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与传播研究

2024-05-11 00:41曹意王念
关键词:文创设计文化符号校园文化

曹意 王念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师生爱校情怀的重要途径。以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创设计为例,在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收集与提取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方法以及应用传播手段,总結归纳包括特征重构法、特征描绘法、形象塑造法、图形创造法在内的多种设计实践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

关键词: 校园文化;文化符号;可视化设计;文创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 4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895X(2024)02 ? 0178 ? 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11128443

Visualization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of Campus Culture?Taking the Campus Creative Design of USST as an Example

CAO Yi,WANG Nia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 and Art Design,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deepening the educational reform,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image andsense of identity of colleg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devotion to college. Taking the practical campus creative design of University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SST) as an example, we collected and extracted campuscultural symbols, focus on the visualization desig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of campus culturalsymbols, and summarizes a variety of design practice methods including feature reconstruction method,feature description method, image shaping method and graphic creation method.

Keywords:campus culture;cultural symbols;visualization design;creative design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报告同时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学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内在驱动和灵魂,对师生道德情操、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塑造力[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有效建立人人共享的品质校园,为师生提供充满暖意的温馨校园环境,打造师生都能归属与认同的精神环境。

以校园文化符号提炼为基础的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是弘扬与传播优秀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 上海理工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缺少专门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的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内容以植入思政主题创作训练为主导,涉及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内容较少,对学校百年优秀精神与品格的弘扬有所忽略,上理学生对作为上理人的自豪感与骄傲感明显不足。因此,探索有效的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方法与传播手段,打造优秀校园文化品牌势在必行,如此才能更好地弘扬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真正价值。

一、校园文化符号提取

符号作为一种载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文创产品,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离不开文化的传播,其核心即在于对“符号”的加工[3]。在此过程中,发挥校园文化符号的“软实力” ,对提升高校的社会声望、增强高校的学术影响、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有很大的推动力。

(一)建筑符号提取

上海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历经 115年的时间沉淀,36幢历史建筑组成了一片沪上高校中最大规模的优秀历史建筑群。这些建筑多为清水红砖砌筑,有思晏堂(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筑,它是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的第一幢综合性大建筑) 、大礼堂与思魏堂(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 、思裴堂、馥赉堂等。以音乐堂为例,其属于学院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尤为显著,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其中所有建筑结构包括装饰细节,都可以成为校园文化符号提取的组成部分。

(二)历史符号提取

以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背景,在碰撞中诞生,在交流中发展,是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悠久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今天上海理工大学的重要表征。在上海理工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中,融入了诸多来自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元素。而中西融合的文化元素亦可作为校园文化符号加以提炼,从而体现上海理工大学特色的国际化背景。

(三)学科特色符号提取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应用研究型大学。经过长期建设,学校学科布局不断优化,现有 64个本科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學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我们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符号提取,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符号的组成部分,可将高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可视化设计方法

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将设计实践方法分为特征重构法、特征描绘法、形象塑造法和图形创造法四种,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设计。这些方法的应用旨在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通过重构特征、描绘形象、塑造符号以及创造图形,展现出多样且富有表现力的校园文化符号形态。

(一)特征重构法

特征重构法的设计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校园建筑的整体外观造型或局部细节造型进行选取。第二阶段是在选取的过程中选择对建筑最具有视觉识别性的整体或局部特征进行可视化设计,这是一个运用图形设计手段将建筑特征转化为可视化符号的过程。第三阶段则是将带有建筑特征的图形符号进行拆解与重构设计,形成具有一定装饰性且可应用于各类传播媒介的视觉元素。

1. 建筑外形重构

图 1是对校园中六个优秀历史建筑的外形特征进行提取,并重构后所得到的上海理工大学 115周年校庆主视觉设计的辅助图形。图形分别以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红塔、音乐堂、516号校门等校园标志性建筑的外形特征进行可视化设计(见图 2) ,并同时设计了另外九个扩展辅助图形,用以丰富校园视觉形象(见图3) 。

在以上图形的基础上,创作者王念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主题,将建筑特征图形进行拆解与重构 (见图 4) ,使其更具设计构成感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辅助图形在传播媒介上的装饰性与应用延展性(见图5) 。

2. 建筑细节重构

图 6中所展示的图形元素源于大礼堂窗花的造型细节(见图 7) 。创作者陈熹熹将窗花造型进行提取并以四个圆形重叠重构形成了装饰性极强的正负形图形造型,同时尝试结合 USST英文与红砖等元素搭配形成建筑细节图形纹样(见图 8~9) 。其中图 9是由一个基本单元图形元素旋转复制后组合而成,图形装饰性极强,将建筑细节特征与校园标志性元素融合刻画,对校园标志性符号的可视化呈现准确到位。

其创作者以图 9中的图形作为基础元素,再次进行图形重构,进而形成了图 10与图 11中所展现的图形装饰纹样,并配以上理红、钴蓝和专金色进行搭配,形成丰富的纹样色彩变化,进一步加强校园符号可视化的延展性与识别度。

图 12创作者吴懿萱选取校园历史建筑中具有特征性造型的细节,描绘建筑特征符号后再进行造型重构,进而展现出具备各建筑特征的可视化图形设计,识别性极强。例如,运用大礼堂、综合楼的窗户元素来进行图形创作(见图13) 。

(二)特征描绘法特征描绘法指的是运用线状或块状描绘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的图形绘制,通过精简干练的图形描绘使受众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收到校园文化信息的传达。相较于特征重构法对复杂图形重构装饰性的着重刻画,特征描绘法更注重以最简洁、直接的设计语言清晰传达视觉特征,用线状或块状图形准确呈现所描绘的对象。

1. 线状描绘

图 14是用线条的方式勾勒上海理工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形象,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可视化设计。创作者冯微笑以简洁干练的线条依次对图书馆、音乐堂、大礼堂、英国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外形进行线状造型描绘,将各建筑特征清晰呈现。

2. 块状描绘

创作者葛传虹在图 15案例中,以块状图形描绘的方式针对上海理工大学主要学院的特征进行可视化设计,能有效起到强化学院形象的作用。在图 16中,创作者刘璇提取馥赉楼、红塔、水母楼、音乐堂、田家炳楼等建筑的特征进行块状图形描绘,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丰富图形元素。

(三)形象塑造法

形象塑造法是以视觉传达设计的手段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 IP形象塑造,将图形化的文化符号以拟人或拟物化的形式进行呈现。这样的方法可以运用于对建筑特征的提取转化,可以是针对各学院特征的提取转化,也可以对各类跟校园文化相关历史、人文、传统等各类元素的转化。IP形象的塑造使得文化符号变得栩栩如生,促使优秀校园文化得以深入人心。

1. 建筑拟人化

创作者徐晨怡分别运用馥赉堂、思福堂、红塔等建筑特征,对其进行拟人化图形设计(见图17) ,为建筑局部造型增加五官与肢体形象,在强化建筑特征的同时,使其更具人物特色与性格,生动的造型形象使得建筑符号让人印象深刻。拟人形象配合更多建筑特征可视化图形元素的使用,在媒介的应用场景中呈现出灵活丰富的视觉效果,应用延展性极强(见图18) 。

2. 学院特征化

圆周率一般用希腊字母 π(读作 pài,音同 “派” )表示。创作者尤一从圆周率中获得设计灵感,圆周率寓意无限接近于圆,而圆形象征着圆满,是一个完美的符号。以“派”作为主体形象元素将学校各学院的专业特征符号进行可视化传达(见图19) ,寓意生活学习轨迹尽在“派”中,表达对校园生活无限可能的憧憬。校园发展历程中的每一步都是这串无止境数字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断圆满的过程。

(四)图形创造法

图形创造法主要是运用图形绘制的方式,针对校园场景、文化标语等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创造。这样的方法通过对具体现实场景的图形化再现,对各类局部场景的图形化重组,以及对场景、文字标语、数字标语的图形化设计组合来进行校园文化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元素组合而成的画面可作为插图应用于各类媒介进行校园文化传播。

1. 场景图形化

图 20呈现的是创作者张洁提取建筑尖顶、拱形门、窗花、立柱、墙面装饰等局部造型运用图形化的可视化方法创作校园场景,并融入上理猫的文化符号,将校园内慵懒随性的猫的特质最大程度地进行保留,真实还原了校园生活景象。图 21的创作者李哲宇同样以建筑为主要元素配合其他相关校园符号进行场景图形绘制创作,其中包括??男孩小 O、猫咪小 U、水母楼、大礼堂、音乐堂、470校门,以及其他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典型符号。其创作者以勾线平涂的图形创作方式描绘出校园生活的温馨场景。

2. 字符图形化

创作者华之婕将数字字符 1906与 2021进行了图形化设计,利用上海理工大学具有特殊意义的建校年份??1906年作为符号元素进行可视化设计传播(见图22) 。

创作者杨笑同样着重针对上海理工大学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字符进行图形化设计,即为上海理工大学前身沪江大学创办时间的字符“1906” ,以及作为上海理工大学自建校以来的校址,也就是现当下校门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 516号中的字符“516” (见图 23) 。其创作者同时将图形化字符融入沪江大学旧址照片,结合几何图形元素进行各类衍生产品的设计。在色彩的运用上,以黑白与颜色鲜明的色块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寓意历史沉淀与今日风采在校园中的交汇融合。

创作者陆嘉欣编写了一系列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文案标语,并对其进行具备装饰纹样特性的图形化字体设计(见图 24) 。同时将校园场景元素融入图形文字,在进行编排设计后应用于文创产品中(见图25) 。

三、设计应用与传播

校园文化符号的设计应用与传播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应用校园符号和有效传播,可以凝聚校园共识,塑造校园独特的精神氛围和文化品牌形象。其中应用方式和传播手段对提升校园文化的影響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应用方式

可视化设计的应用是将文化符号设计再造后的视觉元素应用于各类传播媒介,形成一系列独具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文创衍生产品。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就是文化与创意,在其中融入校园文化元素,能够使产品具有特殊代表性[4]。如图26所示的文创产品,是校园文化可视化图形在生活用品、办公用品、纪念品等传播媒介中的应用方式。

(二)传播手段

文创市场是校园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运作体系正处于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中。高校将努力推进产品由量转向质的变化,趋向高品质、高质量、高识别性的校园文创产品。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校园文化发展和传播的物质载体,是高校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文创推广机制主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层面进行校园文化传播。线上以微信公众号的产品预售和众筹进行文创推广,线下则以校园礼品实体店、定期的文创市集和文创展览作为主要的校园文化传播途径。

四、结语

本文中的可视化设计案例均来自真实的教学实践案例,以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性角度出发,开展校园文创产品设计,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可视化设计风格与设计语言。课程内容的开展不仅探讨了校园文化可视化设计的可行性,同时也是对文创产品设计多样性的探索,为校园文创产品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与创作空间,为创造有价值的校园文化品牌打下基础。

校园文化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探索促使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体会校园历史底蕴,牢记办学理念,认清自身职责与使命。在大力传播与弘扬具有鲜明校园文化内涵的创意设计同时,充分激发师生的爱校情怀,以及校园归属感与认同感,萌生对优秀校园文化的骄傲感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刘伟, 郑卫东.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以上海高校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20,21(3) :75 ? 80.

[3]林威宏. 校园文创产品的符号提取研究与应用[D]. 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 2021.

[4]黄钺, 刘杰. 高校传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J]. 包装工程,2018,39(18) :245 ? 248.

[5]韦伟. 基于积极体验的校园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上海: 东华大学, 2020.

(责编: 程爱婕)

猜你喜欢
文创设计文化符号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基于情感体验的文创产品及其包装设计探究
广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品牌传播策略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