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10 15:22朱崇剑梁庆秦燕萍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 2024年3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人文素养

朱崇剑 梁庆 秦燕萍

摘  要:文学作品阅读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化鉴别能力、文学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文章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进行分析,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精准施策,指导学生通过温习历史、写读书笔记、比较阅读、特色续写、表演课本剧等角度进行多元解读,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效。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多元解读: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十门公共基础课程之一,不仅在职教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因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以及对外国国情、民风所知甚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为此,本文以《项链》教学为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与教学策略,希望有助于提升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一、温习历史,开阔文化视野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根据自身感受和体验而创作的。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教师不能满足于课堂简短的几分钟介绍,要指导学生对他国国情、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阶段的心路历程等相关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项链》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经典之作,故事记述了一个虚荣心极强的妇女玛蒂尔德为了参加一次舞会,从朋友那里借来一串钻石项链,她在舞会上大出风头之后,不幸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项链,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辛苦劳作的生活,最后竟得知项链是假的。学生原本觉得马蒂尔德的行为匪夷所思,为了一时虚荣竟然搭上十年辛劳。但是查阅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历史以及莫泊桑的生平之后,心头的疑云自然解开。莫泊桑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对当时社会上追求享乐和虚荣的不良风气是深有感触和极为抵触的,但他改变不了现实,只能写进自己的作品里,期望以此警醒世人。通过了解这段历史,学生开阔了视野,也和作者的思想产生了共鸣。

二、写读书笔记,提高欣赏能力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笔记就是读书时及时把见到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段落,或者由自身灵感所触发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具体到教学中而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读书笔记分成课前和课后两个阶段,课前阶段就是预习课文时写下的笔记,课后阶段就是课堂学习之后所写下的笔记,让学生在两个阶段的对比中感受自己欣赏能力的提高。

例如,有位学生在预习阶段把《项链》第二段的“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个句子的“資格”一词勾画,并在一旁标注:“条件?身份?资历?”;可见当时该生对这个词是有点无解的;结合课堂学习过程对全文的理解之后,该生对这个词有了深入体会:“‘资格显示出马蒂尔德已经钻入了自己设置的牛角尖,她的人生追求只有外表,没有内涵,可见她‘爱美的畸形心理已接近歇斯底里的地步!”课文中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也聚焦了不少学生的思考。多数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这句话当成作者对马蒂尔德之类命运无常的感叹,只把她的悲剧归结为一个细节上的失误。经过课堂上的交流学习之后,大家对这句话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三、比较阅读,提高辨析能力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风格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以上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如小说类,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又可以把握异同点,提高辨析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把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与《项链》进行比较阅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对贫穷夫妇为了给对方送上最好的圣诞礼物,割爱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吉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为爱妻买了一套梳子,德拉卖掉了美丽秀发为丈夫买了一条表链,虽然礼物没有派上用场,心地善良的两个人却更加温暖地相拥在一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认真地比较两篇作品,从内容到语言风格、再到思想主题层层递进,经过分析得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 故事结构相似,作者构思精巧,情节一波三折,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在《项链》中,马蒂尔德为了风光地参加舞会,情急之下到朋友那里借了钻石项链,舞会结束后又害怕暴露家庭的寒酸,引发了丢失项链以致十年辛苦还债的悲剧,结果最后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巧合和意外发生在极度爱慕虚荣的女主人公身上,使作品又具有了合理性。《麦琪的礼物中》中,男女主人公偷偷卖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交换礼物时却发现已失去作用了,这种巧合发生在他俩身上却不让人感觉到突兀,是真爱才造就这种巧合啊。2. 写作手法相似,擅长用“以小见大”的象征手法来反映社会现状。两位作者都生活在小市民阶层,对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体验最真切,通过具体的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展示了一幅凝练的社会缩影。《项链》中的项链,象征着女主人公对虚荣的狂热追求以及对其人生的不利影响程度之深,《麦琪的礼物》里,礼物象征着贫贱夫妻间真挚的情感,也反映出19世纪美国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不同点:1. 语言风格不同,莫泊桑语言精练,充满着冷静的叙述;欧亨利语言幽默,经常蕴含着反讽。莫泊桑继承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除了如实体现每一个细节,还善于用精练的语言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项链》中,女主人公看到朋友的钻石项链后,“她双手拿着那项链发抖”,生动地表现出她爱慕虚荣以及当时的狂喜难耐。欧亨利虽然也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但他十分接地气地把美国式幽默娴熟运用到了作品中,在《麦琪的礼物》中,夫妻发现送给对方的礼物都用不上了,丈夫却能微笑着安慰妻子,作者也感叹“这两个人是最聪明的”,既赞扬了这对夫妻真挚的爱情,也讽刺了美国社会对底层民众的不公平。2. 对主人公的褒贬不同,也折射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在《项链》中,作者虽然没有对人物进行议论,甚至还代入式地详细描写了其心理情态,但是每个读者都能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对她的偏执性格以及不幸命运的无奈,作者心境是悲凉的;在《麦琪的礼物》中,作者在前面的叙述中虽然语句平常,但已透露出对主人公为真挚爱情所做努力的认可,在文章结尾处更是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夸赞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

四、特色续写,赓续作品新生命

续写,是指在原文基础上,遵循其思路,对原文做适当延伸。好的续写,必须做到熟悉原文,准确把握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特征,对文章主题有透彻理解。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续写练习,要在熟读作品并有灵感启发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激发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二次加工,合理融入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让作品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项链》这篇小说,在作者的精巧构思下,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突兀的故事结局,最后马蒂尔德从朋友那里得知当年所借的项链是假的,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作者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想象和深沉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注意到学生们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感到印象深刻,有的学生还提问:“故事看起来还没完,作者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是自己也困惑了吗?”于是,教师抓住时机提示学生:“作者应该不会写不下去,而是他想到了多种结局,无法取舍,干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理解了。那么,我们就来按照自己对作品的所读所悟,为作者完成续写,让马蒂尔德的命运最终尘埃落定吧。”

对这次续写,教师提示学生一定要尊重作者原来的基本构思,一是后续情节必须紧紧围绕项链展开,不能偏离;二是一定要关注到马蒂尔德的虚荣心理在又一次重大变故之后是否有所改变。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结合原文展开联想,发挥想象,《项链》的续写呈现了几种结局:1. 马蒂尔德听说项链是假的,想到十年的辛劳拜它所赐,受不了强烈刺激,当场发了疯,后来只要她一看见别人戴着项链,就害怕得远远地躲开。2. 马蒂尔德要回了真项链,卖得一大笔钱,从此过上了她原来想要的舒适生活。3. 马蒂尔德要回了项链,没有一点的兴奋,而是默默地把它压在箱底,并以此提醒自己牢记教训,最终彻底改掉了虚荣心。4. 马蒂尔德为了索要项链,不惜撕破脸皮,和自己的好友对簿公堂,最后发现朋友所归还的项链也是假的。不管构思哪种结局,学生都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的描写,力求准确表现人物的形象。有个学生续写第四种结局,最后一段写道:“马蒂尔德终于打赢了官司,当她托起那个精致的项链盒子时,十指都在不自觉颤抖着,双眼如同当年第一次发现它那样,发出了光芒。伴随着紧张的心跳声,她缓缓揭开了盖子,可是盖子打开那一刹,她却眼神呆滞了,这不是惊喜,而是又一次的惊吓,项链已无一丝光泽,‘啊,又是假的!假的!假的!命运终究要负我,伴随着盒子落地的聲音,她也全身哆嗦了一阵,随后瘫软在地了。”

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开展续写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通过对情节的构思和人物的再塑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表演课本剧,实现自我蜕变

课本剧,就是把叙事性的课文改写成剧本,由学生按照戏剧的形式来演绎,生动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学生的课本剧表演离不开两个重要的步骤,一是按照要求写出规范的剧本,要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高度集中,反映尖锐的矛盾冲突,语言要突出人物个性;二是精心排练,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力求既契合原文又更好发挥学生的潜能。

外国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大量的作品被改编成影视,给了读者更丰富的审美体验。《项链》这篇作品的情节曲折多变,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语言十分优美流畅,阅读起来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看到学生朗读时那种津津有味的情态以及讨论交流时的神情自若,何不把这种学习热情继续升华呢?于是趁热打铁布置了一个学习任务:全班分成小组,进行《项链》的课本剧汇演。

课本剧汇演的那天,各小组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大家把小小的教室变成了自己的大舞台,小演员们仿佛穿越到了19世纪80年代法国的另一个遥远的时空,用心用情演绎异国他乡的故事。有一个小组演绎的是马蒂尔德十年辛劳还债的剧情,其中一个情形是一位同学扮演的女主人公挽起袖子,搓洗着一桶一桶的衣物,弯折着腰,艰难地拖洗地面,盘起头发擦汗的一瞬间,眉头紧蹙,眼中没有半点神采,眼部这一细节特写把辛劳所累的马蒂尔德的憔悴神情表演得惟妙惟肖,她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倾诉命运的悲苦。学生用双手托着腮帮,露出久违的迷人微笑这个特写来演绎女主人公独坐家中浪漫遐想当年舞会的情态,把个人潜质发挥到了极致,大家面前的宛然是一个被命运捉弄而又不清醒的资产阶级妇女。

经过课本剧的汇演,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课文之中,还从自己所擅长的表演特质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同时,课本剧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有效加强了学生组织、团结协作等能力,也增强了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外国文学作品作为学生了解外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以其高度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思想主题,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作品无论在情节构思,还是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是开展语文教学的良好素材。教师要聚焦人文素养这个核心,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进一步激发中职语文教学的活力,敢于创新和突破,指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多层次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能力和智慧,在外国文学的宝库里汲取更多精华。

参考文献:

[1]郑桂华.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J]. 语文建设,2019(01):8-13.

[2]李月玲. 《项链》匠心独具的写作特色[J]. 考试周刊,2010(18):36-37.

[3]周华章. 初中以写促读策略的常见缺憾及其对策例谈[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3):119-122.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人文素养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多元解读,让静态的文本“动”起来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