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及2024年展望

2024-04-09 02:47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项目课题组
上海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产业指标体系

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项目课题组

[摘要]提升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高效扩展海外市场、有效盘活利用国内资源,提高上海服务国家新发展格局和助力“十四五”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路径。课题组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依据,构建出包含市场表现力、产业成长力和产业创新力三个维度的上海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遴选上海“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重点产业”,以及电子信息、化工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装备等6个长产业链、高复杂度、处于全球竞争前沿的产业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24年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 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24)01-0028-23

一、文献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进入快速全球化阶段,国际竞争力概念被提出并逐渐深入政府和学术领域,大量专家学者就国际竞争力问题开展了各种研究和讨论。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在国际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一问题得到更多关注。许多国家和机构斥巨资竞相开展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发展和完善。

至今,国内外已有许多机构和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世界经济论坛(WEF)在1985年首次提出并定义国际竞争力,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企业提供比国外竞争者更低价格或更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在1997年的《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他竞争者更多财富的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在自由市场条件下生产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和服务以提升本国人民实际收入的能力”。从以上国际性组织机构对国际竞争力的界定来看,WEF和IMD从企业的角度阐述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OECD则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解释了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是研究当代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1980—1990年间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分析产业和竞争者的技术》(Porter, 1980)、《竞争优势:创造和维持优良绩效》(Porter, 1985)、《全球产业中的竞争》(Porter, 1986)和《国家竞争优势》(Porter, 1990等)四部著作,形成了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种竞争力主体的国际竞争力理论体系。波特在其理论中没有直接给产业竞争力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但明确指出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取决于“国家环境”。因此,他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国家为国内产业中的企业创造良好营商环境的能力。

国内外其他学者也相继给出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总体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其一,国际竞争力是生产效率的体现,归根结底是相互比较的生产力(朱小娟,2004; 金碚, 1996; 张其仔, 2003; Delgado和Ketels等, 2012)。其二,国际竞争力是盈利能力的体现,是主体持续地生产出比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Fagerberg, 1988, 1996; Cockburn和Siggel等, 1999; 杨洪焦和孙林岩等, 2007; 孟亮和吴旻, 2010; 胡大龙, 2015)。其三,国际竞争力是市场份额的体现,实质上是争夺国际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厉无畏和王秀治, 2001; 魏后凯, 2003; 刘林青和谭力文, 2006)。其四,国际竞争力是创新能力的体现,技术创新是获得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周星和付英, 2000; 倪鹏飞, 2001; 张金昌, 2001; 黄浩森和杨会改, 2018; 芮明杰, 2021)。在此基础上,学者们针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与生产要素(孟亮和吴旻, 2010)、比较优势(裴长洪和王镭, 2002)、贸易表现(张金昌, 2001; 汤蕴懿和黄烨菁等, 2021)、发展环境(周星和付英, 2000)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案例和实证分析。

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断链以及新一轮科技竞争全面展开等因素影响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已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汤蕴懿, 2020; 汤蕴懿和黄烨菁等, 2021; 汤蕴懿和韩清等, 2022)。一方面各国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关注点更聚焦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能力、持续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芮明杰, 2021),重心涉及产业标准制定的竞争,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竞争,产业发展的平台竞争,产业技术创新的制度竞争以及产业创新人才的竞争等五大层面上。另一方面也更关注于构建更安全、稳定和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确抓住当下产业加速演替趋势。加快调整并主动布局新一轮全球产业,不仅可以使中国持续增强自身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更是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尽管学术界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对其内涵的研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这些定义中找到共通点并观察到新变化,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能力,是产业发展背后的生产能效、技术创新、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价值链治理等一系列作用的合力。

二、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建构

(一)指数体系的理论依据

競争战略理论(Porter, 1980; 1985; 1986; 1990)为产业竞争分析提供了严谨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衍生和丰富了众多产业竞争力分析理论,如全球价值链理论(Gereffi, 1999; Gereffi和Humphrey等, 200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Vernon, 1966; Swan和Rink, 1982)和内生增长理论(Romer和Paul, 1986)等。本文从超大城市产业特征出发,构建“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包含了市场表现力、产业成长力和产业创新力三个评价维度。

1.市场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本文把市场表现拓展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向能力(汤蕴懿, 2020; 汤蕴懿和黄烨菁等,2021)。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持续融合,既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成果,也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专业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全球产业的组织和价值分配进入新模式,即各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全球生产网络,每个地方都负责特定的生产环节,最终形成一个紧密相互依赖的全球生产体系。这种演变深化了商业模式的传导性,促进了国际和区域价值链的重新调整。尤其是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崛起,进一步加速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得全球生产活动在空间上变得更加分散和深化,全球消费活动在市场上变得不断融合和不可分的特点。

2.成长是产业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产业成长是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产业成长是产业经历生命周期的过程,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只有具备成长能力、不断提升产业效率的产业才能更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同时,产业也需要依托产业集聚和产业投资等实现成长,即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等在范围内不断汇聚来实现能级提升。成熟期标志着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成熟前期,许多产业经历了快速增长,包括投资、劳动生产力和利润率等各个方面都迅速提高;成熟后期则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分化,一些产业保持稳定的成熟状态,而其他一些可能迅速衰退。对于那些出现分化趋势的产业,城市需要考虑将其进行转型或转移,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继续城市经济的增长。

3.创新是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产业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芮明杰, 2019),包括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涉及创新链中要素整合、研发创造等环节,既包含投入,也包括产出,是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内生增长理论将创新和知识视为经济增长的内在引擎。这一理论坚信,创新是促进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法、技术和产品,创新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助推经济长期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创新和知识的应用不仅使创新者受益,还会对其他企业和行业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意味着一个领域的技术进步可以传播到其他领域,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内生增长理论已经成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坚实理论依据。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后期,科技创新正加速演进,推动全球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对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形成颠覆式冲击,也将深刻改变经济运行方式及国家间的产业关系,催生新一轮全球产业大转移。一国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的关键更依赖于产业内的主体是否有充分的创新能力。如果缺乏这一能力,新产业的发展不能弥补旧产业的衰退,则势必产生产业空洞化,并大大地削弱产业的竞争力;而没有自主创新力的企业,承接的往往只不过是全球成熟产业链低端环节而已。

综合以上分析,本研究以竞争战略的理论为基石,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体包含了市场表现力、产业成长力和产业创新力三个评价维度(吴孔明和毛世平等, 2022)(如图1所示)。

(二)指数体系的维度构成

本研究构建的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是介于宏观经济活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微观经济活动(以企业为主体)之间的中观部分,其竞争力既涵盖国家之间宏观贸易竞争,又涵盖产业自身的成长属性,同时蕴含了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每一个维度又包含了多个子维度(如表1所示),子维度将采用若干测度项进行测算,测度项详见方法与数据部分。

市场表现力主要评估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情况(张其仔, 2003; 刘林青和谭力文, 2006; 张小蒂和孙景蔚, 2006)。国外市场表现通过一系列国际贸易指标展现(谢锐和王菊花等, 2017),包括显示性比较优势、贸易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竞争优势、出口产品质量等。高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代表产业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可更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贸易竞争力指标直接反映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国际市场占有率衡量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份额。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产业竞争地位强。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标突显产业核心竞争优势。出口产品质量指标评估产业出口产品质量,反映产业声誉。国内市场表现力体现了母市场效应对产业竞争力的影響(Krugman和Venables, 1996),主要通过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依存度评估。高国内市场占有率意味着稳固竞争地位;国内市场依存度反映产业对国内市场的依存程度,低依存度意味着更多国际市场拓展空间和国际化竞争优势。

产业成长力主要衡量该产业在产业生产效率、产业集聚水平与产业投资方面的发展活力(Porter, 1990),产业生产效率直接决定该产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具备成本优势和市场价格优势,产业集聚水平则表明上海对该行业领域核心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和控制能力(Krugman和Venables, 1996),体现了某一行业在上海地区的发育水平。产业投资水平则表明该行业在上海地区发展的未来预期,其即包含了对上海地区产业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的评价,也包含了对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预判。

产业创新力主要衡量产业在创新的活跃度和成效(胡大龙, 2015),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方面来衡量。创新投入涵盖了产业在研发资金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投入程度,R&D投入强度衡量产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强度,即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资金和其他资源的比例或数量。R&D人员全时当量衡量企业或产业中从事研发工作的人员数量,以全时当量(Full-time Equivalent,FTE)计量。创新产出则反映了这些研发投入所带来的创新成果和效果,发明专利数申请量可以较好地衡量产业内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果;新产品产值占比衡量新产品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因此反映产业的创新市场效果。

(三)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1.测算方法

为了对产业竞争力进行测算,本研究在子维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测度项构建。相关的测度项来自全球价值链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研究文献构建。理论体系中的三大维度及其子维度或子指数测算中对应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如图2所示)。

从测度项到指标的构建中,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指标降维和指标权重计算,同时利用序列相关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法进行指标交叉分析。

2.数据说明

本研究綜合多渠道数据展开指数构建。主要的数据来自海关贸易数据、相关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国家和各省市的统计年鉴、上市公司年报、行业研究报告以及专家打分数据等。在采用微观数据衡量产业能力的时候,根据样本的普遍性,使用加总或加权平均值的方式作为行业层面的代理变量,如海关贸易数据记录了每一笔贸易信息,因此采用数据加总形成行业数据;上市公司数据仅是行业的代表,因此会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式衡量产业能力。

(四)年度重点产业选择

在充分分析当前全球产业竞争重点和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布局的基础上,立足上海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产业发展基础与战略选择,并全面反映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做好“战略衔接”。本年度的研究对象选择上兼顾了上海的先导产业与新赛道产业、传统重点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均衡,重点选择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化工产业、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装备等8个产业(行业)作为本年的研究重点。

三、2022—2023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综合竞争力韧性提升,“中心节点”与“战略链接”功能进阶凸显

1.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呈阶梯式上升趋势

2017—2022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得分整体稳步上升,尽管2021—2022年间经受疫情冲击和中美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负面冲击,但是其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总得分仍然韧性增长,指数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7—2019年,得益于较为稳定友好的外部贸易环境,在这段时间内上海的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快速提升。彼时中美贸易摩擦尚未真正对上海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明显冲击,且上海凭借其强大的产业基础优势和成本效率优势,在当时有力抵消了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部分负面影响,其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也由2017年的112.1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21.4。

第二阶段为2020—2021年,这一阶段影响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除了中美贸易摩擦之外,还包括新冠疫情冲击所引发的全球贸易震荡。上海则凭借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先发优势,各重点产业快速恢复产能,在欧美等地区生产活动受到疫情冲击造成产能不足的背景下,抓住稍纵即逝的贸易窗口期,一方面“走出去”填补全球产能空白和抢占增量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加快研发创新活动,降本增效修炼内功,迈出国际竞争力提升新步伐,其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也由2019年的121.4逆势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26.7。

第三阶段为2021—2022年,上海在2022年年初和年末遭遇较为严重的疫情冲击,重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这段时间内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上海在2021—2022年间的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得分仍然稳中有升,由126.7上升至127.2,再次展现上海重点产业强大的逆周期“稳定器”作用和显著的国际竞争优势,内外发展双重韧性再次凸显。

2.开放创新协同成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新路径

由图4可见,2017—2022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二级指标均呈现韧性波动上升态势。其中,市场表现力指标在2017—2018年间短暂微幅下降,这主要受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摩擦影响。随后,上海重点产业的市场表现力指标开始快速韧性回升,即使在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其指标得分仍然呈加速增长态势。产业竞争力指标得分主要在2019—2020年间受疫情冲击有短暂下降,随后开始逆势回升,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后产业竞争力得分回归125分以上的较高水平。产业创新竞争力指标得分在2017—2022年间呈现快速跨越式增长态势,其在2017年的得分水平仅为96.71,随后接连冲破100、110和120分大关,成为驱动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引擎指标。

从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三级指数水平的变动情况来看,国际市场表现、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得分增长态势明显,由此表明,“开放”和“创新”优势仍然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国际市场表现是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2017—2022年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呈稳步持续上升态势,由2017年的99.1861上升至2022年的125.7808。

但是也应当清晰地看到,第一,上海在国内市场表现指标绝对值尽管在所有三级指标当中最高的,但得分上已经连续三年呈下降态势。第二,产业投资指标尽管在2022年有所上升,但是在这之前也已经连续两年呈现下降趋势,产业端的预期转弱态势能否真正扭转,仍然值得进一步关注。第三,创新产出指标偏低表明,上海的重点产业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转化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应注意到,上海重点产业在创新链条当中大多居于前端,其中后端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节大多位于上海以外地区,这是由创新活动的成本收益规律所得到的均衡结果,应当更加理性认识这一创新链条的区域分工现状。

未来,上海需要进一步在供给侧优化重点产业地投资经营环境,激发重点产业投资活力,筑牢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地产业基础和主体力量。同时,需要在需求侧进一步扩展和深耕国内大市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争取亮眼作为,同步提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另外,针对创新产出偏低,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重点产业竞争力结构呈现新特征

1.新能源汽车稳居第一,贡献率近一半

上海新能源汽车从2021年起连续排名第一,贡献度达到4.6,贡献率为45%。自2017年开始,上海新能源汽车出口逆势崛起,尤其是2021年特斯拉落户临港以来,上海汽车出口增速高达759.6%,出口规模也从2017年的35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850亿元人民币,2023年则进一步达到1208.9亿元,增长43.9%。同时,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新三样”出口规模快速崛起。自2017年以来,年均增速高達54.3%。在全球205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未来必然趋势。未来5年,根据中汽协数据,预计上海新能源汽车增速将超过40%左右,出口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锂电池的出口也会持续快速增长,未来10年,预计年均增速为45%,出口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可以预见,上海通过在绿色地毯新赛道上的持续布局,将迎来新能源汽车的快速优质发展,无论是国际市场表现还是国内市场表现,其指标得分均有优异表现。

2.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装备产业迅速上升

除了新能源汽车外,2021年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贡献度排名第二、第三的行业为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2022年起则换成生物医药和民用航空。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排名所有行业第二位,为0.9。上海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从2022年起,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开始逐渐爆发。未来,伴随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各类制度型开放举措的不断深化落地,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未来有望迎来快速增长爆发期。

民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贡献度在2021—2022年间开始提升,最终位居第三位,贡献值为0.22。民用航空产业的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连带效应强、技术扩散率高,作为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起源地,上海的民用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伴随着C919大飞机的首飞,目前上海民用航空产业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元。到2035年,上海依托大飞机产业园形成的产业配套,将支撑中国商飞公司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飞机的年生产能力,带动航空产业年产值3000亿元以上,其产业国际竞争力将有质变提升。

3.集成电路与人工智能产业贡献度下降

近十年来,上海集成电路出口规模从787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64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为9%,占上海外贸总规模从3.7%增加到3.9%。2021—2022年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受到美国的多方发难以及海外市场需求不振的多重压力,短期内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下降趋势有所收窄,表现出较强的韧性。当前,上海已经实现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的数据,2022年全球芯片市场规模已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其中14纳米及以上芯片的市场份额超过90%,尤其是中国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在国际贸易复杂多变的形势下,14纳米芯片自主生产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意义重大。同时,随着OPEN AIJ技术的突飞猛进,预测2024年全球专用芯片市场规模达到500亿美元以上(德勤,2024),将同时带动AI(人工智能)芯片、存储等硬件需求增长和软件服务方面的需求增长,这一领域的芯片竞争将日趋激烈。

人工智能产业的贡献度在近期同样有所下滑,这主要来源于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出口缓慢“波动下降”。近十年里,尽管上海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在2013—2020年期间出口规模持续位居上海出口首位,但是在2021年已经被电子元件(包括集成电路)反超,年均增速仅为-2.1%。

4.能源装备、化工等传统产业亟待路径突破

与上海重点硬核科技产业相比,能源装备、化工和海工与船舶等传统产业在近两年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度显著不足。其中,能源装备产业对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贡献总量位居所有行业第三位,但是其在2021—2022年间的竞争力贡献度却为负值,表明能源装备产业在2021—2022年间的贸易活动和生产活动等有承压下行发展态势。化工产业作为上海传统产业,竞争力贡献度常年为负值,究其现实原因,上海纺织和服装等传统贸易品出口持续减少。近十年来,上海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规模从872亿元人民币减少为663亿元人民币,年均降幅为2.9%。此外,上海纺织品出口规模呈现“倒U”型,自2020年以来,规模迅速减少,年均降速为14.2%。纺织服装行业作为化工行业的下游产业,其出口贸易量的下降势必对化工产业的贸易表现和竞争力水平产生负面冲击。未来上海应当更加注重推动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塑造全新国内外市场优势和竞争力优势。

(三)供需双侧扩展国内市场空间,成为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关键

1.市场竞争力:硬核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产业间分化明显

分行业国际市场表现贡献度和变动情况来看,2021—2022年间,集成电路、民航、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均呈正向提升状态,且上述四大产业均为硬核科技产业,对上海总体的国际市场表现实现正向拉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一年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无论是贡献的绝对量还是年度贡献度,其均位居所有产业第一位,这主要得益于上海新能源汽车在出口领域的亮眼表现。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贡献度位居所有行业第二位,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度和外向型水平正不断提升,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率正不断提高;二是上海近年来对医药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进口增速较快,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依存度开始提高。近十年来,上海的医药材、药品和医疗器材进口增加较快,从37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786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为9.6%,其中医疗器材年均增速更是高达12.8%。船舶与海工产业在2022年度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贡献度尽管为负值,但这是受船舶产品订单角度周期性因素影响,即期船舶交付周期为31个月左右,2022年刚好是船舶交付的低谷期。从船舶产业重点企业的订单量来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022年完工交船48艘,新接订单72艘,累计手持订单已达183艘,交船期已安排至2027年。

从2017—2022年的整体演进趋势来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民航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得分演进趋势均为上升趋势,而船舶与海工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则呈下降态势。化工产业的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得分在2017—2022年间呈先降后升的U型变动趋势,近年来增长明显。能源装备产业则刚好相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动趋势,近年来在国际市场表现指标得分方面稍有下降。这也与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密切相关,全球各国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以绿色低碳为标的各类非关税贸易壁垒也纷纷出现,上海的能源装备产业在当前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和绿色升级,将是未来亟需谋划的重要课题。

从分行业国内市场表现贡献度和变动情况来看,由表3可见,上海各重点产业的国内市场表现指标得分总体保持最高水平,上海的重点产业在畅通国内循环、扩展国内大市场方面具备天然基础优势,但同时船舶与海工、化工产业、能源装备、人工智能指数下降,新能源汽车指标波动大。

船舶与海工产业的贡献度呈逐年下降态势,这是由于上海船舶与海工的大额订单主要来自海外。人工智能产业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的规上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上海人工智能企业以应用端为主,目前在GPU智能芯片、生态系统、开源社区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未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加强生态型平台建设,打造活跃开发者生态。探索算法创新,形成开源开放体系,提供高效可靠的算法和模型;积极引进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放元宇宙基金会全球社区、CSDN等开源社区入驻上海;加强与全球开源组织和社区的合作,引进和培育优秀的开源项目和人才。

能源产业方面,国内绿色低碳新赛道的加速布局,对传统能源装备产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负面冲击。传统能源装备产业如何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加快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加快抢占国内绿色低碳领域的产业市场蓝海,需要上海能源装备产业部门加快谋划落实。

化工产业作为传统型产业,上海目前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也逐年下降,且部分产业环节正在加速向上海周边和全国其他地区转移。未来上海需要重新思考传统产业在沪发展思路,不能靠转移外迁来实现简易型腾笼换鸟,而仍需看到传统产业存在的稳定器价值与长产业链特征,统筹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加快谋划其创新驱动路径和转型升级新方向,形成传统产业国内市场竞争优势。

2.产业成长力:产业效率与集聚水平稳步提升,投资预期改善

由图11可见,上海重点产业的产业效率呈现显著分化特征,以集成电路、民航、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硬核科技产业与前沿新兴产业的产业效率指标贡献度显著为正,对上海重点产业的产业效率有正向拉动作用。船舶与海工、化工和能源装备这三大传统产业的效率贡献度为负值。人工智能尽管在2021—2022年间产业效率贡献度为负值,但是其绝对值较小,应当属于短期效率波动而非长期效率下滑趋势。

由图12所体现的產业集聚水平指标行业贡献度情况来看,在2021—2022年间,上海产业集聚水平指标贡献度为正值的行业主要有新能源汽车、民航和集成电路。这三类产业当中,新能源汽车是上海内外市场扩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也是各类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应用普及度最广的产业,以上汽为龙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集成电路则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以张江和漕河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格局不断强化。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上海的绝对优势产业,当前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处于出清过程,受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长周期性因素影响,上海生物医药行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内外竞争形势;全国各地“一拥而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周边地区同质化与内卷问题严重,不利于上海强化生物医药高能级要素集聚,目前上海在生物医药人才出现断层问题,引才、育才、留才难度加大(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2022)。

由图13可见,2021—2022年间,八大重点产业当中,有七大产业的投资指标贡献度为正值,其中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汽车的贡献度最高。这也再次验证了重点产业对上海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功能。船舶与海工产业在2021—2022年间的产业投资指标贡献度为负值,主要是由于自身订单交付周期带来的暂时性投资收缩,并非长期性投资下滑。

从产业投资三级指标变动情况来看,上海重点产业的产业效率指标在2018—2019年间有大幅度上升,随后一直保持在130左右的高水平状态。产业集聚水平指标在2017—2022年间一直保持在120~130分的高水平状态,且并未表现出较强的波动变动趋势(图14)。由此表明,在上海重点产业当中,尽管部分细分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受周边竞争加剧和企业经营压力加大退出的影响;但总体而言,上海重点产业的集聚水平并未有下降态势,这也再次印证了重点产业集群的稳定器特征。在产业投资指标方面,在2017—2021年间,上海重点产业投资指标得分呈逐年下降态势,这与整体投资预期转弱密切相关,但在2022年,上海重点产业的投资指标得分却逆势回升,展现强大韧性。结合图13的数据可见,除船舶与海工产业之外,其余产业投资指标在2022年间均呈正向拉动状态。2022年,上海股权投资1513起,投资金额2164.04亿元,仅次于北京,位列全国第二位,其中2/3的投资项目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硬科技特色凸显。

3.创新驱动力:创新投入产出形成双向快车道,部分投入收缩

根据产业创新力的三级指标构成情况,图15可见,上海重点产业创新力三级指标当中,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得分全部呈快速上升态势,尤其在创新投入端的指标增速凸显上海重点产业的创新活力强劲。上海重点产业在创新领域的投入和产出端已经形成了双向快车道,双擎推动,轰出了创新驱动的加速转型“推背感”。

从图15和图16的数据结果中可见,在创新投入端,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民航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投入在2021—2022年间对上海重点产业创新力指标有正向拉动作用。船舶与海工、化工产业和能源装备产业这三大传统产业的创新投入贡献度为负值,该类传统产业的创新驱动力趋弱,也是掣肘上海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创新投入贡献度尽管为负值,但是其绝对值非常低,接近于0,这有可能是由于整个人工智能产业在2021—2022年处于融资低潮期所致;尽管大模型的出现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大风口,但目前来看,整个人工智能行业都在摸索下一步的创新发展方向和可行路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已经处于成果加速转化和普及应用阶段,因此,短时间内的研发投入收缩同样属于正常现象。

从创新产出来看,上海重点产业当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产出指标贡献度最高,如前文所述,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已经进入到技术快速普及和成果转化时期。除此之外,创新产出指标得分处于正向贡献状态的还有船舶与海工、化工、集成电路和民航产业。能源装备、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产出指标贡献度为负值。

四、2023—2024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环境展望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带来外需市场疲弱,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尤其中美博弈正在加速全球价值链重构,全球新兴技术正在催生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全球“碳中和”战略正在促使绿色贸易快速增长。这些外部环境新变化对上海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世界经济蹒跚复苏,外部市场依然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1.短期恢复复苏与长期挑战并存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2年的3.5%降至3.0%,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平衡仍然偏向下行。虽然建立在供应链全面恢复基础上的贸易需求带来了市场获利,但大国中央银行为应对通胀普遍采取提高政策利率的举措,对市场投资有所拖累,通过信贷和货币市场等渠道传导到实体经济领域。俄乌战争的持续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市场信息和投资预期的不利影响还在持续,通胀率仍然在较高水平,但是逐步下降态势已经显现,2024年全球通胀将回落至5.2%。部分新兴经济体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还是存有巨大不确定性。

2.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开始恢复

跨国物流市场总体趋于稳定,跨国供应链已基本恢复,航运成本和供应商的交货时间已恢复正常。但“潜在”的干扰因素仍不容忽视。美国市场等在过去近三年非常规增长的储蓄存量正在减少,这个信号表明居民消费整体开始恢复,但通货膨胀水平下降较慢,家庭购买力持续削弱。政策银行為应对通胀而采取的紧缩政策提高了借贷成本,限制了企业投资意愿,国际贸易以及制造业的需求和生产指标都显示出进一步的疲软。

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较快

主要是来自外部需求疲软和高通胀下的货币政策趋紧、俄乌冲突等影响,以及发达经济体经济疲弱的拖累,其经济增长前景也将持续恶化。最为明显的就是私人投资持续疲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未来经济信心的减弱。但是,旅游业反弹会带来旅游型经济体的快速反弹,能源出口型经济体也会因为能源价格上涨而获益。此外,在新兴经济体中,得益于人口红利的优势,南亚和东南亚区域经济将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其中,世界银行和IMF对印度经济增长预测均高于6%,亚太地区经济增速高于4%。

(二)全球供应链新格局基本形成,多元化、本地化和区域化趋势将会持续

1.全球供应链的友岸和近岸布局趋势将持续

俄乌冲突、中美博弈等全球地缘政治事件,正在导致全球一体化发生逆转,出现了地缘经济分裂趋势,增强供应链弹性需求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最显著经济政策。美国相继颁布了《科学法案》《半导体激励法案》和《降低通货膨胀法案》等政策文件,通过以国家安全为目的的投资审查措施,引导其进行产业的友岸和近岸布局,拜登政府对美国四个最为关键的产品类别进行供应链漏洞审查,具体包括半导体制造和先进封装、大容量电池(主要指电动汽车的电池)、关键矿物和材料、药品和先进药物成分。还对六个工业基础部门进行供应链弹性评估,分别是国防、公共卫生和生物准备、信息和通信技术、能源、运输以及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的供应链。欧盟也先后制定了“欧洲制造”战略和《欧洲芯片法案》等,均强调保持欧盟在芯片等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的战略自主,也将会促使企业重新配置其供应链网络,带来大量跨境资本回流欧盟。这些都将极大影响跨国公司的采购和生产战略,但同时也会“倒逼”中国加快建设更具韧性和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

2.持续战争导致重点产业断链风险加剧

2022年2月24日开始的俄乌冲突是二战以来欧洲地区最大规模的国家冲突和局部战争,目前尚没有缓和或结束的迹象,长期化预期不断增强。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工业原材料、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俄乌冲突及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叠加疫情冲击影响全球要素、产品等的流动,提高全球产业链中断风险,危及产业链的安全。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金属钯和氖气、氪气、氙气的主要来源国,而这些是生产半导体芯片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俄罗斯生产全球40%左右的钯,乌克兰供应全球将近70%的高纯氖气、40%的氪气和30%的氙气。俄乌冲突导致这些重要原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出现中断,导致全球价格大幅上涨,进一步增加半导体产业链的脆弱性。同时,俄罗斯和乌克兰还是全球镍、钛、铝等金属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2021年俄罗斯镍产量占全球11%,位居全球第三。这些金属是航空、汽车、化工等产业上游的关键材料,其生产和供应的中断、减少不可避免地影响航空、电动汽车等产业链的正常运行,但同时也会强化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联结。

3.RCEP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战略契机

2023年6月,RCEP对菲律宾正式生效。届时,RCEP将对15个成员国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将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将为贸易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随着成员国开放海运、空运服务,在商业、电信、分销、金融、农业和制造业领域给予外商更具确定性的准入承诺。得益于区域内90%以上货物贸易20年内实现零关税,上海与RCEP区域内货物贸易规模将会增加;同时主要得益于在金融、数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准入门槛持续降低,上海与RCEP区域内跨境服务贸易创新活力将会增强。此外,利用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的机会,为上海深化跨境数据流动等领域改革提供战略契机。

(三)绿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趋势,将重塑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力

1.围绕绿色化产品定价和规则竞争全面展开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绿色低碳产业的兴起将极大地改变贸易结构和各国的比较竞争优势。锂期货、碳交易期货等定价权、规则权成为新一轮全球争夺的焦点。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原油和煤炭等贸易量将会下降,而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和锂等贸易量会显著增加。各主要国家也加大了对规则权的争夺。2022年6月,欧洲议会正式表决通过了碳边境关税调节机制法案的修正案。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涵盖铁、钢、水泥、铝、化肥、电力、氢等商品,以及特定条件下的间接排放。这些商品的进口商必须支付生产国支付的碳价格与EU-ETS碳排放配额价格之间的差额。

2.数字化融合正改变传统外贸模式,催生外贸新业态

近年来,数字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外贸的各个环节。第一,数字技术正在传统贸易的交付方式。尤其是随着3D打印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从长期来看,部分传统中间品贸易将被3D打印所替代。第二,数字技术正在全面提升外贸效率。目前,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贸易融资、海关监管等环节,极大提升贸易各个环节的衔接效率,进而提升贸易的便利度。

3.智能化生产将加速部分产业向东南亚转移

基于要素成本进行梯度转移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东南亚国家在产业承接力、用工成本、经济开放度等方面相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随着工业用水和用电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在贸易摩擦的新背景下,加速部分产业链相对成熟环节外移,将是长期趋势。同时,新的技术和制造模式也使得生产线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降低了对劳动力的依赖性,促进了世界工厂的转移。相关研究表明,从全球价值链测算我国对外产业转移看:(1)除最终消费目的地大量进口我国的中间品外,多个东盟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也会选择从我国进口中间品再出口。(2)越南、墨西哥等国正在不断承接我国中间品的再加工环节,在最终产品生产完成后再出口到消费目的地。(3)下游多个行业的终端生产持续转出,如食品饮料、纺织、皮革和鞋类;中游行业中运输设备的跨国分工规模也在继续增加,电气和光学设备、机械行业跨国生产规模明显增加。

(四)统一大市场和数据要素建设形成上海产业国际竞争新优势

1.长三角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在一体化发展战略性形成区域内要素高效流动、产业链跨区布局供需对接的协同发展格局。根据《长三角區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报告显示,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成果共用、资源共享和创新合作等三个指标增长最显著。

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其优势是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以及在前沿技术支持下的高新产业、新业态等,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相对更多地发展制造业。上海和长三角其他城市之间形成功能定位差异化显著、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协同发展态势。上海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服务支持等为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同时,也借助长三角区域的差异化要素资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产品配套及产业规模等提升创新能力,促进高端制造业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运行效能

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上海在2021年11月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针对数据交易全过程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构建数据交易配套制度,涵盖从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主体到数据交易各个环节的各类规范、指引及标准,旨在打造全球数据要素配置的重要枢纽节点,促进数据产业的发展及配套产业链的生态,降低数据在传统产业应用的门槛及成本,多维度实现数据价值,同时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提升上海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ockburn, J.,Siggel, E., Coulibaly, M.,Vézina, S.,Measuring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Sources: The Case of Malis Manufacturing Sector[J].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Revue canadienne détudes du développement.1999,20,(3):491-519.

[2]Delgado, M., Ketels, C., Porter, M.E., 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2.

[3]Fagerberg, J.,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8,98(391):355-374.

[4]Fagerberg, J..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6,12(3):39-51.

[5]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6]Gereffi, G., Humphrey, J., Kaplinsky, R., Sturgeon, T.J..Introduction: Globalisation,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J]. IDS bulletin 32(3): 1-8.

[7]Krugman, P., Venables, A.J..Integ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Adju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3-5):959-967.

[8]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s, 1980.

[9]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The Free Press, 1985.

[10]Porter, M.E..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86.

[11]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1990.

[12]Romer, 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13]Swan, J.E.,Rink,D.R..Fitting Market Strategy to Varying Product Life Cycles[J].Business Horizons.1982.25(1):72-76.

[14]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66.80(4):190-207.

[15]胡大龙.德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从何而来[J].世界经济研究.2015(09):117-126+129.

[16]黄浩森,杨会改.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评价[J].商业经济研究.2018(14):179-183.

[17]金碚.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7.

[18]厉无畏,王秀治.产业竞争力论[J].上海经济.2001(6):27-31.

[19]刘林青,谭力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评价——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2):37-44.

[20]孟亮,吴旻.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商业时代.2010(13):126-127.

[2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经济学动态.2001(6):14-18.

[22]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41-45.

[23]芮明杰,产业创新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9.

[24]芮明杰.双循环核心:建立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J].上海经济. 2021(1):1-10.

[25]汤蕴懿.双循环战略下提升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新路径[J].上海经济. 2020(06):5-25.

[26]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组,汤蕴懿,韩清等.强化韧性、转化势能,赋能国际贸易中心高质量发展——2021—2022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暨SCISS指数[J].上海经济.2022(06):1-19.

[27]汤蕴懿,黄烨菁,陈柯,韩清.构筑新开放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中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2020—2021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暨“十三五”上海重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2021(06):1-18.

[28]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04):11-15,

[29]吴孔明,毛世平,谢玲红,张琳,孙炜琳,张俊飚,王国刚,陈秧分,王晓君.新阶段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基于产业安全视角[J].中国工程科学.2022,24(01):83-92,

[30]谢锐, 王菊花, 王振国.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迁及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7(11):100-111+137.

[31]杨洪焦,孙林岩,宫俊涛.区域制造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7):125-129.

[32]张金昌.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J].经济管理.2001(20):17-25.

[33]张其仔.开放条件下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J]管理世界.2003(08):74-80.

[34]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05):12-21.

[35]周星,付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科研管理,科研管理.2000(03):29-34.

[36]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Analysis of Shanghai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from 2022 to 2023 and Outlook for 2024

Research Group of Shanghai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Project

Abstract: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hanghai's industries is the main path to cope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efficiently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effectively activate and utilize domestic resources, improve Shanghai's service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country, and assist in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industry lifecycle theory, an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research group has constructed a Shanghai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market performance, industrial growt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three key industries of integrated electronics, biomedicin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in Shanghai, as well as six long industrial chains, high complexity, and cutting-edge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hemical industry, automotive industry (new energy vehicles), civil aviation, civil shipbuilding, and high-end energy equipment, have been select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further development prospects have been ma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2024.

Key words: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 2023-11-08

[基金項目]本文为上海市商务委公平贸易项目《上海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310000000230313116887-00018032。

[作者简介]汤蕴懿,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张伯超,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企业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郭家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全要素生产率;张鹏飞,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经济、数字贸易。

猜你喜欢
国际竞争力产业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揭阳市麻竹笋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发展东北地区粮食贸易的对策
提升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
浅析石油工程服务企业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分析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