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教学设计意图说起

2024-05-04 08:32李沁阳郑胜利
山西教育·管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本阳城县意图

李沁阳 郑胜利

在县域推进学本教学改革的常规视导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来自一线教师的疑问:“教学设计里的设计意图好难写,可以不写吗?”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层面和大家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是不是必须写?———练有形求无形

凡设计都有意图,是不是一定要写出来?的确,教学设计几经发展,没有哪个流派或者哪种模式把“设计意图”作为必不可少的要素。那这是不是说他们没有设计意图?不是。但这是不是可以作为不必写设计意图的理由?不能。至少当下这个阶段绝大多数教师不能。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从技术层面来看,“课改”意味着“改课”,既然是“改课”就必然会在固化的教学方式上“动刀”。当下正是我们集众人之力、众人之智进行学科教学设计的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可以说还是学本教学改革的新手,因此作为集体备课中的主备人,首先必须通过这种形式让自己的设计可视化,不仅自己想明白,还要让同伴看明白,使得大家都进一步强化设计思路,打通学本理念。

一言以蔽之:当我们还处于改革的阶段时,意图必须有迹可循,“有为之后,复返无为”,求“无形”前得练“有形。”

能力不足能不能少写?———越不能越需为

为何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无非有二,一是初登讲台,经验不足;二是成长懈怠,学习不足。这两种不足都是可以弥补的。要求老师们写设计意图对持证上岗的教师而言这无异于“为长者折枝”。

当然,既然大家把写设计意图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说明在这里陷入了瓶颈和困顿,怎么办?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操练,才能避免工作陷于困顿。唯有不断学习和实战操练才能避免“实不为”而错过有所当为的时机。

总之,越是能力不足,越要历练自己;越是举步维艰,越要坚持不懈。“学而知之,困而知之”,越“不能”越“需为”。

设计意图究竟应该怎么写?———先底线再顶线

朱光潜先生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阐述了观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科学、审美。其实,这不仅是面对一棵古松的态度,也同样可以成为我们阐述设计意图的境界。

从实用的视角出发,老师们完全可以卸下包袱,只需要简简单单地说明本任务对应了哪一个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即可。从科学的视角出发,老师们需要心中有“标”,大家可以用课标转化思想,按“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这个思路来写,彰显学习中心理念。从审美的视角出發,老师们得指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要顺利落地,需要“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系统思考”,也需要“我思故我在”的“风格自觉”,因此从审美的视角出发写设计意图,才能让教案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和成长的气息。

一言以蔽之,先学走路,再学跑步。知常新,行长定,识尝进,“不断解构,整合重构”,先筑牢“底线”再升格“顶线”。

(作者单位:阳城县教研室/阳城县午亭小学)

责任编辑郭维易

猜你喜欢
学本阳城县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阳城县“耕心微写”课题组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阳城县林权抵押贷款改革经验浅谈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阳城县:“一一四四”开展“以案促改三服务”活动
教育寻真
渗透“学本”思想 构建有效课堂
整体·联系·学本
浅谈“学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观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