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未来产业潜力之城?

2024-04-09 18:08课题组
决策 2024年3期
关键词:核能力分指数潜力

随着未来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各方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课题组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发展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形成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京沪深居第一方阵,梯度格局明显

根据总指数结果,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排在前三位,其中北京以96.0高分排在首位,上海次之,得分达到89.5,两者遥遥领先,深圳得分接近80。

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合肥7个城市属于第二梯队,指数得分均高于60,反映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剩余15个城市属于第三梯队,指数得分均在60以下,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差距较为明显,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分化。

分区域来看,指数得分居于前10的城市中,长三角城市占据5席,反映长三角地区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领先。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关度总体较高,但也有部分城市指数排名与GDP位次背离。其中合肥、西安两座城市指数排名分别为第11、12位,远高于GDP排名,未来产业潜力可期。

从分项指数来看,一线城市与强省会城市总体占优,传统制造业强市亟需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其中,创新策源能力指数,各城市基础研究能力差距明显。25座城市中有10座城市的创新策源指数分数超过60,占比达到40%。其中,北京在创新策源方面处于全国标杆地位,得分最高;上海、深圳和西安处于第二梯队,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策源能力得分均达到70分以上;第三梯队为武汉、南京、杭州、广州、合肥、成都六座城市,作为省会城市,与同省市的其他城市相比,创新资源相对集聚,得分在60-70分之间。

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产业集群和创新企业是产业硬核能力的关键。上海、北京超一线城市凭借各类要素资源优势,产业硬核能力位居前两名,得分均超过90分,远超其他城市。深圳、合肥、苏州位居第二梯队,尤其是合肥,以72.9分位居第四名,这得益于合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

杭州、武汉、成都、广州、西安5个省会城市,分别位居第6-10名,處于第三梯队,其中成都、西安是唯二的位居前10的西部城市。一些传统制造强市得分并不理想,如宁波、常州、东莞、佛山等,未来产业潜力偏弱,得分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

企业成长潜力指数,25城表现分化较为明显,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较大。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的企业成长潜力

保持领先,得分均在80以上。除京沪深外,在得分60以上的7座城市中,有5座均来自长三角地区,其中江苏占3席且排名整体较为靠前,浙江占2席,另外合肥也表现突出。下一步,如何充分结合本地产业优势特色,集聚更具成长空间的优质企业,为当地经济产业发展培育“领头羊”,注入“新活水”,显得尤为重要。

孵化加速能力指数,长三角城市领先,标杆孵化器打造和资本助力是重要因素。从城市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孵化加速能力指数第一梯队。杭州、 广州、南京、武汉、苏州等城市指标得分均高于70分,位列第二梯队。西安、合肥、长沙、重庆、常州、天津、无锡、成都处于第三梯队。其余9座城市处于第四梯队,在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潜力方面差距较大。

从区域来看,排名前八位的城市中,半数来自长三角区域,长三角未来产业孵化加速能力领先优势明显。粤港澳地区次之,环渤海区域相对较弱,除北京排名第1位以外,其他城市均排名靠后。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头部城市与GDP排名较为一致,营造宽松环境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在五大分指数中整体偏高,平均得分为57.80,反映出在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便捷高效、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已成为各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识。

得分排名前10的城市,其GDP规模也基本排在前10位,仅重庆、武汉掉出前10。得分高于平均分以上的10座城市,大部分位于沿海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占5城,广东占2城。而得分较低的省份多来自内陆及北部,与综合经济实力以及对营商环境的认知保持一致。

长三角的“潜力之星”

长三角主要城市(除上海外)在以未来产业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布局比拼中,谁是未来的“潜力之星”?

具体来看,杭州各方面能力相对均衡,总体地位优于经济实力。杭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8.7,在长三角主要城市(除上海外)中排名首位,在25城中排名第5位,体现了杭州作为新一线领头羊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潜力。

从分指数来看,杭州孵化加速能力、创新策源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分别位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1、2、2位,产业硬核能力和企业成长潜力均排长三角主要城市第3位,显示出杭州未来产业竞争力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

杭州创新策源能力略逊于南京,特别是优势学科数远少于南京(23个);拥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名相对较为靠后。杭州产业硬核能力不及合肥、苏州,杭州在国家战新集群(2个)、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明专利、科创板上市企业数(2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面排名靠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5.10%)相对滞后。杭州需要进一步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并提升未来产业的综合环境生态。

苏州企业成长潜力和综合生态环境总体领先,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苏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7.1,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与其GDP排名(第7位)基本相当,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为匹配。

从分指数来看,苏州企业成长潜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表现较好,分别位居长三角主要城市第1、2、3、1位。相对而言,创新策源指数排在25城第13位,远低于其GDP排名,表明苏州产业发展方面实力较强,但原始策源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凭借新兴制造业优势,总体指数较高,但作为一般地级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些显得先天不足,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均排名靠后。苏州需要加大R&D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载体作用,加快培育高增长企业,提升企业孵化加速能力。

南京部分指标潜力突出,产业硬核能力有待增强。南京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3.7,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名第3,在25城中排名第7位,反映南京未來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潜力优势。

南京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和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表现较好,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位分别为第1、2、2位,均好于综合指数位次。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产业硬核能力较弱,在25城中排名第16位。其中,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两个指标排名分别在25城第20和18位,显示南京产业硬核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

南京需要着力提升产业硬核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合肥产业硬核能力突出,综合生态环境有待完善。合肥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0,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名第4,在25城中排名第10位,比GDP排名(17位)高出7位。与经济实力相比而言,合肥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潜力优势。

合肥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在25城中排第4位,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居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四个分指数。创新策源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表现也较好,排位分别为25城中第10、10、11。相对而言,综合环境生态分指数排在25城中第19位长三角主要城市中排名第6位,在五个分指数中最低,主要是受到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不高和营商环境的综合影响。表明合肥需进一步提升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度,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合肥近年来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吸引了大量风投的关注,获得的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排位均较靠前,分别排在25城第6、11位。但相对而言,孵化器的孵化和服务能力略显薄弱,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不足20家,排在25城第20位,孵化器能级有待提升。合肥需要着力提升孵化加速能力,并在未来产业生态环境方面加快提升。

(作者单位: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唐丽珠、揭永琴、李光辉、刘梦琳、王珏、项田晓雨)

猜你喜欢
核能力分指数潜力
10 中电联:电煤供需两弱 库存缓慢提升
潜力榜
竞争力飙升
俄罗斯测试有核能力的新型无人潜艇
PPP模式怎样发挥最大潜力?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美军研制新一代远程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