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哲学依据与价值意蕴

2024-04-27 06:55解兰
今古文创 2024年16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生态环境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汲取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哲学的基础上,反思和借鉴了西方生态哲学中的合理要素,并且批判继承了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丰富内容。这一生态理念蕴含着深厚的价值意蕴,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追求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哲学依据;生态环境;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6-007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2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生态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本质特征、实现路径、生态意蕴、世界意义等方面,如方世南①、周宏春②、王雪源③、沈广明④、韩秋红⑤等。由此可知,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阐释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仍存在拓展空间,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内涵的研究明显缺乏,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价值意蕴的研究尚未充分彰显。基于此,本文从哲学视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与价值意蕴维度进行阐释,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依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科学回答和理论升华。其形成有着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体现在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哲学观的发展转化、马克思辩证自然观的传承创新以及对西方生态哲学合理要素的借鉴。

(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生态哲学观

中国古人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以整体自然论、朴素的系统方法看待宇宙,把人与自然看成统一的生态有机整体,致力于在整个自然界中寻求秩序和谐的人类理想。儒道二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朴素的“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儒家以“仁”“礼”为其核心价值体系,把保护自然生态的秩序看作礼的一个重要内容,主张通过宗法礼仪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协调人与社会、自然三者的关系,进而建立一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社会。在上古的自然崇拜中,天被看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主宰着人事与自然秩序,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建立在神学基础上的。西周政权建立后,先秦儒学把天道、天命的自然秩序与人类社会的道德实践联系起来,把人与自然看成是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存在论关系。如《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⑥这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了儒家的礼学中天地自然秩序与伦理秩序是互相结合在一起的,并且人道是以天道为依据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取向。荀子主张“明于天人之分”,这表明他在阐释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强调了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双向同构,这一点与天人合一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道家把自然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本原和规律出发,探索宇宙的生成与发展,论述天道与人道的关系。道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⑦由此看来,道家以回归自然来消除人与天、我与物的对立,主张在人与自然的永恒和谐中寻求人的精神自由。

《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⑧《老子》哲学把道看作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遵循自然而存在。因此,在其本质上,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只有回归自然、顺应自然,人才能达到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如果妄图用强力去变更和改造自然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结果只会导致自然本身的死亡、人类淳朴道德的破坏。虽然道家在人为改造自然这方面有些偏激,但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从儒家的天人合德到道家的“道法自然”,都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观,在这两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都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

(二)马克思“人与自然统一”的辩证自然观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受制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阐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从而揭示了与之交织在一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对自然的认识比较肤浅,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威慑的力量与人类对立,此时,人类并没有达到改造自然的阶段。当西方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在资本生产力的作用下,资本通过对劳动者的支配和对自然的全面控制与统治无止境地追逐利润。虽然这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存在状况出发,在批判资本统治下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去审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现实生活是与自然界联系在一起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外在尺度的制约。因此,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服从自然规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⑨这表明人与自然作为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料。人类依赖自然界而存在,但同时人类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即“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條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⑩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还构想了未来理想社会所展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面貌。他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真正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统一。

因此,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辩证自然观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这对于人们立足于系统观念来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西方生态哲学中的合理要素

西方生态哲学在借鉴生态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展开了思考,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内涵。虽然西方生态哲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来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西方出现了以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和生态价值论为主题的生态哲学思潮。生态本体论分别从人的角度和自然的角度展开了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与认识。以人为本体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利益作为一切的出发点,其过度吹捧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把自然界当作获取物质财富的载体;而以自然为本体的生态中心论从人类现实的生态危机出发,以其激进的环保立场,以自然为价值本体,注重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主张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或人从属于自然。这种极端的生态中心论将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分离开来,又使其陷入了另一个极端。显然,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生态中心论,从本质上来说都有其自身局限性。因此,只有把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统一起来。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结合二者合理要素的基础上,超越了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生命共同体,主张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去谋划发展。生态认识论是从生态观念与生态价值中推导而出的认知德性,致力于打破近代以来以人与自然二分为基础的二元论,在对现实环境问题反思的基础上重新理解和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借鉴西方生态哲学中的合理要素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价值追求,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高质量融合发展;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致力于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意味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是简单的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是对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生态理念通过合理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来实现生态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统一,从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领导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人民性立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而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不同于以资本为导向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其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把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价值取向,致力于为人类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既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同时也在享受着良好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历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中,把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质量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之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凸显了经济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价值追求

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凸显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嚴重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还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经济建设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人类活动必须建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容纳的限度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产物,对于生态环境的认识已不同于传统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只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的价值,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充分利用良好生态环境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表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生态环境不仅能够保障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且还能够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经济支撑与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价值追求。

(三)蕴含了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各国面临着多种危机叠加的挑战,如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全球经济衰退率增加;在政治领域表现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在公共卫生领域,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把握人类的共同价值,为解决世界现代性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共同特征,蕴含了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共同构建全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宽广的胸怀为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秉承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致力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和谐美丽的世界。在生态环境面前,人类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

因此,世界各国要从整体思维、系统观念出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增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感召力,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关乎人类未来,我国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缓解当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贡献了中国理念和中国智慧,推动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凸显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追求,蕴含了人类普遍原则和理想追求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注释:

①方世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1-8页。

②周宏春、戴铁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生态经济》2023年第1期,第13-24页。

③王雪源、王增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与实现路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第19-30页。

④沈广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绿色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163-168页。

⑤韩秋红:《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社会科学家》2023年第2期,第18-23页。

⑥(战国)孔伋原著,焦金鹏主编:《中庸》,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年版,第23页。

⑦⑧(春秋)李耳著,卫广来译注:《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第62页。

⑨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173页。

⑩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8页。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页。

?习近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战国)孔伋原著,焦金鹏主编.中庸[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

[4](春秋)李耳著,衛广来译注.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与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佟立主编.当代西方生态哲学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

[10]方世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价值与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

[11]周宏春,戴铁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意义[J].生态经济,2023,39(01).

[12]王雪源,王增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与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1).

[13]沈广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意蕴及绿色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2).

[14]韩秋红.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与世界意义[J].社会科学家,2023,(02).

作者简介:

解兰,女,汉族,贵州赫章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生态环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