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探析

2024-05-07 13:37聂鑫
党政干部学刊 2024年3期

聂鑫

[关键词]东北全面振兴;科学指导;新突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时隔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以东北振兴为主题的高规格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东北全面振兴把脉施策,不仅显示了东北地区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且也体现了党中央对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信心与决心。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全面振兴重要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加以贯彻执行,不仅有助于学懂、弄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对推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以战略眼光为东北全面振兴谋篇布局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以战略眼光看问题的核心要义强调要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从长远和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总体方向与趋势,进而形成科学预判,主动谋划、审慎思考和妥善处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坚持以战略眼光看问题的实质是强调战略的整体观与全局观,关乎整个国家发展事业的兴衰成败。

强调东北要实现全面振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把东北的发展放在国家发展的全局中定位与部署,就是以战略眼光把脉东北的充分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东北地区资源条件好,从工业占有数量、农业供给数量、资源储备情况来看,东北的区位优势非常独特且明显,发展潜力巨大。充分发挥东北比较优势,推动东北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将会极大影响我国的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的整体发展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整体进程。

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显示了东北在维护国家整个安全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战略眼光的充分展现。例如,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把粮食问题当成头等大事来抓,从毛泽东提出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都表现出党对粮食安全的无比重视。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的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是中国重要粮仓之一,关系着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全局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这就是把东北粮食生产放在国家粮食安全大局中考量的战略思维体现。再比如,产业安全是国家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與基础,要推进产业发展,必须保障与维护产业安全。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航空.、军工、船舶制造等许多领域都显示出产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东北的产业发展放在国家产业发展大局中加以把握,使东北的产业发展为维护国家整体的产业安全打牢坚实屏障,发挥东北产业发展战略大后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一方面强调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内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市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实现强调不同区域、不同省市的对接与联合,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东北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东北与东部沿海、京津冀以及南部许多省市都有产业联动与合作,将东北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助于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促进东北更好融人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强调要实现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要利用东北在东北亚地区交通与贸易便利等优势条件,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使东北“深度融人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加强东北与周边各国各地区的贸易往来与合作,在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动力,使东北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得到强化。

二、以历史视野为东北全面振兴把正发展道路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视野是人们根据历史总结知识、获得认识,根据历史分析与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形成正确历史视野需建立在对历史客观认识的基础之上,历史视野往往表现为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对历史发展的看法,对历史人物事件的客观评判,对历史整体局部的客观理解与把握等。坚持以历史视野看问题,则是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以史为鉴、知古鉴今。中国共产党善于运用历史视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用历史规律指导现实发展。

一方面,以历史视野引领东北发展不断迈上更高台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集中力量在东北地区布局建设了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大战略骨干企业,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份为我国的重工业发展起步与建立独立完整工业体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诞生了新中国诸多第一,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坚强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东北人民不仅为辽沈战役胜利和东北解放付出了巨大牺牲,也为新中国建设和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不忘过去才能更好面向未来。党中央以历史视野指引东北发展、布局东北振兴。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产业转型,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了新的阵痛,东北在改革和市场化过程中的不适应,致使东北未能抓住历史发展机遇,陷人发展困境。对此,党中央总结东北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东北存在问题的根源与症结,制定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案。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为东北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2003年到2013年十年间,东北经济披荆斩棘,东北振兴阶段性成果明显,“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17万亿元增加到4.05万亿元,年均增长10.3%”。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为推动东北振兴明确了新目标与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也作出了新规划,这标志着东北振兴进入了全面振兴新阶段。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必须“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并“就深入推进东北振兴提出6个方面的要求”。 2020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形成“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具体要求,并在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这一要求表述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对完成这一目标进行具体部署,并在10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将对东北全面振兴的具体部署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从这一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不断研究东北发展新形势,总结东北发展新规律,指导东北新实践,以历史视野统筹规划,不断推动东北走向全面振兴。

另一方面,以历史视野傳承发展东北文化,为东北实现全面振兴把正前进方向,提供精神动力。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用历史视野不断探索东北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不断加强对东北文化优秀特质的总结与创新,使其在东北全面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塑造形成了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内的中华文明特性。东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中华文明的特性,而且带有自身特色。在长期的发展与实践中,东北孕育了独具地域特点的文化特质,既具有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共性,也是东北文化特性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开始带领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外来侵略,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东北文化增添了爱国主义、民族感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文化元素,为东北文化注入了先进因素与时代因子,引领了东北文化发展的方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迈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在推进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一马当先,东北人民凭借满腔热情与报国之志,完成了无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党中央提出东北要实现全面振兴的引领下,必须不断总结经验,求新求变,不断更新、总结与发扬东北优秀文化,使具有现代性的东北文化不断展现出新的面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考察时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这充分说明必须加强对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总结,要把东北文化中的精华提炼好,不断扩大东北文化的影响力。同时,要不断推进东北文化的守正创新发展,不断寻找东北文化中的新增长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我国应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不断加强对东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真正使东北文化在东北的全面振兴与全方位振兴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以创新理念开拓东北全面振兴新境界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当今世界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是世界各国谋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各国安身立命之本,是利用现有机遇、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只有积极促创新、谋发展,才能不断进步,国富民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否则极有可能陷于战略上的被动,错失发展机会。坚持创新理念,就是不断推陈出新、知难而进、与时俱进,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因地因时制宜,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顺势而为开新局。只有秉持创新理念,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等多元创新,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各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难题,真正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持续赋能助力。

第一,强调创新对东北全面振兴的正向辐射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渗透与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这充分体现了创新理念对生产力概念形成的新的理解与阐释。从概念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对比原有传统生产力概念形成的新提法,其主要特点就在于通过科技创新拉动,确保生产力具有先进性与引领性,这也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最根本区别。从构成上看,新质生产力“新”在使生产力构成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不仅是量变层面的变化,还有质变层面的跃升。构成生产力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甚至劳动者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进而推动生产力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从性质上看,新质生产力属于创新驱动型生产力,其中科技创新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与农耕时代生产力发展靠人力物力的直接投入、工业时代靠资本扩张与靠高投入高损耗带来产出不同,新质生产力得以推进与发展靠的是科技创新的刺激与拉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必须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强传统生产力的升级换代,同时找到生产力的新的增长点。

第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不断加强产业创新,这是坚持创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在东北全面振兴过程中,必须积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要加大研发投入,掌握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未来产业,增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东北全面振兴中许多传统产业应该借助创新力量,不断延伸传统产业链,使其朝向数字化、国络化以及智能化方向升级改造,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扩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联系,推动产业链上下延伸,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集群效应,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新的强大引擎驱动。

第三,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必须“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思路上下功夫,在解决突出矛盾问题上下功夫,在激发基层改革创新活力上下功夫”一方面,在谋划地区改革发展方面,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形成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案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指出要善于转变发展思路发展当地特色文化旅游,“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实现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另一方面,在落实具体改革思路方案举措的过程中,推进改革创新,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深刻指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必须“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这实际就是坚持创新理念聚焦解决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此外,要激发改革主体自身的活力,调动其参与改革加强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都需要坚持创新理念的指引。

第四,强调要积极发挥创新在推进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创新理念对东北全面振兴的切实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为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许多具体部署都闪烁着创新理念的光芒。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设定,体现了对东北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思路与新定位,农业农村发展不能再拘泥于小家小户的单一分散状态,要“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使东北农业发展实现系统规模与集成力量,这就是农业大产业追求的目标与状态。同时,东北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还要在产品安全与宜居宜业上下功夫,这是将国家安全与生态文明理念应用于东北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也是创新理念的突出展现。一方面,产品安全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这是东北战略地位得以发挥的重要体现,也是将国家安全理念贯彻到东北农业农村发展的创新表现。从数量来看,东北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粮食供应充足是粮食安全的重要表现,对国家安全起到“压舱石”作用。从质量来看,在农产品充足供应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各方面达标与优质,让百姓吃得放心,则更是大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倡导东北农村实现宜居宜业,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人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又一创新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影响了东北农业农村的发展,这种不计任何代价提升生产力的做法,过度耗费了资源,也破坏了环境,这种不可持续发展后来也被证明存在诸多问题。“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使绿色发展在东北农村发展中走深走实。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改变东北农村产业发展模式,也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东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打开未来东北在全面振兴中的总体发展路径。

四、以底线原则为东北全面振兴保驾护航

“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坚持底线原则是充分考虑到各种风险、困难、问题发生的可能性,立足发展实际,向最好的方面努力,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底线原则的重要性,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充分说明,坚持底线原则,充分考虑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可以极大增强对风险防范的几率,可以增强对风险的应对与防范,进而运筹帷幄,把握事情处理的主动权。

一方面,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凸显了習近平总书记坚持底线思维的智慧。其一,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作用,是对粮食紧缺问题造成大国国本动摇风险的深度估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必须端稳中国人的饭碗,强调要保护好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黑土地,要“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这些都体现出坚持底线思维守护国家粮食安全未雨绸缪的考量。其二,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中的重要性,是对中国产业发展一旦存在缺失,必然就会受制于人,面临被其他国家“卡脖子”风险的预见。只有充分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诸多“卡脖子”问题的严重性,积极加以应对,“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才能有助于推进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其三,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中占有更加突出地位,是将底线原则应用于目前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限性与未来面临能源危机风险可能性分析的体现。东北要完成做大做强国家重大能源基地使命任务,就必须加快传统能源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其四,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坚持为子孙后代创造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生态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就是针对曾经为了单纯追求生产力提升,不计资源环境损耗代价而造成重大生态风险隐患而采取的积极应对之策。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东北振兴”,坚守生态底线思维,确保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东北全面振兴全过程。其五,强调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维护好国家安全,防患于未然,坚持保持边疆安宁稳定的底线原则的重要体现。虽然目前世界总体和平,但局部战争并没有停息,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东北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必须充分利用好东北的战略地位与优势,守护好我国国防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强调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与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底线原则的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求必须守住廉政底线不动摇,提前预见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及时消除腐败可能发生的隐患,加强反腐预警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践行与落实,采取措施积极加以防范,这些都是坚持底线原则优化政治生态的充分体现。同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也要坚守法治底线,要求一切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理念,在法治的规范与约束下不断完善与推进。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过程中,不仅要确保政策制定依法依规,而且政策执行也要合法有据,向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宣战,常态化开展打黑除恶,严肃查处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的人与事,“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此外,政府部门还要积极作为,努力划定企业金融债务风险底线,建立有助于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处置的相关制度,有效防范或化解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构建秩序规范、公平竞争市场机制”,“强化金融监管机制,重塑健康金融环境”。

总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全面振兴的部署充满着智慧,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全面振兴的科学指导。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坚决对其加以贯彻执行,努力使东北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才能真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