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3-30 15:10刘艳秋
关键词:施工方质量标准标准化

刘艳秋

江苏中煊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 宿迁 223700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中,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和流程,项目方能够更加高效地监督和管理施工过程,减少质量问题和错误的发生,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包括施工计划的编制与执行、现场监督与检查、施工质量记录与整改等,有助于项目方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控。

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质量标准不明确

在一些情况下,质量标准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不同参与方对质量的理解存在差异。首先,质量标准的不明确导致施工方对工作的要求存在误解,不清晰的质量标准使得施工方无法准确了解应该达到的标准和质量目标,施工质量低于预期或与设计方案不一致,从而引发纠纷和争议,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其次,不明确的质量标准使得监理单位和项目方在评估和验收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评估指标,导致主观性的判断和误差,进而影响对工程质量的准确评估和验收。此外,不明确的质量标准还会给相关单位和个人带来困惑。施工方、设计师、监理单位等各方对工作要求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意见分歧和沟通障碍,阻碍项目进展,降低施工效率,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1.2 工作重心和方向不明确

缺乏明确的工作重心和方向会导致施工方和项目方关注不同的方面,造成施工质量的不一致性。施工方更关注进度和成本控制,而项目方可能更注重工程质量和安全,这种分散的工作重心会导致各方在目标和方法上存在分歧,导致施工过程中质量标准的实施不统一。同时,缺乏明确的工作方向会导致项目管理的混乱和效率低下,各参与方在施工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行动计划和任务分工,以及对工作的优先级和紧急性存在不同的理解,导致沟通和协调困难,出现冲突、延误和质量问题的发生。

1.3 责任划分不清

在标准化管理中,责任划分是关键。然而,存在责任划分不清晰的情况时,施工方、监理单位和项目方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难以追溯问题的责任,给问题的解决和纠正带来困难[1]。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各方互相推卸责任,无法明确谁应承担责任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延误问题的解决,导致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恶化,最终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其次,当责任不明确时,各参与方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和工作内容存在模糊或不一致的理解,造成工作重叠、工作遗漏和决策延误,从而影响施工的进展和质量控制。此外,责任划分不清还导致合同纠纷和法律风险的增加。如果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当发生质量问题时,各方会以合同不明确为借口进行争议和索赔,给项目带来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

2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策略

2.1 做好全过程和全周期的质控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策略中,开展全过程、全时段的质量标准控制是一项重要措施,涉及从项目前期规划到施工完成的整个过程,确保质量标准的统一、稳定和可控。首先,在项目前期规划阶段,需要明确质量标准控制的目标和要求,制定质量管理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确定关键节点和关键工序,制定相应的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2]。其次,在设计阶段,开展全方位的质量标准控制,对设计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和会审,确保设计方案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强调细节设计的精确性和准确性,特别关注易产生质量问题的部位和工艺。第三,在施工准备阶段,建立质量标准化管理的工作体系,明确施工的关键工序和工艺,制定相应的施工工艺方案和作业规范。培训施工人员,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准备好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第四,在施工阶段,全面执行质量标准控制措施,进行现场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符合质量标准,加强对施工材料的检验和验收,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采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质量监控,如无损检测、精密测量等,确保施工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第五,在完工验收阶段,进行全面的质量验收工作,根据预先确定的验收标准和要求,对建筑工程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工程达到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的质量水平,及时处理发现的质量问题,确保最终交付的工程质量符合标准。第六,在建筑工程完工后的后期维护阶段,继续开展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健全的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建筑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及时处理维修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保证建筑工程的持久性和可靠性。通过开展全过程、全时段的质量标准控制,可以确保质量管理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仅有助于降低质量风险和事故发生率,还能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2.2 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

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旨在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规范施工操作,并为质量问题的追溯和索赔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可以明确施工方、建设方以及其他相关方的管理职责和义务,以及明确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应承担的具体责任,明确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标准,避免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诿和扯皮的情况,提高施工方和建设方的管理效能。细项管理文件可以规范施工操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工作符合标准要求,通过明确具体的施工方法、工艺流程、材料规范等,降低施工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4]。文件包括工序操作规范、施工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点等,提供施工操作的具体指导,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有助于后续质量问题的追溯和索赔,以及提升施工方和建设方的管理水平和信誉度。通过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可以在质量问题出现时进行追溯,确定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施工索赔活动,依据文件中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明确责任划分,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行文件中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为今后的工程合作和发展奠定基础。

2.2.1 材料

在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中,特别是在材料管理方面,加强细节性管控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设定细项任务和内容。制定材料管理的细项管理文件时,需要针对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任务进行合理设定,参考人、机、料、法、环等五大要素,明确材料管理的具体任务、内容、条款和制度,确保文件中包含材料管理的各个方面,如材料的采购、存储、验收、使用等环节[5]。第二,参照相关条款和标准。在制定细项管理文件时,应严格参照相关条款和标准来开展施工管理活动,根据行业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要求,明确材料的使用质量、规格和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符合要求,从而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三,明确材料使用的细节信息。在细项管理文件中,必须清楚地说明所用材料的具体用途,包含物料名称,规格,产地,批次,供应商等。另外,对于每一个区间,还必须设置一些详细的信息,如使用数量、使用形式等。例如,在围护保温系统的设计中,需要明确保温材料、铝合金型材等相关管件设施的使用规格参数,将相关条款进行细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细致的材料管理有助于减少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和风险,并提高建筑工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的细节要求,规范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确保材料的质量和使用符合标准,进而提高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水平。

2.2.2 技术

在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中的技术管理方面,要清楚地认识到建筑尺寸和空间的冲突问题,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合理设定。首先,在制定技术管理的细项管理文件时,需要明确相关的管理文件和条款,文件和条款包括技术规范、设计文件、施工图纸等,明确文件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符合规定[6]。其次,在对样板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施工尺寸与空间之间的冲突问题,通过合理设定标高、控制线、高程控制点以及平面控制线、平面总控线等指标,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尺寸和空间的冲突。在施工方和设计方的协同下,严格参照相关文件和标准进行施工作业,确保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最后,技术管理需要施工方和设计方的协同合作,施工方应与设计方密切沟通,确保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控制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可,通过共同参照相关文件和标准,明确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保证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符合要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细项管理文件,特别是在技术管理方面,明确各项管理文件和管理条款,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技术管理水平。明确技术管理的文件和条款,确保技术操作符合规定,解决施工尺寸与空间冲突问题,通过合理设定相关指标,避免尺寸和空间的冲突。同时,施工方和设计方的协同合作,共同参照相关文件和标准,确保技术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2.3 验收

在编制工程质量验收标准时,应加强监理、施工、设计三方的协作与沟通。他们应共同讨论、协商,并确保各方在验收管理方面的共识。针对实地测量点位,需要合理设定,并进行合理管控,对于测量项目,需要明确相关要求和标准,对剪力墙、框架柱等结构部分的平整度、轴向位移、截面尺寸等进行严格把控。在进行分户验收的时候,要对房间的净高、开间、净深以及地面、墙面的平整度展开有效的控制,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设置,从而保证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都可以获得保障。通过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和指引,进行检测、评估和判定,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要求。总体而言,制定标准化的管理文件,目的是要对每一项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将各方面的标准化、管理职责和管理条例都进行明确,通过制定明确的验收标准和要求,保证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减少纠纷和争议,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设定验收条款,明确标准化的管理文件,细化各项管理内容,可以提高验收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在验收过程中,通过严格把控各项指标和要求,保证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2.3 引进标准化的监管机制

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中引进标准化的监管机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主体单位和机构部门能够配合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并积极主动地按照目前的质量管理标准来进行质量控制。各相关主体单位和机构部门需要配合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包括施工方、建设方、监理单位等,需要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管理要求和标准,通过协同合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同时,在监管的过程中,监管单位要严格按照工程量清单和质量标准化管理检查表来进行监督,实施相关规范化管理工作,监督机构参考有关检验表格,对组织、设计、管理的标准进行检讨,对监管实施方案进行完善,对检测和验收进行全方位控制,通过标准化的控制工作,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监理单位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一起,展开综合监督,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法行为展开有效的整治和处理,为监理单位赋予人事考核权、评分权,推行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化做法,增强监管工作的威慑力。同时,与多部门联合,制定规范化的监理管理方法,保证监理工作的正常化、合理化。在标准化监督管理环节,施工方、建设方、监理单位需要分享项目管理意见,协同整改质量问题,在项目经理与项目总监的共同努力下,及时解决出现的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对质量监控和监督管理的控制节点进行持续的优化和创新,提高监管效能。引进标准化的监管机制有助于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效能,通过各主体单位的合作与配合,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和规范要求。同时,通过整治违规行为和赋予监理单位权力,加强监察工作的震慑力量,保证监察工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此外,分享管理意见和协同整改,不断优化监管控制节点,进一步提高监管效果和管理水平。

3 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不仅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降低成本浪费,还能提升企业信誉和竞争力。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方法和文件,可以规范施工质量,减少质量问题和事故的发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客户满意度,并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管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各方合作意识的提升、监管力度的加强等。因此,建筑行业的各方应加强沟通协作,共同推动标准化管理的落实,提高行业整体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施工方质量标准标准化
施工方参与回购的建筑供应链协调及应急策略
标准化简述
功劳木质量标准的改进
石见穿质量标准的研究
抗骨增生丸质量标准的改进
论合同管理与工程造价之间的联系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浅谈监理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设工程管理中施工方的签证管理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