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亚太经济合作新动能
——第六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两岸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4-05-07 08:26王媛媛
亚太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供应链一带一路融合

王媛媛

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 周年。10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9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这是进一步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祖国大陆坚定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的诚意善意。在此背景下,2023年12月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亚太经济》杂志社、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六届“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与两岸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近30所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新华文摘》《台湾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经济学动态》《上海经济研究》《南方经济》《国际经贸探索》《福建论坛》《亚太经济》等近30家期刊单位,共100 余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围绕新形势下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两岸融合发展、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1.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以中国为主的区域价值链。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李向阳研究员指出,美国“印太经济框架”的战略手段包括重构本地区的供应链,促进制造业回流即近岸、友岸和盟友外包等。在此背景下,亚洲地区将可能出现两个平行的区域供应链,即分别以欧美和以中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区域供应链。为此,中国可顺势而为,利用全球价值链重塑及“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消费,以制度型开放应对“去中国化”进程。同时深化“一带一路”框架下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以中国为最终消费市场的区域价值链。经济走廊建设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运输走廊,即以交通运输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狭义经济走廊;第二阶段是通过城镇化、更新城乡基础设施、促进工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投资环境、增加旅游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等方式,实现“地区发展规划”,拓宽经济走廊;第三阶段是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促进跨境商品、服务、人员的流动,夯实经济走廊;第四阶段是协调不同国家区域发展计划与政策,形成广义的跨境经济走廊。

2.掌握“全球供应链”布局主动权,重塑国际经济循环新格局。福建社会科学院李鸿阶研究员指出,美国友岸外包政策包括出台“泛安全化”的产业链政策,以“共同价值观”拉拢盟友伙伴,扩张供应链霸权主义的地理范围以及以“供应链韧性”为旗号构建国际产业联盟。美国友岸外包政策违背了自由平等的国际贸易规则,导致全球经济动荡,扰乱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进而威胁全球产业链安全。为此,中国要立足优势掌握“全球供应链”布局主动权,依托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市场和“两个循环”优势,积极吸引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到中国投资;依托共建“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性经贸协定,促进供应链互联互通,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提高供应链发展的“韧性”;以高质量发展维护企业全球化主体地位;以经贸合作“压舱石”突破中美关系困境,扩大中美合作空间;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重塑国际经济循环的新格局。

3.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治理,巩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陈伟光教授指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显化、新兴产业政策的兴起,使得产业发展战略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产业安全联盟和价值链韧性合作兴起。与过去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的市场选择行为不同,现在的全球产业治理更多地表现为国家的干预行为,实际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网络治理。在金融危机、新冠疫情和大国战略竞争等冲击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实施新型产业政策,主动介入、参与和融入产业布局,其目的在于打压竞争对手、维护价值链韧性、产业安全和产业竞争的优势,捍卫其在全球产业主导权,确保在高科技未来产业的绝对优势。为此,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产业治理,通过补链、延链、固链,巩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和集群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4.推动高水平开放,增强中国现代化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研究员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内部动力不足、外部不确定性增多、动力保障及创新激发机制不健全、动力韧性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当前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遭遇困境,包括全球性挑战和难题增多,全球发展动能衰减,全球治理赤字增多、缺乏共识、变革动力短缺,地缘矛盾加剧与大国冲突尖锐,新兴国家能力提升和承担领导角色面临考验等,且外部对中国式现代化还存在误读和曲解。为此,推动高水平开放是增强外部拉动力的关键,高水平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因此要求开放范围足够大、链条足够长,要积极主动、稳定持续开放,注重制度开放和安全高效开放。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中国和亚太区域合作深化,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动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王中美研究员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弱增长状态,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和投资政策的保护主义抬头。在此前景下,由美国等主要国家推动的针对中国的供应链和投资分化已有所显现。在APEC中美元首会晤后,虽然双方关系有所回暖,但未来中美竞争总体态势未变,接受共生、寻求两立可能成为相处之道。而对中国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深化改革,推动进一步开放,并确保继续融入全球生产贸易体系。

5.以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先导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张冠华研究员指出,台湾地区“再工业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台湾地区与美国直接供应链加快重构,其信息电子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偏向美欧和东盟相关国家;二是岛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加剧,芯片制造业对台湾经济影响空前,挤占岛内产业资源,产业发展的风险升高;三是“再工业化”未化解台湾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对整体就业拉动有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呈现背离走势,岛内贫富差距拉大。对于两岸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要以创新驱动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即以大陆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经济产业拉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将台湾产业转型方向融入大陆新经济产业与市场体系;二是要加强两岸现代服务业合作,即以福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先导,在打造两岸共同市场进程中深化现代服务业合作,使大陆成为台湾服务业发展重要腹地,让更多台胞分享两岸融合发展成果,发挥更大政经效应;三是要以RCEP、“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两岸供应链合作海外空间,共同应对国际供应链重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教授指出,当前世界经济运行整体呈现逐渐放缓甚至衰退趋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遭遇冲击与挑战,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是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要推动福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更加有力地吸引台商投资。

除了主旨演讲和分论坛外,本次研讨会还特别设置了“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以及以“学术共同体协力建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的学者与学术期刊对话两个环节,为期刊以及期刊和学者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助力新时期期刊建设和学术研究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供应链一带一路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融合》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