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幸福终点站》中维克多·纳沃斯基的跨文化能力

2024-04-27 17:17梁静儿
今古文创 2024年16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跨文化适应

梁静儿

【摘要】外语能力不等同跨文化能力,在通过英语电影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要有跨文化的意识。电影《幸福终点站》讲述了东欧人纳沃斯基在肯尼迪机场的跨文化适应,他凭借积极的心态和出色的动手能力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爱戴。纳沃斯基在机场的经历是一例精彩的跨文化互动,本文基于拜拉姆的ICC理论模型对他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解读,以期为英语学习者培养跨文化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幸福终点站》;跨文化适应;拜拉姆ICC模型;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6-009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29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语教学和培养做出了新的要求——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外语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适应文化多样化要求、自如地在不同文化间穿行,进行国际交往和文明对话。外语电影作为一种内容丰富且直观的学习资源,必然受到不少外语学习者的青睐,但外语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并非成正比,通过英语电影学习语言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还要从中汲取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信息,并把它运用到实际当中。电影《幸福终点站》是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来自东欧的维克多·纳沃斯基在“美国熔炉”机场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在九个月时间里,纳沃斯基克服了一开始失去国籍的惶恐和焦急,积极乐观面对困难,成功在机场生活和工作,结识了可以共患难的朋友,跟官员迪克森斗智斗勇,与空姐阿米莉娅拥有了一段短暂的爱情,赢得了机场工作人员的尊重和喜爱,最终合法进入纽约帮助父亲实现愿望。其实,电影的剧情是根据卡里米·纳塞里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他曾因为没有证件而被困在巴黎戴高乐机场长达18年。与一般的英文电影不同,《幸福终点站》极具跨文化色彩,灵感也源自现实生活,可以说是英语学习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本。

二、维克多·纳沃斯基的跨文化适应

跨文化交际学者金荣渊(Young Yun Kim)曾指出,“跨文化适应泛指提高我们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能力的过程。”(Guo-Ming &William,2005)在电影里,主人公纳沃斯基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只身从东欧国家克拉科齐亚前往美国纽约,但国内突发的革命战争使他变成一个没有国家的人,只能留在机场的国际中转区。来自东欧的纳沃斯基要在这样特殊又复杂的环境下无限期滞留,对突然失去国籍还不懂英语的他来说,要短时间适应美式文化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在跨文化视角下,纳沃斯基首先是受到了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奥伯格认为个体在异文化环境下的情绪变化遵循“U型曲线”,共包括四个阶段:蜜月期、敌对期、恢复期和适应期。(Helen&Peter,2010)文化冲击的“蜜月期”通常会持续一到两个月,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新事物感到新奇,觉得身边的人都很友好,认为一切都按部就班顺利进行着。在影片中,由于出现国籍问题,纳沃斯基的蜜月期比一般人要短很多,他欣喜地抵达机场,做了充分的准备来迎接他的纽约行,到后来得知祖国爆发战争的过程仅仅维持了十分钟。紧接着是“敌对期”,在这个阶段里,周遭一切都开始变得不再友好,个体甚至会产生厌恶和逃离的心理。纳沃斯基知道祖国爆发革命战争的时候,开始进入了敌对期。在机场里,没有人愿意帮他打电话回家,他好心干坏事把别人的行李箱压坏,清洁工还收走了他仅有的几张餐票,诸如此类的事情让他感到无助、焦虑和不安。经历“敌对期”后,人们开始进入“恢复期”。这时候个體开始意识到文化冲击的短暂性,会积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在电影里,纳沃斯基很快就振作起来,在机场的67号闲置登机口安顿了下来,把两排凳子拼在一起睡觉,这也是他进入了“恢复期”的标志性行为。在这期间,纳沃斯基在机场找工作,学英语,交朋友,与迪克森打交道等经历让他对美式文化、制度和规则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最终,个体进入“适应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基本熟悉新环境,掌握了异文化的很多知识和技能。在影片的后半程,纳沃斯基能够巧妙帮助东欧男子脱困,成为机场的英雄,表明他进入了适应期。此时,他凭借着积极的心态和出色的动手能力,在机场谋得了一份高薪工作,结识了支持他的朋友,邂逅了一场短暂的爱情,对机场里的一切不再感到陌生。好朋友古普塔选择自首拦下了纳沃斯基回国的飞机,阿米莉娅为他办了一日签证,机场里的工作人员纷纷欢送他去纽约,为他最终实现愿望而感动。从跨文化适应的角度看,纳沃斯基乐观积极的态度是最关键的,尽管蜜月期极其短暂,他的敌对期并没有因此延长,相反他迅速调整心态,关关难过关关过,没有戴着有色眼镜与身边人交往,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逆境中闯出了一片天。

三、拜拉姆的ICC理论模型下纳沃斯基的跨文化能力

拜拉姆(Byram)的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模型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型之一。他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四个方面。其中跨文化能力又表现为态度(Attitudes)、知识(Knowledge)、解释与联想技能(Skills of interpreting and relating)、发现与互动技能(Skills of discovering and interacting)、文化审视意识与政治素养(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political education)。(Helen&Peter,2010)见表一:

Byram教授提出的ICC模型的第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是态度。态度具体指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不着急否定他国文化,也不一味肯定本国文化。(Byram,1997)不难理解,当个体进入陌生的文化环境时,要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必须是要保持一个客观和开放的态度,而不能只从本国文化出发去看待身边的一切新事物。影片开头,纳沃斯基刚刚到达肯尼迪机场,他跟所有游客一样,对新环境感到好奇、兴奋和激动,加之他是替父亲完成遗愿而来的,因此这一刻对他来说更是意义非凡。然而在过海关的时候,工作人员发现他的护照失效,无法进入美国,而不懂英语的纳沃斯基还以为事事顺利,一边从容地刮着胡子一边等待机场官员。后来官员迪克森向他解释他目前的处境,进行了一顿不间断的英文输出,在听到祖国克拉科齐亚的名字时兴奋地竖起大拇指,认为事情还在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其实,从言语之间我们能感受到官员对纳沃斯基的态度并不友善,迪克森觉得他就是个麻烦,但这个时候纳沃斯基只是礼貌地保持微笑,面对意料之外的情况保持客观的态度。

知识是第二要素。拜拉姆提出的这种知识是指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对象语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这还包括对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交流互动过程的认识。(Byram,1997)简单来说,知识是指对某社会群体及其产品,对本国及交际对象国的行为方式,对社会和个体交往的一般过程的了解。电影里迪克森用苹果砸向薯片来比喻克拉科齐亚的战争现状,薯片洒到了纳沃斯基的衣服上,他没有表现出厌恶和失望,只是掏出他关于美国文化的小册子,镇定地把他准备的英语说了一遍 “Empire State, Broadway show Cats”, “Now I go New York City, thank you.”, “Where do I buy the Nike shoes?” 显然,“帝国大厦”“百老汇”“纽约”“耐克鞋”等典型的美国代名词反映出他行前做足了去纽约的攻略,对目的国的社会文化及产品有针对性的认识和了解。综合以上两点要素,纳沃斯基表现出了他潜在的跨文化能力,他对机场外的一切充满好奇,尽管迪克森的行为不妥,他还是尊重这个国家,感谢官员的帮助,对即将要体验的美国文化仍然充满期待。

第三要素是技能。拜拉姆認为,技能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对外来事物和文献进行理解并发现其内涵的能力。具体来讲,技能包括两方面:一是解读和联系的技能,即解读对方文化的有关资料,将其与自己文化的相关资料联系起来看的能力。(Byram,1997)影片中纳沃斯基通过电视新闻得知祖国爆发了战争,他一开始感到非常绝望和无助,还差点被迪克森陷害,但后来他明白要了解国家的情况就必须要听懂且看懂英语,因此他在商店里买了两本《探索纽约市》的旅游册子,一本英文版,一本克拉科齐亚版。晚上,纳沃斯基就这样对照两本册子学习英语,白天则去干活赚钱,有空就看电视新闻,听英语看字幕,时刻关注着祖国的消息,不久之后他就基本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还能在办理签证时帮助新朋友恩里克获取其暗恋对象多洛雷斯的信息。二是发现和互动的技能,即发现对方文化的新知识,并能将之用于实际交际、处理实际交际中互动上的一些问题的能力。(Byram,1997)电影中,一名来自东欧国家(语言上与纳沃斯基相同)的男子拿着药前往加拿大带给他垂死的父亲,但他并不知道要办理相关的证件入境,所以迪克森说药不能带走,必须留在美国。此时男子崩溃了,拿起利器威胁在场所有人,情急之下迪克森向纳沃斯基求助,让他当翻译帮忙劝说男子,明白状况以后男子给官员们下跪无果,纳沃尔斯基眼看他要被逮捕了,灵机一动想起他看过的入境申请表里说明用于动物的药是不需要证件的,接着他冒险引导男子告诉迪克森说这些药是给他的山羊,最后男子成功带走了救父亲的药,纳沃斯基则再次受到迪克森的训斥和威胁。拜拉姆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保持,而不只是信息的交流或交换。(Byram,1997)身处美国这种移民大国,来自东欧小国的纳沃斯基在这里只是一个无名小卒,甚至可能会受到迫害,但他善于与当地人交往,积极融入异国文化,还成为机场的英雄。好朋友古普塔把维克多的事迹传遍了整个机场,一时间纳沃斯基拯救少数民族成员的英勇形象深得人心,他善良、机智、爱国和勇敢的品质使他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狄建茹和关博,2012)虽然纳沃斯基的行为过于冒险,但他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在跨文化互动中,面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他临危不乱,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定自己的立场的同时,也结合了在当地获取的新知识和所处的文化环境灵活处理危机,巧妙地解决问题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第四要素是文化批评意识。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对来自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行为和产品做出评判。最终的目标是使学习者能够根据来自自身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外在显性标准、洞察力、实践和结果来客观评判文化问题(刘涵和胡金婵,2013)迪克森为了晋升,一直想方设法铲除纳沃斯基,不仅诱导他逃出机场非法入境,还不断暗示他承认自己害怕回到祖国,这样就可以向美国政府申请政治庇护,言下之意就是逼迫他背叛国家来换取所谓的“合法自由”。纳沃斯基虽然语言不通,但他并不愚蠢,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为人善良但有锋芒,机警而有原则。在影片里,面对迪克森的步步逼近,如 “Do you,at this time,have any fear of returning to your own country?”(此时此刻,你是否害怕回到你的国家?)“Youre afraid of Krakozhia.”(你害怕克拉科齐亚。)“Viktor, please dont be afraid to tell me youre afraid of Krakozhia.” (维克多,拜托你告诉我你害怕克拉科齐亚。)纳沃斯基的答案始终是“NO”—“No,no,I am not afraid from Krakozhia.Im a little afraid of this room.”(不,我不害怕克拉科齐亚。我倒是有点害怕这个房间。)“Is home.I am not afraid from my home.”(那是我家,我不害怕我的家乡。)尽管身处他乡,每天都被迫沉浸在说英语的世界里,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自己的国家,没有轻易被同化,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他国的文化和行为,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信念,在必要的时候坚决说不。显然,电影里的这一情节安排极具爱国教育意义,纳沃斯基坚贞不屈的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敬,同时也符合拜拉姆的“跨文化代言人”(intercultural speaker)概念,他认为理想的跨文化代言人并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立场并且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Byram,1997)其实,在现实生活的跨文化互动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具有政治色彩的交际场景,因此广大外语学习者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时应该坚守政治“红线”,把成为“跨文化代言人”当作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而非一味崇洋媚外,切忌为了某些利益轻易放弃该有的原则。

四、结语

显然,纳沃斯基在肯尼迪机场的经历是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在拜拉姆ICC模型的概念下,从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评意识四个方面解读《幸福终点站》,主人公向我们展现了其出色的跨文化能力。维克多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是他成功完成跨文化适应的先决条件,祖国战乱并没有击倒他,反而成为他坚持下去的理由;语言不通没有成为他的绊脚石,相反他勤奋好学,善于利用新环境的资源解决问题;迪克森的阴谋也没有得逞,相反纳沃斯基排除万难,凭借他机智、幽默、正义和爱国的品质,成为有着“东欧内涵”的“美式英雄”,在有限的空间内上了一堂美式文化的速成课。(刘馨,2014)

古往今来,爱与和平始终都是时代的主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时代的趋势,各国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全球化的进程仍需我们共同推进。因此,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对象国的社会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根据不同國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多元的文化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尊重异国文化,坚定政治立场。在这点上,维克多·纳沃斯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为我们培养成为理想的跨文化交际代言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狄建茹,关博.从电影《幸福终点站》看文化冲击与文化适应[J].电影文学,2012,(09).

[2]刘涵,胡金婵.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模型文献综述[J].学理论,2013,(08).

[3]刘馨.《幸福终点站》:一堂美式文化的速成课——评维克多·纳沃斯基的跨文化适应[J].电影文学,2014,(21).

[4]Byram,M.(1997).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5]Guo-Ming Chen;William J.Starosta. 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Rowman&Littlefield,2005.

[6]Helen Spencer-Oatey;Peter Franklin.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Palgrave Macmillan,2010.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跨文化适应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
从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论中华文化走出去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留德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