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

2024-03-01 06:34黄晨钰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黄晨钰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积极表达,借助探究式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教学效率,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提出,用情境激发动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用统整重组资源,合并教学内容;用探究搭建平台,“减负而不减质”;用创新优化作业,强化训练效果。

关键词:情境激发   “双减”政策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创设鲜活情境、设计挑战任务,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国家2021年秋颁布的“双减”政策,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因此,教师要敏锐捕捉“双减”政策与课程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对教学理念的调整、作业设置的优化等,达成“减负不减质”的核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用情境激发动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心甘情愿地聚焦于某一事情时,负担就不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秉承新课程标准理念,通过创设可感的任务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幫助学生缓解学习带来的紧张感、压迫感和焦虑感。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简要复述课文”。在教学本单元《西门豹治邺》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会让学生充分掌握故事文本的特点,了解故事内容,将故事提炼为“调查民情”“惩治恶人”和“兴修水利”三个部分。然后,对学生进行简要复述方法的渗透,组织学生明确中心,判断最能凸显中心思想的部分,并复述得详细一点;相对次要的部分,就复述得简单一点。这样的教学看似循序渐进,实际上仍没跳出“机械灌输”的方式。对此,笔者从故事入手创设情境:将学生从阅读者的身份转成故事中的百姓,将笔者变成从邺县逃离的“大伯”。“大伯”在外地听说西门豹治理邺县很有成效,正带着老百姓兴修水利,不知真假,请学生作为邺县的“百姓”,劝说“大伯”放心回乡。这一情境,不仅巧妙地转换了师生的角色,还给学生的“简要复述”提供了内在动力。由于有了明确的角色身份,同时又设定了明确的表达对象和任务,学生自然将思维和身心浸润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言行之中。如何全面展现西门豹大人的治理过程呢?如何凸显人物的形象特点呢?如何才能让一个久居外地的人放心回乡呢?……这些都成了学生必须自主探究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就在于紧扣故事而创设情境,赋予了学生明确的角色担当,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唤醒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二、用统整重组资源,合并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较多。针对传统教材暴露的这个问题,新教材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调整,设置了以单元为抓手的编排方式。因此,教师要顺应“双减”政策,紧扣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将学生的关注力更多地聚焦在知识的重难点上。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个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学习重点,编者从习作单元的体例出发,编选了两篇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如果按照传统教学理念展开学习,则与“双减”政策之前的教学无异。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学生不难发现编者编选的四篇课文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从不同的方面”入手,围绕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展开描写,如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习作例文《小站》;另一种是“选择了不同事例”或者相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思想,如精读课文《盼》和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教学中逐篇教学与不分主次的顺序,以相应的类型为抓手,对单元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统整和重组,将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习作例文《小站》归为一类,以精读课文带动习作例文,形成“从扶到放”的教学模式,不仅指向单元教学的重点,还对教学难点形成聚焦式突破。

三、用探究搭建平台,“减负而不减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保证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力求让全体学生融入语文活动之中,经历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为例,这个单元的“交流平台”明确指出,复述对象不同,所确定的主次点也各不相同,所采用的复述策略应该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结束之际,笔者重新置换情境和角色,给予学生广阔的探究空间:假如三年之后,西门豹治理邺县非常成功,受魏王邀请,去魏国分享自己治理邺县的方法和智慧,你觉得还能像课堂上劝说“大伯”回乡一样去复述吗?对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1)基于不同的任务,明确复述的侧重点。要求学生依循这篇文章创作的重点,将“惩治恶人”作为最具说服力的资源进行详细复述,将“调查民情”作为探明原因的次重点,最后的“兴修水利”则可以一句话带过。面对“述职”和“分享”的要求,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西门豹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的资料,将课外素材融入自己的复述过程之中。(2)基于不同的对象,明确表达的语气和措辞。复述对象的变化,决定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语气应有所变化,学生需要在整合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关注自身的语言输出。

四、用创新优化作业,强化训练效果

“双减”政策的核心在于减掉学生不必要的学业负担,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删除与重组之外,教师还要聚焦造成学生学业负担的家庭作业。对此,教师要秉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运用全新的学业评价标准,设置具有统整性、实践性的语文作业,将做题逐渐向“做事”迈进,既指向全体学生,又关联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文为例,在教学之前,学生对纸的演变以及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笔者为学生设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1)对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梳理纸演变的历史,并提炼出蔡伦制作纸的过程。(2)对能力相对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在完成第一项任务之后,将蔡伦发明纸的过程讲述给自己的亲友听。(3)对具有较强探究意识的学生,要求他们依照课文的内容尝试进行一次“造纸”。显然,这三个任务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一是针对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二是这三个任务都有明晰的主线,第一个任务是第二个任务的基础,形成了有效的认知串联,为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的生长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应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学习看到更加宽广的世界,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苏通.语文翻转课堂里的三大低效行为及其应对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3):21-22,7.

[2]陈风珍.优化问题设计: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4):31-3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核心素养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