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新路

2024-04-02 15:19
国资报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东北地区生产力

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到东北考察,3次召开东北振兴座谈会,体现了对东北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要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对新时代推动东北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引。

2023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国企底子厚、影响力大、发展基础好,是推动东北振兴的重要力量。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东北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肩负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作用,在改革创新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同时,优化布局结构,带动和促进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共同发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培育新质生产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乃至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行动方向,也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指明了振兴新路。

掌握战略发展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提出后,引发了各界热议。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在解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冬林认为,新质生产力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创新性,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二是渗透性,能够与多领域科技发展相互交融,并不断催生新的技术领域和應用场景。三是引领性,为传统生产力转型升级创造机遇。

中国一汽体系数字化部副总经理、改革办主任刘俊表示,所谓新,代表着新产业、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动能;所谓质,意味着高质量、新物质。

鞍钢集团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垚说,新旧更迭,意味着生产力的动力、逻辑、范式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更依赖资金、土地、劳动力要素,有规模情结;新质生产力更依赖科技要素、数据要素。

总体来看,更加突出科技创新,是学界、企业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共同理解。

中国一重科技部负责人认为,新质生产力首先意味着科技供给的高质量,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即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实问题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和操作范式。

“最大的体会,就是新质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到我们企业来说,就是要更好地解决自主可控的问题。”哈电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刘清勇说。在他看来这有利于企业乃至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认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

“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

助推东北全面振兴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关乎国民经济发展,更关乎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张占斌认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短板和弱项,尤其科技创新不够、要素融合不足、生产力重塑不强,亟待新质生产力来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刘清勇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基于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等综合考量。“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东北地区以重型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有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东北地区的就业压力。”刘清勇说。

东北地区不仅有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求,也有雄厚基础。东北地区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较为丰富,拥有哈工大、吉林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光机所、金属研究所、物理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拥有中国一汽等行业巨头。

“应该说,东北地区技术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价值创造潜力较强。但是,这些优势尚未转变为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表示。

东北要振兴,国企挑重担。

“要鼓励一汽、长客、哈电、沈飞等产业链头部企业依托自身优势,在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精细化工、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联合各类所有制企业进行分工合作,加快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力量,形成‘大树‘小树‘灌木‘花草相得益彰的创新创业生态场景,从而推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宋冬林表示。

“在东北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央企业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这是由央企的性质、使命、实力,以及东北地区的地方特点共同决定的。”中国一汽体系数字化部副总经理、改革办主任刘俊表示,东北的央企要上承国家战略,中联合作伙伴,下接市场需求,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刘清勇提到,哈电集团作为集团总部及主体企业基本都位于黑龙江省的中央企业,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着力提升央企带动联动本地配套企业能力。

2023年11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专题会议提出,创新中央企业与东北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加大在东北布局发展力度,加快落地一批契合度高、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在东北振兴中更好发挥龙头作用。

老国企脱胎换骨的必然选择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国有企业的使命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东北地区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老国企的重要集中地。“一五”计划时期的156项工业项目中,东北地区有54个。此后,我国在东北地区集中投建了一批国有企业。

几十年反复强调的“以厂为家”的国企文化,以及随之形成的对体制内工作的依赖和向往,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东北地区区域文化、时代文化的重要底色。

历史悠久、贡献巨大,包袱沉重、机制僵化。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阵痛期。尤其是20世纪末的国企三年脱困行动中,东北地区的大批中小国企和困难国企不得不以改制退出、关闭破产等方式黯然离场。

沈阳铁西区曾分布着包括沈阳机床在内的几十家大型制造国企,创造了中国工业史300多个第一。如今,幸存者仅有沈鼓集团、沈阳机床数家企业而已。

吉林大学的一项统计表明,目前东北地区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占比约为30%,其中,主体是在地央企,地方国企普遍存在规模小、影响弱、质量不高等特点,地方国企中缺少行业头部企业。

在辽宁,地方国企在资产体量与驻辽央企相当的情况下,营收仅相当于央企营收十分之一。在吉林,驻吉央企营收、利润在国有企业中占比均超过90%。无论用劳动生产总值还是用社会贡献总额计算,吉林地方国企对全省生产总值的贡献度都不到5%。

黑龙江的情况与此大体类似。

反观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国有经济发展质量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安徽省的地方国企营收、利润均超东北三省之和。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的背景下,国有经济占比持续走低甚至缺位导致的市场主体匮乏,或许是导致东北振兴难度大的原因之一。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李方喜说,在全国范围内,国企已经从脱困阶段步入了发展阶段,但东北地区还处于脱困和发展并行的阶段。“东北全面振兴,必须把国企改革作为攻坚重点,以改革促振兴。”李方喜说。

《国资报告》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经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机制性障碍,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历史包袱沉重、市场活力不足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国有经济布局不优、地方国企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亟待升级等功能性问题。

比如,辽宁近70%的国有资产集中在钢铁、煤炭、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领域,省属企业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

吉林地方国企行业分布过于分散,只有不到8%的资产分布在工业行业。吉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中,一半企业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

为充分发挥央企与东北地方国企各自优势,国务院国资委选取105对企业开展振兴东北央地百对企业协作行动。“央地百对协作行动不是单向的央企支援地方,也不是简单的项目合作,关键是要通过加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协同、产业转型升级协作和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等,推动人才队伍、公司治理、企业管理等方面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双方互补互促、互利共赢。”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谭作钧在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现场推进會上表示。

以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各级国资委都提出要加大功能性改革力度。

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现场推进会。会议强调,要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为着力点,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布局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辽宁省国资委把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作为首要关键一招,推动14家省属企业重组整合至10家,形成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国家出资企业格局。

吉林省国资委表示,将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把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教资源、区位优势等转化为“发展之势”,努力成为全省安全支撑“压舱石”、产业发展“主力军”、科技创新“领头雁”。

培育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东北国企尤其是地方国企再振雄风的重大战略契机,也给东北国企带来了内外部的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为何会在东北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按照我的理解,就是因为东北地区‘老的东西太多了,包括重工业、老国企、体制文化等。”鞍钢集团经济研究院院长林垚说。以新破老、以新带老,将有助于开创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新质东北地区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