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场”到“入场”:开辟文本阅读的新路径

2024-03-01 06:34张小燕
江西教育C 2024年2期
关键词:在场文本阅读体验

张小燕

摘   要:语文教学关注的是语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品析不能浮于表面,而要沉入其中。因此,教师要从单元和课文的教学目标入手,让学生“在场”之后“出场”,经历“走进去”再“走出来”的过程,构建完整的学习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度的探究。本文提出,关联生活,在“出场”中丰富体验成果;对比辨析,在“出场”中洞察写作智慧;融合自我,在“出场”中形成多元解读;补充资料,在“出场”中拓展解读视角。

关键词:“入场”体验   文本阅读   关联生活

南朝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课堂教学的“磁场”,以体验的方式将学生的内在思维浸润在文本之中。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在教学本单元《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可以紧扣课文中“走进工厂寻找母亲”以及“母亲掏钱给作者买书”这两个关键场景和相关的细节进行重点品析,在“出场”的思维下感受母爱的深情,洞察作者的表达智慧。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关联生活,在“出場”中丰富体验成果

针对文本的阅读,教师不能止步于文字表层的信息,要洞察其背后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让学生从文本中抽身而出,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关注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用意,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全面解读,达成言意兼得的教学之境。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文中作者去寻找母亲时,借助“我”的视角对母亲的工作环境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描写,具有鲜明的直观感和形象感。学生在初阅读时,容易形成“压抑”“酷热”“恶劣”等感受,这是典型的“在场”体验。如何才能借助这一段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形成言意兼得的教学呢?首先,笔者组织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迁移的方式进入文本的语言之中,如“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中“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在一起工作,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七八十只灯泡”“身在蒸笼”中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次,将学生的认知从具体的环境转向文本: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天,将是怎样的感受?当学生经历了从“在场”到“出场”的过程之后,对这一环境下母亲的状态有了深入的感受。最后,提出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向母亲要钱买书和母亲掏钱为“我”买书,可作者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母亲工作的环境呢?“在场”时所形成的丰富体验,则为“出场”时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支撑,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对母亲工作环境的描写,更能凸显母亲工作的艰辛,更能展现母亲掏钱给“我”买书的不容易。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为学生设定了从“在场”到“出场”的认知通道,将学生从感受环境恶劣、体悟母亲工作之艰辛转移到作者的表达手法上,可谓一举两得。

二、对比辨析,在“出场”中洞察写作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自由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经历阅读体验、感知理解、错误纠偏等过程,逐步形成自身的解读,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文中作者在描写母亲转身时,运用了反复以及内容后置的表达方式。对此,笔者将语段中的反复内容进行“调序”和“删除”,组织学生以对比的方式,感受两种句式不同的表达效果。首先,将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从每个句子的后面调到前面,语言文字没有任何增减,仅对文字的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将反复内容后置,打破了人们原本习惯的表达顺序,起到了凸显和强调的作用。其次,将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只在语段开篇作为主语出现一次,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将“我的母亲”这一短语反复强调,把自己的惊愕、震撼之情表达了出来,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笔者没有直接渗透所谓的修辞方法,也没有将表达作用直接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调序”和“删除”,为学生提供了对比辨析的资源,将阅读感知和辨析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把学生从文本内容和情感的认知中拉了出来,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如此创作的真实用意。

三、融合自我,在“出场”中形成多元解读

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其中不乏一些名家的经典作品,既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有鲜明可感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用学生独特的原始经验、独特的认知思路,对文本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在学生深度品味了课文中两个场景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看成是课文中的“我”,对故事进行复述。学生经历了上述板块的学习之后,不仅形成了理性的认知,也对作者的表达有了相对的了解。比如,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自己心中是什么感受?听到母亲工友说的话,再联系母亲的做法,心中会想些什么?当母亲用她那双皲裂的双手掏出毛票时,自己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在这一系列的追问中,学生以故事中的“我”介入其中,融入了自身对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自身的认知进入文本,不仅融入了自身的解读,还在双向、多元的互动过程中深化了对文本的解读。

四、补充资料,在“出场”中拓展解读视角

事实上,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无论是主题内涵,还是素材内容,抑或是作者的写作方法,都存在着与教材中课文相契合的类群文本。因此,教师要及时拓展和补充其他文本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文引向拓展的文本,充分彰显补充资料的教学价值。

以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为例,当作者看到母亲工作的环境如此恶劣和压抑时,还伸手向母亲要钱买书,内心的痛苦、不舍与心酸就可想而知。然而,此时此刻的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对此,笔者为学生拓展以下资料:首先,作者梁晓声兄弟姐妹一共五人,父亲一直在大西北工作,所有的家庭生活重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母亲就是靠每月27元的工资养活一家人。其次,“一元五角”已经超过了母亲一天的收入。笔者拓展了有关当时社会的经济背景,让学生了解看似并不起眼的“一元五角”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在资料的支撑下,学生就不再一味地沉浸在文字的信息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母亲在如此艰辛的情况下,仍掏钱给“我”买书的那份浓郁而真挚的母爱。

针对这一板块的教学,如果让学生一味沉浸在文本之中,他们的认知就会停滞不前。笔者及时补充资料,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单独的文字是机械的,但在聚合的状态下,文字就形成了别样的力量和意义,呈现出真切的信息、明确的观点和真挚的情感,既能引领学生朝着文本深处“漫溯”,又能让学生重新审视文本内容,深化对文本的解读,感受文字表达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史娟娟.关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新读写,2021,(13):38-40.

[2]王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天津教育,2022,(30):183-185.◆(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李港小学)

猜你喜欢
在场文本阅读体验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学生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探析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心理治疗之路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基于“记忆”的“时间”新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