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思维窗口 提高表达质量

2024-05-02 14:37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教材

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心小学 谢 迪

写话,是低年级学生语言运用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用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呈现出来。但这些语言不是文字的杂乱堆砌,而是学生思考行为的一种展现。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在其著作《思维与语言》中提出观点:“不存在没有思维的语言,即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的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就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他还指出:“言语不能像穿上一件现成的外套那样套在思维外面。思维在转化成语言时经历了很多变化。它不仅仅在语言中发现了它的表述;它还找到了它的现实和形式。”可见,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发展,是与思维培养互融共通的。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统编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相较于以往的教材,统编教材的设计更加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针对性。写话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运用的体现,更是学生思维统整运用能力的训练。正是因为如此,写话教学应是全面的、多角度结合的。在过去的写话教学中,我们往往偏向于语言组织的教学,容易忽略思维的训练,没有真正将习作的思维训练功能发挥出来。

那么如何有效落实低年级写话教学,加强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统编版教材已将学生的思维训练融合到了教材的各个角落。教师在落实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也务必要强化学生的思维参与。

一、有迹可循,初探统编教材思维训练特性

双线结构是统编版教材编排的一个鲜明特点,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并举,且在语文要素中,又清晰地罗列阅读要素与习作要素。表1 为二年级上册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习作内容及要求梳理,每一部分都是针对训练学生的某一种思维进行编排的。

表1 二年级上册三个单元语文要素、习作内容及要求梳理

(一)表达有依据,重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即思考过程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学生在写话时,要写清楚某一个理由,必定要有依据,这就需要动用逻辑性思维了。

如第三单元《妈妈睡了》一文,选取其中一段:

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明亮的眼睛闭上了,紧紧地闭着;弯弯的眉毛,也在睡觉,睡在妈妈红润的脸上。

这一段是围绕睡梦中妈妈的美丽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呢?因为妈妈有“明亮的眼睛”,虽然闭上了,但是也能令我印象深刻。哪怕妈妈睡着了我也能想象出来,眼睛上面有“弯弯的眉毛”,妈妈还有一张“红润的脸”,所以睡梦中的妈妈也是美丽的。

(二)表达有顺序,重思维的条理性

思维的条理性,即思维过程有条理、有章法。学生在写话过程中,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某件事情或某样物品写清楚,要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将一件物品或一个人介绍清楚,不可杂乱无章、东拼西凑。这就是对思维的条理性的要求。

如第三单元在《曹冲称象》一文中,学生对第四小节的理解有些许困难,内容如下:

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这一段文字描写了曹冲称象的先后步骤,非常有逻辑性。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曹冲的办法是:先……然后……最后……”。同时也需要明白为什么官员提出的“造一杆大秤”的方法不对,是因为“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提起大秤”。

(三)表达有详略,重思维的辩证性

思维中的辩证性,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当然也要能够分清孰轻孰重。思维中的辩证性,是能够区分出有益于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内容,将其与其他内容有详有略地表达出来。

如在《葡萄沟》一文,作者表达了对葡萄沟的喜爱,那么为什么喜爱葡萄沟?因为它出产水果,尤其以葡萄最受欢迎,还有一点就是老乡热情好客。作者在描写葡萄沟时,详细描写了葡萄种在哪,葡萄的枝叶、颜色以及丰收之后的去处,对于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则是一笔带过。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思维训练是渗透在写话教学与阅读教材中的,与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各单元的写话是学生思维能力习得的锻炼与提升。编者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话融合,以读带写,更多地在阅读中创造思维训练,为此后的习作教学做好铺垫。在阅读习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进行表达,做到表达有依据、表达有顺序、表达有详略。

二、有法可依,借助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统编版教材中,单元阅读要素与学生的思维训练环环相扣,以阅读要素为支架设计写话教学,是对思维训练的渗透。

写话《我最喜爱的玩具》,要求写明玩具的样子,好玩在哪里,用好标点符号。与围绕“儿童生活”主题的第三单元课文密切相关。在学习课文时,也要学会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每一自然段主要围绕哪一点展开描写,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掌握课文的框架结构。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式的课堂板书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框架。如在学习《妈妈睡了》一文时,就可以通过一定板书对课文进行思维架构训练。(见图1)

图1

那么在尝试写《我最喜爱的玩具》时,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利用类似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架构,立好框架,学生才能知道可以写什么内容。(见图2)

图2

在前一阶段的操练后,就可以在思维导图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让学生独立进行思维架构,然后进行一些相应的写话训练,使得思维进一步拓展,继续发散。例如可以写《我最喜欢的动物》。(见图3)

图3

三、有例可鉴,探寻单元思维训练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从阅读教学的语文要素中寻求其思维方法,并以此架构写话教学的路径。再次回顾二年级上册的教材,编者在编排每一个单元时,对写话思维训练的渗透更加显而易见。

(一)统整信息,让习作思维有内容

紧密结合语文要素进行写话设计,也是提升学生习作时的逻辑能力、多角度整合信息能力的一大途径。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围绕梳理整合信息能力培养展开的。

案例导入: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

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主要写了睡梦中的妈妈很累。

2.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睡梦中的妈妈很累?

可以从“妈妈的呼吸那么沉”,妈妈“渗出汗珠的额头”,以及妈妈没有被窗外发出的声音吵醒看出来。

3.拟人句练习:照样子,写句子。

“小鸟在唱着歌,风儿在树叶间散步”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从片段中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就是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多角度整合信息能力的体现,也是思维逻辑能力的考验。在掌握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基础上,统编教材保持其教材编排循序渐进的特点。

(二)趣味想象,让习作思维有情趣

第七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都是给人以启迪的诗和小故事,充满了想象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认识雾和风,学习雪孩子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质。例如第十九课《雾在哪里》。

《雾在哪里》是一个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雾”这一人们熟悉的自然现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来,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蒙眬的奇妙景象。作者赋予雾以孩子的语言,把大雾笼罩称作“雾藏起了世界”,把云开雾散称作“雾藏起了自己”,因此整篇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在教学本文时除了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外,更重要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题,仿照课文句式想象说话,体会雾的顽皮淘气。

想象力这一核心素养,一直穿插在一、二年级的教材当中,前后有两个单元的教学与想象有关,这些单元的课文都直接指向了童话、故事等充满趣味性的体裁。步入二年级,学生逐渐接触写话。在这一阶段,多进行一些趣味想象,对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都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一阶段,教材也是遵循思维发展的规律,紧扣单元语文要素编排的。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进行多角度、多梯度的想象力训练,知道怎样的内容会让读者觉得有趣,在写话时更能大胆想象,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增强习作的趣味性。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思维培养参与,着力于锻炼学生思维架构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内容和趣味的培养,提升学生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习作展示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