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化教学的应用路径

2024-05-12 11:32马文龙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化教学应用路径

马文龙

[摘 要]课程结构化包含诸多内容。教师要深度研究结构化教学的特征,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渗透结构化教学理念,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运动和训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结构化教学具有体系性、渐进性、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要关注学生运动能力、运动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在运动训练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化教学;应用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48-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减”政策的实施,小学各学科教学更加注重结构化教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备主动实践和探索的意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研讨和规划,推出具有结构化特征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教学训练,为学生创造适合的运动环境。学生是运动主体。教师围绕学生运动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结构化处理,符合学生运动成长的规律和要求,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优化课程目标,渗透结构理念,培养学科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来源极为广泛。教师在设计结构化教学时要注意提炼目标内容,突出结构化特征,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进,让学生有明确的训练方向。因此,教师要对结构化教学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以优化课程目标,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

1.优化课程目标

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需要一个过程,教师要明确优化课程目标的目的,使学生对自身的运动有清晰的了解,从而自觉地接受运动训练,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结构化教学本身具有渐进性、体系性、开放性等特征。制订课程目标时,教师要明确结构化教学的基本内涵,以及课程标准对课程构建的定义,客观判断学生的运动基础,以便分层制订课程目标,为不同群体的学生规划运动路线。要将教材知识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教师需要进行课程整合,从课程内容、知识关联等方面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融合,进而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如跳高运动,教师要先传授跳高的方法和动作要领,然后出示具体的训练目标,包含运动要求、运动标准、运动评价等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训练,通过反复操作逐渐掌握动作要领,实现训练目标的同时,积累了跳高的经验。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跳高能力不同,教师在具体考评时要区别对待,體现分层教学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运动成功的体验。

2.渗透结构理念

优化课程目标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运动基础,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运动的实际情况,对运动场地、运动器材、运动组织、运动方法、运动效果等方面展开系统性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课程目标优化的针对性,为学生设计适合的运动训练方案,增强运动训练效果。同时,教师要注意渗透结构化运动理念,有对接意识,如将多种教情和学情对接、将课内与课外资源对接、将学校与家庭对接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契机。如篮球运动,学生对这项运动比较有兴趣,参与热情很高。教师要细化分析篮球训练内容,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将训练内容分成几个存在内在关联的板块,促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掌握篮球运动技能。第一个板块,基础知识传授。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具体展示,引导学生梳理和认识篮球运动的发展历史、规则、比赛等相关内容。第二个板块,教师先示范运球、传接球、投篮等动作,并分解动作要领,再组织学生模仿训练,培养学生的球感。第三个板块,学生互动切磋,交流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情况。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纠偏。第四个板块,组织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完成篮球知识的内化。这样将篮球运动训练分成几个存在内在关联的板块,体现结构化教学的特征,使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获得好的训练效果。

二、设计课程内容,反映结构组成,崇尚学以致用

体育与健康教材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教学素材,以丰富课程资源,推进课程结构化教学进程,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1.拓展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利用多种渠道搜集适合的教学素材,以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如教材内容、校本课程、网络信息、经验案例等,能够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带来有效支持。教师要从结构化特征的角度筛选适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运动机会,促进学生运动素质的提升。如足球运动训练,男生对这项运动最为热衷,教师在课程内容整合时要广泛吸纳一些新的内容,为学生带来更多训练的机会。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世界五大联赛更是吸引无数球迷观看。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重要的比赛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足球的运动规则和比赛规则,培养其学习兴趣。学生开始观看比赛时难免有看不懂的情况出现,教师及时给予解读,与学生一起研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观看比赛视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搜集学习素材的活动。不少学生对足球运动并不熟悉,特别是女生,搜集素材时没有明确的方向。教师及时给予提示,让学生借助网络或者是采访足球球迷,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源。学生积极响应,获得不错的效果。这里,教师吸引学生参与素材搜集活动,为后期组织训练奠基,这也是结构化教学的组成部分。

2.注重结构设计

小学生的运动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组织运动训练时要追求渐进性、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运动训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运动效果。同时,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做整合处理,突出结构化教学的助学作用,筛选和设计适合的运动内容,与学生的运动训练自然对接,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性训练,自然形成运动能力。学生对运动项目有选择性,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诉求,以提升训练的针对性。如武术运动,学生大多不喜爱这项运动,因为武术学习有难度。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影视武打片,让学生对中国武术的特点有直观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培训一些武术骨干,要求这些骨干学生组建训练小组,起带头作用,这样有助于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热情。为提升训练的品质,教师推出武术比赛方案,要求小组之间展开武术比赛,并拍摄成视频进行展播。学生对比赛充满期待,纷纷提出一些训练建议,各个小组训练逐步进入正轨。教师设计武术训练方案,其结构化特征极为明显: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再通过骨干的带头作用,展开多种形式的训练;最后利用比赛进行激励,保持学生的训练热情。整个过程形成训练体系,结构化特征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训练效果。

三、推进课程实施,组织结构训练,鼓励发现探索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丰富,教师有更多的自主权,随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调整,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运动服务。这样可以促进课程自身的结构化建设,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在推进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训练设计、运动组织、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整合行动。

1.创建课程环境

确定课程内容后,教师就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利用多种助学手段创设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如媒体应用、示范展示、游戏活动、竞赛组织、表演展览等都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运动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运动技能,凸显结构化教学的特征。学生对灵动性、趣味性、对抗性强的运动训练比较感兴趣,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如速跑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训练任务,而学生对速跑的态度呈现差异性。教师可针对速跑设计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案,要求学生参与方案的设计和筛选。特别是训练方案的优化设计,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广泛征询速跑训练的设计方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训练机会。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选择一些电视节目内容,利用学生熟悉的画面进行调动。学生若能主动参与速跑训练,其训练效率就会大大得到提升。无论利用何种方式进行运动调动,都具有启动和激发作用,这是激趣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結构化教学的具体体现。速跑训练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生大多不喜欢,教师展开结构化设计,能够成功激发学生运动的主动性,获得显著的训练效果。

2.优化运动组织

优化运动组织时,教师要对运动程序、运动组织、运动环节、运动评价等方面展开理性思考,适时调整教学,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的同时,推进结构化运动训练进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带有渐进性的特征。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运动表现,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并对运动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品质。学生对一些体育游戏比较喜爱。经过调查发现,他们对花式跳绳有浓厚的兴趣并自创了不少样式。在课余时间展开花式跳绳的集体活动,能为学生带来更多运动的机会。跳绳属于全身性运动,具有较高的运动强度和训练价值。教师可对跳绳运动进行深度研究,具体分析学生花式跳绳的操作方法,适时融入新的内容,提出一些新要求,鼓励学生展开集体表演。同时,教师利用手机拍摄并制作成表演视频,在家校微信群中播放。学生对教师的设计和提议有较高的认同感,训练热情倍增,课余运动训练积极性更高。虽然这是课余运动训练,但教师格外重视,深入研究跳绳的运动特点,渗透运动方法,组织运动比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

四、创新课程评价,丰富结构展评,指向深度学习

针对学生训练实际推出结构化评价机制,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有教研的主动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处理,以提升教学的适合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1.强化课程评价

在结构化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身的运动情况展开评价,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提供重要参数。特别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触动。同时,教师提出具体的评价要求,引导学生梳理和分析自身的运动情况,找到存在的问题,并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运动效果。运动评价不能只看运动测评成绩,而要对学生的运动进步、运动表现、运动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如耐力跑运动,教师在评价前要整理学生平时运动表现的相关数据,综合考虑学生的运动表现,设计“耐力跑意志奖”“耐力跑进步奖”“耐力跑精神文明奖”等奖项。学生对奖项比较看重,参与耐力跑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运动表现,利用评奖手段进行评价,其设计带有结构化特征,学生接受程度高,其训练激发动力强。强化课程评价,学生回馈更为积极主动,说明结构化教学组织科学高效。

2.延伸结构训练

教师有意识地延伸结构化训练维度,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制订具体可行的运动目标,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运动体验。学生对运动训练有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基础展开深入分析,针对性布置一些训练任务,能够快速启动学生的训练思维。设计结构化的运动训练任务,主要体现在目标制订和训练要求的细化上,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运动方向,自觉地展开运动调整,提升运动的效率和品质。结构化运动需要系统的训练机制支持,教师利用结构化评价机制开展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训练效率。如乒乓球运动,这是一项讲求技巧、方法应用的运动,学生对这项运动都比较喜欢。教师针对学校实际的运动条件,设计延伸训练方案,要求学生家长给予积极配合,利用社区、街道、公园、社会体育场馆作为训练场地,进行亲子运动训练。同时,教师适时传授一些训练方法,与家长展开积极交流并提出运动要求,让家长给予技术指导,提升学生的训练品质。延伸训练带有系统性的特点,教师设计延伸训练方案,能为学生带来更多的训练契机,成功激发学生训练的主动性,获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

体育与健康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教师围绕结构化教学目标展开探索与实践,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学生的训练需要配设运动任务,对学生运动中存在的不足给予适时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主动性,让学生在渐进性训练过程中提高身体素质。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不同期待,教师从结构化教学的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创造适合的运动环境,能有效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潘绍伟.正确实施结构化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运用能力[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2):2-3.

[2] 周珂,张伯伦,李相龙,等.《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结构化的理念体现、要义表征与实现路径[J].体育教育学刊,2022,38(4):10-15,2.

[3] 丁俊,周波.用一体化的思路疏解体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J].体育教学,2023,43(1):11-12.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化教学应用路径
结构化教学,彰显数学整体系统的教学力量
让语文教学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翻转课堂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工业自动化控制中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路径研究
善用关联思维 促进主动思考
刍议小学数学对话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促进新疆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基础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重基础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