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华
当各地围绕战新产业的竞争仍激战正酣时,未来产业突然“火”了起来。特别是今年以来,热度盖过了多年来一直受追捧的战新产业。
中央层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未来产业,提出将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今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委出台实施意见,对未来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地方层面,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
中央和地方同时出手、紧锣密鼓地进行布局,颇不寻常。在火热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未来是否真的已来?如何抢抓未来产业的发展红利?
所谓未来产业,权威的定义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有人说,今天的战新产业正是“昨天的未来产业”。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概念相近,都是由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大的产业。
但未来产业蕴含的人工智能、基因和细胞技术、超导材料、空间技术等未来技术,代表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真正到来,重大颠覆性创新将引发一系列产业变革。从战略性、引领性和颠覆性的角度看,未来产业远超战新产业。抢抓第四次科技革命机遇、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性也远超战新产业。
同时,未来产业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前期技术积累和战新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量变引发质变。
2010年,國家层面首次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2020年,我国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7%。部分发达地区和先发城市,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0%左右。可以说,经过10年的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已趋于成熟。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发展要经历两大阶段:成长期与成熟期。成长期又分为导入期、加速期、洗牌期与出清期4个阶段,成熟期又分为稳态期、成熟后期与衰退期3个阶段。产业在加速期站上“风口”,是布局的最佳时期;进入洗牌期后,产业布局的风险明显增加。现在,很多战新产业已进入洗牌期,市场竞争与区域分布格局趋于稳定,产业布局的良机已过。
但是,越来越多的未来产业却开始步入从导入期到加速期的关键节点。很多细分领域,比如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量子信息,以及未来健康中的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未来空间中的火箭可回收技术,未来材料方面的纳米、石墨烯都在孕育新的产业变革,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快速崛起,有的在未来5—10年就有可能成长为千亿规模的产业。相比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的成长周期可能会更快,布局未来产业已刻不容缓。
从全球来看,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对未来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出台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增强在全球产业竞赛中的竞争力。我们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有不进则退的巨大挑战。
在专家看来,先行者能够在技术专利、标准规范、产业生态等方面实现“先发锁定”,后发地区将面临重重壁垒。特别是未来产业一旦越过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先发布局者将收获巨大的创新发展红利,并且持续占据先发优势。
面对愈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必须要有紧迫感,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突破技术瓶颈,才能在区域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布局未来产业的迫切性,从各地密集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可见一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或重点城市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或方案,20多个省市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未来产业。
其中,山西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早在2021年5月,山西省就制定了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2022年,浙江、上海、河南,以及深圳等地陆续发布了有关未来产业的意见或方案。
2023年以来,江西、广东、河北、重庆、北京、湖南、江苏、山东、安徽等地也相继制定了有关发展规划、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
从各地方案来看,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方向尤为火热,至少一半以上的省市将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6G等未来产业,布局氢能、核能、储能等产业的地区也不在少数;东部沿海省份发挥近海优势,纷纷布局未来空间领域,发展“陆海空”装备制造。
虽然大方向重合度高,但在细分领域,各地差异明显。比如航空航天领域,上海着重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新一代商用飞机、低成本卫星和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以及建设陆海空天领域全天候、全球性卫星互联网。浙江重点攻关低轨卫星互联网、高精度导航定位、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等,布局卫星火箭研发设计、空天装备制造、信息终端生产、空天信息应用全产业链发展。安徽侧重培育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新增长点,加快空天探测、在轨服务、开发、利用、保护等前沿技术工程化。
未来材料领域,上海在浦东、宝山、金山等地原有产业基础上,重点发展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硅基芯材料。江苏针对当地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发展粉末冶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超导材料等。浙江重点发展石墨烯、超导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细分领域。安徽聚焦新一代电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研发应用。
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定位,有助于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基础与条件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未来产业。
从发展路径来看,各地重点围绕重大创新平台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进行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一流科研院所等战略科技力量,以及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可以预见,未来围绕高端科创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
强化基础科研、原始创新,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也是各地布局的重点。多地纷纷加大投入,向基础科研倾斜。比如,广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
另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构建面向未来产业的生态系统等,都是下一步各地要着重探索的命题。
从各地制定的发展目标来看,很多地方对未来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上海市明确提出,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将达5000亿元;浙江省提出,到2035年构建5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集群;深圳市提出5至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10至15年内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一些中西部地区也雄心勃勃。山西省提出到2025年未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8000亿元,力争打造5个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未来产业;江西省计划到2030年未来产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部分领域打造出若干个5000亿级产业。
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多业内人士,特别是前沿技术专家看来,答案是肯定的,未来产业的爆发力将超乎人们想象。现在,一些未来技术带来的颠覆性产业革命已现端倪。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城市等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并产生深远影响。未来10年,人工智能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并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颠覆各行各业,创造出难以估量的经济新增长点。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尽管人工智能原始创新集中在少数地区,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享受到未来技术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
如果說少数高端创新资源富集的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是未来产业的引领者、原始创新的策源地,那么更多地区应当关注未来技术的应用创新。一项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将产生海量的应用技术创新需求,而应用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从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来看,从“0到1”是原始基础创新,“1到10”是应用技术创新,“10到100”是大规模生产力形成。在专家看来,目前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仅仅5%,最大的薄弱环节就在“1到10”。
应用技术创新涵盖技术发明、应用开发、样品加工、中试调整、放大量产等多个环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持续不断的巨额投入,且面临较高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因此科研院所和企业都不愿意涉足。这个科技成果转化的无人区被形象地称之为“达尔文死海”。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否抓住未来产业的发展红利,关键在于跨越“达尔文死海”。
从各地的行动方案来看,在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中,各地都高度重视孵化器、中试平台、概念验证平台等建设,探索打造全链条孵化体系。
随着改革的深化,当前科技孵化体系建设进入深水区。接下来,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提升孵化器内生发展动能,提升孵化与科技金融、资本市场对接能力,推动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是未来产业发展中需要突破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