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题统领下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策略

2024-05-02 14:37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学段核心课文

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心小学 陆 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作为一个整体,需要解构成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探索听说读写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由此可见,语文实践活动起到了关键的承接作用。就当前实践活动设计的现状来看,教师面临着“如何确定哪些资源适合融入实践活动之中”“如何建立各学段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如何由学科实践活动向解决生活问题的迁移”等问题。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基于不同视角提炼出核心技能、核心目标及核心策略,进而形成能够统领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

一、设计生活导向核心问题,在真实情境中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不仅可用于人际交往,还可用于书面表达。语文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其必然是以解决生活问题为根本目标。如果教师设计的语文实践活动仅仅是为解决语文知识,应付考试,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片面化。因此,只有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导向,设计具有生活意蕴的核心问题,才能给学生呈现出充满情境趣味的任务群。

如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任务群设计。本单元的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中的爱和温暖。”既有描写母爱的课文,也有表达父爱的课文,为学生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表达行为。在教学前,笔者访谈了部分学生,深入了解其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发现学生普遍不赞同家长关心自己的方式方法,学生自己也不善于运用有效的方式向父母表达关爱之情。因此,仅仅以单元课文内容为核心组织起来的实践活动就难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根据访谈结果设计了一组问题,学生通过投票选定了“如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这个问题。从人际交往角度来说,沟通是门艺术,有效地语言沟通不仅可以解决相互之间的误会,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笔者将学生选出的问题作为本课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再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具体实践活动:(1)比较母爱与父爱在传达方式上的差异。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2)你是否认同并理解父母亲的数落乃至责难?说说你期待的关爱表达方式。(3)请你写出对父母印象的词语,然后举一个具体例子。(4)阅读“沟通的艺术”学习资料,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例子中描述的问题。(5)回家后尝试用学到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将沟通结果记录下来,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以情境为载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直面学生的生活现状,有效实现了从学科知识向生活运用的转向。但需要注意实践活动情境的建构不是源自教师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生发于学生面临的难以解决的生活问题。教师可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甚至习作分析等获得有效数据,由此制订的核心问题就能起到总领语文实践活动的作用。

二、建立素养目标核心问题,在多元资源中探索实践活动

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作为统领学科的顶层目标,只有将其细化并融入教学实践过程中才会得以落实。当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学过程时,各项活动就成为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载体。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关注预期学习结果,这样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也就是先确定核心素养目标,并将其转化为核心问题,这样就产生了搜集、组织实践活动的根本方向。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编排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等课文,属于典型的革命文化主题单元。依据语文课标的核心素养内涵,笔者建立了“文化自信”核心素养目标:(1)借用革命历史事件来阐释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个人理解。(2)寻找“延安精神”在战争年代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时期的典型事例,此时,便可开始搜集能用于达成上述核心素养目标的实践活动资源。笔者英语集了有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考证文献资料,然后改变成易于学生理解的阅读材料,又搜集了有关周恩来总理、梅兰芳先生的资料,作为课文的延伸阅读材料。“延安精神”是革命文化的核心内容,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对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了延安保育院的视频材料,剪辑成适用的视听资源。另外,以“新时代延安精神楷模”张桂梅的视频为素材,剪辑成视听材料。在教学时,笔者适时地将各种媒介资源整合到课文之中,组织成任务群。如第一个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实践活动包括如下几项学习任务:(1)请根据你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说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2)梁启超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这句话的?(3)选择一个革命历史人物,说说他是如何按照这个标准去做事的?(4)你认为同学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组织任务群的过程中,除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材料之外,还需要相关的课外资源,包括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做出取舍,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想当然地选择资源。逆向设计的教学思维为有目的地组织任务群资源提供了理论导引。制定什么核心素养目标,就选取相应的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可靠性。

三、开发学段整体核心问题,在整体建构中规划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一章中指出,学习任务群应根据各学段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整体规划,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适应性。上述理念同样也要在语文实践活动这一主线中反映出来。教师必然要从一个单元或者一个学期的实践活动观念中走出来,建立起具有学期关联、年级关联和学段关联的实践活动。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新课标中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确定第一、第二、第三三个学段的核心问题,从整体上建立起螺旋上升发展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系。

以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为例,笔者针对三个学段提出了如表1 所示的整体核心问题。

表1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段实践活动核心问题

笔者为每个学段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全部指向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因此,这些核心问题普遍带有实践性,可用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同一列中呈现的三个学段的核心问题,形成由易到难的学习发展过程,同时,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需要学生调用之前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在利用学段核心问题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窥探到整个小学阶段语文任务群的设计方向,从而能够有序地安排各种学习任务。

在开发三个学段的整体核心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深入研究语文新课标中“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这个章节,一种方式是将其中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提炼并转化为核心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根据“学习内容”从各学段的教材中找出对应的课文,设计出学段核心问题。

四、建构探究学习核心问题,在迁移学习中组织实践活动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任务”一词被解释为“交派的工作”。“工作”则是指“从事体力或脑力的劳动”。在生活中,任何一项劳动都是以解决某个问题或获取某种成果为目的。在将“任务”引入到语文学科之中建立起来的语文实践活动,必然也要体现这一目的。任何一项新的“工作”都是经历着从新手到能手的过程,其间需要经过不断探究学习。因此,通过构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实现知识在不同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迁移。

如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实践活动设计。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大自然的方法,并用语文学科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在实践活动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赋予活动具备“工作”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工作由各种职业组成。由此,笔者想到从科学家的视角来开展本单元的实践“工作”,建立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核心问题:(1)在开展观察活动之前,生物学家做哪些准备工作?(2)生物学家是如何撰写观察报告的?(3)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物学家?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能了解动植物的科学知识,还能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为接下来把知识迁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奠定学习基础。笔者又设计了“创意表达”方面的核心问题:如何利用掌握的自然知识,结合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创作一篇想象作文?具体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如下:(1)归纳总结课文对自然观察结果的表达方法。(2)阅读科普类短文,比较与课文写作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根据自己掌握的自然观察方法,对校园的某个区域展开观察,完成观察报告。(4)以观察报告为材料,创作一篇想象作文。

探究学习核心问题促成了以语文课程为主导的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生成。分布其中的各项学习活动既关注本学科的知识技能,又充分体现了所跨学科的实践方法。在解决核心问题过程中不断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完成任务群,最终通过知识迁移,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经验。

综上所述,基于学生生活、素养目标、学段差异和探究学习四类核心问题下的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弥补了资源组织、情境建构、目标生成和知识迁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此组织成的语文实践活动跳出了单一学科的认知局限,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能将其运用到不同核心问题导引下的实践活动体系中。对教师来说,在核心问题统领之下,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变得更加有的放矢,无论是目标制订,还是资源组织,都能紧紧围绕相关核心问题加以落实。可见,引入核心问题为探索和改进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教学经验。

猜你喜欢
学段核心课文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背课文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