的内心感受,就是法治新闻工作的最前沿阵地。

史兆琨(检察日报社领衔记者):2023 年8 月,在四川省乐山市九峰镇,我见到了已过古稀之年的毛小军(化名)。这次探访,源于17 年前发生的一起强奸杀人案。毛小军被认为具有作案嫌疑,公安机关将他带回讯问。在讯问中发现,毛小军前后有近10 次供述,承认他强奸杀人的事实。而从被害女子体内提取的精斑和现场提取的烟头上检出的DNA 信息,却与毛小军的不相符。既然如此,毛小军为什么承认他强奸杀人呢?毛小军说,他从小患有癫痫病,在被讯问过程中“脑壳开始发昏,说话糊里糊涂”,而且他看到穿制服的人就害怕。基于这些原因,毛小军的作案嫌疑被排除。然而,案件的办理并没有结束。检察机关持续跟踪监督,引导公安机关将现场提取的犯罪嫌疑人的DNA信息录入了公安机关的DNA数据库。案发十多年后,真凶进入了警方视线,最终被判处死缓。

不冤枉无辜,不放纵犯罪。这起案件的办理,是检察机关聚焦主责主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生动诠释。我切身感受到,一些看似宏大的叙事,如果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起来,与案中人期待的公平正义联系起来时,会散发出生机与活力,会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刘亚(方圆杂志社首席记者):2022 年8 月,我见到15 岁的女孩苏苏。苏苏在12岁的时候目睹了父亲将母亲杀害的残忍现场,从此变得越来越叛逆,甚至变成涉嫌违法犯罪的迷途少女。2020 年6月,当地检察院接到教育局、妇联移送的强制报告线索后,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牵头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救助工作。救助期间,苏苏的不良行为出现反复,在一个深夜,当苏苏胳膊上那块熟悉的文身再次出现在酒吧门口的监控里,一向温柔的女检察官几乎要气哭了。检察官说,你知道我有多痛心吗?那块文身是我和苏苏说好过段时间就去洗掉的,没想到却成了我们找到她的标志。这件事也让检察官意识到,对苏苏的干预矫治不可能一蹴而就,检察机关在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对苏苏开展司法救助。

我问检察官,为什么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拯救一个未必能“改好”的孩子?检察官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继续放任,毫无疑问,苏苏的下一步就是更严重的违法犯罪。可是,这个路口我们能帮,那下个路口呢?检察官说,不怕,我可能救不了千千万万个苏苏,但下个路口会有千千万万个我们!这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一线检察官是如何工作的,也让我理解了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这张网,是如何由千千万万个检察官、站在千千万万个路口织就的。

罗丽丽(检察日报社新媒体传播二部二审编辑):2023 年10月,最高检新媒体与四川检察机关合作了一部短视频,我们前往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进行实地拍摄。这趟拍摄之旅,我认识了平武县检察院检察长周琳堤。“我是周琳堤,我把自己称为‘熊猫检察长’。”刚一见面,周琳堤就操着纯正的绵阳话当起了“推销员”,“平武是‘天下大熊猫第一县’,我们就想结合这个亮点,把检察院的品牌也打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知道平武县检察院的工作。这里已经成了平武县的网红打卡景点了……”正如周琳堤所说,把大熊猫形象融入检察文化品牌中,平武县检察院做到了极致,孵化出一批IP,如“熊猫未士·闪闪红星”未检品牌、“熊猫家园”公益诉讼检察品牌、“熊猫家园·青山涪水”工作室……

结束拍摄的当天,周琳堤郑重地往我手里塞了两份材料,一份是平武县检察院的情况介绍,另一份则是马上要推出的检察院形象MV 歌词。他真诚地看着我说:“不要觉得我啰嗦,就是希望大家能有一点点时间,关注到我们这个偏远山区的检察院。”这就是他对检察宣传的执着。对于这个偏远山区的检察院来说,交通不便何尝不是阻碍“检察好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蜀道之难”?!“熊猫检察长”用他的坚持、热忱、初心让平武县检察院走进公众视野。他看似不走寻常路、近乎“洗脑”的宣传方式,成功圈粉了我,我甚至已经在期待着下次的合作。

张吟丰(检察日报社驻湖南记者站负责人):处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湖南省花垣县、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因锰矿资源储量丰富而集中,被称为“锰三角”。2023 年1 月,我来到花垣县采访湖南省检察机关助推“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案。办案检察官告诉我,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花垣县为发展经济,靠山吃山,发“锰”财,导致山体破坏、河流污染,留下了严重的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风险。面对“开发和保护”这一世界性难题,近年来,“锰三角”地区艰难寻找着现代化发展之路。湖南省检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对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治理工作的要求,开展专项监督,组建工作专班进驻花垣县办案,以法治方式参与和推进花垣县“锰三角”综合整治,还民以绿水青山。

我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全方位采访了当地党委、政府、办案检察官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真实地记录各部门在花垣县“锰三角”矿业污染综合整治中的协作情况。而案件办理的效果如何,需要百姓评判,我又深入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及群众,听取来自各方面的真实声音,最终全面还原了案件的原貌。既彰显了湖南省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职责使命,又使得报道客观公正,不是检察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方共同协作的“交响乐”。

闫晶晶(检察日报社采访评论部记者):外卖骑手的劳动权益怎么保障?平台监管是不是存在漏洞?涉及劳动者公共利益,这些问题进入了公益诉讼检察的视野。就这个话题我采写了一篇稿件《赶时间的人》。过程中陆陆续续采访了十几位外卖骑手,其中有一位比较出名的“外卖诗人”王计兵。“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王计兵一边送外卖,一边写诗,一次因为顾客留错地址导致好几单超时,他在回家的路上写了这首成名诗,这是采访中他告诉我的。我在社交平台私信他,他给了我电话,欣然接受采访,讲述了他的故事。对于我们的采访,他很开心,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稿件说“善莫大焉”。作为记者,除了采访这个选题本身,感染我的还有他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热情。采访结束我给他发了个信息表达敬意,他说:“我不发光,只是被光照耀。”

检察机关办理外卖骑手权益保护专案,关注的是新时代平台经济模式下催生的社会问题,反思、权衡这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利弊影响,通过中国式现代化找寻最佳解决方案。法律有时虽滞后于社会生活和司法需求,但新问题的产生,也会进一步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王昱璇(检察日报社总编室编辑):谷女士是2020 年7 月发生的一起网络谣言案件的当事者,也是检察机关首次推动案件自诉转公诉的亲历者,更是公平正义最深切的感受者。2023 年2 月2 日,我见到谷女士,就像许久没见面的朋友一样,聊起两年多来发生在她身上的变化——

她说:“我讨厌这些无端造谣的人,但我不想让自己沉浸在被伤害的情绪中,力争维权是我做过最正确的事。”这是对过去之事的豁达;

她说:“我现在来到了新的城市,给自己换了一种生活方式,敞开怀抱是最好的姿态。”这是对未来生活的乐观;

她说:“我之所以没有去庭审现场,是因为案件从自诉程序转为公诉程序时,我所期盼的司法意义便已实现。”这是对司法机关的信任。

聊天中,谷女士很多不经意的表达,却都带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力量。当她主动说起被造谣后维权的心路历程时,提到了一个词和一张照片。这个词是涅槃,谷女士跟我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那段经历当时差点把我打回到原点,但如今我又重新活了过来,变得更强大。”而这张照片,记录了谷女士背对镜头走向法院提起自诉的那个时刻,对她而言,那是她勇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整个案子被赋予司法意义的开端。

勇敢维权、坚持收集证据提起自诉、违法者必将受到惩罚的信念、依托舆论发声但不依靠舆论解决的理性……采访结束时,谷女士身上呈现出来的这些力量,让我感到了深深震撼。这种不言而喻的意义,让稿件有了生动鲜活的素材,也让我觉得案件当事人每一次行动与努力所带来的改进,必将汇入司法历史的江河,带来观念水位的不断提升,形成强大的法治力量。

谷芳卿(检察日报社时政要闻部记者):最高检12309 检察服务中心主任凡俊,是我担任记者后采访的第一位人物。从最高检机关优秀检察青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再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凡俊获得过很多荣誉,也接受过我很多次的采访。熟悉后,我对他的称谓也从“凡主任”变成了“凡哥”。凡俊是一座“新闻富矿”,从他身上,能挖掘到最鲜活的接访故事。但采访凡俊也有“三难”。一是人难找,“接访时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他在窗口接访时从不带手机,常常一整天都联系不到人。二是面难见,约好的采访时间不时让位给临时接访或简易听证,“你可以等,但是大老远跑来的群众不能等”,他坦率地说。三是步难跟,他精力充沛,大厅内外,楼上楼下,快步行进,我几乎跟不上他的脚步。

“做群众工作的真谛是将心比心。”这是凡哥挂在嘴边的话。“认真对待事业,就是对自身工作的充分肯定。”凡俊这句话,也说出了我工作十来年的感受。不论是做检察官还是做记者,都需要充满激情。新时代新征程上,围绕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我将继续保持热情,以我笔写我心,展现更多检察机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检察故事。

白鸥(检察日报社周刊二部编辑):从事新闻行业的这几年,我采访了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就是其中的一位。刘艳在作为代表履职的几年里,一直关注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议题:健全工读制度、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公益诉讼……这些建议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不同方面,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而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检察机关的努力。采访中,刘艳代表告诉我,闵行区检察院的未检工作一直做得不错,他们和检察机关的交流互动也一直很多。2021年,闵行区检察院积极履行公益诉讼法律监督职能,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综合治理,并协调、参与会签上海市首个关于密室逃脱、剧本杀行业规范管理的区域性实施办法。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刘艳也提出了关于规范“剧本杀”行业管理,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建议。

检察机关所做的工作,代表们关注到了,代表们提出的相关建议有助于检察机关把工作做得更好,而检察机关的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满意了,代表们也会更加关注和支持检察工作,我想,这也许就是最好的“双向奔赴”。

刘怡廷(检察日报社驻湖北记者站记者):时间倒回到2014 年,李俊是一名橱柜设计师,受老板委托给客户送货,不料在回家途中发生车祸,致一级伤残,全身瘫痪。李俊受伤是否属于工伤?该案历经两审、终审、再审,其申请工伤的请求均被驳回。此时,该案也纳入了湖北省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视野。最高检第七检察厅高度重视,组建了办案组,实地调查走访,再次抗诉。终于在2022 年,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该案,人社部门认定为工伤。之后,我见到李俊和他的家人,他们说,始终相信法律途径能走通。李俊告诉我说:“即使最终没有改判,我也毫无怨言,因为检察官们把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办。”湖北省检察院以该案为蓝本策划制作微电影《破晓》,2023 年9 月一经推出,广受好评,截至目前全网播放量已超百万次。李俊说:“我们最期待的不是看到电影中的自己,而是想让更多徘徊在维权路上的人们,通过我的故事了解检察机关,相信法治的力量,相信正义终会抵达。”

在检察办案故事中感受最淳朴的情怀,作为检察新闻宣传人,我们是幸运的,无数个检察好故事汇聚成法治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而我们正是见证者、记录者和传播者,与案件当事人的故事还有很多,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我对自己说,记着初心、记着使命、记着坚守、记着奋进!

猜你喜欢
苏苏日报社检察院
扶贫队“砸锅”——记山西省检察院扶贫队员武海龙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观星地理之凤凰天池
古朴壮观的西大坪军堡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
基层检察院检务督察工作之完善
集体“失忆”
未检工作与检察院组织法修改
Effect of rifle bullet parameters on the penetration into ballistic ge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