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评估30年: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国经验

2024-03-25 10:22柯平包鑫刘倩雯张雨琪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评估

柯平 包鑫 刘倩雯 张雨琪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绩效和成效集成的公共图书馆评估理论与评估标准创新研究”(19ATQ00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4-01-02

摘  要:

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走过30年的辉煌历程,有必要对评估的发展与变革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分析。文章从政府的主导作用、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评估过程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评估方式的优化、各级图书馆学会支持作用的发挥以及评估的多重保障六个方面,提炼并阐述了公共图书馆评估的中国经验,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公共图书馆评估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评估;图书馆事业;评估历程;中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136(2024)02-0002-08

Library Evaluation over 30 Years: China′s Experience in Driv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ianship

KE Ping,BAO Xin,LIU Qianwen,ZHANG Yuqi

Abstract:

Over the past 30 years,the national evaluation and rating of public libraries above the county level in China has witnessed a splendid journey.It is essential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evaluation.This paper distills and elaborates on Chinese experience in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 from six perspectives: the government′s leading role,the scientific and contemporary nature of evaluation standards,the systematic and standardized nature of evaluation process,the optimiz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s,the supporting role played by library associations at various levels,and the multiple safeguards of evaluation,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ublic library evaluation in China and even globally.

Keywords:

public library;library evaluation;librarianship;evaluation journey;Chinese experience

從1994年第一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到2023年第七次评估落下帷幕,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经30年,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探索发展道路,形成了评估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国经验。

1  政府主导:推动评估的重要力量

自1994年第一次评估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一直采用政府主导的评估模式。政府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主体,承担着管理公共图书馆事业、推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以下简称:《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的先后颁布,更明确了政府保障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法律责任。评估定级作为政府管理图书馆事业的有力抓手,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驱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1]。具体而言,政府在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发挥着三个重要作用,促进了评估工作不断优化,以及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

1.1  政府主导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规划

政府统筹评估总体工作,强有力地发挥资源调动作用,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评估。在我国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拥有最大的资源调动能力,确保了政府在投资付费、制度供给和监督管理[2]上给予评估工作有力的保障。在投资付费方面,这种保障不仅体现在评估本身的资金投入上,更体现在各级政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的财政保障上,为响应上级政府的工作要求,对地方各级公共图书馆给予的资源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切实保障了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资金要求。在制度供给方面,历次评估前,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会组建或委托组建评估标准制定组,面向成人馆、少儿馆制定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图书馆的六套评估标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向所辖范围内相关机构下发当次评估定级工作实施方案,对评估原则、评估对象、评估标准、组织实施、评估方式、职责分工、阶段安排、工作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定,为评估工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在监督管理方面,国家评估组、各省、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形成逐级向下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指导各级公共图书馆客观、全面填报评估数据外,承担着数据审核以及抽查的监管工作,以保证评估工作公平、公正地开展。

1.2  政府主导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流程

政府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动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更体现在参与到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中,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开展。尤其在第一、二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中,从评估会议的召开、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试点的部署、评估方案的制定、全面评估工作的实施、评估检查工作的开展到评估定级的总结,原文化部及地方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分工协作[3],全程参与。政府部门的亲力亲为保障了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的评估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后续的评估定级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从第三次评估开始,行业组织力量逐渐充实到评估主体中:如第三次评估,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下简称:中图学会)及地方学会参与到评估工作中;第四次评估,中图学会牵头制定评估标准;第五次评估,国家图书馆研究院修改评估标准细则[3];第六次评估开始,中图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承担评估的研究与规划工作。纵观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历程,政府的角色逐渐从前五次评估的主体[4]作用向第六、七次评估的主导作用演化,政府参与历次评估流程的程度也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总体而言,政府的职能促进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政府主导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机制

政府积极发挥上下联动作用,促进主体间的沟通协作。作为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牵头部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各级政府与公共图书馆之间发挥着信息沟通、联动协作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政领导报告工作进展,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得各级党、政领导认识到公共图书馆评估的重要意义,增加了对图书馆工作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强了对图书馆工作的支持。例如,安徽省副省长在听取了当时省文化厅厅长关于图书馆评估工作的专题汇报后,在省政府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拨出5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省图书馆购置计算机设备以迎接评估;辽宁省有些市、县领导亲临图书馆,实地检查工作并听取汇报,对图书馆的工作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并给予更多的支持,甚至当场决策、解决问题[5]。这种上下联动作用有效提升了评估实效。

在政府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能提升的管理导向下,公共图书馆历经30年的快速发展,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见表1)。上等级馆数量从1144个跃升为2723个,翻了一倍,充分彰显了以政府为主导的评估工作在推动公共图书馆评估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标准优化: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评估标准也历经七次变革与发展(见表2),呈现出了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特点。

2.1  评估标准的科学性

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图书馆的差异性考虑。评估标准系统考量成人馆与少儿馆,以及他们在省、市、县中的职能与定位,对各类型、层级图书馆的评估标准进行区别化设计,形成了成人馆与少儿馆的省、市、县三个层级的六套评估标准。其二,充分考虑公共图书馆发展规律。纵观历次评估,评估标准的制定遵循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图书馆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和挑战。第一、二次评估为解决20世纪90年代公共图书馆软、硬件普遍薄弱的问题,对办馆条件与基础业务建设指标予以倾斜;第三次到第五次评估时,公共图书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评估标准旨在大力推进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在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六次到第七次评估,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公共图书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评估标准旨在进一步促进科学管理、服务效能的提升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其三,依托先进、科学的理论工具进行标准研制。我国评估标准的制定经历了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演进,从“图书馆开展了哪些工作,就评估哪些工作”[6]到第六次以后标准的制定更加凸显科学性。第六次评估中,标准的制定广泛参考ISO 11620∶2014《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绩效指标》、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效评估》等评估标准,并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标准制定与论证,极大地推进了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的科学化进程。

2.2  评估标准的时代性

标准的时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评估指标充分反映出对信息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洞察,确保标准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从第一次评估将计算机自动化作为提高指标开始,历次评估指标中均充分考虑了信息社会的要求,助推了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发展。其二,顺应社会对公共图书馆的期待。评估标准的制定注重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关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图书馆功能的期待。这种关注来自对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的规律性认识,如第三次评估对数字资源等数字化服务的要求,第六次评估对创新服务形式的要求,以及第七次评估对智慧应用场景的要求。这些均体现出了评估指标体系紧扣时代需求、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3  过程完备:评估过程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30年的评估形成了系统性、规范性的评估过程,这保证了公共图书馆评估过程沿着既定的路径不断优化,有益于持续考察图书馆评估全貌并提供科学的改进方向。

3.1  评估过程的系统性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的系统性体现在评估流程、评估标准和评估结果应用三个方面。其一,评估流程的稳定性。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从第一次的摸索,到第七次面对疫情特殊情境的挑战,仍然保持稳定的、系统性的评估流程。七次评估全流程可概括为五个阶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标准制定、数据采集、分级评估与审核评级。这种稳定、系统的评估流程有助于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并为图书馆评估工作乃至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这种周期性的评估保证了对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持续监督和推进。其二,评估标准体系化。我国公共图书馆七次评估为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制定了适用的评估标准,包括图书馆的设施、设备、资源、服务等方面。这些标准涵盖了图书馆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导。其三,评估结果应用系统化。我国图书馆评估结果的应用具有系统性,各级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评估结果的分析和总结,为图书馆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此外,评估结果也可以作为政府和社会对图书馆投入和建设的依据,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的价值。

3.2  评估过程的规范性

规范性的评估过程对确保评估的公正性、准确性、权威性,乃至实现评估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公共图书馆評估的规范性体现在评估流程的规范性、评估标准的科学性、评估人员的专业性和评估结果的客观性等多个方面。其一,评估流程的规范性。我国图书馆评估有明晰的流程安排,从开展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评估标准、评估培训到评估结果均会在政府和图书馆学会的网站公示。内容涉及责任主体、时间和操作规范等,确保评估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其二,评估标准制定的科学性。我国图书馆评估标准是向学界、业界广泛征求意见和讨论后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其三,多轮评分确保结果公正。参评馆提供数据后,多主体协作开展多轮评分,这有助于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第七次评估为例,评估组的工作分三个阶段:初评阶段为评估专家线上评分;复评阶段评估组实地复审进行二次评分;终评阶段为评估组集体评分,确定被评估图书馆总得分,并由文化和旅游部最后审核[7]。其四,评估人员的专业性。评估组织了全国在学术上有理论水平、在管理上有领导能力、在评估上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他们有图书馆管理机构代表,省、市图书馆的馆长代表,大学教师代表[4]。其五,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因评估采用了量化的评估指标,通过对图书馆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统计和评价,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公正。此外,量化的评估结果也有助于对各级图书馆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和不足,为改进和发展提供依据,如业界专家根据特定区域的评估排名、评估得分、具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梳理出区域内图书馆近几年的发展变化,进而提出科学发展策略与规划[8]。

4  技术升级:从手工评估到自动化评估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30年的发展推进了评估方法与技术的优化,突出体现在从手工评估到自动化评估的转变。

4.1  手工评估阶段

前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评估过程主要依赖于组织评估档案和手工操作。评估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图书馆的档案材料,包括图书馆规模、藏书量、读者服务等情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些档案材料通常是由图书馆自己整理和提供。评估过程中,评估专家会根据评估标准对这些档案材料进行审查和评估,并对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服务、信息化水平、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各项指标进行打分,专家们综合各项指标的表现,给出最终的评估结果。由于评估工作需要手动整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填写评估表格,甚至进行计算和比较,这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并且容易受到评估专家的主观判断和个人偏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4.2  自动化评估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9],此后,我国更加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广度与深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补足公共文化服务短板,公共图书馆也在深度参与多个文化工程的建设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在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手工评估方式已不能满足高效统计各种异质性数据的时代性需求。彼时,技术飞速发展,智能化统计嵌入图书馆管理中,为高效的自动化评估工具取代传统的手工评估方式提供了技术保障。第六次图书馆评估转向完全基于网络的无纸化操作,鼓励图书馆将数据接口连接到评估平台。华博胜讯(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评估定级信息化系统的研发单位,负责提供和维护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管理与服务平台[10]。评估定级前,该平台会发布通知公告,开放线上评估培训,更新工作动态,并支持标准文档、数据采集规范、用户手册、专家课件等文献的随时下载,以及关于必备条件、服务效能、业务能力、保障条件、平台填报问题的随时提交。评估期间,所有与评估相关的文件提交、处理和反馈都通过平台完成[11]。第七次评估依据评估标准中定量指标的数据计算要求,明确规定自动采集的数据规范,辅助参评馆完成评估系统的数据上报工作。数据采集依托区块链技术支撑,按照各省级链路节点分散加密、脱敏存储,汇总统计结果上报,保障数据的安全传输、有效可控[12]。从手工评估向自动化评估的转变为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了更加快捷、准确和环保的方法,促进了评估过程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5  学会增能:图书馆学会的支持作用

在历经30年的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中,中图学会以及各地方图书馆学会积极配合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开展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工作[4],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会支持的格局。

5.1  图书馆学会的职能定位

从中图学会与地方图书馆学会的职能定位来看,各级图书馆学会均发挥着多重作用。一是在评估中发挥重要的联络协调作用。中图学会在文化和旅游部与各省级图书馆学会之间承担着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省级图书馆学会则在省级文化主管部门、中图学会与省域图书馆之间承担着沟通、联络职能。中图学会与地方图书馆学会的上下联动,极大地保证了评估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顺利开展。二是通过评估规划与指导,组织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导下,中图学会主要负责统领全国评估工作的实施,承担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细则的编制、评估工作相关规则的制定以及评估工具的改进;地方图书馆学会在文化主管部门以及中图学会的主导下,负责地方评估工作的具体落实,从评估动员、资格审查、评估培训到评估开展与问题整改,将评估工作落到实处。

5.2  图书馆学会在评估中的作用

从各级图书馆学会在评估历程中作用演化来看,图书馆学会在评估中职能范围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见表3)。第三次图书馆评估中,原文化部采取了委托行业组织进行评估的方式,由中图学会及地方图书馆学会代为组织实施,图书馆学会作为重要执行力量参与到评估工作中。第四次图书馆评估中,原文化部委托中图学会为评估标准制定相应的评估细则[13],进一步增强中图学会在评估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第六次评估正值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试点工作的展开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中图学会充分把握机遇,积极进行探索,确立了以中图学会为主体的评估工作领导地位。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负责评估标准的制定工作。各级学会的力量贯穿整个评估过程,形成了一个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线上线下评估相结合的全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实现了图书馆学会发挥第三方评估主体职能的一次重要跃迁。

6  保障有力:評估开展的重要基础

30年间,我国已顺利开展了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这得益于评估的制度、组织、资金、人才、技术五个维度的保障。

6.1  制度保障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是促进公共图书馆快速发展的国家意志的体现,是依据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估政策开展的,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为我国图书馆评估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评估的制度保障主要呈现两个特点。①制度保障法治化。区别于前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仅以当次制定的评估政策为制度保障,第七次公共图书馆评估拉开了依法评估的序幕,《保障法》第二十三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能考核评价制度”[18],《公共图书馆法》第四十七条要求“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进行考核”[19],为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法治保障。②制度保障层级化。我国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的开展是以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发布的评估政策为纲领,省级文化主管部门依据本省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并予以落实。这种层级化的制度安排有效地保障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评估工作的切实推进。6.2  组织保障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是由政府主导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为评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并参与评估的筹备、标准的制定与培训、评估工作的正式实施,推动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从30年公共图书馆评估历程来看,第五次及以前的评估,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其在组织保障方面的作用更为显著;在第六、七次评估中,中图学会承接了政府职能的转移,在整个评估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相应的,政府参与度相较前几次评估有所降低。如何在今后的评估中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的组织保障,以提升评估定级的影响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6.3  资金保障

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所需经费均由政府拨付,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关键保障环节。《公共图书馆法》第四条规定“縣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这一法规不仅明确了政府对公共图书馆的财政责任,也确保了评估工作的正常开展。在各地图书馆评估中,由“各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指导、检查评估工作”[14]133,这种制度性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工作的持续进行提供了基础。这一体制下的资金保障机制不仅有助于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也为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可持续的财政支持,助力了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经费的稳定拨付不仅确保评估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为图书馆评估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持续的经费保障是公共图书馆评估成功的关键之一,为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4  人才保障

我国公共图书馆评估是政府主导的,且有着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这有益于文化主管部门或承接评估工作的图书馆学会依法依规进行评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保障体现在评估工作的整个流程中:①标准研制。从第六次评估开始,由中图学会负责组建专家团队制定评估标准,如第六次委任中图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柯平教授为专家组组长,负责评估标准的研制工作。此外,中图学会还通过研讨会等方式就标准广泛征求专家意见。②评估培训。如第六次评估成立了由15名专家组成的评估定级宣讲工作专家委员会,并由中图学会委派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评估标准宣讲工作,16期各级各类培训班共培训相关人员4000人次,保障了评估标准的有效执行。③正式评估。如第六、七次评估中,先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和中图学会指导下,成立评估定级专家组进行本地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后再由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和中图学会组织成立12个评估专家组,先后共120余人对全国参评的省级和副省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评估,再对市、县级参评馆进行抽查,有效地保障了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6.5  技术保障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支持了公共图书馆评估从原来的纸质、手工评估向数字、网络评估方式转变[20]。第六次评估中,中图学会委托第三方公司研发、构建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管理服务平台”,至此之后实现了评估信息自动采集、识别,极大地降低了馆方准备纸质材料的人力、物力成本以及专家审查评估材料的时间成本,确保了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随着智慧化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在评估中的应用,技术会进一步赋能公共图书馆评估事业,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强大的保障。

回首过往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我国30年公共图书馆评估有效地发挥了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效能提升的关键作用,这得益于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评估标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评估过程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评估方式的不断优化,各级图书馆学会支持、保障评估工作的开展。过往的评估经验会助力我国图书馆评估应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形成更为优化的评估模式,也将作为中国经验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评估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柯平,张海梅,张蓝.公共图书馆事业管理的“三驾马车”:政策法律、发展规划与评估定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8):32-38,69.

[2]席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36-40.

[3]陆红如,陈雅.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比较研究与策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7(7):14-20.

[4]贾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新阶段:柯平教授谈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7):62-69,79.

[5]刘德有.乘评估东风,迈上新台阶[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2):3-9,25.

[6]柯平,苏福.基于功能定位的公共图书馆评估[J].图书馆,2016(8):1-4.

[7]哈尔滨地区评估专家组圆满完成第七次全国县级公共图书馆实地评估工作[EB/OL].[2023-11-19].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M0NTAwMg==&mid=2650601267&idx=1&sn=1e3150bd5e5abb175808 3d3bfc7335d8&chksm=bf34b9368843302099cec9bbb3452 c0d3227d233a7374f8729d714e0af1b288f44dfbb3505b6&sc ene=27.

[8]陈宏宙.西部地区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发展与思考:以宝鸡市县(区)级公共图书馆第六次评估为例[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8(12):55-60.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11-19].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第六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有哪些新变化?[EB/OL].[2023-11-19].http://www.jxxtsg.com/newsinfo.asp?id=819.

[11]文化之声|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五大方向和六大重点[EB/OL].[2023-11-19].https://www.sohu.com/a/156131591_99941692.

[12]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管理与服务平台[EB/OL].[2023-11-19].https://eva.ggwh.net/hopshine/evaluation/home.

[13]李丹,申晓娟,王秀香,等.新起点 新视野 新任务: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成人馆部分)评估定级标准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2):4-17.

[14]任竞.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四十年:从评估定级看中图学会发展[C]//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129-133.

[15]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关于组织参加第六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2023-11-19].http://www.jslib.org.cn/qt/xglj/njlib_tsgxh/njlib_xhgg/201703/t20170306_126716.htm.

[16]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2023-11-1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ggfw/202206/t20220602_933319.html.

[17]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EB/OL].[2023-11-19].https://wlt.fujian.gov.cn/zwgk/wlyw/ggfw/2022 FS07/t20220713_5953137.htm.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EB/OL].[2023-11-22].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2016-12/25/content_2004880.htm.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EB/OL].[2023-11-22].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zcfg/fl/202012/t20201204_905426.html.

[20]刘旭青,柯平,刘文宁.公共图书馆评估信息化[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5):8-17.

作者简介:

柯平(1962—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职于南开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文献学等。

包鑫(1987— ),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

刘倩雯(1994— ),女,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

张雨琪(2000— ),女,南开大学商學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咨询。

猜你喜欢
图书馆学图书馆评估
图书馆
评估依据
去图书馆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