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安全高效科学施肥技术研究

2024-01-23 03:20周发英郑克梅汪文丽
江西农业 2023年24期
关键词:粒肥穗肥分蘖

周发英,郑克梅,汪文丽

(贵州省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贵州 镇宁 561200)

在种植过程中,水稻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来自土壤,但是若要使种植达到高产的目的,还需要通过施肥满足水稻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研究表明,氮磷钾是水稻生长中最为重要的营养物质,但任何一种肥料的施用并非越多越好。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按照一定规则科学施用肥料,在确保生产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升施肥效果。

1 水稻需肥特性

通常情况下,每生产100 kg 稻谷,需氮(N)1.6 ~2.5 kg、磷(P2O5)0.8 ~1.2 kg、钾(K2O)2.1 ~3 kg,氮、磷、钾比例约为2 ∶1 ∶3。水稻施用氮、磷、钾的配合比例,一般以1 ∶(0.4 ~0.6)∶(1 ~1.5)为好。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是不一样的,还要根据当地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确定氮肥、磷肥、钾肥用量。此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量也存在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于肥料种类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种植人员若想通过提升施肥效率来提高产量,须强化肥料利用率,尤其要掌握水稻的需肥特性,在种植中结合水稻各阶段对肥料的需求,科学展开施肥工作[1]。

1.1 氮肥需求特征

氮肥对促进水稻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对土壤中氮元素比较敏感,且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的直接因素。在生长阶段,水稻对氮肥的吸收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水稻分蘖期,即在水稻插秧后的2 ~3 周,第二个高峰期是水稻插秧后的7周时,上述两个时期水稻生长速度较快,对氮肥的需求量较大,若此时田间缺肥且没有追肥,则会制约水稻的生长速度,进而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1.2 磷肥需求特征

水稻对磷元素的要求远低于氮元素,整个生长阶段水稻对磷元素的吸收量约为对氮元素吸收量的一半,水稻对磷的需求没有明显的高峰期,在整个生长阶段均需要磷肥的支撑,其中幼苗期至分蘖期对磷肥的需求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生长时期,尤其是在水稻插秧后的3 周内,若种植区域缺少磷肥,应当做好追肥补肥工作。

1.3 钾肥需求特征

钾是水稻生长阶段需求量较大的元素之一,但是水稻对钾的需求量存在明显分界线,即水稻抽穗开花前需要大量钾肥支持,而抽穗开花后对于钾肥的需求量大幅降低,同时水稻幼苗期时也不需要大量钾肥,水稻分蘖期至拔节期时对钾肥的需求量和吸收率达到顶峰。

1.4 微量元素需求特征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微量元素支持,除了氮磷钾三种元素外,水稻还需要锌、硼等微量元素,这些均是确保水稻高产的重要条件。

2 水稻施肥原则

掌握水稻施肥原则是提升肥料利用效率,达到高产栽培目的的重要手段。水稻施肥主要有以下原则:首先,在施肥过程中不要为了追求水稻的生长状态而盲目追肥。如很多种植人员为了追求水稻的长势而盲目施用大量氮肥,这将会导致水稻徒长,虽然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的生长,但是稻穗会出现干瘪情况,显然这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其次,种植人员还应当遵循氮磷钾合理搭配原则,只有科学搭配各类肥料,才能够提升肥料利用效率。从水稻对肥料的需求和作用来看,氮肥主要有促进水稻分蘖以及促进水稻茎秆生长的作用,磷肥主要有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提升水稻根系对营养元素和水资源的吸收效率,进而达到强化抗逆性的作用,而钾肥主要作用于稻穗,促使水稻籽粒更为饱满。在施肥时,种植人员还需要意识到微量元素肥料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施用锌肥促进水稻的分蘖,且水稻叶片在合成叶绿素时同样需要大量的锌肥,通过补充锌元素还能够防止水稻早衰。硼肥能够提高水稻对各类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稻穗干瘪、空粒的情况发生,且硼肥还是确保水稻千粒重的关键。因此,在水稻施肥补肥时,种植人员既要注重氮、磷、钾这些主要肥料搭配,又要注意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通过科学配合达到理想施肥效果。最后,种植人员应当以水稻各生长周期对肥料的需求为原则科学施肥补肥。通常可以按照前、中控和后补的原则施肥,如水稻追肥时要提前施用返青分蘖肥,追肥以尿素为主,但是此时很多种植人员为了进一步促进水稻的分蘖,会在尿素中加入一些分蘖肥,这就会导致土壤中氮元素含量偏高,一方面造成肥料浪费,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水稻植株徒长并影响分蘖[2]。

3 水稻安全高效科学施肥常见误区

在水稻施肥阶段,很多种植人员会陷入施肥误区,这些错误的施肥方式不仅不会促进水稻的生长,而且还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并导致肥料浪费,所以种植人员在水稻施肥阶段要避开施肥误区,并遵循安全、科学、高效的施肥原则。

误区一:肥料距离水稻根系过近。很多种植人员会片面认为肥料距离水稻根部越近,水稻根系对肥料的吸收效率越高。事实上水稻主要通过根毛区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除根毛部位外,整个根茎对肥料吸收效率较低。在水稻幼苗期,肥料距离水稻根系越近,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率越低,因此种植人员需要科学确定肥料与根茎的距离,距离过近则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率较差,严重时还会出现烧苗的情况,而距离过远时肥料根系无法吸收肥料,为了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种植人员需要结合水稻的根系生长特性科学确定施肥位置[3]。

误区二:追肥不及时,在水稻出现缺肥症状后再施肥,这也是水稻施肥的常见误区。在水稻种植阶段,施肥以后并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施肥3 d 后水稻才开始吸收肥料,若种植地区比较干旱,则水稻开始吸收利用肥料的时间更晚。所以,当水稻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将会延长水稻缺肥时间,并导致水稻减产。通常情况下,水稻追肥需要提前,由于水稻在水田和旱地中对于肥料的吸收利用时间不相同,因此水田需要提前5 d 追肥,而在干旱地区种植水稻则需要提前8 d 施肥。最后,在确定追肥时还需要考虑到外界因素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的影响,如果种植地光照强、水分充足且温度较高,那么水稻会提升肥料吸收效率,反之则降低肥料吸收效率。根外追肥时的肥料可以直接被水稻的叶片吸收,因此不受吸收时间的约束,但是根外追肥时要控制肥料的浓度,防止肥料浓度过高对水稻叶片造成损伤,同时为了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种植人员也可以通过喷施的方式使水肥从水稻叶面到达根系,这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施肥效率,提高水稻产量。

误区三:确保土壤中的营养就能达到高产目的,这也是水稻种植中的常见误区。水稻的整个生长阶段包括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水稻营养生长阶段植株生长速度较快,如果土壤中氮元素充足,能够增强水稻长势,但是若在水稻生长阶段仍然侧重施用氮肥,那么水稻就会出现贪青的情况,使得此时水稻对其他肥料的利用转化效率降低,并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影响。

误区四:肥料是否充足是决定水稻产量的唯一因素。这一误区否定了其他因素的作用,水稻各生长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若不能依据水稻需肥规律追肥补肥,而是盲目追求肥料充足,那么就会引发水稻缺素,同时还会对水稻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造成影响。水稻对肥料的吸收效率有限,过多的肥料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因此,种植人员需要意识到施用肥料是否充足与科学,才能够安全高效地提高水稻产量。

误区五:施肥后水稻作物就会表现出应有效果,这种认知显然是错误的。影响水稻对肥料吸收效率的因素较多,如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以及外界温度等,因此在施肥时若没有充分考虑外界因素对肥料吸收效率的影响,那么便会出现养分流失等现象,也就无法保证水稻对肥料的利用效率,如土壤偏沙性时肥料的流动性较强,因此需要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展开追肥,若土壤粘性较大且肥效发挥较慢,则应当注意增加底肥用量,同时提前追肥时间。

误区六:不重视微量元素肥料,过于依赖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也是水稻生长时的必需物质,水稻会在某一时期需要大量微量元素肥料,一旦缺乏微量元素支持,那么就会出现籽粒干瘪等情况,因此在水稻种植中需要重视锌、硼等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

误区七:重视底肥而忽视追肥。很多种植人员片面地认为只要施足底肥就能够满足水稻整个生长阶段对肥料的需求,所以忽视后期追肥工作,这种施肥理念实际上并不科学。水稻早期生长过程中对于肥料的需求量不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的底肥也会被消耗,因此底肥所能够维持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在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环境中,底肥的消耗速度将会更快,因此若缺乏后期追肥,那么水稻就会出现脱肥现象,影响水稻的产量。

4 水稻安全高效科学施肥策略

4.1 施用足量基肥

基肥是水稻插秧前需要提前施用至田块中的肥料,在水稻种植中常见的基肥分为有机肥和无机肥两种。这两类肥料各有优劣,目前大多数种植人员将有机肥作为水稻基肥,有机肥持续效果较长,且肥料中养分更为全面,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基肥,但是有机肥的分解速率非常缓慢且水稻利用效率较低,因此用量非常大。针对这一问题,种植人员可以通过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如在水稻基肥施用阶段,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能够提升水稻对肥料的利用效率,满足水稻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而达到高产目的。种植人员应当掌握农家肥消耗规律,每间隔2 ~4 年在田间施用1 次有机肥或腐熟农家肥作基肥,有机肥的用量需要控制在120 ~320 kg/667 m2,腐熟农家肥的用量需要控制在1500 ~2000 kg/667 m2。为了保持土壤肥力,在水稻收获后可以将秸秆还田,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因此土壤中营养物质的释放比较缓慢,若将一定量氮元素加入基肥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氮肥的利用效率,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种植人员可以确定水稻种植过程中氮肥的总需求量,将氮肥总量的50%加入基肥当中,剩余50%追肥施用,以此达到提升肥料利用效率的目的[4]。

4.2 早施分蘖肥

通过提早施用分蘖肥可以增加水稻分蘖。通常情况下需要施用两次分蘖肥,首次施用时间为水稻返青以后,此时分蘖肥作用为促进分蘖,第二次施用时间为水稻分蘖时,目的为保障整齐生长和保蘖成穗,此时需要控制蘖肥用量,通常按照3 ~5 kg/667 m2的标准施用,若水稻分蘖态势良好,则可以适当提升分蘖肥的用量[5]。

4.3 巧施穗肥

穗肥是水稻孕穗期施用的肥料,孕穗期水稻幼穗开始生长,生殖细胞分化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支撑,但是此时水稻茎秆生长基本停滞,根系出现老化现象,因此对肥料的吸收效率开始减退,前期种植人员施用的基肥、分蘖肥等会随着水稻的生长而流失,所以水稻若缺少穗肥,就会对水稻稻穗的结实率和大小造成影响,同时水稻千粒重也会降低。穗肥是水稻高产栽培中必不可少的追肥,尤其是生育期较长的大穗水稻品种更要做好穗肥管理。在施用穗肥时,首先要确定施肥时间,水稻齐穗前25 d 是施用穗肥的最佳时间,若依据水稻叶龄判断穗肥施用时间,针对常见11 ~13 片叶品种,当水稻倒二叶露尖到倒二叶长出一半时即可施用穗肥,此外种植人员还可以通过扒穗的方式确定穗肥施用时间。追施穗肥的方式:一是可与灌溉同时进行,在追肥前在稻田间灌水,深度保持在3 ~5 cm并填补出水口,而后撒施穗肥;二是可采用喷施的方式喷施穗肥。

水稻常见穗肥为氯化钾和尿素等,针对常规水稻种植田,穗期可以按照3 ~5 kg/667 m2的标准撒施60%氯化钾,若水稻长势较弱,可以按照2 ~3 kg/667 m2的标准施用尿素,针对长势非常旺盛的水稻田可以适当减少穗肥用量,同时还要避免在降雨天气时施用穗肥[6]。

4.4 酌情施用粒肥

粒肥与分蘖肥、穗肥并称为水稻栽培核心肥料。粒肥是在水稻齐穗后15 d 左右施用的肥料,粒肥的作用是提升水稻稻穗中籽粒的数量,同时控制稻穗的空瘪率,对于增加稻粒净重、提升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粒肥需要结合水稻的实际情况酌情施用,如在水稻灌浆期叶片颜色浅绿,则可以少施或者不施粒肥,但是若水稻叶片出现发黄脱肥情况,那么就应当施粒肥,种植人员可以按照2~4 kg/667 m2的标准施用尿素,或者每亩施用4~5 kg硫铵,也可用含有10%的水溶氮和48%的氧化钾的水溶肥,按照0.3 ~0.35 kg/667 m2的标准来均匀喷施。这可以有效提升水稻的灌浆速度,粒肥的施用要在水稻齐穗后15 d 内完成。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水稻安全高效科学施肥策略展开探究,肥料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要素,尤其是近些年,市场上出现大量高产水稻品种,与传统品种相比较,高产品种对肥料的需求更高。施肥是水稻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很多水稻种植人员在施肥时会陷入误区,这不仅会造成肥料浪费,甚至还会制约水稻的正常生长,同时种植人员还需要意识到水稻种植要安全高产,科学施肥管理不是唯一因素,还需要做好稻田灌溉、病虫害防治管理等重要工作。基于此,种植人员要掌握水稻需肥规律,按照相关原则认真做好科学施肥与追肥工作,尤其重视水稻分蘖肥、穗肥和粒肥的施用,以科学、安全、高效的施肥原则满足水稻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而达到增产增质的效果。

猜你喜欢
粒肥穗肥分蘖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粒肥施用时期对水稻镉积累的影响初探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控(缓)释配方肥和粒肥在粳稻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东北寒地单季稻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减少氮磷、优化钾肥用量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