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优化策略研究

2024-05-07 06:13张晓锋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

张晓锋

摘要:文献传递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形式。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中传统的藏、阅、借服务模式文献来源渠道单一、方式保守,难以满足当前师生对资源获取的便捷化、个性化、精准化需求。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应转变文献传递服务理念,利用新理论、新技术进行转型革新,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最大限度实现馆际、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立体互联,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优化师生体验。文章立足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阐述了新时期文献传递的服务特点与运行机制,并提出了若干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资源共享;供需匹配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085-03

文献传递是将用户所需文献复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费用,直接或间接传递给用户的一种非返还式的文献提供服务。文献传递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传统服务,能够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提升文献购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同时最大限度满足在校师生合理的文献资源需求,是高校图书馆资源保障的重要补充形式和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主要通过中国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区域性资源保障系统实现[1]。进入新时期,公共服务理论和数字技术发展迅速,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类型和用户需求愈加多元化、个性化。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高校图书馆传统的藏、阅、借文献传递服务应顺应时代变化做出调整,同步追求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在满足当前师生普适化需求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络和数字技术实现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更加关注个体需求,优化用户体验,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更好地支持师生的教学、科研及文化休闲需求。

1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概述

1.1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

文献传递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性工作。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起步期(20世纪50年代—1987年),我國科教事业开启了新纪元,高校教育工作也进行了大幅调整,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兴建,但此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高校馆藏资源有限,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建设需要,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区域内高校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用户的专业化文献借阅服务。二是发展期(1978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需要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匹配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标准》等文件出台并支撑高校间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文献传递服务快速发展。三是成熟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2015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及高校教学科研能力的全方位提升,高校图书馆联盟能够依靠自身理论和技术优势开发具有自动化功能的资源项目数据库,馆员可通过检索系统快速定位资源位置,为用户及提供资源服务。四是衰落期(2016年之后),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效率有所提升,具有全天候服务能力的数据库也已建立,但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众多网络知识平台出现,用户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加多元、形式更加多样、成本更加低廉,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优势不再明显,用户依赖性逐渐降低,文献传递服务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1.2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现状

当前,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由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收费和版权保护等部分组成。服务平台是实现文献传递的基础,能够实现供需两端的对接。当前,我国高校文献传递平台主要有中国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除上述平台外,能够服务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的平台还有NextLib免费文献传递平台、EDS(Find+)发现系统、百度学术、e搜中外文资源发现系统等。服务方式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连接者,当前高校图书馆使用的文献传递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上述平台获取文献,用户注册成为平台用户后递交传递申请,通过所在馆获取对应资源。二是成员馆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或发现系统自主提交文献传递请求,数据来源机构将文献发送至用户邮箱。三是用户从图书馆主页获取文献传递申请表单,由馆员代为处理和获取。一般而言,文献传递周期会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特殊类型文献或需要从国外途径获取的文献传递周期为2~20个工作日。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是一项有偿服务,一般会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和来源收费,一般文献(如期刊、会议论文等)为1元/页,特殊文献(如古籍、报告等)按照馆藏标准收费,部分高校通过推行收费补贴政策提升文献传递使用率,部分平台也会根据文献类型给予用户一定的收费优惠[2]。版权保护方面,当前主要由高校图书馆在传递服务中通过使用提醒或说明的方式声明版权[3]。

2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特点与运行机制

2.1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特点

实体图书馆融合新服务理论和数字化技术所形成的全新服务模式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的新趋势[4]。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图书馆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且能够满足用户便捷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需求。在资源共享方面,数字技术加持之下的高校图书馆知识库更加完备,馆际能够互联互通并形成范围性的知识共同体,提供泛在化服务,一方面能够利用线上信息服务平台或移动终端发挥“两微一端”的社交平台作用,提高用户与资源之间的互动率;另一方面能够指导线下充分利用实体服务空间,开启用户之间的沟通互动模式,提高资源共享效率[5]。在个性化服务方面,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工作将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实体空间优化和应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用户阅读偏好等方式,逐步增加文献传递渠道,优化文献传递方法,根据用户兴趣和需求变化调整对应的服务方式和项目,使图书馆、基础服务设施、用户之间形成立体化良性互动。在智能服务方面,今后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将会呈现出智能化特征,借助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和红外线传感器等先进技术设备对传递要素进行精密控制,以基础设施逐步替代人工操作,以高度智能化的服务方式优化用户体验,改善工作环境,提高传递效率[6]。

2.2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运行机制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建立在新的服务机制之上:首先是供需平衡机制。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应在当前服务基础上做到“人人能服务、处处能服务、时时能服务”,以技术元素赋能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用户能够享受均等服务,同时使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在校的用户群体需求相适应,让每位用户都能享受到更加贴心的阅读体验[7]。其次是资源共享机制。为满足广大师生的资源需求,区域内各高校应将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实现优化配置、重新利用和共同分享,促进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资源共享同样能够促进馆际深入交流,实现服务协同优化。再次是互动运行机制。沟通交流是优化服务的基本方法,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运行过程中,应强化用户与馆员、用户与基础设施、线上与线下的动态交互,通过构建对应的交互路径广泛收集用户意见,持续调整和修正现有服务中的不足,逐步完善文献传递服务。

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优化策略

3.1调研用户需求,丰富馆藏资源

甄别师生真实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优化的出发点,馆员只有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和阅读偏好才能逐步优化文献传递服务,处理好供需两端的矛盾。调研是了解用户真实需求的根本方法,除了问卷调查和留言渠道,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用户数据收集与价值挖掘方法,根据师生的借阅历史、行为特征和常用资源库等信息构建用户需求画像,通过大数据决策分析和需求预测,增加对应类别的文献资源供给,实现供需平衡。拓宽文献资源来源渠道是满足用户需求的有效方法,建设移动图书馆能够实现高校图书馆馆际的资源互联,也便于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随时随地检索和下载对应资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盘活借阅次数较少的冷门资源,通过主动推送等方式帮助用户扩大选择空间,提升供需匹配度,同时还可将移动图书馆直接链接数据库厂商,大幅拓展资源来源渠道。

3.2强化馆员培养,提升服务能力

文献传递服务优化对馆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馆员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首先应转变馆员的传统服务理念,指导其不断学习和创新,在内心认同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发展新趋势,激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其跨领域知识储备[8]。其次应提升文献检索与获取能力,通过培训使馆员熟悉本馆线下线上的馆藏资源结构,能够运用智能终端熟练检索国内外各类数据库。再次应建立对应的文献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对新要求下馆员的文献传递服务进行考核评价,促使其综合素质与岗位需求相匹配,避免因知识欠缺或服务态度佳等影响用户体验。人才引进是提升馆员队伍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服务发展需求精准引入高端人才,充实专业服务队伍,推动文献传递的创新发展。

3.3大力宣传推广,扩大服务影响

全媒体环境为文献传递服务的宣传推广提供了高效路径,高校图书馆可借助当下热门社交媒体对文献传递服务进行大力宣传推广,突出文献传递服务便捷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特征,使更多师生获知和使用此项服务[9]。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方式能够引发师生的广泛关注,因此,高校图书馆可通过文献传递优惠活动、文献传递服务专题讲座等吸引师生主动了解当前及未来文献传递服务的特点与优势,提升文献传递服务的使用率。文献传递宣传推广应有所侧重,即根据院系学科特征与需求特征开展主题宣传推广,将服务亮点精准对接师生文献需求,充分激发师生了解和使用文献传递服务的热情。高校图书馆还应在长期的文献传递服务中积累经验,优化传递方式方法,扩大文献传递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服务品牌。

4结语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优化目标是实现师生所需资源的便捷、精准和智能传递,优化用户阅读体验。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师生的新需求拓宽资源来源渠道,主动革新服务意识,提升馆员专业服务能力,通过多元化手段宣传文献传递服务优势,使更多的用户了解和使用文献传递,提升服务影响力,助力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书梅.我国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28):30-32.

[2]穆晖.公共图书馆文献传递收费情况及对策研究: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21(6):89-94.

[3]刘笑一.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开展文献传递服务涉及的版权问题及对策:以高校图书馆参与地区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为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3):63-66.

[4]薛调,彭立伟.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思考与思路[J].新世纪图书馆,2018(11):24-28.

[5]陈璐莹.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以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8):71-74.

[6]陈添源.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传递服务的用户细分研究[J].图书馆论坛,2020(9):134-143.

[7]魏辅轶,冯坤,郭雪梅.文献传递服务体系的“过滤机制”研究:以天津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传递服务创新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5):38-44.

[8]隆茜.高校图书馆文献传递馆员版权素养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1):25-37.

[9]汪潔.基于用户需求的文献申请数据分析及启示:以安徽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9(1):99-103,108.

(编校:周雪芹)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高校图书馆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