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

2024-05-11 10:15金瑶梅赵梓煊
关键词:双碳生态文明思路

金瑶梅 赵梓煊

摘要: “双碳”背景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为了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思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是创新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相结合;三是主导性、主动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只有秉持这样的创新思路,才能凸显融入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师生的生态环保素养,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行为,并最终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关键词: “双碳” ;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图分类号: D 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95X(2024)02 ? 0153 ? 06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40213053

Innovative Ideas for Integr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Dual Carbon”

JIN Yaomei,ZHAO Zixuan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double carbon” . In order to betterintegrat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antly innovate educational ideas which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ity,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2)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diversity andvividness; (3) combination of dominance, initiative and inter-subjectivity. Only such innovative ideas canwe highlight the effect of integration, further stimulat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ciousness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hance thei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literacy, upgrade their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 toconstructing a modernization in which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Keywords: “double carb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as

習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的确如此, “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且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丽环境的热切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任务已经愈来愈紧迫了。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程,以便按照既定时间表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高校是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 “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既有助于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又有助于固化师生的生态环保行为,从而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推波助澜,并最终有利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然,生态文明教育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随着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限越来越紧,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在“双碳”背景下,使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更加凸显教育成效,则需另辟蹊径,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相关思路。

一、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到国家层面的总体布局之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可从中窥见一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堪称史上最严格的生态治理制度,随着这些制度的落地、落实和落细,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也被大幅度提升。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理论维度,还是制度维度,或者是实践维度,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相关经验积累丰富,急需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成果介绍给高校学生,并内化为他们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双碳 背景下,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开拓思路,找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与“痛点”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寻找新思路,采取新举措。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们在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时,要秉持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创新思路,做到有机结合、张弛有度,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第一,坚持生态文明知识的科学性与融入方式的科学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部署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部分,在“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点是确保教授给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其本身的科学性。举例来说,教师如果想要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我国不同时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数据的话,那么这些数据最好出自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保证生态环保数据的权威性,体现对比的科学性。由于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所以来自基层的相关数据往往量大、面广,需要教师对纷繁庞杂的一手资料加以提炼、概括和整合,以确保教授给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是正确而科学的知识,避免误导学生。此外,我们在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应当讲究融入方式的科学性,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强行灌输。众所周知,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而然,而不是牵强附会,抑或像春夜之雨那样,充分展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顺便提一句,在这一点上,当下的一些专业课在推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出现了强加硬塞的现象,相当生硬,给学生留下了“为了思政而思政”的不良印象,课堂效果适得其反。

第二,坚持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家和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服务的,相对于高校其他专业技术及技能的教育教学来讲,更加具有意识形态色彩,更能体现政治属性。从育人目标来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牢记自身的政治使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一定要站稳脚跟,保持沉稳的政治定力与清晰的政治判断力,不断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受西方错误价值观的蛊惑和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举例来说,有些西方国家偏执地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构成了中国的发展瓶颈,而作为当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然无法突破这一瓶颈。客观来说,这样的 “有色眼镜”令人感到非常愤慨,我们在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根据客观现实进行理性判断,尤其是鼓励学生用中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去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掠夺和压榨,从而深刻地批判西方的生态帝国主义。对广大高校而言,无论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抑或是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坚守原则性,保持正确的政治站位。

第三,坚持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容易,面对的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每位学生又存在个体上的差异性,对于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人而异,诸如此类因素都增加了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为了有效应对诸多挑战,我们在坚持融入的原则性的前提下,要尽量避免思维僵化,而是讲究融入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在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时,既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又要善于变化、灵活运用。当然,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度” 。具体而言,为了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整合校内外相关绿色资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的灵活转换与有机结合。比如带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校园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并对垃圾进行分类,以便让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 ”[2]374无疑,教学空間场域的转换、教学形式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够促进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在“双碳”背景下,为了将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这一创新思路,即实现科学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新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相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内在规定性。换言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所教授的内容具有一定的边界,并非包罗万象,不能随便什么内容都往里面塞,而是以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方针及政策精神为依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励学生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由于学生一踏入校园就开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一路求学,到达高等教育阶段仍然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难免会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为了有效地消解部分学生的排斥心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我们要处理好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衔接问题,使内容能够前后呼应、层层递进,而在教学方法方面,则需勇于创新、勤于创新,做到“常教常新” 。

“双碳”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必须发挥创新思维与主动精神,结合时代的最新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不断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尽量避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教学思路的过于老套。通过秉持创新性、多样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思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性与生动性。

第一,注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当我们密切结合“双碳”背景,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时,一定要注意深入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元素,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不断开拓新思路,做到“不走寻常路” 。实践已然印证了这样一点: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永远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 。对比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 “传统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要求,要加强思政教育,必须拓展教育方式,丰富教育载体,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特别是在网络教育以及多媒体教学高速发展的时代,对加强科学手段的运用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不断地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学的实效性有着更为迫切的要求。 ”[3]172的确如此,要想增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持续创新。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将生态环保相关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关于问卷调查法的运用,我们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可以通过“问卷星”及“学习通”等媒介,当场让学生作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又如,关于访谈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校内的清洁工、校外的环卫工及社区的保洁员等,了解垃圾分类的具体情况,并拍成短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或者撰写相关的小论文。

第二,注意融入途径的多样性。 “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融入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取得较好的融入效果,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当下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契机,促进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无论是高校的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来自各个学院的辅导员与书记,或者是来自学校一些部门专门负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及学校领导,都应将学生的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放在第一位,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而形成合力。比如,高校的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利用传统的授课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视频资源、网络资源等的利用,对学生开展持续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又如,来自各个学院的辅导员与书记可以灵活运用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融入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询问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教育他们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再如,来自学校一些部门专门负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可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暑期调研,或者组织一些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竞赛活动、学术讲座等。此外,高校的领导也可以利用“开学第一课”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些主要是按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的种类不同来进行的不同途径的融入,另外还可以按照融入形式的不同来开拓新的融入途径。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辅相成的途径,或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第三,注意教学过程的生动性。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呈现“正相关” 。倘若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师的授课富有感染力,教学过程充满活力与张力那么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的活跃度与主动性势必都会增加,整个教学活动也必然折射出勃勃生机,教学效果好不好显而易见。与之相反,倘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置身事外,无法“动”起来,那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也就难以真正“活”起来。那么如何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彰显生动性?在这方面需要整合师资,进行协同育人,避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单兵作战” 。举个例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门本科生课程目前全国高校都已经开设,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本科生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 。在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论”这门课程的时候,可以进行校内外师资的整合,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再组织团队授课。主讲的教师可以是高校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来自校外从事生态环保一线工作的人员则可以作为课堂嘉宾穿插讲解,还可以安排来自校内环境工程相关学院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嵌入式”教学。这样一来,既有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解读的理论深度,又有来自实践领域的生态环保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此外,可以将几个班的学生合起来在一个大的空间中一起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即开展 “理论热点面对面”的活动,让学生向教师随机提问和“双碳”目标及生态文明相关的问题,并可以自由选择由哪位教师来回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现场回答。参加该活动的教师队伍可以由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高校学工部门等的人员组成。从实际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升,问题意识得到强化,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教学过程彰显生动性。

当我们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创新性、多樣性与生动性这三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有坚持这样的融入思路与教学思路,才能减少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陈旧性、刻板性与单调性,增强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三、主导性、主动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

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网络四通八达,各种电子媒介与信息传递手段层出不穷。一方面,不管是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渠道,还是知识获取的渠道,都呈现多样化趋势;另一方面,传统的、面对面进行的人际交往日渐减少,而在非实体化的、网络空间中的人际交往则越来越普遍。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来讲,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底下听得心不在焉,他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手中的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而不是集中在教师的 PPT及讲解上。在这样的场景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 “抬头率”必然不会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存在沟通的“空场” 。

当我们在“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时,往往也会出现类似教师“自说自话” 、学生“自娱自乐”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容易让人产生整个教学活动是“走过场”的感觉。针对教学现场师生之间有可能出现的“空场”问题,我们要秉持主导性、主动性与主体间性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开展得卓有成效,既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又能够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精心设计,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 ,要上出一堂效果甚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开展一场颇为成功的高校生态文明讲座,背后必然是舍得花时间、花功夫认真准备的。当今时代,由于网络的便捷性、普遍性,学生群体获得知识的速度很快,途径较多,很有可能在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学生就已经在网络上同步查找资料,获得相关信息了。因此,教师在利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对学生实施生态文明教育之前,必须夯实自身的生态文明知识基础,做到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举例来说,有的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故意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沉迷于用手机玩游戏,对教师教授的生态文明知识缺乏兴趣,一点也不参与课堂互动,面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绝对不能不管不顾、放之任之,而是应当发挥主导性,走下讲台,走到学生身边,善意提醒学生将注意力从手中的“小屏幕”转移到教师的“大屏幕”上,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正常展开。当然,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督导仅仅是教师发挥主导性的方式之一,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并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切记教师是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领路人”与“引导者” ,而不是“理性权威”与“知识灌输者” 。

第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学生群体由于时代感强、关注热点话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娴熟,他们往往热衷于投身虚拟化的网络空间,通过微信、QQ、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各种手段积极开展人际交往,甚至出现了个别高校学生“宅”在宿舍中进行网上“冲浪” ,从而缺席实际课堂教学的情况。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这三个高校学生群体来看,本科生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与施教者的互动相对较多,而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则相对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在博士研究生群体中,带有“佛系”特质的学生相对要多一些,无论是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他们不像本科生那样乐于发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而是以“独善其身”的方式与施教者之间产生了某种“情感疏离” 。为了更好地促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需要积极引导、鼓励及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一些生态环保的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也可以围绕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演讲。

第三,平等相待,形成师生良好的主体间性。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为唯一“理性权威者”的教师无疑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他们往往占据着话语霸权,而学生则鲜有发言,甚至出现“零互动”的极端情况,这种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极易导致教师采取“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难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真正推进教学,甚至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膨胀;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遭到变相压制,如此会降低学习效果,容易导致他们产生“课堂过客”及“局外人”的感受。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的“空场”得以消弭,需要重新摆正师生的相互位置,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论困惑并及时给与回应,从而使师生之间的关系由教师单方面的‘俯视变为师生之间的‘平视 ”[4]。换言之,要在师生之间形成主体间性,使师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双主体” ,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信的,在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建构知识。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主体间性这三个元素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师生关系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能够跨越时空阻隔与年龄障碍,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连接起来,充分体现互为主体的特征,使师生能够共同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环保涵养、积累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碳”背景下,将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其中牵涉诸多因素和诸多关系,既需要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协同作战”与“合力育人” ,又需要广大学生群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还需要社会各界相关力量,尤其是学生家长群体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5]51毋庸置疑,在这场广泛而深刻的绿色革命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价值导向,为社会培育富有生态环保意识,并能够将之付诸行动的学生群体,高校责无旁贷。相信随着“双碳”目标的有序实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将迈上新的台阶,在此过程中,广大高校师生将竭尽所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J]. 求是, 2023(22) :7.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 4 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3]陈安琪. 寓生态文明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研究 [M].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2.

[4] 金瑶梅, 林强强. “双碳”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学的路径与机制 [J].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2023(2) :144.

[5]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责编: 程爱婕)

猜你喜欢
双碳生态文明思路
“双碳”背景下预防性责任的司法改良与实践进路
不同思路解答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