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强《时间之野》读后

2024-04-27 15:22蒋郁葱
新阅读 2024年2期
关键词:椿树旷野故乡

蒋郁葱

作家何述强的散文集《时间之野》于2023年12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既具有古典散文的深刻和内敛,又具有现当代文学所积极倡导的人文和审美价值,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隐秘的事件和情感。该书刚出版,就引起了国内外读者广泛的共鸣。

时间的力量

该书第一辑“隐伏的村庄”,以《时间的鞭影》开篇,叙写少年何述强“草露芬芳”的童年记忆,“茅草屋顶的农舍、炉灶里的火光、烤糍粑的香气”等充满温馨画面的乡村生活。然而在这寻常之中,一个偶然的事件如当头棒喝使他从懵懂中苏醒。那是一篇语文老师赞叹的范文,出自何述强同学之手,作文中写道,何述强同学13岁了,他从乡村背到县城的书包,背带已经磨损到只剩下一条绳子。

这段记叙性文字看似普通,对年少的何述强却有着撕裂般的力量,那沉重的压迫感并非成年后才会面临,它早就在年少的生命里默默生根和发芽,并非物质和欲望,还有时间,有精神生命。何述强以“失语、无力、陷落、崩溃”等词语表达了这种多层次情感的相互搏斗和渗透,这沉在心底的情感使作者养成了深刻的内省习惯。何述强从此致力于开拓人生内部的风景:“唯有在阅读中,或者沉溺于文字织造中,才会恍惚进入一个隐秘之境”,这个“隐秘之境”,“波涌云横,草长莺飞,一如我曾经经历的丰盈的村庄和田野”。

在《石龟行走在记忆的洪荒旷野中》一文中,何述强借由自己书柜里的一只石龟,回忆一个与石蛙有关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正是作者的故乡罗城县。彼时,罗城匪乱猖獗,各派势力占山为王,互相倾轧,谢思卿仅仅在这里做了一年县官,就毅然离职。此前,谢姓与覃姓两大家族为采矿权发生激烈的械斗,覃姓失败后,重金请人,疯狂报复。一夜之间,谢思卿失去了妻子和三个儿子,他本人带着女儿在外做官而幸免于难。然而,紧接着,唯一的女儿也失足坠马而死,悲痛欲绝的谢思卿失去了理智,竟将随女儿出门的幕僚残忍处死。继而谢思卿陷入深深的懊悔之中,害怕报复,遂连夜出走奔逃。不过,时间使人宽恕了一切,谢思卿和他的族人最终厌倦了冤冤相报而达成和解、睦邻友好。孤独的谢思卿后来混迹于贵州一支旧式军队里,并再次燃起温情的火焰,续弦了一位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诞下一女。这个叫作宽凤的女儿,被谢思卿许配给他的挚友也即何述强的曾祖父做儿媳。而那只石蛙,正是谢思卿赠送给曾祖父的礼物。谢思卿愤怒到慈和的心理历程,渗透了作者的悲悯意识。

人类的情感历程更多的是他的听觉历程,从小耳闻前辈亲人的故事,恨无缘见到那只心念中的石蛙。也是机缘巧合,20年后,他在宜州古隆河边拾到一只石龟。在作者看来,龟和蛙一样,“生命力极强,不易灭绝,它们仿佛地气所凝”,在阴沉、潮湿的生存环境里,长年累月的“匍匐中流淌着坚硬的寂寞”。作者依赖视听和触觉去想象和复述一个人的一生,使得他的文章带有史传散文的传奇色彩。抛开文体和形式语汇看,这种思维方式和小说寓言式的写作技法,其实是何述强情感表达的需要和必然:古老的石蛙隐匿了,更古老的石龟显出,“生命的符号在我们的旷野里生生不息”。

时间的温度

《时间之野》笔之所触,是先辈和前辈投入了大量劳动和物力活动的遗物和留存,他们有色彩、神态,也有声音和语调,有的温暖,有的悲凉。作者将故乡比作“一个人庞大而幽微的系统,它记录了你生命的密码,你受它萦绊,同时又获得它的滋润”。

何述强母亲以坚定的意志、一担泥巴一担泥巴垒砌起的三间房屋,并没有住多久,因为房子建好不久,他们一家都进城了。母亲为此失落遗憾并常感慨唏嘘,絮叨她修房子受了多少气、吃了多少苦。儿女们对母亲的执念深表同情,因为那不是一座简单的房子,“它是母亲重要的生命历程”;“如果在故乡看不到我们的旧房子,那么,无论我们多么风光返乡,我们都会感到不知所措,感到有些恓惶”。

《寂寞的坟碑》里,何述强的叔叔,一个乡下的木匠,说起一百多年前,有个人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自己的家乡,盖起了房子,并在门前种下一棵椿树,他因此成了这一门的开基祖,备受后人的尊崇。然而这个人没有料到,一百年后的今天,为了给他竖一块坟碑,他的后人决定卖掉这棵椿树。木匠叔叔花了450元买下了这棵百年老椿树。何述强想象那种树人的坟前竖起的、一块像老椿树一样寂寞的坟碑,“也算是一种木石前盟”。因为家庭赤贫而做出的无奈选择,让读者感到彻骨的悲凉。但作者复述这个故事的语气是内敛和隐忍的,也没有使用“悲凉”二字。或许因为“悲凉”只是对事件后果的注解,悲凉过后意味着结束。而“寂寞”,是一个状态相对恒定的词,它幽暗、绵长。消极、抑郁、无意义,正是旷野那些终将被彻底遗忘的坟碑的写照。

荒野读碑,感悟何述强最多的,是无法从那些程式化的、破损严重的镌刻文字中看到真实的情况。它给后世留下了想象空间,也留下了怅惘与虚无——“那股洪荒旷野的苍凉意绪”。时间流逝,坟碑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它甚至可能成为一个千人踩、万人踏的垫脚石。

除了竖碑这种严肃而普遍性的行为,生活在桂西北的毛南族人,在获得子嗣后,会请法师做一场还愿仪式,以表达对圣母娘娘的感恩。对于这样的习俗,何述强以浓墨重彩记录和渲染其仪式和气氛,而且不无深情地礼赞他们的虔诚:“生命因为仪式而庄重,古制、古礼、古风,其初衷都是为了捍卫生命的尊貴和庄严。”

故乡对一个人终身的牵掣,是他的精神活动始终离不开地域意识。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多年后回到故乡,脚下那块孩提时代具有无限精神蓄养能力的土地,仍在记忆中行走。何述强以一种孩童般的诗意精神,以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走入故乡的地理世界,深入那片久远的、陌生化了的乡土和旷野,辨认出人类活动中那些被遮蔽和隐藏的奇迹,解开了世间万物都有特定因缘的风土密码。

作者系北海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椿树旷野故乡
从书斋走向旷野
村口的老椿树
故乡的牵挂
守望旷野(外三章)
走在故乡
旷野的风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旷野》
陆俨少山水画谱(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