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地理课程的实践探索

2024-05-10 10:35郭遂宁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探索少数民族

郭遂宁

摘  要:为了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贵阳市乌当中学开设了《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这一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相应的教育科研课题、专门的文献、贵阳市乌当中学的“水东文化墙”、民间流传的水东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该课程的实施策略比较丰富,包括诗歌吟诵、话剧表演、少数民族文化的演讲、手抄报的制作、社团的开设等。

关键词:乡土地理;实践探索;水东文化;少数民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阶梯模式的课程体系。乡土地理知识内容取材于生活环境,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学科融合,实现大学科教学,贵阳市乌当中学的地理教师在开发乡土地理课程时,注重了将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思想等融入课程。于是,在2019年开设了一门名为《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

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自古以来就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活。明初宋氏土司宋斌为了主动支持明王朝在贵州的统治,而将私宅由贵阳市区迁往城郊的洪边街(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政府一带),史称“洪边宋氏”。贵阳市乌当中学就位于当时的洪边地区。所以,将水东文化及少数民族作为课程开设的对象具有很强的乡土性和文化性。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教师发现学生确实对身边的乡土地理和历史文化很感兴趣,而且学生的收获也很大,证明该校本课程值得持续开展下去。开设《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这一校本课程,应结合乌当区及乌当中学的实际,深入开发对应的课程资源,并在课堂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教学。

一、开发与“水东文化”及乌当区的“少数民族”相关课程资源的途径

(一)依托教育科研课题开发课程资源

贵阳市乌当中学地理组于2017年—2022年之间完成了一项名为《乌当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市级课题。编订的校本教材《乌当地理》,是该课题的成果之一。《水東文化与少数民族》这一校本课程的素材资源部分源自《乌当地理》这本校本教材。同时,借助贵阳市乌当中学地理组的市级课题不断地补充和完善此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

(二)结合文献挖掘《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

水东文化是水东宋氏土司在统治黔中地区千余年间,布衣文化与汉文化、苗文化、彝文化、仡佬文化、侗文化等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具贵州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专门介绍水东文化及乌当区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献资料有《水东文化探寻》(该书属于贵州豫章书院丛书黔学系列)以及《乡愁故履——乌当人文历史寻踪》和《水东·洪边宋氏:贵州大土司历史文化探寻》。

《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这一校本课程的指导教师引导选修该校本课程的学生一起学习、阅读和分享这三本文献,并结合学生的意见从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精彩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教师在深入学习和探讨后,主要参照这三本文献精心制作教学设计、PPT、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水东文化墙”呈现的校园文化整合课程资源

走进贵阳市乌当中学大门后,右手方向的墙上介绍的正是“水东文化”。墙面上展示了“水东文化”四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洪边八景,展示了乌当区历史上八个秀美的景点。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寻找这八个景点的位置,并向世世代代居住在乌当区的村民收集和编撰关于洪边八景的故事。

二是宋氏三诗人,介绍了在水东洪边宋氏别业的奠基人大明怀远将军宋斌的后裔中出现了宋昂、宋昱、宋炫三位出类拔萃、名振京华的诗人,并有诗集《联芳类稿》《桂轩拙稿》传世。此部分内容需要学生向学校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年纪较大,甚至是退休的语文教师请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收集这三位诗人的故事和思想,整理他们流传至今的诗词。

三是明德夫人刘淑贞,介绍了洪武年间,贵州省杰出的女性刘淑贞(水东洪边宋氏贵州宣慰使宋钦的妻子)。刘淑贞机敏练达,很有政治头脑,是胸怀雄才大略的巾帼英杰。这部分内容学生很感兴趣,需要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收集关于明德夫人刘淑贞的事迹(学生甚至可以从影视节目中积累素材),并要求学生以文献、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

四是奢安事件。由于水东宋氏的后裔宋万化、宋嗣殷受安邦彦之招,率九股苗参加了此叛乱,以致整个水东宋氏家族被清算和血洗,从此结束了水东宋氏在黔中地区的统治。关于这部分内容,需要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整理史实资料,探寻水东文化宋氏衰落的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民族的团结与统一是国家兴盛的最大根本,并引导学生写出认识和感想,整理“探寻水东文化宋氏衰落”的生成性课程资源。

(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发民间流传的水东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结合学生自己的家族和居住现实,指导学生广泛且深入地收集关于“水东文化”整体概况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一是水东宋氏的形成及建置沿革。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探寻水东宋氏的起源与洪边宋氏的形成;查阅水东宋氏管辖的“十长官司”资料;收集关于水东宋氏的“七司八印”的史料。让居住在乌当区下坝乡的学生拍摄水东宋氏“七司八印”之一的“喇平宣抚司衙门”遗址的照片,并从民间搜寻相关的故事。

二是水东宋氏传承世系及兴衰。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贵州省的土司制度文献,从乌当区宋氏后人那里汇集水东宋氏的历代传承世系,从民间寻访并整理关于水东洪边宋氏兴盛与衰落的历史故事。此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在假期到贵定县拍摄“新添葛蛮安抚司”遗址的照片,到瓮安县拍摄“草塘宣抚司衙门”遗址的照片,并向当地的宋氏后裔详细了解宋氏历代的承袭等内容。

三是水东宋氏时期的经济建设。指导学生查阅并描绘水东宋氏时期是如何屯田兴农田的;指导学生结合目前乌当区种植的粮食作物品种认识水东地区的三大类粮食作物——稻谷类、豆蔬类和薯类;引导学生认识明代时期水东宋氏管辖之地就有了蔬菜的人工栽培——园圃;引导学生收集水东时期刺梨这一野生植物的价值等。

此外,让居住在农村的学生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养殖业的情况收集水东时期养殖业状况的资料,让见到过贵阳“茶马古道”的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水东宋氏时期的商业。关于水东宋氏时期的手工业,可以利用比较独特的方式来开发课程资源。比如,班上有一个苗族学生,她有一套由她外婆全手工制作的苗服。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认识这项手工技术正是从水东宋氏时期传承下来的,并引导学生收集和记录制作苗服(包括苗族头饰)的工艺过程。

四是水东洪边宋氏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化。指导班上的布依族学生以及居住在乌当区羊昌镇、新堡乡、新场乡、百宜乡、偏坡乡的学生收集和整理布依族文化。记录新堡布依铜鼓舞的表演过程、记录新场乡可龙布依族红灯戏的表演程序、收集和整理羊昌镇布衣夜宴歌、百宜乡朗道布依语歌、偏坡乡布依族婚宴盘古歌的歌词内容和唱法。引导班上的苗族学生以及居住在乌当区下坝乡和新场乡的学生收集和整理苗族文化。记录和整理下坝乡上卡堡苗族花棍舞、下坝乡岩底苗族长鼓舞、新场乡小尧苗族花鼓舞的表演过程等。

此外,请班上的彝族学生从祖父、祖母、外祖父以及外祖母那里收集关于彝族的文化和习俗,以及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还邀请班上的仡佬族学生从家族内部收集仡老族的文化、分析花仡老与红仡佬的区别、记录仡佬族与水东宋氏之间的发生重大关系的事件。最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水东宋氏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二、《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校本课程乡土性很强,与政治学科、历史学科也有很密切的联系,体现出大学科的特性。因此,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课程除了使用常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结合该课程的特色采取以下策略来实践。

(一)开展诗歌吟诵和赏析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吟诵和赏析,可以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诗歌的优美,通过诗歌想象当时乌当区的景色,从而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例如,教师利用贵阳市乌当中学的“水东文化墙”和带领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选取了宋氏三诗人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吟诵。此外,洪边八景也是吟诵的重要内容。除了吟诵和赏析这八首诗歌之外,还引导学生去寻找了这八处景点目前的位置,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家乡的变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二)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

学校及教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将水东宋氏时期非常重要的、有极大影响力的事件编写成剧本,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话剧表演。重点要表演的一个内容是“马晔欲逼反水西”事件。表演这一话剧时,教师挑选班上一名布依族学生扮演明德夫人刘淑贞,一名彝族学生扮演奢香夫人。表演前让这两位学生深入了解当时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尽可能形象地展示这一历史事件,使学生通过表演话剧和欣赏话剧对明德夫人和奢香夫人两位巾帼英雄产生由衷的敬佩。

(三)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演讲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演讲活动,将布依族文化、苗族文化等作为演讲的内容,教师分别推荐布依族、苗族、彝族、仡佬族和侗族学生演讲自己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演讲时穿着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民族服装,演讲的内容包括本民族服装和饰品的特点、服装上符号的寓意、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本民族在乌当区的发展情况、本民族与水东宋氏之间的历史联系等。

(四)制作课程相关内容的手抄报

为了让学生的手和脑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关于乌当区水东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手抄报,一边展示一边完善。

具体而言,教师将参加《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这一校本课程的全体学生分成六到八人的小组,并由组员自己推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和协调小组各成员一起制作手抄报。手抄报的主题由各小组自己选择,明确主题后,小组长分配手抄报的制作任务。以巾帼英雄明德夫人刘淑贞为例:绘画刘淑贞历史时期的肖像;介绍刘淑贞的生平;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刘淑贞的主要事迹;绘画并介绍目前还能见到的刘淑贞为贵阳市乌当区所做的贡献(例如乌当大桥及在下坝乡境内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从贵阳通往龙里、瓮安的古驿道)。在制作和展示手抄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集思广益,鼓励学生在手抄报中融合多种元素,让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在展示手抄報时,做到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勇于展示,勇于点评,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证明自我的平台。

(五)开设社团活动

学校指导学生开设了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社团,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自愿加入社团活动,活动由社长主持,有需要时社长及同学可以邀请教师来指导。社团活动开展的地点包括图书馆、水东文化墙附近、校本课程的教室等。该社团活动可以为接下来的校本课程做准备,比如排练话剧节目、整理演讲稿等。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创意,将学生的创新理念融入活动中。这不仅让学生的手、脚、嘴动了起来,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让学生编排节目,尽情地展示自己。

三、结语

《水东文化与少数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生为主题,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有针对性、有目标性、有主题性地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做到了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总之,在这样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要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身体活动起来,要让学生有成就感和充实感,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参考文献:

[1]中共贵阳市乌当区委宣传部,贵阳市乌当区文联. 水东·洪边宋氏:贵州大土司历史文化探寻[M].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

[2]罗登宜. 乌当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的回顾与思考[J]. 贵阳文史,2018(06):20-23.

[3]叶玉钗.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探索[J]. 亚太教育,2022(05):79-81.

(责任编辑:郑  畅)

猜你喜欢
乡土地理实践探索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依托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究
乡土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初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
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教学中的应用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