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用分析

2024-05-08 19:12李之坤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 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与青年志愿服务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理念有着密切关系,通过青年志愿服务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现实可行的。为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推广,应把中华传统美德传播和塑造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志愿工作重心,利用相关机会,向青年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基于此,本文将对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志愿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90—03

引言

在我国发展进程中,不仅要加强经济、政治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而且要加强文化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促进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式,探索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志愿活动相结合,对青年志愿活动进行有效整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一、相关概念

(一)青年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一种不以物质回报为目的,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为目的,主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行为。青年志愿服务,是由青少年作为志愿者,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和经验,投入到非营利社会福利活动中,把帮助别人、满足社会需要作为目的,免费地为社会做贡献。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华人民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丰富的思想文化积淀,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精神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哲理思想应用到了推进文化建设中,非常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良优秀传统文化在复兴民族文化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位置,它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一项伟大历史成就。

二、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的作用

(一)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三观

中国优良传统是由我国悠久历史和文明积淀产生的,能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着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青年在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时可以逐渐树立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性格塑造的一个重要阶段[1]。在参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过程中,青年可以对自己的意志力进行磨炼,对奢侈的生活进行抵制,从而培养出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提高青年的个性素质

青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群体的骨干,他们展示着自己最具活力、影响力、最具创新力的一面,青年可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活动中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变化,进而对自身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志愿服务中,青年可以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到最大,秉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将团结力量凝聚起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中,他们关心别人,将服务别人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融为一体,同时还能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提高自己的人格品性和人生境界。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是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的实践平台,它通过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等各种社会服务,使当今的青年群体能够参与到更多的社会生活中去,从而提高个人能力,增长自己的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

(三)培养青年的社会担当与责任感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持续认识,能够培养出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人要直面社会的实际生活,这样才能磨炼自己,获得更多社会经验,得到认可。社会义工实践是青年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体验真实生活的过程。他们把“无私”当作精神支柱,用自己的行为证明自己对国家与社会的忠诚。对于志愿者来说,他们所做的努力和所得到的结果不能用实物来测量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让他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责任心得到加强,还能提高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共品质和专业素质,让他们拥有了坚强的意志力。

(四)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的实质是传递道德力量,传播文明行为,这意味着,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既能造福于自己,又能弘扬一种新风尚,造福于全社会,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义工行为反映的是人们彼此间的人际关系的提高,它与我们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不谋而合。当代青年要做的就是,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成为助人为乐、自强不息的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人民有用的人[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哲理,对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有句话说得好“修身”是做人的基础,品德和涵养听上去很高尚,但实际上无处不在,比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在外面乱丢垃圾、尊老爱幼、互相尊重,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修身”,整个社会的进步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在社会上做义工,实际上就是让青年群体在自我约束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与中华传统的“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将志愿服务平台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工作密切相关,既为优秀传统文化开拓了更多发展途径,也让现代青年明确目标、认清方向、奋力前行。

三、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组建高水平的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团队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志愿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就需要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优秀传统文化素质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上,青年义工队伍可以与地方學校、公益机构等保持长久联络,不定时地举办各种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创造一个新契机[3]。比如,让青年志愿者们去中小学学校给孩子们讲一些中国传统知识,把他们的价值观与时代进步结合在一起,通过向孩子们进行榜样宣传和示范,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际意义,让他们成为榜样的接班人。此外,还应该健全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机制,用一个科学的管理培训体系来提升所有志愿者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比如,可以与省博物馆合作,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实践训练体系,通过定期挑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然后到博物馆充当义务讲解人员,让他们在不断地练习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传承志愿者。

(二)创造浓郁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氛围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遗产,是属于中华儿女的精神瑰宝,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发展,能够引导中国民族文化发展。怎么发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于青年志愿服务,是青年志愿服务团队所要思考的重要事情。青年志愿服务团队需要融入社会,健全人们的思想品质,做一个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领头者。在以志愿服务为基础,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利用这一机会,对青年群体进行有关方面的知识的普及,并将其作为一个典型例子,向其进行宣传,起到示范性效果,从而带动更多青年积极地参加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中,从而让他们对志愿服务理解更加深刻[4]。此外,还应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的文化气氛建设,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论坛、各大网站、公众号等形式,深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论内核、精神价值、道德规范、美学特征,弘扬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和精神,使青年群体建立起更强的文化信心,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成为主动行动,从而加深大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此外,榜样力量是无限的,应当从青年志愿者中搜集先进事迹,作为宣传素材,因为他们就是从大众身边走出来的,能够让其他青年有一种亲近感,所能达到的宣传效果会更好。最后,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维权、普法、以“四书”为《论语》、以“五经”为《论语》,以此为题材,在社会中形成一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气氛,让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比赛中逐渐形成优良的品德,增强他们的文化信心,使青年能够更好地做人做事。

(三)打造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平台

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在社会青年群体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不仅要依赖于志愿服务的机制约束、志愿服务的内涵建设和志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养,还需要构建一个健全的青年志愿服务平台,以此为基础,实现志愿服务内容和方式不断优化和多元化,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区域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具有自己特色、有代表性、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活动,比如“非遗进校园”等,利用平台优势,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从而使其能够直接带动广大青年群体,间接地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去[5]。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志愿服务”等为主题的社会研究中心,提高青年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为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新鲜的血液。

(四)扩大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建设范围

为了进一步增强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工作的内涵,要充分关注内部和外部资源,为志愿工作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首先,在市区图书馆、广场、博物馆等地方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角,将志愿服务文化长廊和时代楷模事迹、劳动模范事迹等纳入其中,并将志愿服务的项目和杰出志愿者进行陈列,形成一种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气氛,使这些公共场所成为传播志愿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志愿精神,提高志愿服务品质的一个主要场所。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在商场、街道、公交车站牌、地铁口等处设置电子显示屏,以此宣传青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总之,要不断拓展志愿服务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范围和范围[6]。其次,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日等机会,通过新媒体平台、都市报纸等方式,对广大市民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的一般知识培训,宣传志愿服务。把每年3月确定为“学雷锋”志愿服务月,要求各单位和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雷锋班”和“志愿团队”,邀请专家学者、博物馆人员和时代楷模开展有关方面的专题讲座,并讲述他们的志愿服务经验,引导青年群体积极学习和贯彻有关学习雷锋和志愿精神的重大论述,用他们的实践来传播和弘扬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积极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工作。

(五)创建青年志愿文场艺术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场艺术,青年志愿者们可以组建艺术团,并由自己担任领导者,组建文场传承团队,努力形成一个以文场为主导的,集文化和传播于一体的“文场”活态传承基地。要积极吸收有经验的艺术家,并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传承人中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艺术指导,确保工作人员齐全,能够组建一支成熟的器乐伴奏团队。文场演奏主要是由扬琴和琵琶、小三弦、胡琴、长笛等组成的“五件头”。这时可以加入一些西洋乐器,如大提琴、钢琴等。除此之外,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弘扬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新一代青年志愿服务者要跟上潮流,创造出更适合这个时代主题的作品。因此,青年志愿艺术团可以在乡村、社区、校园等地方,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认识到文场文化,喜欢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此同时,也让传统艺术为人们提供更多帮助,为传统文艺传承发展作出贡献。文学艺术必须植根于民众,才能生根、开花、结果。为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生活,青年文艺志愿者服务团队应该,主动参加文联、政协等单位组织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跟着文联进行文艺下乡演出。

四、结语

在新时代中,加强我国文化硬力量,需要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当今青年需要主动承担起这一责任肩上。让青年参与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活动中,将其融入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活动中,不失为一条可行的道路。两者结合是基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志愿服务精神内核的密切关系,而在具体操作中,要重视高质量的队伍建设和构建社会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吴迪.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再生[J].文化产业,2022(10).

[2]杨楠.博物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收藏与投資,2020(9).

[3]刘凡.文化全球化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9.

[4]赵泽仙.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三晋基层治理,2022(6).

[5]李依霖.新时代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表达——以太极拳文化为例[J].汉字文化,2022(2).

[6]宫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J].商情,2022(41).

作者简介:李之坤(1995—),男,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