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旱作覆膜精量穴播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法

2024-04-24 12:02杜江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2期
关键词:饲草苜蓿田间

杜江

大力发展紫花苜蓿种植产业,可以有效改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寒凉季节牲畜养殖饲草短缺问题,维护天然草地资源,优化生态环境。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近年来积极探索和推广苜蓿饲草种植生产栽培技术,经过多年摸索试验推广,探究出一套适宜青海东都农业区的苜蓿旱作覆膜精量穴播技术管理方式,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基于此,本文将从播前准备、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期刈割、加工利用等方面对该技术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青海省作为我国牲畜养殖大省,在当地开展紫花苜蓿种植生产,不仅可以调节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还可以解决在寒凉季节饲草短缺的问题,减少牲畜养殖对天然草地资源的消耗。为提升紫花苜蓿种植生产水平、增产增收有借鉴意义。

一、紫花苜蓿概述

1、形态特征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饲草,植株高40~130cm。主根粗壮、发达,可深入土层数米,侧根发达,多分布在土层30cm以上区域。茎直立、丛生或平卧,四棱形,外观无毛或微被柔毛、枝叶茂盛。叶为羽状三出复叶;托叶大、为卵状披针形,尖端较锐,叶基部为全缘或有1~2齿裂,叶脉清晰;叶柄短,顶生叶柄比侧生叶柄长。总状或头状花序,长1~2.5cm,单个花序中有花朵5~30个,总花梗直立,比叶长;花长6~12mm,花梗2mm;花萼为钟形,长3~5mm,花萼齿线状、锥形,有柔毛覆盖;花冠色淡黄、淡蓝、暗紫色。荚果完全成熟后为棕色,内有种子10~20粒。种子为卵形,长1~2.5cm,外观平滑,色黄或棕。在青海省地区紫花苜蓿花期为5~7月,结果期为6~8月。

2、生长特征

①适应性广

紫花苜蓿在种植期间对土壤要求不高,即使在肥力水平、地质较差的地块也依旧可生长。种植在土层深厚、肥力水平中上、pH值6~8、排灌便利的土壤中长势最佳。

②抗逆性强

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寒性。种子播种后在5~6℃的温度下即可发芽,出苗后可耐受-5~-6℃的低温。进入成株期后,可耐受-20~-30℃的低温。进入冬季后,若植株上方有雪覆盖,可耐受-40℃的低温。同时,紫花苜蓿在生长期间抗旱性较强,根系发达,深入土壤中,即使在降雨量较少的区域也能够正常生长。

③营养含量丰富

紫花苜蓿茎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青草养分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3.1%、消化能8.5KJ/kg,粗纤维含量25.6%,适宜多种牲畜做饲草食用。除此之外,其还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家畜食用后可显著提升转化利用率。对比常规的禾本科饲草,紫花苜蓿茎叶中可被牲畜食用消化的养分含量高出2倍、可消化蛋白质高出2.5倍、矿物质含量高达5倍左右。

二、紫花苜蓿旱作覆膜精量穴播技术

1、制定合理种植轮作制度

苜蓿种植轮作可依据种植实际情况及田间管理措施进行确定,通常来说,苜蓿种植一个轮作循环周期为3~4年。为保障苜蓿能够建立起健壮的根系基础及地上物质生物量,需要充足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苜蓿植株根系中根瘤菌具有固氮性,且根系入土深,因此开展苜蓿种植可以有效的优化土壤质量。但是长期种植单一作物,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虫害基数增多,降低作物的产量。因此,可结合当地种植结构情况,选择高养分作物与苜蓿进行轮作,提升土壤的肥力基础,减少土传病虫害的传播与侵染。在选择轮作作物种类时,需要考虑与苜蓿常发病虫害有差异的作物品种,例如根茎作物马铃薯、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燕麦等。与此类作物进行轮作生产,可以有效的减少土传病害的影响,提升苜蓿种植产量,增加土壤肥力水平利用率。

2、播前准备

①选地整地

紫花苜蓿生长期间根系较为发达,因此,在选地时,以土层深厚、肥力水平中上、排灌便利、pH值6~8的优质沙壤土或轻壤土最佳。选地后,对地块上前茬作物收获后的残留地膜、病残体、杂草等清理,并翻耕晾晒,深翻25cm以上,翻耕后平整土地,借助光照充分晒田,减少田间病菌、虫源基数。

紫花苜蓿为多年生豆科植物,喜磷、钾肥,在整地时施足底肥,可以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满足植株生长需求。播种前,施入过磷酸钙100kg/667m2、尿素15kg/667m2、腐殖酸铵30~50kg/667m2,充分混合后均匀撒施土壤,撒施深度10cm左右,随后平整土地。

整地后土壤应当达到“松、平、碎、墒、净、齐”的六字标准,田间无草根、无杂草、无大坷垃等杂物。

②选择优质品种

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地势环境特征选择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紫花苜蓿品种,青海东部农业区多选择WL343HQ、陇东苜蓿、金皇后、42IQ、皇后等优质紫花苜蓿包衣品种,包衣具有易于播种,减少鼠虫盗食,接种和提高根瘤菌活性的作用。苜蓿籽种质量必须符合国家GB6141—2008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二级以上为最佳,即种子净度≥95%,发芽率≥85%,其他植物种子≤3000粒/kg,水分≤12%。种子千粒重要求2~3g左右。播种前对种子精选,剔除瘪粒、杂质、带病虫粒,保留大小一致、饱满种子。

③种子处理

苜蓿种子处理方式包含温汤浸种和包衣处理两种。

温汤浸种:播种前1d将紫花苜蓿种子置于50~60℃的温水中浸泡30min后取出晾干待播,浸泡期間不断搅拌,避免种子过熟。

包衣处理:在播种前,对苜蓿种子接种根瘤菌包衣处理,每公斤苜蓿种子使用根瘤菌制剂50mL进行拌种。在拌种的同时为促进根瘤菌的快速繁殖效果,可在拌种时,苜蓿种子中加入钼酸铵15~20g/kg充分混合均匀后,再使用根瘤菌进行拌种。拌种后将苜蓿种子摊放在室内散光处阴干后播种,拌种后24h内种子全部播种完毕。

3、播种方式

①播前准备

依据播种面积提前准备厚度0.01mm、宽度1.2m,每捆重量10kg标准的黑色地膜,覆膜可以提高地温,起到保墒、抑制杂草生长作用;另外选用质量好、做工效果稳定、性能优异,适宜种植高粱、藜麦小颗粒农作物的施肥铺膜覆土精量穴播机进行播种。播种前在田间反复调试,确保紫花苜蓿的种子播种量、株行距、覆土厚度等适宜,同步进行施肥、地膜铺设、籽种穴播、覆土等工作。

②播种期

青海省紫花苜蓿旱作播种时间多以早春为主,播种时间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最晚不要超过8月。土壤耕层10cm稳定5℃时,苜蓿种子即可发芽。当年播种后,紫花苜蓿扎根较深、植株抗寒性强;翌年返青期较早,稳产性强。播期过晚的情况下,紫花苜蓿当年扎根较浅,不利于当年越冬及翌年返青。

③合理密植

紫花苜蓿亩种子亩播种量约为2kg,播种后亩基本苗通常在2.5~3.5万株/667m2。播种时要做到播量精准、播行笔直、种子播种深浅一致、下籽均匀、无空穴、无浮粒、无缺棵缺垄的现象。播种深度控制在2cm、单穴播种子5~8粒即可。覆膜穴播时行距15cm,间距15cm,标准的穴播数量为36穴/m2,即在1m2见方内播种6行。每行穴播6株。播种后地面膜边压土带宽6~8cm,播种行间压土带宽5~6cm,每间隔5m进行一次横压,避免风刮飞地膜。

④施种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下,在播种时,可使用尿素20~35kg/667m2作为种肥随种子施入。种肥施入可随机械播种同时进行,借助机械将种肥施入种子斜下方8~10cm深处,不可与种子距离过近,易出现烧苗。播种覆膜工作完成之后,对田间的边角地带机械无法播种的区域进行补播,补播的紫花苜蓿品种与大田品种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品种混杂,影响田间管理。

4、田间管理

①查苗、放苗

紫花苜蓿在播种后7~14d左右即可出苗,在出苗后巡查田间幼苗长势情况,一旦出现缺苗、断垄的区域及时补苗。同时观察田间地膜铺设情况,压好地膜,避免被风吹出现揭膜的现象。少量紫花苜蓿出苗后叶片由黄转绿或穴播苗位不正时要及时破膜放苗,放苗时间避免午间高温,在清晨、午后进行。放苗时观察天气,当有寒流、大风、降温等天气时,可推迟放苗时间。

②灌水管理

如有灌溉条件,紫花苜蓿播种后,当土壤墒情未达到60~90%之间时,在播后及时灌水,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80%左右。紫花苜蓿地必须排水便利,不能积水,积水2~3d就能导致苜蓿根部腐烂。

③追肥管理

紫花苜蓿在当年播种后,由于有底肥的供应,因此第1年通常不需要追肥,第2年以后每年追肥1次。追肥种类以速效性化肥或有机肥为主,紫花苜蓿植株根系有根瘤菌,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追施氮肥。但是当紫花苜蓿植株生长期间出现缺氮现象,生长缓慢、叶片黄化、植株瘦小等情况,可追施氮肥。追肥时间多为每年苜蓿返青期时进行,结合田间土壤中耕追施二铵20~50kg/667m2、氮肥20~50kg/667m2或有机肥300~500kg/667m2。磷肥通常在生长季节以叶面喷施的方式追施,使用磷酸二氢钾300倍液茎叶喷雾,每年喷施1~2次即可。

④越冬管理

紫花苜蓿当年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应当为9月中旬霜冻前。越冬土壤封冻前,浇灌一次越冬水,提升植株抗寒能力。越冬期间定期巡查田间情况,禁止牲畜啃食踩踏、放火烧荒,避免损坏地膜的完整性,保障苜蓿能够顺利越冬及翌年及时萌发。

5、病虫害防治

苜蓿种植期间,常见的病虫草害有霜霉病、白粉病、草地螟等。病虫草害的发生对苜蓿的产量及品质影响较大,需要及时做好防控管理,从而降低病虫害对苜蓿植株生长不良影响,培育出健壮优质饲草,增产增收。

①霜霉病

苜蓿霜霉病致病菌为霜霉菌(Pyricularia grisea),常存在于土壤或植物病残体中,当外界环境湿度大的情况下,可通过风、雨、虫媒传播至苜蓿植株上。霜霉病多发于多雾、高湿、低温季节中,通常与苜蓿的种植密度过大、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差、光照不足等因素联系密切。

苜蓿感染霜霉病之初,叶片上会出现圆形、卵圆形的灰白色病斑,病斑边缘为红褐色或紫色。随着感病时间的延长,病斑会逐渐增大,受害部位叶片出现黄化、断裂。茎部感病后病斑为灰白色或淡褐色,后期感病部位会出现软化、腐烂、溃疡,影响植株营养运输。

当田间出现霜霉病病株时,需要及时将田间的中心病株进行清除并封闭带离田间集中销毁,避免病菌的滋生扩大,造成田间植株大范围感病。在发病初期,使用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10d使用1次,连续防治2~3次即可。施药时,喷雾器喷头斜上45°上下扫施,将药液均匀喷雾至植株叶片正反两面防治效果最佳。

②白粉病

苜蓿白粉病致病菌为豌豆白粉菌,属于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生在苜蓿上主要以危害叶片、叶柄、茎秆、荚果为主。当感染白粉病后,会在苜蓿的叶面上生成白色或灰白色的粉状物,通常在叶片上表面或下表面分布。此类覆盖物为白粉状,为致病菌的真菌孢子或菌丝体。受害植株病斑多从叶片的基部或边缘侵染,逐渐扩大至整个叶片,感病时间增长,受害叶片会出现黄化、枯萎、干枯、脱落等症状,传染性强,发生严重后可造成苜蓿饲草减产。同时,接触传播也为苜蓿白粉病的一种传播途径,当昆虫、人或动物接触到带白粉病的叶片、叶柄等带病组织时,病菌菌絲或真菌孢子会附着在人、动物、昆虫等物体上方,造成远距离传播。通常来说,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白粉病易发。

当田间出现白粉病危害时,在发病初期可使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7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10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在药液喷雾防治时,可加大药液量的使用,提升药液附着在植株上的数量,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③草地螟

草地螟为苜蓿生产期间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害虫,成虫体长1.5~2cm,体色棕或灰褐色,前翅为透明状,有深色斑点;后翅较小且无斑点分布。幼虫为白色或黄色,体长柔软,有头胸部、9个腹节,每个腹节上有一对鳍状附肢分布。草地螟危害苜蓿时以幼虫啃食叶片为主,受害叶片呈不规则条状或蛀蚀状损伤,发生严重时能够啃食掉整个叶片,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效果。发生较重时,会有大量的幼虫群居在苜蓿叶片上进行啃食,最终导致植株生长瘦弱、死亡。

草地螟危害苜蓿初期,可使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500倍液茎叶喷雾防治,每间隔20d防治1次,在发生盛期连续防治2~3次即可。

6、杂草防治

紫花苜蓿种植时覆黑色地膜,有抑制杂草生长作用。苜蓿地播种前适用的土壤处理除草剂主要有48%地乐胺乳油、48%氟乐灵乳油、48%拉索乳油、90%禾耐斯乳油等。播种前适用于地上杂草茎叶处理的除草剂主要有41%农达水剂、74.7%农民乐水溶性粒剂等。出苗后防治杂草时使用的除草剂还应注意综合考虑酸碱度、温度、湿度、光照、刮风等因素。在充分了解除草剂特性的基础上,根据除草剂所要达到的目的,选择适当的除草剂进行混用。就乐都区而言多易出现禾本科冰草、藜科灰灰菜、菊科苣荬菜等杂草。但其他如稗草、野燕麦、早熟禾、野黍、黑麦草、旱雀麦等一年生和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可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进行防除;刺苋、藜、猪毛菜、酸模野蓼、大薊、苣荬菜、蒿属、旋花属等多种阔叶杂草可用25%苯达松水剂进行防除。

7、适期刈割

紫花苜蓿生长至6月上旬后进入初花期,首次刈割时间以田间紫花苜蓿10~20%进入开花期时进行,保留根茬高度5~6cm,刈割后将其晾晒至水分含量低于20%时,进行打捆使用。二次刈割为7月中下旬、三茬刈割为9月上中旬,刈割后处理方式与首次刈割相同。收割打捆时,避免损伤地膜。越冬前最后一次刈割后,保障紫花苜蓿植株可再生长20~30d,根茬保留高度应当高于5cm,确保其能够顺利越冬。

8、加工利用

紫花苜蓿饲草刈割后,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利用习惯加工调制成苜蓿青干草、青贮青绿饲草、草粉或草颗粒及青绿饲草饲喂家畜。

综上所述,推广紫花苜蓿旱作覆膜精量穴播技术,加大紫花苜蓿生产种植,可以满足青海东部农业区寒凉季节中牲畜饲草短缺的问题,维护当地天然草地资源生态环境。在进行紫花苜蓿旱作覆膜精量穴播管理期间,种植户可采取播前准备、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宜刈割等方式,提升紫花苜蓿的长势,促进其增产增收,提高青海省苜蓿种植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饲草苜蓿田间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苜蓿的种植技术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三法喂牛可省粗饲料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关于西藏饲草种植模式探讨——以拉萨市为例
苜蓿:天马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