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石山区的巨变

1960-08-20 05:12孟辉
中国青年 1960年16期
关键词:长石区委

孟辉

长石的巨变

六月的长石,正是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田头坝上,到处是抢收抢种的人群。空气中飘散着麦草的清香。真是一片丰收的景色。

初到长石的人,看到了这种繁荣的景象,再看看那被杉林、茶林复盖着的群山,成网的水渠,茂密的秧田,成片的果园,掩映在枇杷、棕榈和石榴花丛中的白色家屋,常常会认为这大方县长石人民公社该是贵州西北山区中一块得天独厚的地方。

可是,人们很难想象到,十年以前,仅仅是十年以前,这儿却正是一个极端贫困的山区,人民生活在人间地狱之中。85%的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地租和苛捐杂税侵吞了长石人民劳动果实的70%以上。最好的年成,一般人家也只能有两、三个月的口粮;蕨根、野菜、树皮、观音土,成为农民的家常便饭。盐在这儿是宝贵的稀物,较好的人家才吃得上“吊盐”(把一小块盐吊起来,吃完饭后用舌头舐一下),穷苦的人家只得吊块石头来哄骗小孩。有三分之一的人穿棕衣、纸衣,或用小狗皮遮体;绝大多数人家没有棉被,只能盖稻草,有的干脆睡在谷糠中御寒。而人祸比天灾更厉害。人民常常遭到土匪的抢劫和烧杀,国民党的多长、保长就是匪首。解放前夕,有几万国民党残匪流窜到这里盘踞,到处烧杀掳掠,人们被迫逃往深山,留在村里的人也都饿得奄奄一息,1950年我军解放这里后,工作干部的头一件工作,就是挨门逐户给那些饿得不能起床的群众送稀饭。

解放,使长石人民挣脱了封建的枷锁,迎来了春天,在长石人民的心里,从此燃起了建设新生活的熊熊烈火。

十年来,长石人民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经过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提高了党悟,树立了改造山区的雄心大志。他们埋头苦干地进行建设,终于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原来那样一个贫穷、落后、荒凉的山区,建设成今大这样美丽、繁荣、幸福的乐园。特别是从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后,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1959年,全社的粮食产量平均每人达千斤以上,社员收入平均每人达93.9元。几年来,长石人民用自己的余粮和农副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当人们想要知道,长石人民是怎样取得胜利的时候,公社党委第一书记薛巨明同志会告诉你:“十年来,我们在改造山区方面做了三件事情:治水、治土、治山;我们的方法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这几句话虽然简单,但却充分表达了长石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决心改变穷山恶水面貌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精神。

长石公社,已经成为山区人民征服贫困落后的一部活的教科书;长石人民的发奋图强、埋头苦干的精神,值得我国青年认真学习。

大战锅圈洞

长石的水呀滚滚流

千言万语藏在心头

——长石山歌

长石是个干旱地区,五天无雨小旱,十天无雨大旱。不仅庄稼缺水灌溉,连长石街上居民吃水,也要到三里外去背;最强的劳动力,一天也只能背四桶水。“长石是个屯(山坡),渴死无人问”——正是这种缺水的痛苦生活的写照。

解放了,长石人民虽然从地主手里夺回了土地,但由于干旱威胁、缺水灌溉,粮食生产没有保障,每年仍由国家救济100万一200万斤粮食。1952年,长石又遭到大干旱,七七四十九天没下雨,到处田干土裂。区委书记薛巨明同志,不分昼夜地领导群众抗旱,心里象放了一块石头那样沉重。“老书记,庄稼干得搓索索,来年吃啥子?”群众在看着他。“难道今年还要国家救济吗?”薛巨明同志也问着自己。不,不能在困难面前屈服!要和干旱作斗争,要战胜干旱,消灭干旱。在一次党、团员和积极分子会议上,他响亮地提出:“不给长石人民修好水利,不叫长石人民吃上大米,咱们绝不罢休!”这句话道出了长石人民多年来埋在心里的希望,也宣布了长石人民气吞山河的雄心大志。第二大,薛巨明同志带领了一批党团员,出发去寻找水源,他们宣誓:“找不到水源决不回区!”他们踏遍了全社几百个大小山头和深沟古洞,终于在险要的锅圈洞找到一股泉水。

锅圈洞是一个高山顶上凹下去的大洞穴,从岩穴壁中流出一股地下水,又直泻入洞底的阴河里去。在洞口,人们只能听见流水坠人空穴的轰鸣声。多少年来,人们把锅圈洞说得神乎其神。有这样一段传奇:从前有个姓杨的胆大汉,到锅圈洞去钓鱼,抬头一看,八个白胡子老人围着他喝酒,眨眼间变成了八条毒蛇大蟒,猛扑下来把他活活吃掉了……。又有这样一段传奇:一百年前,安土目家抓夫派款,请天师来修水利,可是这位天师刚吹起海螺,打起法鼓,就惊动了山精和水怪,忽然间黑风暴雨,洞里的水呼呼呼漫出来,跟着跳出一只黑毛狗,汪汪汪大叫三声,跳下洞去,于是那水哗 啦啦连同天师一齐又冲进洞底去了。所以现在天一落雨,就听洞里叮叮咚咚,敲锣打鼓……。这些当然都是些元稽的传说,但当薛巨明同志率领的勘察队到达洞口的时候,一见这个周围几十丈的“无底洞”,四面挺着悬崖峭壁,洞内雾气沉沉,隐的看得一些黑糊糊的东西,就是看不见洞底,一位水利技术人员,就被恐怖的传说吓得发抖,怎么也不肯下去。这时,大家听到薛巨明同志坚定的声音:“我下去!”他要来一根长绳,一头系在大树上,一头系在自己腰上,要求几个队员把他放下去。带路的老农含着眼泪拉住他说:“老书记,你不能下去啊!上级派你来是给我们办好事的,要是你有个好歹,叫我们可依靠谁?”群众的爱护更加激起了他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他说:“老人家请放心,既然党派我来给大家办好事,现在修水利,就是最大的好事!”说完,就顺着笔直的岩壁,飘飘荡荡地落到二十几丈深的洞底。在他的带动下,一群男女队员也都随着他下来了。他们终于发现了这是一股好大的山泉。经过薛巨明九次带人下洞,摸清了水的流量、流速和地形。区委决定打通锅圈洞,引出这股泉水来滋润那些龟裂了的土地。

要修锅圈洞的消息,很快就四面八方传开了。

这时,一些残存的反动分子,借修水利的机会大肆进行破坏活动,说什么“锅圈洞是个妖洞,神仙也修不出来”,“送了命要区委赔”,“白花钱要区委赔”……。长石简上一个二流子陈碧章也指着积极分子的鼻子说:“你们要把锅圈洞的水修出来,我用手板心煎鸡蛋给你们吃!”有些富裕农民怕修水利要自己出钱出工,也跟着散布悲观空气。区委紧紧依靠广大贫农、下中农,在群众中开展了一场要不要兴修水利的大辩论。区委的决定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反动分子和富裕农民的错误论调受到了有力的驳斥。第二天,一支几百人的水利大军就浩浩荡荡地开往工地。

锅圈洞水利是长石解放后第一个大型工程,人力、物力、资金都有困难,特别是要在几十丈高的悬岩绝壁上,劈岩石、驾渡糟,工程极为艰险。但是,长石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苦干穷干,坚决要干到底。没有木料,许多青年就到深山里去背。需要石灰,便就地开山,自己烧制。经过了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在锅圈洞内二十多丈高的绝壁上,凿开一条七十公尺长的隧道洞,驾起了渡槽,把滔滔的流水从洞腹中引出来,一下子就灌溉了五千亩稻田。

锅圈洞的胜利,更鼓舞了长石人民战胜干旱的信心。他们乘胜前进,年复一年地进行着修建水利的工程,至今已完成大型水利工程四处,中型水利工程八处,小型水利工程一千四百零六处。一个库渠相连,跨山越岭的自流灌溉网已经在全社形成,总灌溉面积达到五万三千多亩。但是长石人民永远也没有止步的时候,他们又对自己提出了全面消灭干旱威胁、综合开发水利资源的新口号。两所水电站工程和一个规模更大的白家桥水库的筹建工作,都在加紧进行。

撕去皇帝的封条

从前吃米难上难

如今稻谷堆满仓

——长石山歌

“解放前的山坝坪,野兽随雾走进门,不长粮食光长草,冷死人呀饿死人……”。这就是山坝过去的一幅阴沉沉的图画。但是长石人民中传说,山坝原是个好地方,什么庄稼都长。不知哪一年,一个皇帝路过这里,马嚼着喷香的庄稼,再不肯走。皇帝一怒,就骂道:“好个山坝,胆敢戏弄朝廷御马,管叫你颗粒不生!”经过皇帝“金口玉言”这么一说,以后这里就贴上了封条,真的不长庄稼了。这一段传说,当然同样是无稽之谈。

薛巨明同志一到山坝来,看到了这种景色,就决心要和群众一道,揭开这个近万亩大平坝不长庄稼的秘密。有一次他在村里走,突然在老农江方成家房子的档头地上,发现了两棵长得绿油油的包谷。这两棵包谷别人看到也就过去了,可是对于日夜考虑如何改善人民生活的老区委书记米说,就好象发现了两颗珍珠。他蹲存地上反复打量着。一会儿把包谷根上的土抓点放在舌头上尝尝,又跑到大坝子上抓点士尝尝,终于找到了大平坝不长庄稼的秘密。他立即请来了几位老农,对他们说:“你们看,大坝子上的土是酸的,这里的土有点麻嘴。”经过大家一再分析,认定大坝子上的土是酸性太重,这里的土因为有墙上的石灰脱落,把酸性中和了;这两棵包谷是有人在这里喂牲口时,掉了两棵包谷粒而发了芽的。薛巨明同志完全同意老农的看法,兴奋地站起来说:“既然能长两棵包谷,也就能长千棵万棵!”于是立刻组织力量开了一片荒地,种起试验田来了。

两棵包谷的启示,又经过小规模试验的成功,在第二年,全区掀起了一个大烧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和锈水、冷水田四万三千多亩的群众运动。1959年山坝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457斤。一向是“不毛之地”的山坝,从此变成了一望元际的“粮食囤”。皇帝的封条也就被撕得粉碎,缺粮区从此变成了余粮区。

现在,这块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草原上,也响起了“东方红”牌拖拉机的马达声。

变荒山为宝山

一眼看去满山绿

十里闻得茶花香

——长石山歌

由缺粮区变成了余粮区,长石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到此为止呢?还是继续奋斗?根据上级党的指示,区委及时地制定了一个更为宏伟的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规划,明确地强调要继续发奋图强。可是少数富裕农民和沾染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干部,却说什么发展林牧业投资多,收入慢,是“远水难救近火”,“修得庙来,和尚都老了”。有的人把投资看成是“粑粑打狗,有去无回”。还有的说:“闹了好几年水利,也该叫我们歇两个冬天啦!”

一场思想斗争,又在群众中广泛地开展起来了。

长石人民有自己的生活实践,又经过党的教育,深深懂得了“十年辛苦,万年幸福”的道理,彻底批判了那些只看个人眼前利益,不看集体长远利益的资本主义思想,完全接受了区委捉出的长远规划。这时,区委根据群众的意志,又提出了“要过好日子,就要少吃蛋,多孵鸡”和“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把土山石山变成金山银山”等响亮的行动口号。接着,按照高山造用材林,半山造经济林,低洼山谷造果木林的要求,就在全区掀起了勤俭治山的高潮。区委决定先在果瓦地区建立一个林场,创造经验。

果瓦林场建立在拔海两千公尺、坡度60°以上的蕨齐山上。“长石藏齐山,荒凉无人烟,虎豹常出没,好似鬼门关”。这首民谣说的正是这个著名的荒山。但是英雄的长石人民就是要首先征服这座荒山。

1956年春天,果瓦乡的团支部书记李兴荣,响应了党的号召,带着由13个青年组成的林业队,向蕨齐山进军了。这些青年,当时最大的二十岁,多数只有十五、六岁。山上没有房子,没有道路,他们背着粮食,一步一步开着路,在半山壁掘了几个三、四尺长的小穴洞住下。东方刚刚发白,就起来披荆斩棘,开山、栽树,太阳落下,才停工休息。下雨就支起蓑衣当帐篷,天冷就烧堆篝火取暖。山高雾冷,姑娘们的头发常常凝上一层薄冰。然而这些都威胁不倒这群年轻的英雄。他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仍然生活得很愉快。当月亮升起时,他们就聚会在一个小草坪上漫谈家乡的未来,或者围着火堆唱歌,享受劳动后的愉快。

事情越困难,就越有人作对。山下有些富裕农民不但不同情这些英雄们的艰苦,看到他们派人下山背粮食,又看到长石街上有些女青年在培植果树时死了一些两元一株的柑秧,就指手划脚地说他们是什么“浪费队”,说党区委“净拿我们的血汗给这些小崽于们闹着玩”。但是党支持林业队,区委经常派负责同志来指导他们工作,帮助他们安排生活,青年们在党的鼓励下,更加坚定起来:“只要我们照着党的话去做,让荒山变个样给他们看看!”未婚夫妇罗明先和王海全还作诗一首表示决心:“茶长遍地绿荫荫,万亩茶山来订婚;如果计划不实现,纵然情深不结婚。”无论是在严寒酷暑,他们都整日坚持山头奋战。公社成立以后,治山的力量更加雄厚了,党委为了发扬群众治山的豪迈气魄,把蕨齐山改名为“群力金山”,为了表彰青年们几年中间披星戴月、辛勤劳动的成绩,把林场命名为“青年林场”。并在原来露宿的小穴洞旁,盖起了一座双层楼房,建立了林业中学,使青年能够边劳动边学习。

长石人民坚持不隙地改造荒山的结果,仅在1959年,这个林场就收入达八万多元。今年计划可收入十六万元。原来说专业队是“浪费队”、“栽树不能吹糠见米”的,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改口说是“黄金队”,老实承认:“穿衣吃饭,得靠金山”了。

果瓦青年农场的壮大,不过是长石林业发展的一角。长石已经不是过去的荒山,而是个有着四个万亩漆山,两个万亩桐山,两个万亩茶山,两个万亩用材山,和一片片的万亩核桃山、油茶山、天麻山、花果

园等十分茂密而丰硕的经济作物区。几年以后,按最保守的估计,全社仅从林业中的收入,每年也将达一千五百万元到二千万元。

看电影带来的启示

白手起家办牧场

如今牛羊满山岗

——长石山歌

很象是一对双生子,在林场发展的同时,牧场也迅速地发展起来了。

说起来象是有点偶然。1954年冬天,山坝来了个电影队,放映了“草原上的人们”,许多社员看到银幕上云朵一样的羊群,非常羡慕。大家就不禁议论起来:我们也应该养这么多羊。这个意见反映到区委,立刻得到了区委的支持,并且组织了一部分社员帮助供销社盖房子,得了两千多元现款,拿这款从邻县买进500只羊。就这样,在一个荒坡上把牧场建立起来了。

羊买来了,派别牧场去的是十九名青年。这里过去从来没有放过羊,谁也没有经验。这十九个忠心耿耿的小伙子虽然终日精心放养,但还是未能避免羊的生病和死亡。到1956年春天,500只羊就只剩下285只。往往也就是在这些时候,有些富裕农民又乘机吵嚷起来:“我早就说皇帝封过,长石不能养羊,怎么样?”“非斗争场长不可!”“干脆让饲养员赔!”“还不如一家一只分掉。”团员万艮昌刚结婚不久,他的妻子本来就认为他当饲养员“没出息”,现在又听说他要“挨斗争”,竟狠心离开他了。尽管这样,万艮昌仍然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他说:“党叫我们以场为家,死了羊,怕什么,将来还要发展起来的。婆娘觉悟不高,没有远大眼光,就让她去吧!”

这时,担任厂长的青年党员肖正先和孟信书出于一种责任感,心情很沉重,他们写了一份检讨书,要求区委给他们以严厉的处分。当薛巨明同志找他们到区里去的时候,他们是准备接受一次最激烈的批评的。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薛书记却温和地对他们说:“死了羊并不奇怪,因为我们没有经验。万事开头难,五百只羊剩下一半就算胜利。千万不能泄气,但是一定要找出教训。”

党的鼓励和支持,更坚定了他们办好牧场的信心。他们经过十几人的讨论,找出羊死亡的原因,改进了管理方法。他们三次派人到外地去学习饲养经验。党团支部带领青年开展了对畜牧的科学研究活动。没有兽医为师,他们就拜老中医为师,学习草药知识;为了彻底治好羊病,他们一只只地剖开死羊的腹腔和脑腔,分析化验,找出病源;翻书本,向人请教,找科学根据。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终于思路出放牧、饲养、医疗、繁殖的全套经验。自己配制了十几种医治羊病的特效药剂,广泛采用了人工授精的方法,这个经过重重考验的牧场,终于巩固和发展起来了。

从此,长石人民又揭去了不能养羊的封条。现在全社已建立了两个综合牧场,十二个一般牧场,有羊五千六百多只,牛七千多头,马六百多匹,以及大批的猪、兔、鸡、蜂。牧场里的青年也更受到群众的爱戴,团员万艮昌已经又和一个热爱农村的姑娘结了婚。他仍经常和羊只睡在一个屋顶下面,并且永远也不想和那些羊只分开。

长石在继续飞跃

长石公社不仅在农、林、牧方面获得了惊人的成就,在党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办钢跌运动之后,社里贯彻了工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机械、硫磺、制糖、发电、砖瓦、陶瓷、采煤、造纸、织席、碾米、揉茶、运输等工业副业生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渔业生产,也随着水库的增建而不断扩大,各方面都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也纷纷举办起来,现在全社有小学44所,业余红专中学五所,业余大学一所,综合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个,各种研究站90个以及几百个研究小组。文化福利事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全社人民正过着越来越富裕而文明的生活。

但是,长石人民是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的。事实也是这样,即使长石的面貌已非昔比,但要真正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农村,真正成为自然的主人,那还有一段艰苦的路程。公社党委制定了十年发展的远景规划,长石人民决心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十年远景大规划,为彻底改变我国的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设一个又富又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继续艰苦奋斗。

在古老的传说里,长石的地下奔驰着一匹金马,谁要找到它,谁就会富裕起来。多少年来,长石人民梦想着遇见这匹金马,但是,无情的时光过去了多少朝代,人们始终未能摆脱他们穷困的命运。现在,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长石人民真正找到了金马。这金马就是总路线,就是大跃进,就是人民公社。长石人民已经乘上这匹金马,一刻也不停地向前奔腾,直奔共产主义。

猜你喜欢
长石区委
阵地前移接地气主动创新勇作为
——小店区委党校宣讲模式初探
储能式发光涂料在长石岭隧道中的应用
月光石与无色透明拉长石的异同
中共玉溪市红塔区委宣传部专题
中共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专题
法治漫坛
水铵长石成因分类综述
二次铝灰烧结制备钙铝黄长石/镁铝尖晶石复相材料
钟山区委离退局贯彻落实区直机关党建工作
选矿尾矿中的长石可选性试验研究