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链接的科学深度学习策略

2024-05-12 23:33张衡嘉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3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张衡嘉

[摘 要]情境是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存在忽视知识建构、生活运用和价值判断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始终处于浅层。为了让学生的科学学习走向深入,教师可以采用情境链接的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加工、科学知识的内化与外化、科学知识的理性建构等,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铸就必备品格,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及运用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链接;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9-0081-03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重视概念的理解、记忆,忽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科学价值的判断等,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始终处于浅层。而新课标引领下的科学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一定的科学主题,进行积极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科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创设生活情境,在科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以实现科学课堂的价值回归。那么,基于情境链接的小学科学教学该如何实施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科学知识的系统加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堆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而要通过结构化的方式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那么,怎样才能把科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呢?教师可以采取情境链接的教学策略。

1.借助情境链接展开联想

联想可以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认知逐步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小学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或多或少地都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师借助生活情境,把新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在一起,可以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土壤——动植物的乐园》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其中的动植物有哪些认识。这样创设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对土壤相关知识的重新建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借助情境链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能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促使学生的科学学习走向深入。

2.借助情境链接发现本质

教师先把科学知识与若干典型的生活情境链接起来,引导学生归纳出科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再带领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结冰了》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冰的特点,了解冰与水的异同,知道水在结冰过程中会向周围散发热量。冰是水的固态形式,它的本质仍是水。教学时,这种固有的概念认知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冰和水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冰是水吗?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巧妙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课知识点,建立结构化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教师要善于依据科学学习的内容及其特点选择恰当的情境链接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内化所学知识。

3.借助情境链接拓展外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对课内知识的初步掌握,还要关注科学知识的外延,即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情境,以丰富学生的科学课堂。以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虽已了解太阳会发光、发热,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这些知识,但很难明确辨别太阳的位置和方向。基于此,教师把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出来;能够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辨别方向等。在学生对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拓展与太阳有关的课外知识,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懂得地球上的生命离不开太阳散发的光和热,人们可以利用这些光和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这样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提供支撑。教师关注科学知识的外延,基于科学学习的内容及特点,将其与恰当的情境链接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体系,为学生今后的新知学习奠定基础。

二、注重科学知识的内化与外化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建构,还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链接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内化与外化。

1.借助情境链接深化学习体验

科学教学不能通过机械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科学知识,应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获得对学习内容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链接的方式,让学生重新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感受与体验。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二年级上册《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物体是由一种或者多种材料组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认识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知道不同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发现不同材料的过程,了解木头、金属、陶瓷、塑料等材料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情况。在情境链接中,学生了解到各种材料的起源及优缺点,为今后在生活中开发与利用这些材料做好准备。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采取情境链接的方式,能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深化学习体验,提升科学学习质量。

2.借助情境链接实现迁移运用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链接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具体来说,教师要创设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合理利用能源》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要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并掌握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法。教学时,教师先链接生活中停电、停气的场景以及人们对化石燃料的使用情况,使学生认识到能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意识到能源的重要性;再通过拓展与能源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到电能、风能等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通过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丰富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维度,促使学生设计出更多合理利用能源的方案。这样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对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习得,还要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迁移與运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应用价值,提升科学核心素养。

3.借助情境链接掌握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与方法是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科学学习的内容及特点,链接特定情境,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探究未知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有关光的思考》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和来自物体反射的光,明白我们能够看到物体跟光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有规律的。教学时,教师先出示太阳、月亮、星空、反光镜、点燃的蜡烛、荧光灯、发光鱼、萤火虫等图片,并让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中的光是从哪里来的。通过交流讨论,学生知道了图片中的光来自哪里,哪些可以自己发光,哪些可以反射光。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能帮助学生养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质量。科学思维与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迁移的素养,这种素养对促进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采用情境链接的方式,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深度学习。

三、注重科学知识的理性建构

科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链接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科学知识的理性建构,进而获得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1.借助情境链接展开推理论证

科学是一门抽象而严谨的学科,推理与论证能力是重要的科学思维能力。依据科学学习的内容及特点,教师采取情境链接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科学推理和论证过程展现在他人面前,可以使学生形成尊重证据、理性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八颗行星》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八颗行星都在其特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转。教学时,教师可以链接科学家探索宇宙中其他行星的相关资料,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资料展开推理论证,形成尊重证据、理性分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借助情境链接引导学生展开推理论证,可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性建构,使学生养成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2.借助情境链接引导判断评价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价值。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事物、事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对所学内容做出判断,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学会管理和控制自己》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日常生活中不良的情绪表现,并愿意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明白科学管理自我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时,教师链接一些不会管理自己情绪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使学生明白压力与情绪是身体在神经系统控制下接受外界刺激后的正常反应,而积极面对自己的压力与不良情绪,并管理和控制好自己的压力和情绪是健康生活的前提与基础,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必要的判断与评价,可以体现科学学习的价值。教师采取情境链接的方式,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成为评判知识的主体,能够实现学生对科学的深度学习。

3.借助情境链接感受责任情怀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自然等关系的态度和责任。教师可以把科学教学与时下的热点问题链接起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如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要珍惜资源、节约能源。教学时,教师把本课内容与时下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领域的热点问题关联起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思考、权衡利弊,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改善方案。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白科学学习的终极目标与意义,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责任、情怀等方面的教育,以提升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不单指问题情境,还应具体到生活中的一件事、一个新闻、一种自然现象或者社会现象等。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科学学习的内容及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学情,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把情境与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机链接起来,使学生的科学学习由浅层走向深层,让科学教学走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1] 尤慧雅.让“有效失败”成为深度学习的契机:关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思考[J].华夏教师,2023(14):93-96.

[2] 孙蕾.探索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3(17):22-24.

[3] 丁玲.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实施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J].辽宁教育,2023(13):85-87.

(責编 蔡宇璇)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深度学习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