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穗瑶
鸡呼吸道疾病是现代家禽养殖领域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综合性疾病,引起该种疾病的原因极其复杂,呼吸道疾病发生流行之后,病原会不断侵害鸡群的呼吸系统,造成呼吸系统异常需要明确鸡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方法,并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从综合角度入手,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率。
一、两种常见鸡呼吸道疾病的诊断
1、鸡传染性鼻炎的诊断
①病原特征
副鸡嗜血杆菌根据其生化特性和抗原构造,可分为以下血清型,分别为:A、B、C、D、E、F、G、H、I、J、K、L、M、N。其中,A型和E型毒力最强,致病性较高。血清分型对于诊断和防治副鸡嗜血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副鸡嗜血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短小、细长、无鞭毛、无芽孢的杆状,通常呈单个或成对排列。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呈灰色、蓝灰色或紫红色,菌落形态为边缘整齐、湿润、透明、乳光状的小菌落。病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在4℃条件下存活一个月,-70℃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在自然环境中,该菌可存在于土壤、水源、饲料、鸟类肠道等处。该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可迅速将其杀灭。副鸡嗜血杆菌的营养需求较高,需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才能生长。常用的培养基有巧克力琼脂、胰蛋白胨琼脂、含有抗生素的琼脂等。病原的生长温度为1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在4℃条件下可缓慢生长,但低于4℃生长受抑制。副鸡嗜血杆菌对酸碱度的适应性较强,在pH值5.5-7.5的范围内生长,最适pH值为6.8-7.0。副鸡嗜血杆菌为需氧或微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但在无氧条件下也可生长,但生长速度较慢。
②流行特点
副鸡嗜血杆菌通过其荚膜多糖抗原和菌毛等侵袭性物质,黏附在鸡的上呼吸道黏膜上,引起黏膜炎症反应。同时,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和外毒素也会导致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结果是黏膜肿胀、充血、分泌物增多,表现出鼻炎症状。患鸡是主要的传染源。在临床症状明显的患鸡中,鼻腔、喉头、气管等呼吸道分泌物中携带大量病原菌。此外,慢性感染或隐性感染的鸡也可作为传染源。副鸡嗜血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鸡在呼吸、打喷嚏、鸣叫等过程中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原菌,可传播给同群其他鸡。此外,污染物、饲料、饮水等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鸡均可能感染副鸡嗜血杆菌,但以肉鸡和育成鸡的易感性较高。鸡群密度过大、通风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均会导致鸡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传染性鼻炎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季节较为多发。发病率波动较大,通常在10%-40%之间,严重时可高达80%。若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较低;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可达10%-20%。部分感染副鸡嗜血杆菌的鸡可能呈现慢性或隐性感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③临床症状
鸡传染性鼻炎潜伏期一般为2-4天。急性型病例的临床症状较为典型,表现为频繁打喷嚏,喷出带有气泡的鼻涕。鼻腔分泌物增多,病鸡甩头、擦鼻,导致周围环境污染。病鸡呼吸急促,张口呼吸,严重时可出现呼吸音。炎症波及眼睑、脸颊等部位,导致肿胀、充血。鸡食欲减退,精神不振,体重减轻。急性型病例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20%。慢性型病例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鼻腔、鼻窦内有脓性分泌物,病鸡鼻塞,呼吸不畅。关节肿胀、疼痛,病鸡行动不便,甚至跛行。骨髓炎表现为疼痛、发热、瘸腿等症状。眼结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慢性病例病程较长,病鸡逐渐消瘦,生长受阻。
④病理学变化
副鸡嗜血杆菌引起的鸡传染性鼻炎,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涉及呼吸道黏膜、鼻窦、骨髓等部位。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黏膜表面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黏膜上皮细胞间可见大量细菌聚集,部分菌体突破上皮细胞进入黏膜下层。鼻窦黏膜充血、水肿,窦腔内见大量脓性分泌物。鼻窦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鼻窦黏膜及分泌物中可找到大量细菌。骨髓炎表现为骨髓腔内充血、水肿,骨髓细胞变性、坏死。在骨髓炎病变部位,可见大量细菌聚集。关节炎表现为关节囊充血、水肿,关节腔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关节软骨及滑膜组织受损,周围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可检测到细菌。眼结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结膜囊内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在眼结膜及分泌物中可找到大量细菌。
⑤实验室诊断
取病鸡鼻腔、竇腔、骨髓等病变部位的病料,或采集病鸡死亡后的尸体解剖组织,制成均匀的涂片。将涂片固定,使用碱性美蓝或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用油镜观察涂片,观察细菌形态、排列以及染色特性。在涂片中发现革兰氏阴性、呈短小杆菌、呈链状排列的细菌,可初步判断为副鸡嗜血杆菌。病原分离培养期间取病料或病变部位的组织,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巧克力琼脂平板或含有抗生素的液体培养基中。将平板或液体培养基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24-48h。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如菌落形态、颜色、边缘等特征。副鸡嗜血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通常为灰白色或淡黄色,菌落较小,直径约1-3mm。菌落形状为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圆形或不规则形。菌落的边缘通常较整齐,呈波浪状或锯齿状。菌落质地较疏松,用手指触摸有颗粒感。菌落中心部位较透明,边缘部位较浑浊。副鸡嗜血杆菌在某些培养基上可产生溶血现象,即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变透明。
2、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诊断
①病原特征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根据其血清型可分为两个主要的血清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a、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1b等。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同样可分为若干个亚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a、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2b等。不同血清型和亚型之间的抗原性存在差异,导致其引起的疾病表现和免疫保护力也有所不同。病毒为球形或近似球形病毒,直径约为60-120nm。病毒粒子表面具有囊膜,囊膜上覆盖有三角形的刺突。病毒粒子内部包含一个直径约为30nm的圆形核心,核心内含有病毒的RNA和一些辅助蛋白。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耐受一定程度的酸、碱、热和干燥条件。在室温下,病毒在羽毛、粪便等有机物中可存活数天至数周。在4℃条件下,病毒可存活数个月。在高温(60℃)和干燥条件下,病毒较易失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感染鸡后,可以在感染部位和排泄物中检测到。病毒在56℃条件下加热30min即可失活。常用的消毒剂,如醛类、醇类、碘类、过氧化物类等,均可有效杀灭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宿主细胞,随后在细胞质中进行复制。病毒复制过程中,会合成病毒RNA、病毒蛋白和病毒囊膜。病毒粒子在细胞内组装后,会释放到细胞外,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
②流行特点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通过感染鸡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病变和炎症反应。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制复制自身,导致细胞死亡。同时,病毒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应答,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机体组织。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病鸡在感染后,病毒在其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蛋中大量排出。带毒鸡则可能在感染后长时间内成为无症状携带者,不断排出病毒。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鸡和带毒鸡在咳嗽、打喷嚏、呼吸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易感鸡吸入这些飞沫后感染。此外,病毒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气溶胶传播,以及污染的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感染各种年龄段的鸡,但以幼龄鸡最为易感。不同品种和性别的鸡对病毒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通常情况下,鸡群初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易感性较高;在经历一次感染后,部分鸡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和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有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均有流行的可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传播速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饲养管理条件、环境卫生状况、病毒血清型和亚型等。在饲养管理条件较差、卫生条件不达标、病毒血清型和亚型多样化的鸡群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传播和流行风险较高。
③临床症状
一般潜伏期为1-4天。在某些情况下,潜伏期可能更长,甚至可达2周。雏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病鸡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羽毛松乱、体温升高等,同时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呼吸困难等。部分病鸡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歪斜、运动失调等。成年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可能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等,无明显的临床表现。部分病鸡可能出现产蛋率下降、蛋品质下降等症状。在慢性感染的情况下,病鸡可能长期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打喷嚏等,但死亡率较低。
④病理学变化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后,病毒会损害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病变主要出现在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部位。病毒感染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后,黏膜会出现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会导致黏膜肿胀,进而影响呼吸道通畅。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的肺泡后,病毒会损伤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肺泡充血、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主要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肺泡充血、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会导致肺部功能减退,影响气体交换。部分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会出现病毒性关节炎和肌炎。病毒感染关节滑膜后,会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病毒感染肌肉后,会引起肌肉炎症和肌纤维坏死。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的生殖系统后,病毒会损伤生殖道上皮细胞,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病变主要出现在输卵管、卵巢和睾丸等生殖器官。生殖系统病变会导致产蛋率下降、蛋品质下降等症状。
⑤实验室诊断
通常采用鸡胚尿囊膜接种或鸡胚肝细胞接种,分离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进行鉴定。病毒鉴定可通过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染色、ELISA等方法进行。PCR是一种敏感、快速、准确地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方法。通过设计针对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特定基因序列的引物,对病鸡的组织样本、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进行PCR扩增,检测是否存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酸。PCR方法可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多种血清型和亚型。ELISA是一种常用的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方法。通过制备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检测病鸡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ELISA方法可用于诊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评估感染程度以及监测疫苗接种效果。IFA是一种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的方法。通过制备病毒抗原,与荧光标记的二抗结合,检测病鸡组织样本中是否存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IFA方法可直接观察病毒抗原,有利于病毒定位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病毒分离与鉴定能观察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颗粒,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可判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PCR能检测到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核酸,可判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通过比较基因序列,可进一步确定病毒血清型和亚型。ELISA能看到病鸡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达到阳性阈值,可判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通过比较抗体滴度,可评估感染程度。IFA观察到病鸡组织样本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原,可判定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
二、治疗方案
为了预防出现继发感染,抗菌消炎,选择使用2.5%的强力霉素200g以及肾肿解毒药物100g,用3500mL的清水与肾肿毒药物混合均匀,向其中加入50g的强力霉素粉剂,让鸡群饮水,每天饮水两次连续饮水三天。同时,对于呼吸道症状较为严重的患病鸡可以口服氨茶碱,使用剂量为每只鸡0.2mg,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三天。另外在中药治疗过程中推荐使用麻杏石甘散,该中药组方是由杏仁20g、麻黄30g、桔梗30g、石膏120g、黄芩20g、连翘20g、金银花30g、金荞麦根20g、牛蒡子30g、穿心莲30g、甘草30g组成,混合均匀之后将其研磨成粉末,用60目的铜筛进行过筛处理,按照每只鸡每次使用0.5-1.0g的用量添加到饲料当中,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5天。也可以选择使用紫苑80g、鱼腥草100g、石决明、桔梗各50g、苏叶60g、白药子和黄药子各45g、栀子35g、郁金35g、大黄陈皮、甘草各40g、胆草、三仙各30g,研磨成粉末之后用60目的銅筛过筛,开水煎煮剩余药液1500mL,药渣添加到饲料中,按照1%的比例添加到饮用水中,让鸡群饮水,每天饮水两次,连续饮水5天。
三、预防措施
为了综合预防鸡呼吸道疾病,要坚持每天清理鸡舍,确保干净卫生,减少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避免鸡群过分拥挤,合理设置鸡只的密度,防止交叉感染。坚持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方式,限制人员和设备的来往,防止人为传播病原体。禁止非必要的外来动物进入鸡舍,并定期消杀工具和设备。疫苗接种可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对于有疑似呼吸道疾病症状的鸡只,进行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病原体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已经确诊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鸡舍,需要严格限制访客和人员进入,并注意使用专门工具进行操作。建立健康监测系统,详细记录鸡群的相关健康指标,以及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的记录。
综上所述,呼吸道疾病是鸡养殖严重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综合性疾病,发病原因多种多样,该种疾病的传播流行将会直接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对此类疾病单纯使用疫苗和药物治疗远远不够,需要加快构建综合性的防治方案,注重做好科学饲养管理,增强鸡群身体抵抗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保障家禽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